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

上海社会质量研究(2010~2013)图书

Social Quality Study on Shanghai (2010-2013)

SSAPID:101-2936-9757-29
ISBN:978-7-5097-8978-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为基础搭建写作框架,基于对上海居民所做的大规模调查所得数据来分析上海的社会质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是全国第一本以城市为主体进行的社会质量研究著作,其价值在于尝试构建本土化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验研究,为推动社会质量研究的深入开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质量研究丛书
作 者: 张海东
编 辑:杨桂凤;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第一章 社会质量研究:测量社会发展的新维度

  一 社会发展研究中认识上的两次飞跃

  二 社会质量的提出和早期研究情况

  三 欧洲的社会质量研究

   1.欧洲社会质量提出的背景

   2.欧洲社会质量的概念和理论化

   3.社会质量在欧洲的推广和应用

   4.欧洲社会质量研究的启示

  四 我国社会质量研究现状及反思

 第二章 上海社会质量:一个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社会质量的指标体系

   一 欧洲社会质量的测量领域和指标体系

   二 上海社会质量的测量指标

  第三节 抽样方案

 第三章 社会经济保障

  第一节 金融资源

   一 收入充足性

    (一)主观收入充足性

     1.居民家庭收支状况

     2.居民主观认同家庭收入在本地的层次

    (二)收入充足性的客观指标

     1.各区县居民收入水平

     2.职业与个人收入水平

     3.单位/企业类型与个人收入水平

     4.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收入水平

     5.城乡区域与家庭收入水平

    (三)用于健康、服装、食品、住房的家庭收入

     1.各区县居民家庭支出水平

     2.城乡区域与支出水平

     3.收入水平与支出水平

   二 收入保障

    (一)各区县低保家庭比例

    (二)上海市低保家庭经济状况

  第二节 住房与环境

   一 住房保障

    (一)户籍与住房类型

    (二)年龄与住房类型

    (三)家庭收入与住房类型

    (四)城乡区域与住房类型

   二 住房条件

    (一)住房面积

     1.各区县居民户均住房面积

     2.城乡区域与住房面积

     3.住房类型与住房面积

    (二)房屋基础设施情况

     1.各区县房屋基础设施情况

     2.住房类型与基础设施

   三 环境条件

    (一)噪声情况

    (二)空气质量

    (三)休闲环境或设施

    (四)水质

    (五)治安状况

    (六)环境卫生

  第三节 健康与照顾

   一 健康供给保障

    1.各区县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2.户籍与医疗保险参保率

    3.收入与医疗保险参保率

    4.单位/企业类型与医疗保险参保率

   二 健康服务

    (一)医疗卫生机构类型

     1.各区县与医院类型

     2.年龄与医疗卫生机构类型

     3.户籍与医院类型

    (二)就医便利性

     1.各区县与就医便利性

     2.医疗卫生机构类型与就医便利性

    (三)就医满意度

     1.各区县居民就医满意度

     2.年龄与就医满意度

     3.户籍与就医满意度

   三 照顾与服务

    (一)各区县需要家庭照顾服务的情况

    (二)照顾服务水平

  第四节 就业

   一 就业保障

    (一)全职就业率

     1.各区县居民全职就业率

     2.受教育程度与全职就业率

    (二)失业保险参保率

     1.各区县居民失业保险参保率

     2.户籍与失业保险参保率

     3.单位/企业类型与失业保险参保率

     4.单位/企业所有制性质与失业保险参保率

    (三)失业可能性

     1.户籍与失业可能性

     2.职业与失业可能性

    (四)提前得到终止劳动合同的通知的平均时间

   二 工作环境

    1.性别与每周工作的小时数

    2.年龄与每周工作的小时数

    3.职业与每周工作的小时数

 第四章 社会凝聚

  第一节 信任

   一 一般信任

    1.各区县受访者的一般信任情况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的一般信任情况

    3.不同户籍受访者的一般信任情况

    4.不同个人年收入受访者的一般信任情况

   二 特殊信任

    (一)对各类社会角色的信任

     1.各区县受访者对各类社会角色的信任情况

     2.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对各类社会角色的信任情况

     3.不同户籍的受访者对各类社会角色的信任情况

     4.不同个人年收入的受访者对各类社会角色的信任情况

    (二)对社会组织/媒体的信任

     1.各区县受访者对各类社会组织/媒体的信任情况

     2.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对各类社会组织/媒体的信任情况

     3.不同户籍的受访者对各类社会组织/媒体的信任情况

     4.不同个人年收入的受访者对各类社会组织/媒体的信任情况

  第二节 其他整合的规范与价值观

   一 利他主义

    (一)自愿献血

     1.各区县受访者参与自愿献血的情况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参与自愿献血的情况

     3.不同户籍的受访者参与自愿献血的情况

     4.不同个人年收入的受访者参与自愿献血的情况

    (二)志愿活动

     1.各年龄段受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

     2.各区县受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

     3.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

     4.不同户籍的受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

     5.不同个人年收入的受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

   二 社会契约

    (一)致贫原因

     1.各区县受访者对致贫原因的认知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对致贫原因的认知

     3.不同户籍受访者对致贫原因的认知

     4.不同个人年收入受访者对致贫原因的认知

    (二)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

     1.各区县受访者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

     3.不同户籍受访者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

     4.不同个人年收入受访者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

    (三)社区服务意愿

     1.各区县受访者的社区服务意愿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的社区服务意愿

     3.不同户籍受访者的社区服务意愿

     4.不同个人年收入受访者的社区服务意愿

    (四)见义勇为意愿

     1.各区县受访者的见义勇为意愿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的见义勇为意愿

     3.不同户籍受访者见义勇为意愿

     4.不同个人年收入受访者见义勇为意愿

  第三节 社会网络

   1.各区县受访者参加社会组织的情况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参与社会组织的情况

   3.不同户籍受访者参与社会组织的情况

   4.不同个人年收入的受访者参与社会组织的情况

  第四节 社会认同

   一 民族自豪感

    1.各区县受访者的民族自豪感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的民族自豪感

    3.不同户籍受访者的民族自豪感

    4.不同个人年收入受访者的民族自豪感

   二 移民意愿

    1.各年龄段受访者的移民意愿

    2.各区县受访者的移民意愿

    3.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的移民意愿

    4.不同户籍受访者的移民意愿

    5.不同个人年收入受访者的移民意愿

  第五节 社会宽容

   一 与边缘/弱势群体做邻居的意愿

    1.各区县受访者与边缘/弱势群体做邻居的意愿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与边缘/弱势群体做邻居的意愿

    3.不同户籍受访者与边缘/弱势群体做邻居的意愿

    4.不同个人年收入受访者与边缘/弱势群体做邻居的意愿

   二 对城里人、农村人的看法

    1.各区县受访者对城里人、农村人的看法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对城里人、农村人的看法

    3.不同户籍受访者对城里人、农村人的看法

    4.不同个人年收入的受访者对城里人、农村人的看法

   三 对本地人、外地人的看法

    1.各区县受访者对本地人、外地人的看法

    2.不同受教育程度受访者对本地人、外地人的看法

    3.不同户籍受访者对本地人、外地人的看法

    4.不同个人年收入的受访者对本地人、外地人的看法

 第五章 社会包容

  第一节 公民权

   一 政治权利

    (一)地方选举权

     1.各区县居委会选举参与情况

     2.受教育程度与村居委会选举参与情况

     3.户籍与村居委会选举参与情况

     4.个人年收入与村居委会选举参与情况

     5.不同年龄群体与村居委会选举参与情况

    (二)参与群体性事件

     1.在请愿书上签名

     2.参与抵制行动

     3.参与游行

     4.上访

     5.网上行动

   二 公民权利

    (一)性别意见

     1.从政的性别意见

     2.大学教育重要性的性别意见

     3.经商的性别意见

    (二)遭受歧视的比例

     1.各区县受访者遭受歧视的比例

     2.受教育程度与遭受歧视的比例

     3.户籍与遭受歧视的比例

     4.个人年收入与遭受歧视的比例

     5.性别和遭受歧视的比例

     6.不同年龄群体和遭受歧视的比例

  第二节 服务

   一 社会照顾需求

    (一)各区县居民社会照顾需求

    (二)户籍与社会照顾需求

    (三)受教育程度与社会照顾需求

    (四)个人年收入与社会照顾需求

   二 社会照顾态度

    (一)各区县居民社会照顾态度

    (二)户籍与社会照顾态度

    (三)受教育程度与社会照顾态度

    (四)个人年收入与社会照顾态度

  第三节 社会支持网络

   一 邻里参与

    (一)各区居民邻里参与情况

    (二)受教育程度与邻里参与情况

    (三)户籍与邻里参与情况

    (四)个人年收入与邻里参与情况

    (五)不同年龄群体邻里参与情况

   二 友谊

    (一)各区县受访者与朋友和同事的联系频率

    (二)受教育程度与朋友和同事的联系频率

    (三)户籍与朋友和同事的联系频率

    (四)个人年收入与朋友和同事的联系频率

    (五)不同年龄群体与朋友和同事的联系频率

   三 家庭生活

    (一)孤独感

     1.各区县有孤独感的受访者比例

     2.受教育程度与有孤独感的受访者比例

     3.户籍与有孤独感的受访者比例

     4.个人收入与有孤独感的受访者比例

     5.不同性别、年龄群体和有孤独感的受访者比例

    (二)亲属联系

     1.各区县受访者亲属联系情况

     2.受教育程度与亲属联系情况

     3.户籍与亲属联系情况

     4.个人年收入与亲属联系情况

 第六章 社会赋权

  第一节 知识基础

   一 信息的可获得性

   二 信息的方便性

    (一)互联网的使用率

     1.各区居民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2.受教育程度与互联网的使用

     3.个人年收入与互联网的使用

    (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

     1.各区县居民图书馆的使用情况

     2.户籍与图书馆资源的使用

     3.受教育程度与图书馆资源的使用

    (三)电影院等付费文化资源的使用

     1.各区县居民电影消费的情况

     2.受教育程度与电影消费情况

     3.个人年收入水平与电影消费情况

  第二节 社会冲突

   (一)官员和群众之间的冲突

    1.上海各区县居民对官员与群众之间冲突的态度

    2.不同户籍居民对官员与群众之间冲突的态度

    3.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对于官员与群众间冲突的态度

    4.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对于官员与群众间冲突的态度

   (二)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冲突

    1.上海各区县居民对于富人与穷人间冲突的态度

    2.不同户籍居民对于富人与穷人间冲突的态度

    3.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对于富人与穷人间冲突的态度

    4.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对于穷人与富人间冲突的态度

   (三)不同社会声望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

    1.上海各区县居民对不同社会声望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的态度

    2.不同户籍居民对不同社会声望群体间冲突的态度

    3.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对于不同社会声望群体间冲突的态度

    4.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对于不同社会声望群体间冲突的态度

  第三节 参与社会组织与权益维护

   一 对社会组织作用的认识

    (一)上海各区县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识

    (二)户籍与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识

    (三)受教育程度与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识

   二 社会组织的参与

   三 权益受到侵害时的维权方式

   四 权益受到侵害时的维权渠道

    (一)上海各区县居民对社会组织参与维权的态度

    (二)户籍与居民对社会组织维权的态度

    (三)受教育程度与居民对社会组织维权的态度

    (四)个人年收入与居民对社会组织维权的态度

  第四节 社会信心

   一 社会信心的基础

    (一)收入差距

     1.各区县居民对收入差距问题的认识

     2.户籍与居民对收入差距的认识

     3.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差距的认识

     4.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的认识

    (二)阶层利益冲突

     1.各区县居民对阶层利益冲突的认识

     2.不同户籍居民对阶层利益冲突的认识

     3.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对阶层利益冲突的认识

     4.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阶层利益冲突的认识

    (三)改革开放的获利群体

   二 生活信心

    (一)上海不同年龄阶段居民对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

    (二)上海不同户籍居民对于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

    (三)上海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对于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

  第五节 言论自由

   (一)上海各区县居民自主表达意见的程度

   (二)户籍与自主表达意见的程度

   (三)受教育程度与自主表达意见的程度

   (四)收入水平与自主表达意见的程度

 第七章 结语:共享发展与社会质量

  一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提高社会质量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就是维护公平正义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质量理论的根本诉求

   (三)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提高社会质量

  二 推进以提升社会质量为导向的社会政策建设

   (一)社会政策从碎片走向整合

   (二)社会政策从零碎走向系统

   (三)社会政策从解决问题到提升社会质量为主旨

  三 基于社会质量取向的社会治理创新

   (一)何为好社会

   (二)主体与结构二元分化的社会状况测量模型

   (三)社会质量:均衡主体与结构关系的测量模型

   (四)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的社会质量取向

艾伦·沃克,2007,《21世纪的社会政策:最低标准,还是社会质量?》,载杨团、葛道顺主编《社会政策评论》(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艾伦·沃克,2011,《社会质量取向: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桥梁》,载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佩鲁,1987,《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

高清海、孟宪忠,1989,《中国需要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

劳伦·范德蒙森、艾伦·沃克,2011,《社会质量研究比较的视角》,载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炜等,2015,《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状况调查报告》,载李培林等主编《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在烈、张德镇,2011,《社会质量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种测量》,载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林卡等,2010,《社会信任和社会质量:浙江社会质量调查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林卡,2010,《社会质量理论:研究和谐社会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丹尼斯·米都斯等,1997,《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王沪宁,1989,《中国:社会质量与新政治秩序》,《社会科学》第6期。

王沪宁,1991,《社会质量与政府职能转变》,载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政府机构1991年》,中国人事出版社。

王建平、马俊贤主编,2014,《上海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

王丽容,2011,《亚洲社会质量指标;什么是独特的?》,载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吴忠民,1990,《论社会质量》,《社会学研究》第4期。

吴忠民,1995,《中国社会发展论》,湖南出版社。

徐延辉等,2014,《社会质量与社会建设的比较研究——基于深圳、厦门和杭州的实证调查》,载陈健秋主编《社会建设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晓莉,1999,《社会质量: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扬州大学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袁浩等,2011,《上海社会质量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研究》,载张海东主编《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海东,2011,《社会质量视角中的风险应对》,《江海学刊》第3期。

张海东等,2014,《2013年中国六城市社会质量的调查报告》,载李培林等主编《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Beck,Wolfgang,Laurent J.G.van der Maesen,Fleur Thomése,& Alan Walker (eds). 2001. Social Quality:A New Vision for Europe. The Hague/ London/ Bost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Beck,W.,van der Maesen,L.J.G.,& Walker,A. (eds). 1997. The Social Quality of Europe. The Hague,London. Bost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Gasper,Des. 2009. “The Human and the Social:A Systematized Comparison of the Discourse of Human Development,Human Security and Social Quality”. The Fourth Asian Social Quality Conference,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Security:The Social Quality Perspective and Asia Conditions. National Institution of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Thailand. December.

Ogawa,Tetsuo. 2007. A New Perspective on Ageing:Social Quality and Its Potential Role for Public Policy Making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27-29 March. Bangk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