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14 !

参考文献

79

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图书

Repor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SAPID:101-2928-9108-02
ISBN:978-7-80230-442-0
DOI:
ISSN:
关键词:

社会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其作了“转型社会”的性质判断,提出了转型社会的内涵规定和分析框架,指出了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资料翔实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改革滞后的后果、面临的困难以及战略取向和基本要点,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整体配套方案。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法学社会学研究系列
作 者: 李培林
编 辑:童根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出版说明

 总体报告英文摘要

 再版后记

 前言

 社会发展总体报告

  一 社会发展观和我们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的实践和问题的提出

   (二)发展观的演变

   (三)新发展观的预设前提和基本判断

   (四)转型社会的内涵规定和分析框架

  二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一)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型

   (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三)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

   (四)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

   (五)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

   (六)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

  三 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一)人民生活已摆脱贫困达到温饱走向小康

   (二)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三)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四)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

   (五)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初步建立

   (六)人民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七)社会秩序基本稳定

   (八)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

   (九)文化体育事业日趋繁荣

   (十)社会心理发生深层变化

  四 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的结构性冲突显化

   (二)社会运行机制的摩擦加剧

   (三)社会的利益差别扩大

   (四)科技、教育发展滞后

   (五)社会失序现象严重

  五 全面推进社会改革

   (一)社会改革滞后的后果

   (二)社会改革面临的困难

   (三)社会改革的战略取向和基本要点

   (四)社会改革整体配套方案

   (五)结语

 分报告之一 社会政策发展报告

  一 中国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一)在社会政策的目标取向方面,政府从巩固新生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国家工业化的宏观发展战略出发,确立了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实现社会均等、维持社会稳定为核心内容的政策目标追求

   (二)在社会政策的目标数量方面,政府力图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表现出“从摇篮到墓地”全面包揽的相当广泛的政策目标追求

   (三)在社会政策的目标水平方面,表现出以高积累低消费、先生产后生活为发展方针的低水平目标追求

   (四)在社会政策的目标偏好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国营轻集体、重中央轻地方、重大单位轻小单位的优先次序排列

   (五)在实施社会政策的管理体制方面,中国政府主要是依靠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去逐级分类地落实各项政策目标,实现对社会生活的统一管理

   (六)在实施社会政策的干预方式方面,政府主要采取直接的行政性干预措施以及政治动员去促进各项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 新时期社会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 主要问题与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方向

   (一)社会政策的传统模式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目前的社会生活,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相反,有些方面还有所强化,它们构成了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现实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体制调整与改革的内在局限性最终制度性地造就和强化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新旧体制并存的状态,并导致了行为失范(个人、群体与组织)、社会失序(交往关系与分配关系)和社会失控(政府)

 分报告之二 社会结构发展报告

  一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结构

   (一)由所有制单一结构决定的单一行政序列

   (二)由户籍制决定的二元身份体制

   (三)单位化的社会分配机制

    (1)城乡二元结构

    (2)同质的封闭型社会组织结构

  二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1978~1990)

  三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分析

  四 社会结构转型中的问题、趋势和对策

 分报告之三 城乡关系发展报告

  一 改革前城乡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传统发展战略与经济二元结构

   (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二 10年改革中城乡关系的正向变化

   (一)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

   (二)造成城乡隔绝的制度开始松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开辟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道路

   (四)乡镇工业企业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五)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 改革中城乡关系的负向变化

  四 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及我国城市化道路

 分报告之四 人民生活发展报告

  一 改革以来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变化

   (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显著上升

   (二)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

   (三)就业面扩大,劳动者的负担减轻

   (四)社会保障有较大改善

   (五)居民的消费水平和主要消费品的消费量大幅度增长

   (六)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七)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八)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

   (九)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十)居民的医疗保健有所改善,提高了健康水平

  二 存在的问题

   (一)从消费需求膨胀、社会供需矛盾突出到市场疲软

   (二)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三)社会分配不公和平均主义并存的问题

   (四)贫困线以下居民的比例和防止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三 居民消费发展趋势和对策

   (一)增加社会消费品的有效供给,搞活市场

   (二)逐步实现合理的消费分流,调整扭曲的消费结构

   (三)要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保障居民实际收入不致继续下降

   (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分配政策,缓解分配不公

 分报告之五 教育发展报告

  一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概述

   (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初步形成(1949~1957)

   (二)“教育大革命”和教育事业的调整与发展(1958~1965)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1966~1976)

   (四)教育事业的迅速恢复和调整改革(1977~1989)

  二 中国教育事业的基本成就

   (一)建成了世界上最宏大的基础教育体系

   (二)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正在形成

   (三)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已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体系

   (四)民族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五)发展和加强师范教育,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六)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教育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

   (七)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

  三 近十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

   (一)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结构改革

   (三)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尝试

  四 教育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二)教育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三)教育管理体制仍不够科学,教育规划、预测水平亟待提高

   (四)教育内部结构仍不够合理

   (五)其他问题

  五 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教育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二)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事业顺利发展

   (三)调整教育结构

 分报告之六 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一 科学技术发展概况

   (一)科技实力迅速增强

   (二)科技活动广泛开展

   (三)科技研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四)科技成果显著

  二 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科技活动的格局必须加快调整

   (二)“七五”期间国家财政科研经费支出相对下降

   (三)科学研究人员逐年减少

 分报告之七 人口发展报告

  一 人口增长问题的历史回顾和发展趋势的展望

  二 老龄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增长迅猛

  三 性别比失调

  四 城市化速度缓慢

  五 人口文化素质仍需提高

  六 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呆滞状态亟待改变

  七 对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发展问题的基本估计

 分报告之八 家庭发展报告

  一 理论前提

  二 家庭的基础——婚姻

   (一)结婚年龄的推迟

   (二)婚姻自主程度的增大

   (三)体现“独立、平等”关系的新居制

   (四)1978年以来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

  三 家庭的结构和规模

   (一)家庭规模的缩小趋势

   (二)核心家庭的增长趋势

  四 家庭功能

   (一)导致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家庭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城市家庭赡养的基本状况

   (三)城市家庭消费的“转型期”特征

   (四)城市家庭闲暇的新变化

   (五)农村家庭功能的变化

  五 对未来的展望

 分报告之九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报告

  一 中国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沿革

  二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概述

  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因与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因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及其影响

  四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策思考

 分报告之十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

  一 我国健康模式发生变化

   (一)慢性病高危人群比重上升

   (二)慢性病发病比重提高

   (三)现代社会型病因增加

  二 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农村

    1.农村看病难现象重又出现,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2.农村传染病发病率高于城市。

   (二)城市

  三 合理使用卫生资源,适应健康模式转变

   (一)加强预防工作,改变医学服务模式

   (二)加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1.巩固发展三级医疗网,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2.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缺乏问题,稳定、充实、提高农村卫生技术队伍

    3.稳步推行集资医疗保健制度,提供社会保障

    4.加强领导,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尽快改变城乡医疗事业投入相差悬殊的不合理状况

   (三)抑制卫生资源的浪费、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分报告之十一 社会秩序报告

  一 中国的违法犯罪状况及其分析

   1.犯罪状况

   2.违法状况

   3.犯罪结构的变化

   4.违法犯罪原因的分析

  二 全国交通事故与火灾事故的状况及其分析

   1.交通事故状况

   2.火灾事故状况

   3.事故原因分析

  三 中国自杀死亡率的变化及结构分析

   1.自杀死亡率

   2.自杀死亡率的结构分析

  四 我国民事纠纷与人民群众上访情况分析

   1.民事纠纷情况

   2.上访情况

  五 中国的流浪乞讨问题及分析

  六 中国公众安全感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1.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和自身安全的感受

   2.哪些因素对公众安全感影响最大

   3.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的勇气和积极性

   4.强制性社会控制与公众安全的关系

   5.关于给安全感的评价

  七 中国社会控制机制的描述与分析

   1.立法工作

   2.法院系统

   3.检察院系统

   4.公安系统

   5.社会治安系统

   6.司法工作系统

   7.接待信访上访机构

   8.预防自杀服务机构

  九 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的综合分析

 分报告之十二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报告

  一 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和特点

  二 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面临严峻形势

  三 环境保护的状况、问题及对策

   1.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情况

   2.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环境保护对策

 分报告之十三 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报告

  一 我国少数民族社区的人口分布及其人口素质

  二 少数民族社区的区位结构

  三 少数民族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四 少数民族社区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分报告之十四 宗教事务报告

  一 我国的宗教现状

   (一)关于十年来我国宗教的发展问题

   (二)宗教政策的落实问题

   (三)神职人员的后继问题

   (四)关于加强管理的问题

   (五)关于抵制渗透问题

  二 我国宗教的发展趋势

  三 我国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的一体化

 分报告之十五 社会心理发展报告

  一 社会要求

   (一)要求富足、多彩的生活

    1.脱贫致富

    2.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3.改善物质生活

    4.要求丰富的精神生活

    5.高质量的社区环境

   (二)要求思想解放与行为自主

    1.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恢复

    2.思想的解放

    3.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4.社会行为与工作行为的自主

   (三)要求平等

    1.社会地位平等

    2.经济分配公平

    3.占有资源的机会均等

   (四)要求民主、参与

    1.建立、健全民主制度

    2.参与社会事务

    3.参与本单位的管理

  二 终极价值观

   (一)群体与个人

    1.重视国家、集体、他人者减少

    2.主张“公私兼顾”的人增多

    3.赞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者增多

    4.认为应该“为自己”的人增多

    5.实际做出有利于群体行为者减少

   (二)长远与当前

   (三)义与利

  三 工具价值观

   (一)知识观念

    1.实用技术在农村受到重视

    2.基础知识在机关、企业受到重视

    3.知识的价值在学校中趋向降低

   (二)人际关系

  三 行为方式

   1.从依赖趋向于独立

   2.从被动趋向于主动

   3.从退缩趋向于进取

   4.从守旧趋向于创新

   5.从怯懦趋向于敢为

   6.从“甘当中游”趋向于竞争

   7.从求稳趋向于敢冒风险

   8.从压抑趋向于表现

   9.从自馁趋向于自信

   10.从僵化趋向于灵活

  四 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社会心理的监测和研究

   (二)坚定而又适速地推进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

   (三)倡导和建立新的社会规范

   (四)振奋起高涨的民族精神

 附录一 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一 用社会指标来全面衡量我国社会发展水平

  二 对社会指标综合评估结果的几点分析

   (一)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102位

   (二)社会结构指标居世界第96位

   (三)人口素质指标居世界第57位

   (四)生活质量指标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居世界第43位

  三 对今后社会发展水平的展望

 附录二 我国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与评价

  一 1989年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和评价,根据46个指标计算的总分和各子系统得分排序(见附表)

   1.各子系统的比较和评价

   2.社会经济协调度的比较分析。

   3.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比较分析

  二 改革11年来社会发展水平变化的评价与比较

 附录三 我国地级以上市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与评价

  一 187个城市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二 187个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排序(详见附表)

  三 对五个子系统的比较与评价

  四 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比较与评价

 附录四 我国重点县社会发展水平排序表

1.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国家统计局:《奋进的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3.国务院发展中心:《2000年的中国(总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中国社会调查所:《中国国情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5.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所:《走向现代化的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6.国家科委蓝皮书:《中国技术政策》,1985。

7.中科院国情小组:《生存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89。

8.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中国财经出版社。

9.世界银行1984年经济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与方案(主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1985。

10.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各国工业化概况和趋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0。

11.联合国开发署:《人文发展报告》(英文版),1990。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内源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13.刘国光主编《199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杂志社,1990年11月。

1.《中国十年改革大事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高尚全:《九年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出版社,1987。

3.谢百三:《当代中国若干经济政策及其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重要经济法规资料选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律汇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6.关山、姜洪:《块块经济学》,海洋出版社,1990。

7.世界银行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1986。

8.《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9.《十二大以来》(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7。

1.《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第42届国际教育大会中国国家报告(1988~1990)》,国家教育委员会,1990年9月。

3.《1988~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草案)》,国务院教育研讨小组,1989。

4.《李铁映同志在1991年国家教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1年2月。

5.《全国教育事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要点(初稿)》,国家教育委员会,1990年10月。

6.徐海鹰:《教育的困境与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教育科学》1990年第4期。

7.杨栋梁:《我国教育发展环境与战略选择的探讨》,《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年第1期。

8.胡鞍钢:《包袱与财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科学院“我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研讨会”论文,1991年2月。

1.《第四次人口普查公报》1~5号。

2.黄健等:《九十年代的世界与中国》,团结出版社,1990。

3.五城市家庭研究项目组:《中国城市家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4.葛象维等:《中国民工潮》,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5.胡鞍钢等:《生存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90。

6.吴申元:《中国人口思想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董杰等:《盲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8.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中国人口资料手册》,1986~1989。

9.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0.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中国人口年鉴》,1986~1989。

12.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中国社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编《生存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89。

2.何建章、吴年、朱庆芳编《中国社会指标理论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3.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4.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司编《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5.乔晓春等著《超载的土地》,求实出版社、沈阳出版社,1989。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经司编《民族工作统计提要(1949~1987)》。

2.汝信主编《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李甫春著《少数民族经济新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4.《民族经济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

5.中国西部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组:《希望之光:中国西部的乡土》,四川人民出版社。

6.《民族学研究》(一、二集),宁夏人民出版社。

7.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集》(第六集)。

8.方仁、黄健英:《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9.徐杰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民族问题》,《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10.金炳镐:《试论自治机关的建设与自治权的行使》,《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11.毛公宁:《对我国民族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

12.白振声:《对外开放与我国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3.张天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及其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4.闵浩:《正确认识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5.吴德刚:《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

16.王铁志:《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之探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17.孙青:《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1.《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张绥著《东正教和东正教在中国》,学林出版社,1986。

3.张澄基:《什么是佛法》,《法音》1988年第4期。

4.张蓬、甲宏:《中国信教妇女的现状与信教原因初探》,《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1期。

5.吕臣重:《从某些统计资料看当前的天主教信仰》,《世界宗教资料》1988年第1期。

6.傅宋安:《当代西方天主教梗概》,《世界宗教资料》1988年第2期。

7.李勇刚:《道教与少数民族》,《中国道教》1988年第3期。

8.章明:《改革十年中的道教》,《宗教学研究》1989年第1~2期。

9.汝信主编《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0.刘承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与统一战线的任务》,《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2期。

11.江平:《关于宗教五性的来历及其现实意义》,《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3期。

12.方立天:《中国宗教十年》,《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13.彭耀、王震宇:《天津天主教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1988年课题研究报告。

14.李亮、郑天兴、王震宇、李成栋:《南阳基督教现状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1989年课题研究报告。

15.王震宇:《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与我国社会的一体化》,《宗教》1991年第1期。

简 介:本书系统梳理了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历程,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和比较了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的典型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构建。同时,作者借助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收集了国际农村社会工作学界大量的研究成果,因而本书在探索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经验的同时,体现出了前沿性、...

作者: 蒋国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简 介:民生问题历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建党90多年来,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造福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全面考察了中国共产党造福民生的历史轨迹...

作者: 林祖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简 介: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国际社会倡导的可持续社会发展理念中的关键内容。从《达喀尔行动纲领》到《教育2030行动纲领》,国际社会连续推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推动全球各国发展公平的、优质的、终生的全民教育。本书在详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全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展状况,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

作者: 李春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简 介:本书分四个部分即:导论、内在冲突、政治变数、结语,内容有:问题与概念的重构、中间阶层的结构特征、中间阶层的意识与倾向等。

作者: 张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7月

简 介:本书将“社会网络分析”看作是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艺术和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全面介绍和评析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作者: 同春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1月

简 介:本书是一项有关中国式“在家上学”R学堂的个案研究。中国式“在家上学”是指除本义外,以学堂、私塾形式存在的小型学校,亦有人称之为“现代私塾”,它别于中国传统私塾和国外通常意义上的在家上学。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工业时代的大规模、集中化、标准化的教育正逐渐被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所替代。这是世界的整体趋势,也是中国未来的教育...

作者: 任杰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简 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系统分析了2009~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势。推出的系列年度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从多视角诠释了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就,也剖析了各种错位、缺位现象,既有对过去的评估,又有对未来的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简 介:本著作从微观的层面对后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深刻剖析,挖掘其中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并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农村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般轨迹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境遇与态度: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的研究成果。本书重点关注影响80后生存状态的以下几个主要方面:80后青年群体的就业与失业问题、80后青年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80后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态度、80后青年的婚恋观和交往模式,以期呈现80后群体的基本面貌。

作者: 李春玲 施芸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简 介:此书为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推出的《新媒体与社会》系列的第七辑。本辑主打食品安全舆情研究,精选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舆情案例进行解析,书中还关注新媒体研究中不同的受众和行为,涉及社会集体行动、网络流行语的政治实践,也关注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少数民族受众网络接触行为、大学生消费心理等。本辑还有上海交...

作者: 谢耘耕 陈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简 介:本书分四个部分即:导论、内在冲突、政治变数、结语,内容有:问题与概念的重构、中间阶层的结构特征、中间阶层的意识与倾向等。

作者: 张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7月

简 介:本书着重研究了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居民的社区情感及其影响因素,并尝试了从“人”的角度、从城市居民的社区情感角度探讨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暨城市社区的发展与建设 。

作者: 单菁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

简 介:这是一部探讨中国农民待遇不平等的社会学著作。本书运用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理论,从农村社会学视角考察和研究“三农”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转型作了详细分析。尤其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展和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转型等问题入手,揭示“三农问题”的实质和症结,既指出了社会结构转型的积...

作者: 同春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简 介:书中通过案例全面分析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中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的获损情况,提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方治理的建议,从实质上推动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

作者: 王开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