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先生八秩初度纪念文集图书
Commemorative Edition for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Mr. Zhang Haipeng's Birth
[内容简介] 张海鹏是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学者之一。本书是为庆贺张海鹏先生八秩初度而出版的论文专集,共收录张海鹏先生的学生论文25篇,涉及清史、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史、中外关系史、史学史、台湾史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张海鹏先生宏阔的学术视野。本书还收录了张海鹏先生的学术人生自述、访谈录和自订年谱简编,均有助于了解张海鹏先生80年的生活状况、治学精神与理想追求。
文前辅文
后记
我的学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
我在近代史所经历的“四清”与“文化大革命”
我的学术和事业
我在研究工作中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实践
结束语:体会与感悟
论清代的省例
一 前言
二 省例的定义与起源
三 省例的体例
四 省例的制定主体
五 结论
长生、济世及一统:郑观应的仙道梦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长生梦:实修中的艰涩
三 济世梦:致力于世间功德
四 一统梦:以道教融摄各教的乌托邦
五 结语:寻梦的意义
“尖阁问题”内在的法理矛盾
引章
一 “固有领土”说之话语方式及其去历史性
二 传统中国的版图观
三 “日本人”和“琉球人”
四 “分岛改约”中的主权放弃
五 为保障资源而放弃“分岛”
六 “尖阁诸岛”的“领有化”
结语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一 支持中国抗日
(一)帮助筹措战争借款
(二)帮助购买军火
(三)支持洋员抗日
(四)传递情报与战况
二 策动英国调停
三 为中日议和献策
小结
载沣与清末海军的“兴复”
一 光绪末年规复海军的努力与阻滞
二 载沣决策兴复海军及其原因
三 推动兴复海军
结论
再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与清末民初政治走向
一 “内外皆轻”含义再释
二 所谓“权力流向”问题
三 “内外皆轻”与民初政治走向
从文化帝国主义到文化国际主义: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1907~1932)
一 “为基督征服中国”:福音主义、帝国主义与19世纪传教士的文化征服观念
二 “与各教中善的力量同工”:新潮流的冲击与传教士对跨宗教关系的新思考
三 “以谦卑宗教学生的身份接近东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与借鉴
四 结语:从文化帝国主义到文化国际主义
《驻汉五国领事严守中立布告》难言“中立”
一 《中立布告》之发布
二 《中立布告》并非“中立照会”
三 《中立布告》之性质
汤孙分裂与民初政局
一 反袁态度和而不同
二 政治分立,另择盟友
三 汤孙交恶与政治纷争
四 结语
“同化会”与台湾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启
一 梁任公与台湾民族民主运动的启蒙
二 林献堂与板垣退助渡台
三 板垣退助倡导成立“台湾同化会”
四 同化会的成立与同化会的性质
五 同化会的解散
小结
蒋百里的抗战救国思想与实践
一
二
三
宋斐如的对日经济研究述论
一 宋斐如生平及对日研究概况
二 宋斐如对日本的经济研究
(一)综合性的研究
1.《日本帝国在远东的情势及其前途》
2.《日本帝国本质论——军阀官僚统治的经济基础》
3.《日本半封建的农业经济——解开日本帝国特质之谜的一把钥匙》
(二)专门性的研究
1.《东北事件的经济解释——日本经济的衰落与东北事件》
2.《日本战时经济编制中的原料问题及其政策》
3.《日寇对我侵略战争中的劳动问题》
4.《日本侵略战争中工业危机的发展》
(三)时事性的研究
1.《日本货币政策的新攻势》
2.《日本粮食增产政策的批判》
3.《日本产业统制的三种制度》
4.《日寇的“超重点”产业》
(四)宣传性的研究
1.《日寇七年来在东北的经济掠夺》
2.《日寇南进前的财政状况》
三 宋斐如对日经济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一)宋斐如对日经济研究的特点
(二)宋斐如对日经济研究的价值
山海重光:崂山道教与近代中国革命
一 崂山地区的忠贞节义之风
二 世俗化:回归民间与重生之路
1.道产的租赁与纠纷
2.崂山道教的世俗化
三 革命时期的崂山与道教
结语
中共参政员与国民参政会(1938~1945)*
一
二
三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黄河堵口中的工赈
一 工赈机构的建立及民工招募
二 工赈实施办法
三 工赈的实施
光复初期台湾的女性
一 前言
二 外省人士对台湾女性四大印象
三 从“美女”审美到婚俗与妇运
四 普通职业妇女的描述
五 社会底层面
六 结语
“出而不战”: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再探讨
一 绪论
二 战争初期毛泽东希望出兵而斯大林保持沉默:1950年7月和8月
三 中国的动摇:10月2日毛泽东通报斯大林中国“押后出兵”的决定
四 1950年10月5日:第一次正式决定出兵朝鲜及其背景
五 斯大林-周恩来10月11日会谈与中国放弃出兵
六 最终决定及其背景(1950年10月13日)
七 余论
试论吴国桢案与孙立人案前后蒋介石之心路
一 吴案与孙案
二 案前种种之因
(一)福兮祸兮:吴、孙之美国背景
(二)人际与个人
三 蒋介石在两案期间的心态与应对
(一)应对吴国桢案
(二)应对孙立人案
四 余论
专业史家与“四史”运动
一
二
三
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护海洋主权的探索
一 宣示岛屿主权,发布领海声明
(一)为解放台湾、实现国家统一做大量准备工作
(二)坚持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三)通过了关于领海的声明
二 收回丧失的海权,建立管理制度
(一)收回沿海与内河航运权和引航权
(二)收回海关管理权
(三)收回旅大地区
三 建设人民海军,提高国家海防能力
(一)筹建人民海军
(二)创办海军学校
四 应对外强挑衅,捍卫中国海权
(一)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
(二)拒绝苏联的无理要求
20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研究
一 台湾当局决定成立“南海小组”
二 “南海小组”成立后开展的工作
(一)参与修订《南海政策纲领》,通过《南海政策纲领实施纲要分工表》,确立“借由国际合作手段促进南海区域合作,消弭并排除南海潜在冲突危机”的原则
(二)寻求与大陆合作、共同开发南海资源
(三)推动召开“南海问题研讨会”
(四)组织成员赴太平岛实地考察、研究南海开发计划
三 “南海小组”成立后遭受批评质疑
四 结语
天使与魔鬼,历史与现实:新世纪以来网络义和团运动论帖评述
一 误国与爱国:关于义和团的评价问题
(一)否定义和团:误国、暴力、反文明
(二)肯定义和团:正义、反帝
二 网评义和团的意义与流弊
论史学研究的“实”与“虚”
一
(一)社会政治环境的制约作用
(二)研究主体的认识局限
(三)研究主体的生存境遇
(四)文化产品消费群体的欣赏品位与审美取向
二
三
历史虚无主义研究
一 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变和实质
二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三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四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民进党“新南向政策”与台日合作
一 蔡英文推进“新南向政策”疏远祖国大陆
二 蔡英文重视与日本开展“新南向”合作
三 日本利用与台湾“新南向”合作满足自身利益需求
四 海洋合作将成为台日“新南向”合作的重点
五 结语
永远的精神家园*
一 进所前后
二 “四清”与“文革”
三 治学心得
四 治所经验
五 承先启后
八十初度自订年谱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