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4

中国非营利评论 第一卷图书

China non profit review

SSAPID:101-2922-6320-08
ISBN:978-7-80230-93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论文、案例、书评、随笔四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中国政府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中国非政府部门的价值与比较分析、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名
编 辑:刘骁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发刊词

 编委会

 论文

  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

   一 政党与组织化社会:非政府组织的空洞化

   二 社会组织化与政党:社团革命的挑战

   三 政党与非政府组织:尚未成型的关系结构

   四 结论

  中国公民参与的非政府组织途径分析

   一 以公民权力看待参与

   二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途径

    1.结构性参与:民主选举和人民代表制度参与中公民组织的薄弱和思想库的张力

    2.决策性参与:非政府组织倡导的空间

    3.参与式治理:公民权力的新生长点

   三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障碍及其化解:走向共享的权力

  转型国家的公民社会:中国的社团

   一 公民社会发展的源泉

   二 组织的范围

   三 群众组织

   四 GONGO和基金会

   五 服务型非营利组织

   六 独立的基金会

   七 研究或学习协会

   八 商业协会

   九 专门针对某一问题的团体

   十 农村社团

   十一 草根协会

   十二 有多少家

   十三 法律框架

   十四 制约

   十五 结论

  中国城市社区的公民社会建设:一条新路径的考察

   一 引述

   二 从社区结社组织入手的公民社会建设:理论分析

    1.社会资本的视角

    2.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

    3.公民社会内容选择的视角

   三 一个实证研究中的展现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中国非政府部门的价值与比较分析

   一 背景

   二 中国非政府部门的规模及国际差距

    1.就业规模

    2.经济规模

   三 中国非政府部门的结构及理论解释

    1.结构特征

    2.教育类民非发展的理论解释

   四 主要结论与建议

  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

   一 定义和分类

    1.定义

    2.分类

   二 发展及其社会基础

    1.发展过程

    2.社会基础

   三 主要功能

    1.资源动员

    2.公共服务

    3.社会治理

    4.政策倡导

   四 产权特征和治理结构

    1.资源禀赋及其特征

    2.产权特征与公益产权

    3.治理结构及其原则

   五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主要问题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2.双重管理限制,法律政策环境不利

    3.专业能力缺乏,多元力量难于整合

    4.社会监督乏力,市场机制挤压公益

   六 相关政策构想

    1.公共管理的新课题——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2.基本思路:由行政控制转向分类监管、资源引导和行为控制

    3.具体建议:完善立法、统一监管、建立新型公共服务体系

   七 机遇和挑战

  社会企业组织在台湾地区的发展*

   一 前言

   二 台湾社会企业发展的综览

    1.社会企业的界定

    2.台湾非营利部门近二十年来的发展

    3.NPO社会企业在台湾兴起的因素

   三 社会企业的类型

    1.积极性就业促进型社会企业

    2.地方小区发展型社会企业

    3.服务提供与产品销售型社会企业

    4.公益创投的独立企业型社会企业

    5.社会合作社

   四 政府的角色

    1.对NPO社会企业的助力

    2.对NPO社会企业的阻力

   五 结论

 案例

  NGO组织网络的成员参与和权力分配的结构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和理论选择

   二 “反家暴网络”的权力结构及变迁

    1.“反家暴网络”的建立与第一期(2000.6~2003.8)

    2.“反家暴网络”第二期(2003.8~2006.5)

    3.“反家暴网络”权力动态变化

   三 “反家暴网络”的权力结构成因分析

    1.重要类型成员资源占有情况

    2.“反家暴网络”的形成与权力分配

   四 结论

  中国政府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

   一 怒江事件

   二 怒江事件中议程设置模式的变动

    1.内部自生模式

    2.动员模式

    3.半外部自生模式

   三 议程设置模式变迁的原因

    1.政府不同部门间利益的分化

    2.社会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分化

   四 结论

  草根NGO的“公募”之路

   一 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

    1.公募和非公募

    2.筹款成功的根本——公信力

    3.筹款成功的技术支撑——营销策略

    4.筹款成功的基础——社会关系网络

   二 “农家女”的三次筹款实践

    1.第一次筹款实践

    2.第二次筹款实践

    3.第三次筹款实践

   三 公募活动成功的五要素模型

    1.公募活动的合法性

    2.公信力

    3.专业化的筹款队伍

    4.营销策略

    5.社会关系网络

 书评

  历史地域语境、发展空间与亚洲NGO

  “公民社会”话语侵扰下农村民间组织研究定位的困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随笔

  NPO管理的生命在于改革

  理念的转换和制度的创新

 稿约

Arnstein,Sherry R.,“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AIP,Vol.35,No.4,July 1969,pp.216-224.

Norman H.Nie,Sidney Verba.,“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 Handbook of Science,Fred Greenstein and Nelson Polsby,eds.Philippines:Addison-Wesley,1975,Vol.4,pp.1-74.

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塞缪尔·亨廷顿塞等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Teorell,J.,“Linking social capital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Voluntary associations and networks of recruitment in Sweden”,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6(1),pp.49-66.

Bridger,J.C.,Luloff,A.E.,“Building the sustainable community:Is social capital the answer?”,Sociological Inquiry 71(4),2001,pp.458-472.

Hann,C. and E.Dunn.,Civil Society,Challenging Western Models,Routledge:London,1996.

Tsai,Kellee S.,“Capitalists without a class:Political diversity among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8(9),2005,pp.1130-1158.

Kearney,M.,“Walking the walk?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HIA-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4(2),2004,pp.217-229.

Maloney,W.;Smith,G.;Stoker,G.,“Social capital and urban governance:Adding a more contextualized ‘top-down’ perspective”,Political Studies 48(4),2000,pp.802-820.

Marinetto,M.,“Who wants to be an active citizen? 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Sociology-The Joue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37(1),2003,pp.103-120.

Wheatley,M.J.,and Kellner-Rogers,M.,“The paradox and promise of community”,In F.Hesselbein,M.Goldsmith,R.Beckhard,& R.F.Schubert(Eds.),The community of the futur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pp.16-17.

1.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邓国胜、何建宇:《非政府组织的理论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0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莱斯特·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24~25页。

4.许安标:《非营利组织立法方略论》,“转型期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国际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

5.瞿延东:《关于民办学校的资金自筹》,《民办教育动态》2002年9月。

6.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

Salamon M.Lester,Global Civil Societ Volume Two:Dimensions of Nonprofit Sector,S.Wojciech Sokolowski and Associates ed.Kumarian Press,Inc.2004.

Salamon,Laster,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An Overview. Lester M.Salamon and Helmut K.Anheier ed.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

伯利、阿道夫·A等:《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版。

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估——以“幸福工程”为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丁仁杰:《社会脉络中的助人行为:台湾佛教慈济公德会个案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苏力、葛云松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与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

王名:《中国非政府组织研究——以个案为中心》,王名主编,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0。

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上),《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

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下),《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6期。

王名主编《中国非政府组织研究2001——以个案为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1。

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王名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王名、贾西津:《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王名、贾西津:《试论基金会的产权与治理结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评论》2004年第1期。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

王名、李勇、黄浩明编著《德国非营利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吴玉章主编《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文建会”:《台湾小区总体营造的轨迹》,台北:“文建会”,1999。

“内政部”社会司中部办公室:《“全国性”之财团法人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年度业务执行报告书》,“内政部”文件,2003、2004。

“内政部”:《内政统计信息服务网》,http://www.moi.gov.tw/stat/,2005年10月2日。

心路社会福利基金会:http://web.syinlu.org.tw/,2006年3月1日。

“主计处”:《重要经社指标》,www.dgbas.gov.tw/dgbas03/bs4/econdexa.xls,2004年11月30日。

“行政院社会福利推动委员会”长期照顾制度规划小组:《改善长期照顾居家式服务各项措施规划报告》,台北:“行政院”委托研究计划,2006。

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http://www.eden.org.tw/,2006年2月26日。

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网页: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recreation/actives/buyindex.htm,2005年11月23日,2006年3月9日。

忻祖德:《原住民劳动合作社推动现况与展望》,《就业与训练》1996年第14卷,第5期,第20~22页。

何贞青:《丰收一季龙眼林》,http://www.homeland.org.tw/foundation/htm/eye/0720/htm/p2.htm,2006年2月1日。

官有垣:《非营利组织在台湾的发展:兼论政府对财团法人基金会的法令规范》,《中国行政评论》2000年第10卷,第1期,第75~110页。

官有垣:《半世纪耕耘:美国亚洲基金会与台湾社会发展》,台北:智胜文化事业公司,2004。

官有垣:《回顾九0年代以来台湾的社会福利发展》,“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4,中国广州: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香港社会服务联会。

官有垣:《台湾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在因应国家福利转型中的角色与定位》,“全国社会福利与慈善基金会联系会报讨论会”,2005,屏东垦丁:“内政部社会司”中部办公室。

官有垣:《社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面临的挑战:以台湾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为案例》,“发展公益事业建构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2005年11月19~20日,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官有垣:《台湾社会企业组织与社会发展:阳光社会福利基金会人力资源运用的启示》,《二○○六年两岸非政府组织学术论坛暨实务交流研讨会》,2006年2月23~25日,台北:政大第三部门研究中心。

官有垣、涂瑞德:《企业的社会责任及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地方研考电子简讯》2000年第4期。

官有垣、谢禄宜、李宜兴:《非营利组织推展休闲活动的成功案例分析:以新港文教基金会为例》,“行政院”青辅会委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2001。

官有垣、杜承嵘:《台湾民间社会团体的兴盛及其在公民社会发展上显现的特色与问题》,“转型期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国际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28~29日,北京:北京大学。

官有垣、邱连枝:《两个客家非营利组织小区文化产业的现况与影响之探讨——以苗栗县南庄乡爱乡协进会及公馆黄金小镇协进会为案例》,发表于“2005全国客家学术研讨会”,2005年5月26~27日,中坜:中央大学客家学院。

林万亿:《九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福利的回顾与前瞻:全球化与在地化》,发表于“第二届民间社会福利研讨会——台湾的社会福利发展:全球化vs.在地化”,台北:台大社会工作系,2004。

林正全:《台湾多元就业开发方案:总体成效——九十四年多元就业开发方案成效评估研究之发现》,台北:“行政院劳委会”委托研究计划,2006。

陈淑兰:《社会事业——公益创投与组织扶植》,《社会公义创新论坛》,台北:政大社会与文化事业育成中心,2006年1月12日。

禹海:《龙眼林的龙眼节》,http://www.epochtaiwan.com/content_detail.asp?art_id=4484,2006年2月12日。

育成社会福利基金会:http://www.ycswf.org.tw/,2006年3月1日。

梁玲菁、池祥麟:《非营利组织产业化与融资机制之研究——综合架构规划》,台北:“行政院”青辅会委托研究计划,2003。

梁欣怡:《爱馨公益店年盈余百万》,2004年8月18日《民生报》。

陈正芬、王正:《居家服务方案按时计价适切性之研究》,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博班生研究报告,未出版,2006。

陈淑兰:《社会事业——公益创投与组织扶植》,发表于《社会公义创新论坛》,台北:政大社会与文化事业育成中心,2006年1月12日。

“劳委会职训局”:《“行政院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原住民劳动合作社经营管理辅导计划》,http://www.evta.gov.tw/employee/941214-13.doc,2006年2月/21日。

http://www.evta.gov.tw/english/lawevta.files/lawevta23.htm,2006年3月24日。

阳光社会福利基金会:http://www.sunshine.org.tw/,2005年12月26日。

《阳光社会福利基金会附设洗车中心、加油站、贩卖店古亭站2003~2005损益表》,2006年2月24日。

智邦公益馆网页:《励馨“爱馨公益店”感恩周年记者会》www.17885.com.tw/welfare/show.asp?serial=620,2004年8月17日。

黄坤祥、曾素娟:《我国原住民劳动合作社功能定位与实务运作之探讨》,http://www.ibm.stu.edu.tw/teacher/hkh,2003年。

黄筱佩:《励馨台盐合作年赚百万》,2004年8月18日《中国时报》。

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网软股份有限公司简介》,2006。

郑胜分:《欧美社会企业发展及其在台湾应用之研究》,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

萧新煌、江显新、江明修、冯燕、官有垣、邱瑜瑾、刘维公、陆宛苹、高永兴:《二00一年台湾的基金会调查研究》,“行政院”青辅会、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赞助,2002。

萧新煌:《基金会在台湾的发展历史、现况与未来的展望》,收录于官有垣主编《社会变迁下台湾基金会的发展》,台北:洪建全教育基金会,2003。

Boschee,J.,The Social Enterprise Sourcebook:Profiles of Social Purpose Business Operated 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inneapolis,MN:Northland Institute.2001.

Boschee,J. and J.McClurg,“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www.se-alliance.org/better_understanding. pdf.2003.

Borzaga,C.,and L.Solari,“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Social Enterprises”,in C.Borzaga and J.Defourny (eds.),The Emergency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Dees,J.G.,“Enterprising Nonprofit”,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1),1998,pp.55-67.

Defourny,J.,“Introduction: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in C.Borzaga and J.Defourny (eds.),The Emergency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pp.1-27.

Johnson,S.,“Literature Review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Canadian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http://www.bus.ualberta.ca/ccse/Publications/Publications/Lit.%20Review%20SE%20November%202000.rtf,2000.

Kerlin,J.A.,“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Difference”,Voluntas 17,2006,pp.247-263.

Kingma,B.R.,“Public Good Theorie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Weisbrod Revisited”,Voluntas 8(2),1997,pp.135-148.

O’Hara,P.,“Ireland:Social Enterprises and Local Development”,pp.149-165,in C.Borzaga and J.Defourny (eds.),The Emergency of Social Enterpris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Pelchat,Marie-Claude,“Enterprizing Asian NPOs: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A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to the Conference of Asian Found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CAFO),2004/05/19.

Chao Guo,Muhittin Acar,“Understanding Collaboration Amo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Combining Resource Dependency,Institutional,and Network Perspective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05,Vol.34,No.3:340-361.

Cyril Ritchie.NGO Cooperation and Networking.2002,Centre International de Conférence de Genève(CCIG).

Jeffrey Pfeffer,Gerald R.Slancik.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Harper & Row,1978.19-20,35-37,110-111,182-184.

Keith G.Provan,“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autonomy in a consortium multihospital system”,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Vol.9,No.3:494-504.

Mary K.Foster,Agnes G.Meinhard,“A Regression Model Explaining Predisposition to Collaborate”,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02,Vol.31,No.4:549-564.

Pooran Chandra Pandey.Briefing Paper On Networking:Basic Concepts That Work.

邓海峰、乐园:《NGO组织网络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印度NGO组织网络建设经验为鉴》,《学会》2005年第8期。

邓锁:《开放组织的权力与合法性——对资源依赖与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的比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费显政:《资源依赖学派之组织与环境关系理论评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付涛:《网络联盟—NGO的又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简报》2005年第10期。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出站报告),清华大学,2004。

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

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孙晋众、陈世权:《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1期。

刑丽萍:《虚体的网络》,《联合的服务——“慧灵”组织创新》,(MPA学位论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

赵秀英:《以项目为依托增强妇联发展能力》,《中国妇运》2005年第1期。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