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4

认识?思维?真理——思维哲学研究图书

Cognition, Thinking and Truth: Research on Philosophy of Thinking

SSAPID:101-2922-3252-72
ISBN:978-7-5097-872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思维问题进行了哲学探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对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过程和矛盾、规律和限度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认识问题的探究,阐明了认识的机理,为思维哲学奠定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二是通过对思维的本质和形态、方法和方式以及创新思维的探究,阐明了思维的机理,以此构建了思维哲学的主体部分;三是通过对真理的概念、检验和发展问题的探究,阐明了真理的机理,以此作为思维哲学的逻辑终结。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马光华
编 辑:周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前言

 第一章 思维与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要件、本质和限度

   一 认识的要件

    (一)认识的主体

    (二)认识的客体

    (三)认识的中介

    (四)认识的环境

   二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与思维、意识

   三 认识的限度

    (一)西方哲学的不可知论

    (二)中国哲学(庄子)的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不可知论的态度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矛盾和规律

   一 认识的过程

    (一)关于认识活动阶段的划分

    (二)对认识活动阶段的划分

   二 认识的矛盾

    (一)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是认识的宏观矛盾

    (二)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是认识的基本矛盾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是认识的根本矛盾

    (四)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是认识的主体矛盾

   三 认识的规律

    (一)认识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三)认识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 实践及其与认识的对立统一

    (一)实践及其与认识的异同

    (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二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关于知行的先后问题

    (二)关于知行的轻重问题

    (三)关于知行的难易问题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章 思维形态

  第一节 思维概说

   一 思维的本质和要件

    (一)思维的本质和品质

    (二)思维的结构和要件

    (三)人类思维与动物思维之本质差别

   二 思维与语言

    (一)语言及其与思维的对立统一(“意”能否离“言”)

    (二)语言能否表达思维

    (三)语言如何表达思维(“言”如何尽“意”)

  第二节 直觉思维

   一 前直觉思维

    (一)直观思维

    (二)形象思维

   二 直觉思维的基本概念

    (一)直觉思维的类型

    (二)直觉思维的特点

    (三)直觉与灵感、直观

   三 直觉思维的作用及其局限

    (一)直觉思维的作用

    (二)直觉思维作用的局限和其作用的正确发挥

  第三节 逻辑思维

   一 逻辑思维概说

    (一)什么是逻辑思维

    (二)形式逻辑思维

    (三)辩证逻辑思维

   二 辩证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基本形式和基本方法

    (一)辩证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辩证概念

    (三)辩证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辩证判断、辩证推理和辩证假说

    (四)辩证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三 辩证逻辑的研究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建立逻辑范畴体系,完善辩证逻辑研究

    (二)在与形式逻辑思维的结合中提高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三章 思维方法

  第一节 思维方法概说

   一 方法

    (一)方法的概念

    (二)方法的性质地位和功能作用

   二 思维方法

    (一)思维方法及其与真理的关系

    (二)不同思维形态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辩证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一)分析方法

    (二)综合方法

    (三)分析与综合的结合

    (四)“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之基础地位

   二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一)归纳方法

    (二)演绎方法

    (三)归纳与演绎的结合

   三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之基本概念

    (二)“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之基本要求

    (三)“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之哲学地位

   四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一)历史及历史的方法

    (二)逻辑及逻辑的方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之要求

 第四章 思维方式

  第一节 思维方式概说

   一 思维方式的内涵和形成

    (一)思维方式的本质

    (二)思维方式的特征

    (三)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 思维方式的类型

    (一)关于思维方式的划分

    (二)主要反映时代(生产方式)差异的思维方式

    (三)直接反映思维主体差异的思维方式

   三 思维方式在思维认识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哲学意义

    (一)思维方式的地位作用

    (二)思维方式研究的哲学意义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整合

   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一)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点的观点

    (二)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点——辩证性及其丰富多样性

   二 中国传统的对待分二思维与整体合一思维

    (一)中国传统的对待分二思维

    (二)中国传统的整体合一思维

   三 中国传统的直觉模糊思维与逻辑分析思维

    (一)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

    (二)中国传统的模糊思维

    (三)中国传统的逻辑分析思维

   四 中国传统的经验实用思维和价值本位思维

    (一)中国传统的经验实用思维

    (二)中国传统的价值本位思维(道德思维)

   五 中国传统的求稳保守思维与变易批判思维

    (一)中国传统的求稳保守思维

    (二)中国传统的变易批判思维

   六 中国传统的主体内倾思维与客体外倾思维

    (一)中国传统的主体内倾思维

    (二)中国传统的客体外倾思维

   七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劣和归宿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两大优点——辩证性和简明性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糟粕——巫术神秘思维和情感比附思维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弱点——缺乏科学理性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理想归宿——进行现代整合

 第五章 思维创新

  第一节 创新概说

   一 创新之必然和必要

    (一)创新之必然

    (二)创新之必要

   二 创新之基本概念

    (一)创新方式和创新领域

    (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实质和创新核心

  第二节 创新思维

   一 创新思维的内涵

    (一)创新思维的实质

    (二)创新思维的特征

   二 创新思维的要求

    (一)遵循创新思维的步骤

    (二)坚持创新思维的原则

    (三)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

    (四)讲究创新思维的技巧

  第三节 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

   一 影响创新思维的主观因素

    (一)创新与广义的人格结构

    (二)创新与广义的智能结构

   二 影响创新思维的客观因素

    (一)影响创新思维的生理因素

    (二)影响创新思维的环境因素

 第六章 思维与真理

  第一节 真理的概念

   一 真理的实质

    (一)真理是一种认识

    (二)真理是一种理性认识

    (三)真理是一种正确的理性认识

   二 真理的属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辩证性

    (三)真理的价值性

   三 真理的类型

    (一)从真理内容的性质特点上分: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

    (二)从真理内容的深浅程度上分:经验真理与超验真理

    (三)真理类型的复杂多样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可否作为真理的类型

  第二节 真理的检验

   一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检验问题的否定见解

    (一)庄子是中西哲学史上否定真理检验的典型

    (二)真理检验问题否定见解之错误及其解决

   二 真理的检验主体

    (一)由神到人

    (二)由权威个人到普通个人

    (三)由个人到众人

    (四)辩证理解真理的检验主体

   三 真理的检验途径

    (一)真理检验的心智途径

    (二)真理检验的实践途径

   四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真理检验的根本标准

    (二)真理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三节 真理的发展

   一 真理发展的实质和规律

    (一)辩证理解真理的发展

    (二)真理发展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

    (三)真理发展要遵循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 真理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条件

    (一)真理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

    (二)真理发展所需要的个体条件

 附录 思维方式的哲学意义

  一 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与思维方式

   (一)认识论与思维方式

   (二)方法论与思维方式

   (三)世界观与思维方式

  二 社会历史哲学、文化哲学、人的哲学与思维方式

   (一)社会历史哲学与思维方式

   (二)文化哲学与思维方式

   (三)人的哲学与思维方式

  三 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哲学学与思维方式

   (一)人生哲学与思维方式

   (二)价值哲学与思维方式

   (三)哲学学与思维方式

本书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思维问题进行了哲学探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对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过程和矛盾、规律和限度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认识问题的探究,阐明了认识的机理,为思维哲学奠定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二是通过对思维的本质和形态、方法和方式以及创新思维的探究,阐明了思维的机理,以此构建了思维哲学的主体部分。三是通过对真理的概念、检验和发展问题的探究,阐明了真理的机理,以此作为思维哲学的逻辑终结。本书所论,既可以说是包括思维论和真理论的广义认识论,也可以说是包括狭义认识论和真理论的广义思维学——思维哲学。

〔德〕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下),张兰平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美〕A.F.奥斯本:《创造性想象》,盖莲香、王明利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余灵灵、罗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1963。

〔英〕波普:《猜测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陈村富、庞学铨编《古希腊名著精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陈衡:《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学导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陈力丹编著《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马克思恩格斯人生格言》,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人民出版社,2011。

〔瑞士〕C.G.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黄奇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瑞士〕C.G.荣格等:《人及其表象》,张月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大智度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3)、3卷(1994),人民出版社。

邓立群主编《文化巨人毛泽东(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杜维明文集》第5卷,武汉出版社,2002。

《大林间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法〕笛卡儿:《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

〔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杨习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冯友兰:《贞元六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人民出版社,2001。

冯契:《智慧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冯契文集》第2卷、4卷、8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方飞编《译注孟子》,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佛教十三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英〕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

〔英〕弗雷泽:《金枝》,赵昍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郭建宁:《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程代熙、张惠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甘地自传》,钟杰译,商务印书馆,1998。

《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慧能:《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胡适文存》第1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集》,商务印书馆,1964。

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黄楠森、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何祚康、曹丽隆等编译《走向澄明之境——卢梭随笔与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1990。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2。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金岳霖:《哲意的沉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

季羡林:《皓首学术随笔》(季羡林卷),中华书局,2006。

《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

〔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97。

《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

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

刘文典:《庄子补正》,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李宗吾:《厚黑学续编》,团结出版社,1989。

南怀瑾:《历史上的智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李淮春等:《现代思维方式与领导活动》,求实出版社,1987。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卢明森编《钱学森思维科学思想》,科学出版社,2012。

卢希悦:《思维的革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梁作民主编《当代思维哲学》,人民出版社,2003。

刘彦生:《西方创新思维方式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刘新科、栗洪武主编《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刘志琴编《文化危机与展望》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吕希晨、王育民:《中国现代哲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0。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

《列宁全集》第14卷、26卷、38卷,人民出版社,1957、1959。

〔法〕卢梭:《走向澄明之境——卢梭随笔与书信集》,何祚康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楚图南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罗丹艺术论》,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英〕罗素:《走向幸福》,王雨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科学出版社。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

〔法〕罗伊·F.鲍迈斯特尔:《恶》,崔洪建译,东方出版社,1998。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东方出版社,1993。

马来平:《哲学与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56)、3卷(1960)、20卷(1971)、32卷(1975)、34卷(1972)、39卷(1974)、41卷(1982)、47卷(1979),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2卷(1972、1995)、3卷(1972)、4卷(1972、1995),人民出版社。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何怀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美〕M.怀特:《分析的时代》,杜任之译,商务印书馆,1981。

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

彭漪涟:《冯契辩证逻辑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法〕帕斯卡:《思想录》,刘烨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曹葆华译,三联书店,1962。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任继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

任继愈选编《佛教经籍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戎子由、梁沛霖编《李天命的思考艺术》,三联书店,1996。

孙诒让著《墨子间诂》,孙以楷校,中华书局,1986。

孙正聿:《哲学的目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宋志明、向世陵、姜日天:《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日〕三木清:《人生探幽》,张勤、张静萱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

《叔本华论文集》,陈晓兰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美〕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汤一介:《和而不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吴光主编《中华人文精神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吴进国:《创造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英〕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陈捷译,科学出版社,1983。

〔美〕维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肖遥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美〕威尔·杜兰特:《探索的思想》,朱安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6。

萧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忻剑飞、方松华编《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英〕休谟:《人性论》(下),潘华志译,人民出版社,2010。

严复:《原强》,吉林人民出版社,1976。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姚鹏、方广錩、范桥、袁坚主编《东方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李匡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

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张岱年:《宇宙与人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张岱年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张岱年文集》(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张岱年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张松如:《老子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周有光:《见闻随笔》,新世界出版社,2006。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郑小江主编《中国神秘文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赵鑫珊:《战争背后的男性荷尔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