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信仰但不认同图书

Believing without Identifying – The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Spiritual Belief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SAPID:101-2910-6551-75
ISBN:978-7-5097-1352-5
DOI:
ISSN:
关键词:

信仰 社会学

[内容简介] 中国人有信仰吗?中国人在信仰什么?中国人的信仰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如何以信仰为纽带获得社会的信仰认同、进行信仰的社会实践?本书从宗教—信仰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入手,着重讨论和分析了这些中国社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书中对中国信仰的社会特征、宗教信仰与其他信仰的复杂关系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实践等情况,进行了宗教—信仰社会学的深度诠释,进而讨论了信仰社会学理论的建构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向平
编 辑: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2 游荡的信仰,空灵的社会

 序1 从宗教理解到信仰理解

 1 中国信仰的时代变迁

  1 天命·圣王·神灵

  2 60年中国人的信仰变迁

   一 新问题旧传统

   二 全能整合与个人崇拜

   三 信仰危机与改革开放

   四 文化—宗教民族主义的冒头

   五 “信仰但不认同”的人心问题

  3 从“信仰危机”到“宗教危机”

   一 信仰与宗教的差异

   二 宗教与信仰的分离

   三 “精神走私”般的信仰表达

   四 宗教危机的社会学意义

   五 后改革时代的中国信仰

  4 “臣民宗教”与“公民宗教”

  5 宗教与灾后社会重建

   为生民立命

   宗教是一种社会交往结构

   社会重建,从交往开始

  6 宗教与金融危机的联想

   危机中的宗教需要

   从“社会慈善”到“社会救助”

   人心安抚易,社会救助难

  7 个人信仰与身体政治

  8 信仰与身份的冲突

  9 宗教信仰属于谁

   信仰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寺庙不等于信仰,官商不是和尚

   信仰也有一个所有权问题?

   社会共有的寺庙与信仰

  10 儒教复兴,谁来埋单?

  11 我们都被信仰了!?

   给祖国拜年的信仰惯习

   人俗国家圣的象征性支配

   初露端倪的第三种改革

   信仰之内,公权力敬请止步

  12 当代中国人的信仰重建

   一 无法忽略的中国信仰

   二 形形色色的中国信仰

   三 差异分别的中国信仰

   四 混合建构的中国信仰

   五 多层替代的中国信仰

 2 信仰与中国现代性的兴起

  13 国家认同与私人信仰的互动

   一 公共宗教在国家层面的神圣化要求

   二 私人信仰的合法性与扩散型

   三 社会缺席中的宗教需求

  14 民主与“迷信”的新冲突

   对社会权力的迷信

   不民主,即迷信

   权力与迷信的交换逻辑

   公共信仰与个人人生信仰的制度区隔

  15 大寨造大庙,信仰大转型

   不能建庙的大寨精神

   大寨人的中国信仰

   经济搭台,宗教唱戏

   危机的并非信仰

  16 国家在场的文化再生产

   权力+资本=文化生产

   制度与文化之本质关系

   社会缺席的中国现代化

   文化与社会的整体性双重建构

   社会化的文化生产机制

  17 后改革时代的正当性冲动

   祭祀经济及其正当性冲动

   公共权力与信仰正统

   公共仪式与国家意志

   正当即信仰的实践模式

  18 国家祭圣祖:政治认同的象征性建构

   国祭典礼的复兴

   国家在场即公共

   圣祖文化,经济唱戏?

   祭祀中的公域和私域

   从信仰认同到政治认同

  19 毛泽东与现代中国的全能型革命模式

   一 “全能型革命”概念的提出

   二 我即宇宙,革命本源

   三 “办事”与“传教”的君师型革命人物

   四 “身—心”皆革命的完备形式

   五 灵魂深处的革命

   六 天心民意,象征替代

   余论 以精神建构为宗旨的革命模式

  20 传统信仰的现代复制

   一 民族国家及其信仰的现代性

   二 国祭、公祭即国家公祭

   三 国家仪式与象征权力

   四 中国信仰的公私之辩

   五 政教关系、还是信仰权力关系?

  21 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难题

   一 现代中国及其信仰现代性问题

   二 “毛泽东信仰”现象种种

   三 层累构成的“毛泽东信仰”

   四 “信仰但不认同”的信仰私人化特征

   五 信仰社会学的批判

 3 信仰认同与信仰区隔

  22 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

   一 儒教构成的关系主义特征

   二 即制度即分散的宗教形式

   三 信仰与行动的关系主义逻辑

   四 即(制度)宗教即(私人)信仰的表达模式

  23 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

   一 “儒教现象”及其“信仰关系”

   二 儒教“信仰中心”

   三 层级递进的儒教信仰模式

   四 知识分子的儒教信仰

   五 家族—民间信仰的认同关系

   六 结论 儒教信仰的社会学双向性

  24 信仰认同与宗教模式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儒教“信仰中心”

   三 关于“信仰认同”

   四 整体式认同的儒教信仰

   五 制度式认同的基督教信仰

   六 学者信仰的儒教模式

   七 基督信仰的组织认同方式

   八 基督徒的身份建构路径

  25 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

   一 佛教认同与社会建设

   二 佛教信仰的适应型认同

   三 佛教作为“社会建设的行动单位”

   四 难以表达的信仰认同功能

   五 “社会”缺失而导致的个体认同路径

   余论

  26 中国佛教的后信仰时代

   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信仰错觉的形成

   功德兑换信仰,平等不平等?

   功德信仰的社会化驱动

  27 缘分·功德·共同体

   一 佛教信仰的伦理与规范特征

   二 基于果报关系的功德信仰现象

   三 人佛关系的私人化现象

   四 佛教信仰的社会性

   五 功德共修与信仰共同体的建构

   六 佛教公民及其信仰的可能

  28 伦理·身份·认同

   一 韦伯式问题(Weberian)的中国解读

   二 作为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方式的宗教伦理

   三 基督教伦理的功能表达及其边界

  29 当代中国“老板”的信仰与信仰实践

   老板们并不缺乏信仰

   老板基督徒:公民信仰的一个雏形

   工商团契:职业—信仰共同体的双重打造

   基督徒企业:职业共同体的信仰实践

  30 新教伦理与社会信任的中国建构*

   一 基督徒企业·新教伦理·社会信任

   二 “中国问题”与“新教伦理”的替代

   三 基督徒企业与新教伦理的实践路径

   四 宗教信仰与社会信任的同构关系

   五 职场事奉(workplace service)中的信任关系

   六 特殊信任与社会资本的建构

  31 合法与非法:基于信仰—关系的权力实践

   一 中国信仰的基本特征

   二 “权力—信仰”之间的两极关系

   三 合法与非法的权力实践

   四 信仰自由与交换关系

 4 信仰社会学的基本建构

  32 信仰与宗教的空间分割

  33 “公民信仰”如何可能?

   一 传统制约下的信仰危机

   二 出自“内部矛盾”的新信仰

   三 “公民”信仰如何可能

   四 信仰本可以分类对待

   五 把宗教—信仰还给个人和社会

  34 私人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 宗教信仰乎?

   二 信仰危机的公共内涵

   三 信仰与权力的双重“祛魅”

   四 走出危机的“信仰”

  35 中国人的“关系—信仰”模式

   一 人神关系的中国模式

   二 “关系”本位的信仰对象

   三 “报”为核心的信仰方式

   四 神人互惠的功能强调

  36 中国信仰的关系主义模式及其重建之路

   一 关于“信仰”概念

   二 神人关系与中国信仰结构

   三 中国信仰的关系主义

   四 中国信仰中的群己之辩

   五 信仰与群己关系的变迁

   六 当代中国信仰的重建之路

  37 私人信仰与中国宪政建设

   一 宗教与信仰的异同

   二 宗教与信仰间的供需关系

   三 信仰类别及与信仰间的实践差异

   四 信仰与法制的关系

  38 从信仰到宗教的“实践逻辑”*

   一 中国宗教的混合型“实践关系”

   二 关系主义:中国宗教—信仰社会学的方法论

   三 私人信仰与体制宗教间的互动互惠

   四 角色化: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取向

   五 差序格局中的“关系—信仰结构”

   六 私人信仰与公共宗教间的“实践逻辑”

   七 体制宗教的“关系”限定

   八 “强关系”宗教结构与“弱关系”信仰模式

   九 中国宗教—信仰的“实践逻辑”变迁

  39 信仰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信仰

   一 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

   二 政教关系中的社会介入

   三 信仰但不认同的问题

   四 “宗教危机”的社会意义

   五 宗教经济及其消费方式对中国宗教的影响

   六 “宗教民族主义”的抬头

   七 “执政党信仰”的建构与认同

 序3 宗教是一个有用的跨文化概念吗?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