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Qinghai (2019)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研究报告,内容涉及青海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书中围绕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从战略高度对2019年乃至未来青海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综合阐释和认真分析,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和理性研判,力求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政策选择提供理性参照,为社会公众提供资讯参考。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2019年青海蓝皮书编委会
Ⅰ 总报告
B.1 2018~2019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18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优化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助力“一优两高”战略
(三)农牧业生产稳定,特色化优势愈加凸显
(四)传统工业稳中有升,新兴产业动能聚集
(五)第三产业发展趋稳,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六)“三驾马车”持续发力,拉动经济发展
二 青海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形势严峻
(二)三大需求同时放缓
(三)服务业发展不及预期
(四)地区分化态势明显
(五)风险隐患依然较多
三 2019年青海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国际环境分析
(二)国内环境分析
(三)青海主要发展目标预测
四 对策建议
(一)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战略
(二)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
(三)扎实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四)强化财政金融支撑作用
(五)大力推进项目落实和有效投资
(六)积极融入国家各项发展战略
B.2 2018~2019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18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及亮点
(一)“一优两高”征程全面开启
(二)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
(三)民生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四)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五)多措并举助推“乡村振兴”
(六)深化改革激发社会活力
(七)人才兴省开创全新局面
(八)党的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二 2018年青海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打好三大攻坚战任务艰巨
(二)民生事业短板依然明显
(三)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薄弱
(四)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五)创业创新能力仍需加强
三 2019年青海社会发展态势预测
(一)各项社会事业将取得新成效呈现新局面
(二)“一优两高”战略目标将有新提升新突破
(三)人才队伍建设将初现成效
(四)脱贫攻坚任务将扎实有效推进
(五)乡村振兴战略将取得新进展
(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升
四 促进青海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入实施“五四战略”
(二)进一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三)持续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四)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
(五)着力推进行政制度“放管服”改革
(六)着力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七)切实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Ⅱ 经济篇
B.3 税制改革背景下健全地方税体系加强地方财力保障的思考与建议
一 分税制改革与当前地方税体系发展历程回顾
二 近五年青海省地方经济、财政、税收发展状况分析
(一)近五年青海经济、财政、税收总量稳步扩大
(二)近五年青海经济、财政、税收增速有所减缓
(三)近五年青海地方税收、地方财政与公共财政总体协调发展
(四)近五年青海地方税支撑作用相对强于全国及西北地区
三 地方税数据反映的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经济税收增速减缓,宏观税负明显下降
(二)全面营改增后营业税退出,地方主体税种缺失
(三)营改增税种地方收入减少,分成比例待调整完善
(四)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大,财权与支出责任需匹配完善
四 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议的思考与建议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经济税源基础
(二)完善地方税体系,健全权责匹配的财政关系
(三)积极发挥税收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B.4 金融支持青海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二 青海乡村的基本概况
三 金融支持青海乡村振兴现状
(一)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金融支持涉农贷款力度
(二)涉农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有效满足乡村农牧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全面推进扶贫普惠,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五)实施金惠工程,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农牧民金融意识
(六)加大对特色农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七)不断加强农牧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八)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为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四 金融支持青海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牧区投融资结构不够合理
(二)农牧区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
(三)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缓慢
(四)信息不对称矛盾仍较为突出
(五)缺少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六)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错配
五 金融进一步支持青海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建立银政合作机制
(二)增加金融供给满足乡村振兴的资金需求
(三)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大力支持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五)持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六)健全风险预警和补偿机制,转移市场风险
(七)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B.5 消费升级背景下青海商业税收情况及趋势分析
一 青海商业税收现状及特点
(一)青海省商业税收概况
(二)青海省商业税收的主要特点
二 消费升级助推商业税收平稳较快增长的机理分析
(一)商业经济稳中向好,为税收增长奠定基础
(二)居民消费需求扩张,为税收增长注入动力
(三)刺激消费政策的完善,为税源发展提供支持
(四)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增税源不断涌现
(五)紧盯消费强化征管,为堵漏增收提供支撑
三 商业税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税收发展形势预判
(一)商业税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商业税收面临的发展形势
(三)2019年商业税收预测
四 推动商业经济税收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经济方面:挖掘潜力培育消费热点,增加商业经济发展后劲
(二)政策方面:落实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征管方面:转变商业税收管理方式,做到应收尽收
B.6 青海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一 青海省工业发展现状
(一)青海省产业结构现状
(二)青海省工业发展趋势
(三)青海省工业发展特征
二 青海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二)青海省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提升青海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支持
(二)促动人才项目,吸引优秀人才
(三)加强信息建设,提升智造水平
(四)发展优势产业,建设自主创新品牌
(五)建设创新平台,鼓励自主创新
B.7 新时代构建青海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思考和建议
一 坚持用新思想指导青海开放型经济发展
(一)在提升政治站位上明确立足点
(二)在坚持精准施策上把握结合点
(三)在紧盯弱项短板上突出关键点
(四)在注重整体推进上找准合力点
二 坚持用新视角衡量青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开放的通道网络日趋完善
(二)开放的产业基础加速形成
(三)开放的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四)开放的平台载体不断拓展
三 坚持用新要求客观分析青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困难差距
四 坚持用新思路审视青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潜力优势
(一)区位优势日益彰显
(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四)宏观经济整体向好
五 坚持用新使命奋力开创青海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壮大一批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的重要产业
(二)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支撑功能的开放平台
(三)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
(四)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五)完善若干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健全若干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B.8 2018年青海产业扶贫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 青海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与特点
二 青海产业扶贫的九种模式
(一)生态畜牧业带动模式
(二)产业园区带动模式
(三)集体经济带动模式
(四)生态产业带动模式
(五)乡村旅游带动模式
(六)劳务产业带动模式
(七)扶贫车间带动模式
(八)光伏产业带动模式
(九)电子商务带动模式
三 青海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条件严酷,产业结构单一
(二)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滞后
(三)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四)科技推广能力弱,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五)农牧业生产成本高,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六)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四 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的政策建议
B.9 青海省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一 青海省农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产业融合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二)产业体系初现雏形
(三)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四)重视品牌的培育打造
二 青海省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实证分析
(一)融合互动态势估计结果分析
三 青海省农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程度低
(二)市场主体分散难成规模
(三)发展资金投入地区差异大
(四)旅游人才结构性短缺
四 青海省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二)软硬实力两手抓
(三)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旅发展深度融合创新
Ⅲ 社会篇
B.10 青海省教育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 青海省教育发展状况与取得的成绩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状况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 当前青海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资源依然紧缺
(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三)教育质量亟须提升
三 2019年青海省教育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加大教育脱贫攻坚力度,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教育评价体系日益健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五)职业教育、民族教育、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
四 促进青海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缩小差距
(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三)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和教育督导工作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B.11 用习近平讲话精神指导解决青海就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 青海省就业工作现状和特点
二 青海省就业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经济增长与拉动就业之间不平衡
(二)劳动力供给与市场用工需求之间不平衡
(三)就业岗位地域分布不平衡
(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储备不充分
(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
(三)职业培训不充分
(四)就业政策措施及细化操作不充分
(五)公共就业服务发展不充分
三 青海省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四 解决青海省就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思路
(一)强化领导体系,在发展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二)健全政策体系,落实完善积极就业政策
(三)完善培训体系,大力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四)创新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五)鼓励大众创业,催生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
(六)突出重点群体,以精准服务优化就业援助
(七)优化就业环境,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
(八)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
B.12 青海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政策建议
一 青海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一)强化资金保障,增加投入力度
(二)注重分类推进,优化资源配置
(三)扎实稳步提升,完成年度目标
(四)着力整合资源,坚持盘活存量
二 政策实施成效综合评价
(一)社会满意度评价
(二)效益分析
三 政策实施的经验总结
(一)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组织流程
(二)加强联动统筹,强化资源整合
(三)因地制宜规划,力求发挥实效
(四)细化分解任务,加强后期监督
四 尚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资源整合力度仍需加大
(二)农牧区覆盖不够平衡
(三)后续管理面临一定困难
(四)文化内生动力有待提升
五 关于加快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二)有效整合资源,扩大服务半径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四)开展示范点创建,拓宽服务渠道
(五)增强内生动力,创新服务方式
B.13 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研究
一 青海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队伍现状
(一)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队伍结构
(二)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生活状况
(三)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流动状况
二 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注重政策和制度创新,吸引人才聚集艰苦一线
(二)整合优势资源,集聚人才扎根艰苦一线
(三)合理有效激励,鼓励人才坚守艰苦一线
(四)优化生存环境,留住人才奉献艰苦一线
(五)强化基层导向,巩固人才充实艰苦一线
三 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现有政策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各类人才下不去
(二)人才发展的资源要素投入不足,外部人才引不进
(三)人才成长环境不佳,优秀人才留不住
(四)人才使用评价机制不活,现有人才用不好
四 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人才选拔交流机制,确保优秀人才下得去
(二)完善人才流动保障制度,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
(三)实施人才发展扶持政策,确保优秀人才留得住
(四)健全培养使用评价机制,确保现有人才干得好
(五)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确保各类优惠政策发挥更大作用
(六)树立人才发展优先理念,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考核
B.14 做好新时代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
一 西宁市新社会阶层现状调研情况
(一)依据抽样调查的新社会阶层内部组成
(二)抽样数据框架内新社会阶层四类人士
二 西宁市新社会阶层发展趋势和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新社会阶层未来发展趋势预判
(二)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
三 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统战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完善机制,夯实统战组织基础,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三)搭建平台,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拓展统战工作渠道和空间
(四)科学摸底,全面掌握基本情况,努力构建统战工作大格局
(五)分类施策,积极推进统战工作,引导树立较强社会责任感
B.15 青海省茶卡特色小城镇建设与对策建议
一 茶卡特色小城镇建设现状
(一)基础设施布局完善,旅游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服务管理齐抓共管,城镇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城镇转型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城乡联动发展能力进一步强化
二 茶卡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思路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明确界定
(三)政策和制度保障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产业融合与带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民族文化和区位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掘
三 茶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
(二)明确发展定位,优化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特色发展模式
(三)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破解特色小城镇发展瓶颈问题
(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助力特色小镇发展建设
(五)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提升城镇区位优势
Ⅳ 特色篇
B.16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一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一)“四个核心”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要义
(二)“六个精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要求
(三)“五个一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法路径
(四)“八个要求”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二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重大价值与战略意义
(一)精准扶贫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三)精准扶贫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精准扶贫的巨大成效丰富和拓展了世界扶贫经验
三 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在青海的生动实践
(一)制定出台了青海省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效
(三)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
四 以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决打赢青海脱贫攻坚战
(一)加强党的领导,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
(二)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
(三)强化体制机制建设
(四)注重激发内生动力
(五)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合力,调动各方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B.17 2018~2019年青海省“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前景展望
一 2018年青海省“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进展
(一)“政策沟通”进展情况
(二)“设施联通”进展情况
(三)“贸易畅通”进展情况
(四)“资金融通”进展情况
(五)“民心相通”进展情况
二 青海省“一带一路”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设施互联互通欠账依然很多
(二)开放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三)省际竞争发展中的劣势被不断放大
(四)对外投资与合作步伐依然较缓慢
(五)政策支撑体系尚不完善
三 2019年青海省“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展望
(一)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口岸合作
(三)将大力实施贸易振兴战略,培育壮大出口加工业
(四)将持续推进产业投资与产能合作
(五)将进一步扩大人文交流与合作
(六)将加快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B.18 加快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工作的重要性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工作是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推进特许经营工作有利于当地社区的共享发展
(三)推进特许经营机制有利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发展
二 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的经验启示
(一)生态保护优先
(二)加强特许经营管理
(三)以法律保障特许经营工作
(四)注重社区参与
三 加快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特许经营参与主体
(二)特许经营的产业选择
(三)展开的形式
(四)特许经营工作开展后的管理
四 特许经营制度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管理办法
(二)鼓励社区积极参与
(三)提升管理水平
B.19 “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青海对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一 青海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总值
(二)外贸依存度
(三)出口商品结构
(四)出口市场
二 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新制造业发展薄弱,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二)新兴市场开辟缓慢,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三)外贸企业数量少,产品出口难度大
(四)口岸体系建设滞后,无法提供有效服务保障
(五)电子商务发展滞后,跨境电商业态亟待培育
(六)外贸服务机构少,服务水平低
三 加快推进青海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平台建设
(二)培育壮大出口加工业,促进外贸稳步提升
(三)参与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打通对外贸易通道
(四)增强城市开放活力,推进节点城市建设
(五)加快物流业供给侧改革,建立高效便捷现代物流
(六)完善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七)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
(八)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保障
B.20 兰西城市群发展中西宁市的城市竞争力及发展路径研究
一 基于兰西城市群整体性发展的西宁市城市竞争力分析
(一)西宁市城市竞争力的现状
(二)西宁市城市竞争力的纵向变动分析
(三)西宁市城市竞争力的横向比较分析
(四)兰西城市群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二 基于兰西城市群整体性发展西宁市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一)兰西城市群整体性发展中西宁市的优势分析
(二)兰西城市群整体性发展中西宁市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 基于兰西城市群整体性发展西宁市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宜居竞争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二)合理布局,提升城市软环境
(三)加快产业发展,提升西宁产业竞争力
(四)加强与周围城市的地区间合作
B.21 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 祁连山生态地位的极其重要性
二 生态恶化趋势不容忽视
(一)沙化加重
(二)人口增加的后果
(三)冰川速融
(四)保护珍稀物种刻不容缓
(五)旅游不当的危害
三 祁连山南麓生态修复任重而道远
(一)冰川大面积消融使黑河来水量锐减
(二)保护珍稀物种刻不容缓
(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有待于加大保护力度与探索创新模式
四 深度治理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高起点统领全方位监管
(二)将黑河大峡谷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三)将八一冰川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四)设立油葫芦省级自然保护区
(五)以集中人口拓展生态环保空间
(六)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七)齐心协力为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尽职尽责
(八)多措并举促生态环境全面治理
(九)为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
(十)确定其深度治理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十一)切实将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Ⅴ 藏区专题篇
B.22 青海藏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一 青海藏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现状
(一)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初现成效
(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
(四)传承保护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五)文化展演和对外宣传工作有声有色
二 青海藏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管理机构和管理力量亟待完善加强
(二)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专业保护与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四)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
(五)文化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还不够
三 进一步加强青海藏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力量
(二)不断优化、强化建设资金投入
(三)切实加强非遗保护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积极推动保护区与省内外高校的全面合作
(五)适时开展保护区建设的阶段性工作评估
B.23 青海藏区实施产业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一 青海省产业扶贫现状与实施目标
(一)基本现状
(二)实施目标
二 青海藏区实施精准产业扶贫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基本做法
(二)脱贫成效
三 藏区产业扶贫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一)种养业是贫困户脱贫的主渠道
(二)多元化的旅游扶贫产业选择成为脱贫增收的亮点
(三)文化产业及民族手工业成为产业扶贫的特色产业
(四)光伏扶贫产业拓宽精准脱贫增收新路径
(五)产业园及实体经济建设助推无经营能力和产业选择难的贫困户增收
四 青海藏区实施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选择难
(二)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
(三)产业发展人才匮乏
(四)产业转型升级乏力
(五)产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六)产业发展抵御风险能力弱
(七)针对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五 青海藏区实施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产业差异化、长远化发展,着力解决扶贫产业两难二化问题
(二)建立灵活精准的柔性引才为主和培养本土人才并重的人才发展规划
(三)增加设备与技术等投入,拓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营渠道
(四)多渠道融资,探索飞地模式,增强产业发展后续发展动力
(五)精准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七)推行“点菜式”培训,因需制订产业发展培训计划
B.24 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制度向当代社会管理模式转型研究
一 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历史演变
二 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制度现状
三 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制度向现代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僧侣培训力度
(二)法制进入寺院
(三)加强自身建设
四 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制度向现代转型的启示
(一)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要遵循政教分离的根本原则
(二)探索建立藏传佛教寺院管理长效机制
结论
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2018年10月22日,http://www. stats.gov.cn/tjsj/zxfb/201810/t20181022_1629128.html。
青海省统计局:《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8年10月23日。
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青海省统计年鉴》(2014~2018),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税务总局:《全国税务统计》(2013~2017),中国税务出版社。
贾康、苏京春:《试论现阶段我国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改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7。
刘昆:《全球视角下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的演讲,2018年3月2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2018年2月24日。
《青海银行业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2018年1月20日。
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2018年税收会计统计报表》。
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王文清、梁富山、肖丹生:《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税务研究》2016年第2期。
青海省统计局:《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8年10月23日。
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科技和产业》2012年第6期,第84~88页。
高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行业分析》,《软科学》2013年第11期,第58~61页。
徐光瑞:《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省际比较分析》,《工业技术创新》2014年第5期。
刘秀丽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102~107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5月14日、1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2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人民日报》社单行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7年7月26日。
2012年以来《青海统计年鉴》。
王建平:《新社会阶层的构成、特征与政治参与》,《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5期。
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学习问答》,华文出版社,2012。
游龙波:《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与党的执政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张京:《新社会阶层新的兴起对统战工作的影响》,《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宋华忠:《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实现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人民日报》2015年5月21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李长明:《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时报》2016年3月3日。
张海东:《中国新社会阶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赵竹茵:《中国社会新阶层发展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及其丰富内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刘永富:《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扶贫》,2016。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9月1日。
宫玉涛、常良宇:《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初探》,《实事求是》2017年第3期。
孙海玲:《青海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青海党的生活》2018年第3期。
孙发平、杨军:《青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崔小莉:《青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与开放》2018年第15期。
陈广君、孙庆中、李祥:《青海商务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任务与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王大磊、刘同德:《青海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困境、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刘翔宇、谢屹、杨桂红:《美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分析与启示》,《世界林业研究》2018年第5期。
安超:《美国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制度及其对中国风景名胜区转让经营的借鉴意义》,《中国园林》2015年第2期。
钟赛香、谷树忠、严盛虎:《多视角下我国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探讨》,《资源科学》2007年第2期。
张晓:《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实行特许经营的讨论》,《中国园林》2006年第8期。
骆梅英、马闻声:《森林公园旅游经营之转型:特许与政府规制》,《旅游学刊》2013年第8期。
田世政:《九寨沟景区管理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田里、吕宛青主编《旅游管理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第481页。
张朝枝:《基于旅游视角的国家公园经营机制改革》,《环境保护》2017年第14期。
李宜江:《新常态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经贸实践》2018年第2期,第1~3页。
李毅、李正欣:《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解析》,《中国市场》2015年第8期,第143~152页。
苑莹:《“一带一路”视域下的青海对外贸易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青藏高原论坛》2015年第3期,第70~77页。
李辉:《协同视域下地方政府竞合机制构建研究》,苏州大学,2014。
司林杰:《中国城市群内部竞合行为分析与机制设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4。
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竞合关系与南京的战略选择》,东南大学,2005。
杜娟:《成渝双核型空间结构及竞合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7。
丁生喜、甘佩娟、霍海勇:《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以兰州、西宁、银川地区为例》,《开发研究》2012年第1期,第4~8页。
刘松先:《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7期,第74~76页。
朱海伦:《关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探讨》,《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2期,第107~108页。
牛亚菲:《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第18期。
杨志峰、李春晖:《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突变性与周期性特征》,《山地学报》2004年第22期。
秦长海、裴源生:《黑河流域经济发展预测模型》,《水利经济》2004年第22期。
李云玲、严登华等:《黑河流域景观动态变化研究》,《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3期。
马生林著《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韩涌泉:《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调查》,《青海金融》2012年第2期。
索南旺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地方范本——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吕霞、邓福林:《以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开启格萨尔文化保护发展的新局面》,《青海日报》2014年10月10日第11版。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吕霞、鄂崇荣:《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服务“四个转变”大局》,《党的生活(青海)》2018年第1期。
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6月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