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1

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研究图书

The Study on teh Axiology of Neo-Kantianism

SSAPID:101-2882-0920-58
ISBN:978-7-5201-084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视角,在全面挖掘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历史与价值、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价值与评价等的关系问题,并从共时态角度将新康德主义的思想与同期学者的理论做横向比较,打开新康德主义价值论的对话空间;从历时态的角度开启新康德主义价值论与现代价值论对话的广阔空间,整合当代价值论的思想资源,加深对相对与绝对价值关系的理论意义的理解。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亚珍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Abstract

 后记

 文前辅文

 绪论

  一 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提出

   (一)价值哲学研究的推进

   (二)挖掘新康德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拓展的需要

   (四)现实意义

  二 回顾与检审:学界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1.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兴起

    2.克服历史主义危机

    3.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与韦伯的哲学

    4.现象学、狄尔泰哲学与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

   (二)国内研究状况分析

    1.新康德主义与哲学合法性

    2.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

    3.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

  三 批判与建构:本书研究构想

 第一章 使命与资源:新康德主义绝对价值论的历史话语背景

  一 理论背景

   (一)哲学的认同危机

   (二)精神危机

  二 思想资源

   (一)康德:“实践理性优先”的原则以及先验的方法

   (二)洛采:将价值概念引入哲学中来

   (三)尼采:将价值置于哲学研究的中心

 第二章 文德尔班:以先验建构绝对价值

  一 哲学的研究对象

   (一)不同的时代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二)价值问题逐渐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

   (三)克服相对主义:寻求绝对价值

  二 价值之真义

   (一)价值不是心理的,而是逻辑的

   (二)价值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

   (三)价值不是历史的相对的,而是无时间的绝对的

  三 绝对价值世界之建构

   (一)逻辑价值

   (二)伦理价值

    1.道德原则

    2.公共意志

    3.历史

   (三)审美价值

    1.美:本质

    2.艺术:表现

   (四)宗教价值

 第三章 李凯尔特:摇摆于先验与超验之间建构绝对价值

  一 何为价值?

   (一)价值不是生命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而是理智的价值

   (二)价值不是历史主义的价值,而是形式的先验的价值

  二 历史概念的形成与绝对价值的呈现

   (一)概念与现实

   (二)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价值

   (三)价值附着在文化对象中

   (四)价值的有效性

   小结:历史与价值究竟存在何种关系

  三 价值与评价的区分:前者是客观绝对的,后者是主观相对的

   (一)价值与评价区分的雏形

   (二)价值是理论客观的,评价是主观随意的

   (三)李凯尔特与梅尼克的相关争论

   小结:价值与评价关系之辨

 第四章 绝对抑或相对?

  导语:绝对之辨

  一 舍勒:先天的价值以及永恒的价值秩序

   (一)价值独立于逻辑,通过情感被给予

   (二)先天的价值

   (三)先天的价值秩序

  二 培里:从价值的相对性中寻求价值的绝对性

  三 摩尔:价值是不可定义的,是绝对的

  四 艾耶尔和斯蒂文森:价值是情感的表达,是相对的

   (一)艾耶尔:价值是情感的表达,是主观的

    1.价值是情感的表达

    2.价值陈述不同于经验事实的陈述,但是可证实的

    3.价值判断没有客观标准

   (二)斯蒂文森:价值部分是情感的表达

    1.伦理包括描述的意义和情感的意义

    2.道德分歧包括信念分歧和态度分歧

    3.解决分歧的两种方法:理性和非理性的方法

  小结:绝对还是相对?

   (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

   (二)摇摆于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寻求安身立命之路

   (三)徘徊在有限和无限之间追求人生理想

 结语

  一 多元价值与一元价值相统一

  二 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相统一

  三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四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摘要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4卷,人民出版社,1995、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8、19、21、42卷,人民出版社,1957、1958、1959、1963、1965、1979。

3.〔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五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

6.〔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上、下两册),关文运译,郑之骤校,商务印书馆,2005。

8.〔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

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

1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

1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

13.〔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

14.〔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商务印书馆,1976。

1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

1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

1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

18.〔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

1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0.〔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

21.〔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22.〔德〕尼采:《权力意志》,贺骥译,漓江出版社,2000。

23.〔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谢地坤译,漓江出版社,2000。

24.〔德〕尼采:《哲学与真理》,田立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5.〔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3。

26.〔德〕文德尔班:《哲学概论:选自二十世纪经典文本》(序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7.〔德〕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载于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

28.〔德〕亨里希·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86。

29.〔德〕亨里希·李凯尔特:《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涂纪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0.〔德〕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1.〔德〕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刘东译,三联书店,2002。

32.〔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3.〔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张汝伦校,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3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35.〔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罗悌伦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36.〔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

37.〔美〕J.N.芬德莱:《价值论伦理学:从布伦塔诺到哈特曼》,刘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8.〔芬〕冯·赖特:《文化与价值》,许志强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39.〔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4。

40.〔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1.〔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

42.〔德〕施太格谬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燕宏远、张金言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43.〔德〕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选集》,严平编选、邓安庆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44.赵修义、童世骏:《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5.刘放桐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

46.王晓朝等译《现代性与末世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7.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8.江畅:《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9.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0.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

51.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2006。

52.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

53.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4.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5.翟振明、冯平:《价值之思》,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6.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7.卢风:《启蒙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58.靳希平、吴增定:《十九世纪德国非主流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9.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1999。

60.衣俊卿:《现代性焦虑与文化批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1.孙伟平:《事实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2.孙周兴:《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二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3.冯平主编《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先验主义路向》(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4.冯平主编《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心灵主义路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5.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俞吾金:《哲学史: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互动的历史》,《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2.聂文军:《西方伦理相对主义的局限及其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08年第4期。

3.聂文军:《西方伦理相对主义的层次和类型》,《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2期。

4.马新宇:《走出价值相对主义的困境》,《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5.江天骥:《相对主义的问题》,李涤非译、朱志方校,《世界哲学》2007年第2期。

6.袁祖社:《“相对主义”与“绝对价值”之争——价值相对主义与现代性精神存在根基的缺失》,《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

7.贺来:《“相对主义”新议》,《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8.孙伟平:《价值论如何“改变”哲学》,《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9.谢地坤:《现代西方哲学的流变及启示(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0.谢地坤:《现代西方哲学的流变及启示(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谢地坤:《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从康德到新康德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2.颜昌武:《寻求哲学的合法性——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看文德尔班价值哲学的理论旨趣》,《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13.徐长福:《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14.孙伟平:《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15.张曙光:《价值论研究:问题与出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6.邹诗鹏:《价值哲学的生存论建构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7.邹诗鹏:《生存论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现代哲学》2002年第1期。

18.冯平:《重建价值哲学》,《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9.冯平:《哲学的价值论转向》,《哲学动态》2002年第9期。

20.孙美堂:《价值之“是”:价值本质研究的一个方向》,《哲学动态》2002年第3期。

21.李江凌:《走出价值相对主义》,《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

22.李江凌:《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论探略》,《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23.张澄清:《自由·目的·价值——对康德真、善、美哲学体系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24.张世英:《美与真善》,《学海》2000年第1期。

25.李恩来:《真、善、美:人类和谐存在的三重维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6.张柯:《真理与有效性——论洛采逻辑思想对海德格尔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7.〔日〕长尾龙一:《新康德主义与现代》,《世界哲学》1990年第2期。

1.胡志刚:《尼采价值哲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杨晞帆:《思维、灵魂、情感——洛采价值哲学疏解》,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3.林孝燎:《冯契自由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刘振怡:《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转向》,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9年。

5.颜昌武:《寻求哲学的合法性——以文德尔班为例看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兴起》,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3年。

6.常春兰:《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7.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走向人类文明的“合题”》,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Klaus Christian Kohnke,The Rise of Neo-Kantianis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Thomas W.Segady,Values,Neo-Kantian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berian Methodolody[M],American University Studies,1987.

3.Jones,Henry.A Critical Account of the Philosophy of Lotze[M].Glasgow:J.Maclehose,1895.

4.Schnaedelbach,Herbert.German Philosophy 1831-1933[M]. trans.Erlc Matthews. Cambridge:CUP,1983.

5.Willey,Thomas.E.Back to Kant[M]. 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8.

6.Lotze,R.H.,Microcosmos:An Essay Concerning Man and His Rela-tion to the World[M].trans.by E.Hamilton and E.C.Jones. Edinbu-rgh:T.&T.Clark,1885.

7.Lotze,R.H.,Outlines of Metaphysic[M].trans.by G.T.Ladd. Bost-on:Boston Ginn,Heath,& Co.,1884.

8.Lotze,R.H.,Outlines of Practical Philosophy[M].trans.by G.T.La-dd. Boston:Boston Ginn & Co.1885.

9.Hughp,McDonald.Radical Axiology:A First Philosophy of Value[M]. Amsterdam:Rodopi,2004.

10.H.M.Joshi.Recent Approaches to Axiology[M]. Delhi,India:Bhar-atiya Vidya Prakashan,1991.

11.Anton C.Zijderveld.Rickert's Relevance:The Ontological Nature and Epistemological Functions of Values[M]. Leiden;Boston:Brill,2006.

12.Oakes,Guy.Weber and Rickert:Concept Formation in the Cultural Sciences[M]. Cambridge,Mass:MIT Press,c1988.

13.Grünberg,Ludwig.The Mystery of Values:Studies in Axiology[M]. Amsterdam;Atlanta,GA:Rodopi,2000.

14.William K.Frankena.The Philosophy of Value[M].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15.McCracken,David John.Thinking&Valuing,an Introduction,Partly Historical,to the Study of the Philosophy of Value[M]. London:MacMillan and Co.,1950.

16.Pepper,Stephen Coburn,The Sources of Value[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8.

17.Schroeder,Steven H,Between Freedom and Necessity:An Essay on the Place of Value[M]. Amsterdam;Atlanta,Ga:Rodopi,2000.

18.Boudon,Raymond.The Origin of Values:Sociology and Philosophy of Beliefs[M]. 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c2000.

19.Windelband,Wilhelm.A Historty of Philosophy: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Problems and Conceptions[M].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1.

20.Windelband,Wilhelm.History of Ancient Philosophy[M]. New York:C.Scribner'sons,1910.

21.Rickert,Heinrich,The Limits of Concept Formation in Natural Science:A Log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 Scienc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2.Rickert,Heinrich,Science and History:A Critique of Positivist Epistemology[M]. Princeton,N.J:Van Nostrand,1962.

23.Edited with introductions by Roy W.Perrett.Theory of Value[M]. New York:Garland 2001.

24.Bahm,Archie J.Axiology:The Science of Values[M]. Albuquerque,New Mexico:World Books,1984.

25.Oates,Whitney Jennings,Aristotle and the Problem of Value[M].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26.Spader,Peter H.The Realization of Value:A Study in the Philosophy of Max Scheler[M]. Ann Arbor,Mich:UMI,1970.

27.Wiggins,David.Needs,Values,Truth: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Oxford,England;New York,NY,USA:Blackwell,1987.

28.Pole,David.Conditions of Rational Inquiry:A Study in the Philosophy of Value[M]. University of London,Athlone Press,1961.

29.Edited by Rudolf A. Makkreel and Sebastian. Neo-kantianism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M]. 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

30.Edited by Tom Rockmore.Heidegger,German Idealism & Neo-Kantianism[M]. Amherst,N.Y.:Humanity Books,2000.

31.Segady,Thomas W.Values,Neo-Kantianism,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berian Methodology[M]. New York:P.Lang,1987.

32.Willey,Thomas E,Back to Kant:the Revival of Kantian Idealism in Germany,1870-1914[M]. Ann Arbor,Mich:UMI,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