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上、下册)图书

Sun Yat-sen and the Xinhai Revolution

SSAPID:101-2877-0850-01
ISBN:978-7-5097-3735-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论集是2011年9月孙中山基金会与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为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联合主办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的结集,其中收录了80余篇两岸四地及国外相关学者的论文,内容涉及孙中山思想、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与历史事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历史人物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研究现状与回顾五个层面。该论集无论是资料发掘还是思想观点都呈现出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颇具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国际学术讨论会论集
作 者:
编 辑: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孙中山思想研究

  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论

   一 辛亥革命成功说

   二 辛亥革命失败说

   三 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论

  新形势下管理思想的应用

   一 前言

   二 三民主义管理思想兴起原因之探讨

    (一)顺应世界潮流

    (二)适合中国国情需要

   三 民族主义下的管理思想及其应用发展

    (一)伦理本质引申社会生活之人际管理学

    (二)民族国家观引申世界上之国家自主管理性

    (三)民族主义人口观引申现代人口政策中的质量并重管理学

    (四)民族平等思想引申现代管理的重要精神

    (五)民族主义伦理群与关系中的企业伦理

    (六)民族主义道德观使管理者有遵循的方向

    (七)民族主义下的民族文化管理

    (八)民族主义下开启国族观念与团结合作管理

   四 结论

  孙中山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一 民族与民族主义之意义讨论

   二 孙中山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现象之关联性探讨

    (一)对内求取民族平等

    (二)对外求取国际地位平等

    (三)国族认同

    (四)语言普遍化

    (五)济弱扶倾的世界责任

    (六)世界大同的理想

   三 中山先生民族主义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启发

    (一)爱国主义的发扬

    (二)中国现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和平崛起之关系

     1.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是基于中国的兴起而产生

     2.中国“和平崛起”是鉴于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3.中国现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和平崛起基本上是互补而且还是互动的作用

    (三)转化后的民族主义成为大陆最有感召力的意识形态

    (四)转化后的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孙中山先生的远见:要致富,先修路

   一 前言

   二 如何建设民生?

    (一)要致富,先修路

    (二)规划《实业计划》*

    (三)演讲《民生主义》

    (四)亲自手书《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三 今日大陆的铁路建设

   四 今日大陆的公路建设

   五 机车(火车头)车辆工业

   六 汽车工业

   七 高速公路发展现况

   八 高速铁路发展现况

    (一)加强建设铁路运输线路的质量,用以提高运输的数量

    (二)重要大城市建地下铁,上海则建有磁浮铁路

    (三)兴建高速铁路

   九 建设成就与问题挑战

    建设成就

     (一)工程最为艰难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二)高速公路之建设发展快速

     (三)高速铁路的建设令人刮目相看

     (四)公路建设大大超过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的构想,在大陆的交通运输中担负重要任务

    问题挑战

     (一)除铁路建设长度不足,使运能与运量间有巨大落差外,而铁路建设的速度也是缓不济急

     (二)重大铁路事故频传,致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三)交通运输领域,官员贪腐情形相当严重

  孙中山思想中的功利主义色彩

   一 “取善果”与“避恶果”

   二 “利己”与“利人”

   三 “使大多数人享大幸福,非民生主义不可”

  论孙中山的国民观

   一 孙中山国民观的形成

   二 孙中山国民观的基本内涵

    (一)民族精神

    (二)国家观念

    (三)主人翁思想

    (四)自治观念

    (五)法制精神

    (六)创制精神

   三 国民观的“孕育”和培养

  论孙中山行政伦理思想

   一 孙中山行政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对中国传统伦理的继承与发展

     1.对儒家“大同理想”的传承

     2.继承儒家“为政以德”的伦理思想

     3.对儒家传统道德修养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西方伦理思想的改造与吸收

   二 孙中山行政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民为邦本”的行政道德基础

    (二)“主权在民”的行政价值理念

    (三)“权能区分”理想行政模式

    (四)“替众人服务”的行政道德观

  “中山先生之痛”及其反思

   一 “中山先生之痛”

   二 关于知难行易说十证的回顾

   三 知难行易说的历史意义、批判价值和可能意义

  试探孙中山的立国精神

   一 孙中山的革命目的:为了中国的发展

   二 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做改革

    (一)以中国传统优良文化为命脉,是为继承

     1.孙中山所继承的传统思想,是中庸之道的正统道德文化

     2.孙中山所重视且传承的“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数千年来历圣相传的正统思想”,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二)以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为借镜,是为改革

    (三)以他个人的“时代”创见为入径,是为实践

   三 孙中山的革命主轴:以唤醒“人心”道德为力量

   四 孙中山的建国首要基础是心理建设*

    (一)“夫饮食者,至寻常、至易行之事也,亦人生至重要之事而不可一日或缺者也”

    (二)用钱一事,为“行易知难”之证

    (三)以作文为证

    (四)以建屋事为证

    (五)以造船为证

    (六)以筑城为证

    (七)以开河为证

    (八)以电学为证

    (九)以化学为证

    (十)以进化论为证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理念与实践

   一 抵御列强分裂中国

   二 警惕军阀肢解中国

   三 渴求海峡两岸的统一

  孙中山中国近代化的理论、纲领和方案

   一 挣破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枷锁是近代化的前提

   二 “实业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涵

   三 民主政治是促进近代化的杠杆

   四 科学、教育、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是近代化的必要条件

   五 变革、“开放主义”是近代化的主旋律

  孙中山民主思想与中小学校园民主教育

   一 前言

   二 孙中山民主与人权思想概述

    (一)提倡主权在民

    (二)民权与自由

    (三)强调自由与人权

    (四)自由的范围与限制

   三 民主、人权思想与中小学教育

    (一)主权在民与人权教育

    (二)民主的生活方式与友善校园

    (三)自由、民主与自律的体验与省思

    (四)校园民主的实践

   四 建构民主的教育环境

   五 展望与结论

  孙中山思想历程之检视

   前言

   一 民初知识分子面对中国传统的态度

    (一)文化激进主义

    (二)文化保守主义

    (三)孙中山对中国传统的态度

   二 辛亥前的孙中山思想

   三 辛亥后的孙中山思想

    (一)民族主义的主张

    (二)民权主义的主张

    (三)民生主义的主张

   结语

  弘扬中山先生国家统一思想 助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内涵

    (一)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要前提

    (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国家统一必须维护领土与主权的完整

    (四)国家统一优先采用和平方式解决,但当和平统一无望时决不放弃使用武力

    (五)国家统一要依靠人民大众

    (六)国家统一要扫除封建军阀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势力这两大障碍

   二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启示

    (一)实现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繁荣强盛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依靠两岸同胞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五)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两岸统一

   三 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为契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强化两岸共同精神纽带

    (三)提升两岸经济合作水平

    (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

    (五)深化两岸民间交流交往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与历史事件

  孙中山革命与清末社会思潮的嬗变

   一

   二

   三

  辛亥革命时期严复的思想演变及其抉择

   一 走出体制外的抉择

   二 在教育转型中获取新的权势

   三 为立宪改革探寻理论

   四 置身风云诡谲的辛亥变局

   五 结语

  中国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一 武昌起义成功,是偶然中之必然

    (一)诸多的偶然因素

    (二)寓于偶然性中的必然性

   二 辛亥革命,“走出中世纪”的必然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二)“走出中世纪”,中国之路虽坎坷又必然

    (三)孙中山领导革命,正为了“走出中世纪”

   三 共和国创立,中国社会快速转型

    (一)赶跑了皇帝,是历史的新起点

    (二)社会急速转型,从传统迈向现代

   四 社会转型,路漫漫而迂回

    (一)国情特殊,变革之路坎坷

    (二)辛亥革命,有待重新审视

    (三)辛亥革命,留下无限的期待

  孙中山与民初宪政

   一 总统制与内阁制

   二 政党与议会政治

   三 结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清末民初香港报刊的孙中山形象研究

   一 清末孙中山革命领袖形象的演进

   二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政治形象的变异

  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

   一 传统臣民观的瓦解

   二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

   三 近代知识分子的国家思想

   四 救国呼唤新国民

  从《大同报》看满族留日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

   二

   三

   四

   五

  同盟会改组与民初政党政治诉求

   一 同盟会改组:实现政党政治的关键

   二 倒阁风潮与政党内阁之主张

   三 毁党造党与政党政治之追求

   四 宋教仁案与政党政治流产

   结语

  《民报》是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

   一

   二

    (一)宣传社会主义运动史

    (二)通过介绍著名社会主义人物,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张

    (三)重点宣传民生主义

   三

    (一)社会主义适合中国吗?

    (二)生产资料国有,还是私有?

  美国形象与近代中国人的共和梦

   一

   二

   三

   四

  孙中山民主革命历程的区域化解读

   一 吸纳与输出:辛亥革命以前的孙中山与山东

    (一)传统儒学的继承与传扬

    (二)革命思想的输入与启蒙

   二 革命与实业:1911~1919年间的孙中山与山东

    (一)指导和支持山东革命

    (二)实业救国与视察山东

   三 激进与传统:五四运动以后的孙中山与山东

    (一)山东问题与孙中山对日观念的转变

    (二)重视传统与抵制全盘西化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前的沪上行踪

   引言

   一 抵沪、下榻与警卫

   二 孙中山身边之人

   三 造势与宣传

   四 重大决定

   结论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在美国和欧洲的活动

   一

   二

   三

  孙中山对革命建国受挫的原因之反省

   一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说之毒害

   二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舆论之影响

   三 各自为战,疏于组织和纪律

   四 偏于军队奋斗,疏于主义宣传

   五 农民未被动员组织

   结论

  辛亥前孙中山在日本和南洋革命活动的比较

   一

   二

  庚子、丁未惠州起义再审视

   一 起义的筹划与革命党的战略部署

   二 起义失败原因分析

   三 在革命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丁未惠州七女湖起义之特色与影响

   一 孙中山定惠州为起点与其战争事业中的七女湖之役

   二 七女湖会党由四府并举中的策应之师变为独立起义

   三 七女湖起义的革命意义、作用及历史影响不可低估

  孙中山与辛亥云南起义

   一 孙中山对云南留日革命青年的关怀和教育

   二 孙中山对河口起义、永昌起义的关怀和指导作用

   三 孙中山关怀教诲下的刀安仁及云南辛亥腾越起义

   四 孙中山对辛亥昆明重九起义的影响

   五 孙中山支持云南军政府的改革和建设

  清末军事变革与辛亥革命

   一

   二

  辛亥前期欧榘甲革命自立主张探析

   一

   二

   三

   四

本论集是2011年9月孙中山基金会与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为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联合主办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的结集,其中收录了80余篇两岸四地及国外相关学者的论文,内容涉及孙中山思想、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与历史事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历史人物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研究现状与回顾五个方面。该论集无论是资料发掘还是思想观点都呈现出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颇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