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实证法学研究(第二期)图书

Chinese 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Vol.2

SSAPID:101-2872-5703-86
ISBN:978-7-5201-2867-4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自2008 年《劳动合同法》施行,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分配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争论的重要问题。本书选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姚佳与栗燕杰两位副研究员的精彩文章,就劳动法的利益分配机制展开深入讨论。本期聚焦了一些法治建设的前沿问题,探讨《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订、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所颁发的指导性规范中所蕴含的理论。书中以实证调研为研究方法的优秀文章为读者揭示了当前法治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田禾 吕艳滨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编者手记】

 【附录】

 《实证法学研究》编委会

 【争鸣:劳动法的利益分配】

  我们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劳动合同法?

   引言

   一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论

   二 《劳动合同法》实施现状

    (一)劳动合同解除

    (二)试用期

    (三)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四)劳动仲裁

    (五)劳动群体争议

   三 构建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劳动合同法

  中国劳动者过度保护的迷思与澄清

   一 导论:“劳动者过度保护”说法的由来——变迁与回溯

   二 为何中国的劳动者保护远未到位?

    (一)体制难题尚未破解,木桶短板效应严重

    (二)执法力量薄弱,难适应执法需求剧烈上升态势

    (三)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环境总体不利于劳动者保护

    (四)侵权争议自身特点客观上导致对劳动者不利

   三 “过度保护”之说的合理性:硬币的另一面

    (一)关于企业:自身行为不当遭受不必要损失

    (二)关于劳动者:存在滥用规则“以闹分配”

    (三)公权力行使:发展、维稳与维权之间的失衡

   四 结语:加强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理性思考

 【论文】

  “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实施困境与实现路径

   一 “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渊源

   二 “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在《条例》中的体现

   三 “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在实践中的困境

   四 真正实现“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可能路径

  多样性的统一:实证视角下政务公开“信息歧义”的产生及应对策略

   一 政务公开“信息歧义”的生成

   二 基于“信息歧义”的误读

    (一)词语歧义

    (二)结构歧义

    (三)内容歧义

   三 政务信息的媒介话语交流策略

   结语

  四川省成都市“双随机、一公开”实践调研报告*

   一 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的科学依据

    (一)抽样调查是一种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

    (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是依法行政的要求

     1.依法行政原则

     2.合理行政原则

     3.程序正当原则

     4.行政效率原则

     5.诚实守信原则

     6.权责统一原则

   二 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的现实意义

    (一)“双随机、一公开”是推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战略举措

    (二)“双随机、一公开”是激发市场活力,减轻企业负担的有效抓手

    (三)“双随机、一公开”在尽量少动用行政人力资源的同时强化市场主体监管,解决了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的燃眉之急

    (四)“双随机、一公开”是行政监管体制改革、建设廉洁政府的迫切需要

    (五)“双随机、一公开”能优化政府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的运行机制

    (一)运行载体:“一单两库一平台”

    (二)运行规则

   四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的创新亮点

    (一)更新了传统的执法理念

    (二)分类分级建立清单

    (三)建立红黑名单制度

    (四)探索推行联合执法

    (五)确立例外规则

    (六)确立尽职免责制度

    (七)建立执法人员激励机制

    (八)运用“互联网+”

   五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的成都实践

    (一)成都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情况分析

     1.市级试点部门开展情况

      (1)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推进情况

      (2)成都市工商局开展情况

     2.区(市)县试点情况分析

    (二)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因应策略

     1.存在的问题

     2.因应策略

     3.建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

     4.广泛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

     5.注重“双随机、一公开”的结果运用

     6.建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保障

     7.加强队伍建设和宣传工作

  从《人民法院组织法》修订看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

   一 创新与突破:《修订草案》关于人民法院内设机构的主要规定

   二 问题与弊端:法院内设机构传统设置模式的不足

   三 探索与实践:机构设置新模式的深圳法院样本

    (一)前海合作区法院的“N(审判团队)+2(内设机构)”模式

    (二)龙华、坪山法院的“5+1+2”模式

   四 参考与借鉴:对深圳新设法院两种内设机构设置模式的评析

  未成年人犯罪基础原因解构和预防体系构建

   一 实证考察: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心理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数据分析

     1.不完整家庭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

     2.不完整家庭未成年罪犯非监禁刑适用率较低

     3.完整家庭的功能缺失成为未成年犯罪的诱因

    (三)未成年犯罪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1.认知结构缺陷,是非观念不明

     2.自制力薄弱,独立性较差

     3.精力旺盛,过度活跃

     4.神经偏敏感,自尊心过强

    (四)未成年人的心理矛盾分析

     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矛盾

     2.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

     3.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二 追根溯源:未成年人犯罪的“元原因”在家庭

    (一)依恋模型分析

    (二)控制模型分析

    (三)家庭功能缺陷

     1.父母教育素养

     2.父母学习能力

     3.父母道德水准

     4.父母冲突程度

     5.家庭内部沟通

   三 路径探寻:以亲职教育前置和强制为核心改善家庭教育

    (一)建立以“亲职教育前置”为核心的合格父母制度

     1.父母产前心理干预

      (1)制度构建

      (2)程序设置

      (3)教育内容

     2.免费亲职教育

      (1)内容设计

      (2)操作程序

    (二)开展以惩戒督促为主旨的强制性亲职教育

     1.强制性亲职教育的概念及适用对象

     2.强制性亲职教育的适用程序

     3.强制性亲职教育的裁判原则

  关于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调研分析

   一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审理概况及特点*

    (一)收结案总量逐年增长

    (二)案件规模屡创新高*

    (三)结案罪名高度集中

    (四)宣告刑以实刑为主

    (五)审限压力增大

    (六)犯罪主体区域化

    (七)犯罪地点集中化

    (八)犯罪手段新型化

    (九)犯罪分工精细化

    (十)追加起诉常态化

    (十一)反映诉求集群化

   二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关于刑民交叉的问题

      (1)涉案第三方的法律地位界定不明

      (2)涉案第三方财产处理的两难

     2.关于追加起诉的问题

      (1)审限计算方式不明确

      (2)追加起诉的次数无限制

      (3)追加起诉的时间不合理

     3.关于提起公诉的被告人范围问题

     4.关于共同犯罪的问题

      (1)部门负责人数额认定标准不统一

      (2)部门负责人主从犯认定有争议

      (3)销售部门业务员主从犯认定有争议

     5.关于投资人的法律地位问题

      (1)法律属性:证人还是被害人

      (2)实践悖论:投资人能否旁听

     6.关于集资实施人及其关联人投资款认定问题

      (1)被告人及其亲属投资款认定问题

      (2)其他未追究刑事责任的违法人的投资款认定问题

     7.关于判决责令退赔的问题

      (1)非法经营罪是否判处责令退赔不统一

      (2)未报案的投资人是否判处责令退赔不统一

     8.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构成要件认定的问题

      (1)公开性

      (2)利诱性

      (3)社会性

     9.关于直接经济损失数额认定的时间节点问题

     10.关于单位犯罪的认定问题

    (二)证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证据收集不全

      (1)返款证据收集不全

      (2)关联证据收集不全

      (3)电子证据取证不及时

     2.证据收集不规范

      (1)最佳证据规则被架空

      (2)言词证据形式不符合规范

     3.证据移送不规范

     4.证据质证方式待完善

    (三)审判实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关于追赃问题

      (1)赃款去向查明难

      (2)查扣财物保值难

      (3)涉案资产处置难

     2.关于查封、扣押、冻结难的问题

      (1)查封、冻结、续冻期限确定难

      (2)公安机关移送的冻结账号,法院续冻衔接难

      (3)部分账户余额过低导致是否冻结、续冻取舍难

     3.关于具体数额的认定问题

      (1)仅有投资人言词证据时,数额能否认定有争议

      (2)投资人陈述的投资金额、返款金额与书证不一致时,如何认定有争议

      (3)如何看待审计报告(司法会计鉴定报告)有争议

      (4)涉案公司登记表能否作为定案的根据有争议

      (5)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到期续投的投资款是否累计计算有分歧

   三 审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建议

    (一)法律适用方面

     1.明确第三方的法律地位

     2.关于追加起诉问题

      (1)建议追加起诉后,审理期限重新计算

      (2)限定追加起诉的时间

     3.合理确定提起公诉的被告人范围

     4.共同犯罪中,中层负责人、底层业务员数额、地位视其具体作用认定

     5.明确投资人的诉讼法地位

     6.适度排除集资实施人及其亲属的投资款

      (1)被告人的投资款不认定

      (2)被告人的亲属及其他未追究刑事责任的违法人的投资款宜予以认定

     7.统一责令退赔

     8.准确把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构成要件

     9.直接经济损失数额认定的时间节点为“立案时”

     10.以犯罪时间段内实施主要活动的性质区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

    (二)证据方面

     1.全面、有效搜集证据

     2.高效质证

    (三)审判实务方面

     1.基本原则

      (1)宽严相济,突出严惩

      (2)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2.加大追赃力度

      (1)拓宽追赃的广度

      (2)拓展追赃的维度

      (3)挖掘追赃的深度

      (4)体现退赃对量刑的影响度

     3.解决好查封、冻结、续冻难问题

     4.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数额认定的基本思路

      (1)涉案公司的登记表不能单独作为定案的根据

      (2)辩证看待审计报告

      (3)投资人无书面证据的,并非一律不能认定

      (4)登记金额与实际投资金额不等值时,以实际投资金额认定犯罪数额

      (5)投资人言词证据证明的数额与书证证明的数额不一致时,并不当然以书证为准

      (6)坚持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7)以被告人是否可实际支配为标准解决续投资的数额认定问题

  “批复性执行规范”运行效果的实践检视

   引言

   一 据以考察的样本及外观解剖

    (一)“批复性执行规范”的内涵与样本

    (二)“批复性执行规范”的特征与构造

     1.多元化的制定部门

     2.低位阶的效力层次

     3.复合性的功能导向

    (三)“批复性执行规范”的本位目的

   二 “批复性执行规范”的使命(涵摄)

    (一)规制执行自由裁量权的制度之笼

    (二)消弭执行申诉信访的纠纷之器

    (三)释放主观执行不能压力的公信之基

   三 “批复性执行规范”的效果预设

    (一)“批复”规则认同与定分止争

    (二)“意见”填补空白、引领实践

    (三)“规定”“办法”侧重管理执行内部考核

    (四)“通知”细化操作专项突破

    (五)“答复”指导个案、辐射类案

    (六)“解答”理论探讨助力创新

   四 “批复性执行规范”的实际效应

    (一)执行规范载体稀缺与封闭

    (二)执行规范内容矛盾与冲突

     1.碎片化思维对规范系统性的瓦解

     2.调整失灵对规范稳定性的破坏

     3.价值取向冲突对权利保护的失衡

    (三)执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约束困境

    (四)执行裁判结果法律依据的形骸化

   五 从需求出发:以问题为核心的“效果矫正”

    (一)构建科学化的执行规范体系

    (二)打造民主化的权利义务制度群

    (三)出台一部强大的强制执行法

  破产制度的运行实践与完善路径

   一 破产案件快审机制是建立法治化市场退出机制的现实需求

    (一)破产清算机制是市场主体有序退出市场的重要制度

    (二)破产清算制度应提供与市场主体复杂性相适应的程序制度

    (三)破产快审机制是完善破产审判机制的现实选择

   二 破产案件快审机制之破产简易程序的域内外实践

    (一)域外破产简易程序的立法及具体适用

    (二)国内法院破产简易程序综述:以深圳中院及温州中院实践为例

     1.深圳中院实践

      (1)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2)简易程序的流程

     2.温州中院实践

      (1)确立简易破产程序适用范围

      (2)简化程序中的公告

      (3)限制债权人会议的规模和召开次数

   三 破产案件快审机制的设计

    (一)建立案件快审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1.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提升效率和效果

     2.优化法官与管理人的权责范围

     3.理顺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衔接机制

    (二)建立适用破产简易程序的案件识别机制

     1.适用破产简易程序快速审查的案件范围

     2.破产简易程序的案件识别(前置程序)

    (三)建立1+N破产案件快审机制

     1.以破产简易程序流程设计为主体

      (1)期限及次数的缩减

      (2)送达及公告形式的简化

      (3)建立易贬值财产提前处置机制

      (4)赋予承办法官更大的决定权

      (5)引入破产财产网络拍卖,简化财产变现流程

      (6)执转破案件的特别程序

     2.配套机制的建设

      (1)管理人履职保障、激励机制及监管机制

      (2)建立执行与破产信息共享机制

      (3)建立信息化破产审判制度

   结语

  论我国互联网法律服务的现状与前景*

   一 互联网法律服务的界定

   二 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基本情况

    (一)统计方法及基本数据

    (二)成立时间分布

    (三)注册地分布

    (四)平台类型分布

    (五)互联网法律服务企业的组成情况

     1.创始人特点

     2.企业人员构成

     3.是否有律所背景

     4.融资情况

   三 互联网法律服务企业的运营方式及经营策略

    (一)互联网法律服务的运营方式

     1.平台与自营

     2.线上与线下

     3.上游市场与下游市场

    (二)互联网法律服务的经营策略

     1.如何增强客户黏性

     2.如何构建律师库

     3.如何提高接入的便利性

     4.如何匹配客户和律师

   四 互联网法律服务企业经营状态及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法律服务企业的经营状态

     1.业务开展情况

     2.盈利情况

    (二)互联网法律服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竞争严重

     2.服务价格低对律师的吸引力不足

     3.对高端客户吸引力不足

     4.在匹配律师与客户上很难保证真实、合理和公正

     5.平台服务面临复杂的、模糊的法律关系

   五 互联网法律服务的发展前景

    (一)对传统法律服务的影响

     1.进一步拓展了法律服务市场

     2.大大降低了法律服务的成本,提高了法律服务的效率

     3.改变了律师的业务推广模式

     4.挑战了传统的行业管理格局

    (二)互联网法律服务的发展趋势

     1.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2.服务产品更加注重差异化

     3.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法律服务效率将大幅提升

     4.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公众法律服务消费习惯逐渐形成

     5.行业监管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结语

 《实证法学研究》约稿函

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施行,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分配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争论的重要问题。本书选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姚佳与栗燕杰两位副研究员的精彩文章,就劳动法的利益分配机制展开深入讨论。本期聚焦了一些法治建设的前沿问题,探讨《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订、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所颁发的指导性规范中所蕴含的理论。本书秉承实证法学研究的一贯特色,以实证调研为研究方法的优秀文章为读者揭示了当前法治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