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1

边民生活政治图书

Border People's Life Politics : Memories, Mentality and Actions among Minority Ethnic Populations along the China-Vietnam Border in Yunnan Province

SSAPID:101-2863-6891-88
ISBN:978-7-5097-477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研究基于边民主义视角,在正确界定滇越跨境民族跨国流动的行为属性的基础上,科学论证滇越边民跨国流动行为的多重因由,从而发现或发明构造和维续有序边疆民族社会秩序的根本性逻辑。主体内容包括六方面:边境秩序何以生成和维续的问题意识;滇越跨境民族的整体性知识;滇越跨境民族跨国流动面相;滇越跨境民族的历史迁徙与族群记忆;滇越跨境民族心态文化史;有序边疆社会秩序的生成机理。主要观点有三个:秩序是多维概念,基于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内涵表达;国家关系、生地环境及族群记忆是塑造滇越边境有序秩序的关键因素;边境民族地区有序秩序的生成必须坚持边民主义的原则,在国家整体性边疆制度设计过程中还“心”于民,充分尊重跨境民族自有的行为逻辑,让边境民族感受并充分享有作为国家公民的自觉意识,才能构造并长期保有有序的边疆民族秩序。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作 者:谷家荣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Abstract

 序二

 序一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索引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家、边疆与边民

   一、国家:人类群体结合的历久实体

   二、边疆:地理、政治与文化三重取向

    1.地理边疆与国家安全

    2.政治边疆与国家治理

    3.文化边疆与国家认同

   三、边民:跨越国家边界的族群

  第二节 中越边境:从“有陲无界”到“有疆实界”

  第三节 滇边跨境民族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前瞻

   一、探索:初识滇边跨境民族的真面相

   二、低潮:边政关怀使滇边跨境民族研究沦为“冷”边场

   三、建基:夯实滇边跨境民族研究的新基石

   四、争鸣:滇边跨境民族研究在辩争中推进

   五、发现:拓展滇边跨境民族研究的新思路

  第四节 生活政治:一项有关边民行为逻辑的研究

 第二章 滇越跨境民族

  第一节 文化民族与国家民族立论

   一、文化民族:原生性族裔群

   二、国家民族:隐喻的公民身份

  第二节 民族识别与主体自觉

   一、民族识别:迎合国家整体需求的全民性调查

   二、主体自觉:费孝通先生的民族识别关怀

   三、身份的主观盲从与被动赋予:民族识别遗留的多重问题

   四、费孝通的关怀对解决民族识别遗留问题的当代价值

  第三节 越南民族识别实践

  第四节 滇越跨境民族小识:族称、人口及地理分布

 第三章 历史迁徙与族群记忆:“同根生”的民族

  第一节 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边民

  第二节 从“走”到“留”:滇南瑶族迁移中的生计

   一、迁居游耕:“食尽一山移一山”

   二、分田划地:从“游耕”到“定居”

   三、富瑶固疆:“橡胶、香蕉下农田”

   四、惜土争地:林地纠纷中的生活理性

   五、先验与忧虑

  第三节 漂泊中的“永恒”:跨境民族有形的身份标识

   一、记忆与表述:《信歌》《盘王券牒》

    1.瑶族《信歌》

    2.瑶族《评皇券牒》

   二、信仰与仪式:“跳盘王”“度戒”

    1.师公“跳盘王”

    2.瑶族的“度戒”

 第四章 滇越跨境民族心态文化史

  第一节 认同:心态命题的关键词

   一、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西南边民塑造区域文化的过程

   二、人类认同:人类构造理想人文环境的普世夙愿

   三、挑战与行动:和谐世界构建中的人类作为

  第二节 心态秩序:从费孝通先生的关怀谈起

  第三节 有序社会的生成:基于宗教视角的学院派讨论

   一、序幕掀开:宗教与秩序的关系逻辑

   二、辩争焦点:宗教何以“生产”秩序

   三、方法采借:多维视野下的宗教关怀

   四、命题共识:心理疏导与宗教诉求的满足

   五、深研展望:跨境民族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成为新选项

  第四节 记忆、身份与认同:跨境民族心理认同调查

   一、族群认同的“根骨”情结

   二、边民心理认同产生的现实原因

  第五节 地域性复合心态观:跨国通婚实证个案研究

   一、守望国境的傣族小村

   二、边境边民跨国通婚的生活现象

   三、跨国通婚后的角色定位

   四、地域性社会认同的新边地逻辑

  第六节 后心态文化结构:边民社会的微观考察

 第五章 活在边境:“和平跨居”抑或“异境反叛”

  第一节 跨境民族生活逻辑

   一、“和平跨居”模式再认识

   二、边民“非法”跨境行为的再定义

  第二节 没有边界的共同体

   一、社会互动:边民社会的常态表达

   二、滇越边民社会互动的地方镜像

   三、国家作为象征:滇越边民社会互动中的国家意识

  第三节 边民的国家想象与体认:从国民到“流民”到“难民”

   一、从国民到“流民”的越南华侨

   二、“难民”群体的强国家归属感

  第四节 国家边疆政治建设的瑶区实践:从“权力下乡”到“权力在乡”

   一、“同意权力”:瑶族传统村治的民间逻辑

   二、权力下乡:转型期瑶族村治的国家意志

   三、权力在乡:转型期瑶族村治的自主性行为选择

   四、“主体间性”:瑶族村治变迁中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较量

  第五节 民族国家边疆经济建设:滇越跨境民族去贫困初探

   一、巨资缘何不能“去贫困”

   二、滇越边民贫困的真实生境

   三、“场景”缺失:国家扶贫失效的根源

   四、“边民”关怀:中越边民脱贫的根本出路

    1.国家层面:防止“富了不丢穷帽子”

    2.地方干部:回到“边民”这个主体上

  第六节 滇越边民“非法”跨国流动之根源

   一、富民:国家安边护土的治国思路

   二、机会:边商越境生财的远源近因

   三、认同:边民越境交往的根骨情结

   四、会通与并接:在国家、地方与边民之间

 结语 生活政治:有序边疆社会生成的边民主体型

  一、有序边疆社会生成的“道义”发展逻辑

   1.“道义”发展:有序边疆社会的“理想型”

   2.民族国家“大道”:有序边疆社会的道义设计

   3.权力政府“政道”:有序边疆社会的道义行动

   4.资本市场“富道”:有序边疆社会的道义创造

   5.公民社会“人道”:充满公平正义的有序边疆

  二、有序边疆社会生成的“道义”发展机理

   1.创造边民生活艺术的多重因由

   2.国家与边民语境中的秩序及其关系

   3.有序边疆社会构造:边民作为主体

边境民族得益地缘便利而惯常于跨国界交往,给国家有序边疆社会的维持制造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如何有序化边民跨境交往进而创造一个顾及国家和边境民族多重利益需求的稳定边疆,国家和学界多年来始终关注于此。国家试图通过外部性政策进行制度帮扶,有效改善边地环境以满足边民物质和文化需求,培养和增强其国家意识,从而使其自觉参与有序边疆社会建设。这种国家动员型思路对提升边民的国家意识卓有成效。在中越边境,正是由于中国边地建设积极效应的充分释放,越南政府随后也借鉴中国经验,加大财力推进边疆建设。然而,长期战争相伴的越南不可能与中国立于相同起点,中越两国边地发展的客观差距又再度助长越南边民跨界流动于中国边村,有序化中国边疆遭遇更大挑战。此外,边境通常远离国家权力政治中心,国家政策制度也会因边地遥远的空间区隔和复杂的政府科层而程度不同地偏离国家意志,致使国家意义上的富民行为难以获得理想结果。以上两个问题的客观存在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潜心研究边境民族问题的信心。人们普遍乐于依循国家边地建设行动及其效果呈现,从国家视角来考察边境民族心理、跨国流动表现及其各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而向国家导向性地陈述多种政策建议。这确实是一条较为可取之研究路径。学者们的多方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依据。然而事实上,有序边疆社会建设的根本在于边境民族这个主体,完全基于国家的理论见解未必能有效切合边民实际,一些决策定论有可能失效于真实边疆。正是出于该发现,本书创新性地基于边民视角,充分尊重边民主体意愿,将边民作为具有原生性和建构性特质的对象来进行实证研究。本书是在科学界定“边民生活政治”概念的基础上,以滇越边境民族真实生活为基点来开展调查研究,完全异于学界惯行的纯国家主义视角,能较为客观地观察边民的国家意识,解释有序边疆社会创构的科学规律。具体内容方面,文章首先从国家、边疆与边民交互关系中引申出创建有序边疆社会的艰难复杂性,在回应传统研究取向上定位出要研究的问题和思维路向。其后,在整体性陈述滇越跨境民族综合知识的背景下,分别从边境民族的历史记忆、族群心理及其跨国流动行为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滇越边地客观存在的影响边民社会稳定的问题。最后结论性地提出创建有序边疆的边民生活政治逻辑。本书认为,有序边疆秩序的生成必须坚持边民主义原则,即国家应尊重边民自有的地方生活知识和满足国家利益,让边境民族感受并充分享有作为主权国家公民的自觉意识,唯此才能构造和长久维持有序边疆。不否认,边民视角和国家视角均是进行有序边疆社会问题研究难以回避的路径。从一般意义上讲,它们是两种背反的方法论。边民抑或国家视角是导致学人们界定边境民族跨国流动行为非法与合法、和平跨居与异境反叛定论的“元点”,人们只有在这两个维度上积累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才有资历以更加综合性的“边民—国家”视角开展研究,进而深层探寻充分基于边民又服务于国家的边疆建设机理。这一点,是任何热心于边境民族问题研究的同辈学人和后辈晚生都无法回避的科学研究范式。

白振声、杨建新主编《民族、国家与边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曹兴:《论跨界民族问题与跨境民族问题的区别》,《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陈建樾、周竞红主编《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陈路芳:《从〈评皇券牒〉看瑶族先民的价值观念体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戴小明、盛义龙、刘木球:《民族识别与法律认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邓群、盘福东:《瑶族文明发展历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杜赞奇、罗红光:《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方铁:《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及举措》,《思想战线》2001年第1期。

方铁:《论唐朝统治者的治边思想及对西南边疆的治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方铁:《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方铁:《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费孝通:《瑶族研究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费孝通:《深入进行民族调查》,《费孝通文集》第八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费孝通:《谈“民族”》,《费孝通文集》第十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验与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费孝通:《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思想战线》2001年第6期。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问题的意见》,《费孝通文集》第十六卷,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范宏贵:《华南与东南亚相关民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范宏贵:《游耕不定的越南瑶族》,《中国民族报》2004年4月。

范宏贵、刘志强等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中),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下),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高永久:《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考》,《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谷家荣:《地域、身份与认同》,《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瑶族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郭艳:《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

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郝时远主编《田野调查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和少英、刀洁:《守望国境线上的家园:金平傣族的社会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平:《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贺雪峰:《村级治理:要解决的问题和可借用的资源》,《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3期。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文史哲》2006年第4期。

黄光学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黄贵权:《蓝靛瑶度戒面具漫谈》,《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黄国安、萧德浩、杨立冰:《近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黄惠焜:《云南跨境民族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黄兴球:《中老跨境民族的区分及其跨境特征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黄钰:《〈评皇券牒〉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黄钰、黄方平:《瑶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金春子、王建民:《中国跨界民族》,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鹂永庆:《浅议中俄两国疆域形成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

李谷:《从恩恩怨怨到平等互利:世纪之交的中越关系研究》,(香港)红蓝出版社2001年版。

李绍明:《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思想战线》1998年第1期。

李小云:《参与式农村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治亭:《论边疆问题与历代王朝的盛衰》,《东北史地》2009年第6期。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林耀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刘伯奎编《中法越南交涉史》,(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

刘正爱:《自我、他者与国家:福建琴江满族的认同》,《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刘稚:《启示与抉择: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云南对外开放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吕一然、马大正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马曼丽主编《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马曼丽、安俭、艾买提:《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马曼丽、张树青:《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马戎、周星主编《中国多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莫金山:《瑶族石牌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莫金山:《居山游耕: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彭兆荣:《〈评皇券牒〉的母题结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彭兆荣:《民族认同的语境变迁与多极化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乔键、谢剑、胡起望主编《瑶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秦钦峙:《“雒田”、“雒民”、“雒王”析》,《东南亚》1984年第3期。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孙宏年:《清代中越宗潘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覃圣敏、覃彩銮等:《古南越国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建娥、陈建樾等:《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王文光:《从同源走向异流的越南百越系民族》,《世界民族》2008年第4期。

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

韦树关:《越南中越跨境壮侗语族语言的变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学发展研究会编《文山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吴凤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吴国锋、沈梅:《农民参与:在农村扶贫中的地位思考》,《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吴国富:《关于将“木佬人”归属伙佬族的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吴泽霖:《边疆的社会建设》,《边政论坛》1942年第2期。

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谢立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谢立中:《困境与冲突: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的再诠释》,《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徐平:《文化的适应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二十一世纪》1997年第8期。

徐祖祥:《云南瑶族聚落背景探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杨六金:《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杨六金、许敏:《越南哈尼族源流探究》,《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尹志征:《略述越南华侨史各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印支研究》1985年1月。

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尤中:《开展中国西南边疆史地研究的一些设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

于建嵘:《新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础和发展方向》,《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玉时阶:《明清时期瑶族向西南边疆及越南、老挝的迁徙》,《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越南民族学研究所:《关于确定越南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越南问题资料选编1975~1986》(上),内部资料,云南大学西边中心藏。

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张有隽:《瑶族经济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张有隽:《瑶族向海外迁徙的原因、过程、方向和路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张有隽:《瑶族远祖盘瓠传说再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张泽洪:《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00第6期。

赵廷光:《云南跨境民族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周建新:《跨国民族类型与和平跨居模式讨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朱军、高永久:《“分”与“合”: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冢田诚之、何明主编《中国边境民族的迁徙流动与文化动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英]爱德华·莫迪默:《人民·民族·国家》,刘泓、黄海慧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壑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越]陈重金:《越南史略》,(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2006年版。

[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与族属身份》,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高崇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孟钟捷译,三联书店,2007。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越]黄南:《岱、侬族关系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越]吕文卢:《试论越南岱、侬、泰三个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历史研究》(越南)1964年3月。

[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斯蒂夫·芬顿:《族性》,劳焕强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瓦特斯:《东南亚瑶族的迁徙与适应》,关晓东、黄贵权译,《民族学》1991年第3期。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Barth,Fredrik,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MA:Little Brown.

James C.Scott. Seeing Like a State: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s Have Failed. 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1998.

Richard Jenkins:“Ethnicity Etcetera.Social Anthropological Points of View”. Ethnic and Rical Studies,Volume 19,Number 4,October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