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图书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Government-Oriented vs. Market-Oriented?

SSAPID:101-2852-6625-59
ISBN:978-7-5201-2164-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对全国22个省份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书中分析了贫困形成的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研究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减贫脱困的作用;收集关于贫困的言论和贫困家庭故事;深度分析了农村发展、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村落政治结构与贫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扶贫悖论的概念;提出市场导向型扶贫政策,强调通过建立城乡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实现贫困人口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樊明
编 辑:关少华;李惠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同学感言

 本书调查者

 第一章 问题、研究主题及数据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人类的贫困及中国经验

   一 贫困成就了人类

   二 贫困的中国经验

   三 马尔萨斯陷阱

  第二节 中国扶贫实践的历史演变

   一 中国古代的福利救济

   二 民国时期的扶贫

  第三节 当代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变

   一 临时救济阶段:1949~1986年

    (一)改革开放前临时救济:1949~1978年

    (二)改革开放初期现代扶贫萌芽:1978~1986年

   二 现代扶贫阶段:1986年至今

    (一)输血式扶贫:1986~1994年

    (二)开发式扶贫:1994~2015年

    (三)承诺2020

  第四节 减困:扶贫政策vs.经济普遍增长

   一 中国贫困率的下降

   二 确定跨时期统一标准的贫困率

    (一)对2000年前的贫困率推断

    (二)对2010年后的贫困率估计

   三 扶贫政策、经济普遍增长对贫困率下降作用的估计

   四 基于问卷数据分析

   五 基本观察

  第五节 研究主题及方法

   一 研究主题

   二 研究方法

    (一)通过调查了解中国贫困以及扶贫政策实施的现状

    (二)立足贫困人口收入正常化

    (三)批判性和建设性

  第六节 调查与数据

   一 问卷调查

   二 对数据信度的检验

  第七节 以后各章要览

  附录1-1 中国贫困及扶贫政策效果调查

  附录1-2 中国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第二章 贫困的形成及扶贫政策的文献回顾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贫困及贫困消除理论

   一 马克思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三 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评析

  第二节 当代西方对扶贫及扶贫政策的研究

   一 贫困概念的演进

   二 对贫困成因的探索

   三 贫困消除的思考

   四 观察与思考

  第三节 中国主要领导人关于扶贫的思想及政策

   一 毛泽东关于扶贫的思想及政策

   二 邓小平关于扶贫的思想及政策

   三 江泽民关于扶贫的思想及政策

   四 胡锦涛关于扶贫的思想及政策

   五 习近平关于扶贫的思想及政策

   六 基本观察

  第四节 国内学者关于贫困及扶贫政策的研究

   一 中国关于贫困和扶贫论文发表数量变化

   二 中国扶贫政策的成效

   三 中国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救济式扶贫

    (二)开发式扶贫

   四 关于未来扶贫政策的选择

   五 基本观察

 第三章 贫困形成及扶贫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贫困及贫困区形成的理论模型

   一 贫困及贫困区

   二 贫困空间集聚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扶贫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模型

   一 扶贫资源配置最优模型

   二 政策隐含

 第四章 贫困形成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环境特征

   一 集中连片贫困区的概况

   二 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环境特征

  第二节 贫困农户的致贫因素:基于问卷数据

   一 贫困农户的致贫因素:基于贫困农户自评

   二 贫困农户的致贫因素:基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对比

    (一)地形地貌

    (二)农业条件

    (三)水源状况

    (四)对外交通

    (五)乡镇企业发展状况

    (六)耕种亩数

    (七)农业生产技能

    (八)打工技能

    (九)抚养负担

    (十)村干部领导能力

   三 基本观察

  第三节 贫困区气候及地下水位变化

   一 气候变化

   二 地下水位变化

   三 气候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

   四 基本观察

 第五章 贫困人口低收入的个人因素

  第一节 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一 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一)受教育程度

    (二)年龄

    (三)性别

    (四)健康状况

    (五)职业结构

    (六)空间分布

    (七)生育情况

   二 基本观察

  第二节 低非务农收入的个人因素

   一 Oaxaca-Blinder分解法

   二 正常与低非务农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一)性别

    (二)婚姻状况

    (三)父母收入

    (四)交通条件

    (五)政治身份

    (六)健康状况

    (七)月工作小时

    (八)对外信息交流条件

   三 非务农收入回归方程

   四 正常与低非务农收入群体非务农收入差距因素分解

  第三节 贫困人口低务农收入的个人因素

   一 影响务农收入的因素

    (一)性别

    (二)受教育程度

    (三)承包土地亩数

    (四)地形地貌

    (五)健康状况

    (六)交通条件

    (七)水源状况

   二 务农收入回归方程及回归结果

   三 问题与思考

  第四节 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教育回报

   一 贫困人口的受教育回报分析

   二 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条件

    (一)交通条件

   三 基本观察

 第六章 扶贫政策对减贫脱困的作用

  第一节 扶贫政策对减贫脱困的经验研究

   一 检验扶贫政策有效性的方法

   二 控制变量对贫困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农业技能

    (二)打工技能

    (三)农业条件

    (四)交通条件

    (五)耕种亩数

   三 回归模型及结果

  第二节 扶贫救济款对脱贫的作用

   一 扶贫救济款的发放

   二 扶贫救济款金额的分布

   三 扶贫救济款的扶贫效果分析

   四 贫困户对扶贫救济款扶贫效果评价

   五 扶贫救济款发放作为公共政策实施的成本问题

   六 基本观察

  第三节 政府推广的开发项目对脱贫的作用

   一 开发式扶贫的发展

   二 农户对政府推广开发项目的评价

   三 政府推广开发扶贫项目的内生性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的有限性

    (二)政府推广某种农产品容易导致过量供给

    (三)政府官员并不一定具有企业家才能

    (四)政府推广的开发项目失败有可能导致官民纠纷

   四 观察与思考

  第四节 干部驻村对减困的作用

   一 派驻村干部扶贫政策的演变

   二 派驻村干部扶贫效果的评价

    (一)贫困农民收入对比:派驻村干部vs.未派驻村干部

    (二)有驻村干部的贫困农民对驻村干部帮扶效果的评价

   三 驻村干部扶贫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企业家才能

    (二)驻村干部争取项目资金可能导致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合理

    (三)派驻村干部扶贫是一项高成本的公共政策

    (四)降低了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动力

   四 基本观察

  第五节 小额扶贫贷款的可得性及对脱贫的作用

   一 金融扶贫的政策演变

    (一)初始阶段

    (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期

    (三)第一个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之后

   二 小额扶贫贷款的获得性

   三 小额贷款对脱贫的作用

   四 基本观察

  第六节 基础设施投入对脱贫的作用

   一 贫困区基础设施投入政策演变

   二 贫困区基础设施投入扶贫效果分析

   三 交通、网络条件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一)交通条件

    (二)网络条件

   四 基础设施投入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第七章 扶贫如是说

  第一节 网络话语

  第二节 访谈手语

   采访者:王菲菲

   采访者:马梓轩

   采访者:孙宁

   采访者:袁可可

   采访者:康桂雅

   采访者:李洁艳

   采访者:赵阳阳

   采访者:何孔玲

   采访者:胡亚楼

   采访者:毕俊熙

   采访者:古瑞瑞

   采访者:张延军

   采访者:史秋芬

   采访者:王静文

   采访者:范书雅

   采访者:魏纾晴

   采访者:靳帅

 第八章 农村发展与减困

  第一节 乡镇企业发展与减困

   一 乡镇企业发展简要回顾

   二 乡镇企业与农村脱困

   三 基本观察

  第二节 农民合作社发展与减困

   一 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一)萌发阶段

    (二)起步阶段

    (三)深化和加速阶段

   二 农民合作社组织形式的效率分析

   三 参与农民合作社与收入的调查

    (一)农民合作社参与率

    (二)农民合作社对社员的帮助程度

    (三)农民合作社帮助来源

    (四)年务农收入:贫困户vs.非贫困户

    (五)月非务农收入:贫困户vs.非贫困户

   四 参与农民合作社对务农收入影响的回归分析

    (一)地形地貌

    (二)农业条件

    (三)农业生产技能

    (四)耕种亩数

    (五)参与农民合作社与务农收入

   五 参与农民合作社对非务农收入影响的回归分析

    (一)交通条件

    (二)上网强度

    (三)乡镇企业发展

    (四)月工作小时

    (五)打工技能

    (六)参与农民合作社与非务农收入

   六 观察与思考

  第三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减困

   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民收入

    (一)农民收入:搬入新型农村社区vs.未搬入新型农村社区

    (二)搬入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户对收入的评价

   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非农就业机会

    (一)新型农村社区与原社区非农就业机会对比

    (二)新型农村与原社区乡镇企业发展对比

   三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其他方面

   四 基本观察

  第四节 土地流转与扶贫

   一 西方国家实现城乡收入均等化的经验

   二 中国农民的贫困与土地流转

   三 中国土地流转的问题

 第九章 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与脱贫

  第一节 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意愿调查

   二 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技能

    (二)打工技能

    (三)农业条件

    (四)交通条件

   三 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又返乡的原因调查

   四 农村居民未外出打工的原因调查

   五 提高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意愿的政策隐含

  第二节 易地扶贫搬迁:政府主导vs.市场主导

   一 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

   二 政府主导易地扶贫搬迁效果的评价

    (一)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二)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对农业收入的评价

    (三)搬迁居民与迁入地居民的关系

    (四)整体搬迁对迁入地居民的影响

   三 政府主导易地扶贫搬迁的可能问题

   四 市场主导易地扶贫搬迁

  第三节 户籍改革扶贫

   一 1949年后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

   二 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

    (一)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建立的时代局限性

    (二)不利于城乡统一高流动性劳动市场的形成

    (三)中国城乡高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是城乡分隔户籍制度的受害者

   三 户籍改革扶贫的概念与要点

 第十章 村落政治结构与扶贫

  第一节 村落政治结构对贫困发生的影响

   一 村落政治结构

   二 村落政治结构与贫困的发生

   三 村落政治结构对贫困发生的影响——基于数据分析

    (一)村干部的廉洁程度与领导力

    (二)村干部的廉洁程度低

    (三)村干部的廉洁程度、领导力与贫困发生

  第二节 村落政治结构改善与减困

   一 改善中国村落政治结构的近期选择

    (一)提高村委会干部的收入

    (二)减少甚至取消村经营性集体资产

    (三)切实落实村务公开制度

    (四)加强选举过程中的监督以遏制贿选

    (五)严厉打击村干部以权谋私

   二 关于恢复“乡绅政治”的思考

 第十一章 扶贫悖论及扶贫责任在政府与贫困居民的划分

  第一节 扶贫悖论及扶贫政策选择

   一 扶贫政策悖论

   二 驻村干部扶贫困境

   三 基于扶贫政策悖论的扶贫政策选择

  第二节 扶贫的政府责任和贫困居民责任的划分

 第十二章 主要发现及扶贫政策的选择

  第一节 主要发现

  第二节 扶贫政策的选择

   一 中国贫困形成的原因

   二 市场导向型扶贫政策

   三 具体实施

   四 人往哪里去?

    (一)劳动市场萨伊定律

   五 钱从哪里来?

   六 扶贫政策的基本选择:政府导向vs.市场导向?

 后记 坚守与希望

 本书学生作者

 作者分工

贫困是贫困人口未能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结果。在贫困区存在大量劳动力,但缺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甚至土地,导致贫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有限,形成一个过度供给的局部劳动市场,从而劳动力定价过低。为了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政府投入巨大,实施了诸多扶贫政策,笔者称之为政府导向型扶贫政策。2016年,笔者在全国22个省份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407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扶贫政策对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降低其贫困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效果。效果不显著的关键在于,扶贫政策并不能实现贫困人口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因为缺少城乡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本书提出市场导向型扶贫政策,强调通过建立城乡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实现贫困人口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政府最需要做的是,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使贫困人口能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