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98

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Criminal Compulsory Dedical Measure

SSAPID:101-2832-2261-82
ISBN:978-7-5201-2600-7
DOI:
ISSN:

[内容简介] 刑事强制医疗措施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防卫和恢复精神病人健康而采取的对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予以限制或剥夺,并对其所患精神病进行治疗的保安处分措施。对于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由法院在各方参与下决定予以强制医疗。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由刑事诉讼法予以规制,其诉讼构造和运行应当遵循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理。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法学系列
作 者: 王君炜
编 辑:高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文前辅文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Abstract

 序言

 导论

  一 选题的缘起

   (一)对精神病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关注

   (二)对强制医疗程序立法的剖析

  二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四 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第一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概述

  第一节 刑事强制医疗之相关概念界定

   一 精神病人的司法处遇措施

    (一)我国精神病人司法处遇措施的历史沿革

     1.古代精神病人的司法处遇措施

     2.近代精神病人处遇措施的发展及强制医疗制度的发展

    (二)西方国家精神病人处遇措施的变迁

     1.禁闭和惩罚观念下的精神病人处遇

     2.监管和治疗观念下的精神病人处遇

   二 刑事强制医疗措施

    (一)刑事强制医疗措施的法律特征

    (二)刑事强制医疗措施的性质

   三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一)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性质

    (二)强制医疗适用程序的司法化进路

  第二节 构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防卫

   二 权利保障

    (一)强制医疗与权利保障的冲突

     1.强制医疗的适用与人身自由权之冲突

     2.强制医疗的适用与健康权之冲突

    (二)强制医疗适用的基本原则

     1.正当程序原则

     2.无病推定原则

     3.比例原则

 第二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诉讼主体

  第一节 强制医疗程序的诉讼主体概述

   一 刑事诉讼主体的含义

    (一)法哲学意义上的主体

    (二)刑事诉讼主体

   二 强制医疗程序的诉讼主体范围

  第二节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一般主体

   一 强制医疗诉讼的“控方主体”

    (一)公安机关

    (二)检察机关

     1.检察机关在强制医疗程序中的诉讼地位

     2.检察机关在强制医疗程序中的职权

    (三)被害人

     1.被害人在强制医疗程序中的诉讼地位

     2.被害人在强制医疗程序中的诉讼权利

   二 强制医疗诉讼的“辩方主体”

    (一)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

     1.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精神病人”的称谓

     2.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诉讼地位

     3.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二)法定代理人和诉讼代理人

   三 强制医疗诉讼的裁判主体

    (一)法院在强制医疗诉讼中的角色定位

     1.强制医疗案件的裁判者

     2.启动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角色

    (二)强制医疗诉讼中裁判主体的组成

  第三节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特殊主体

   一 精神病鉴定人

    (一)鉴定人的诉讼地位

    (二)鉴定人在强制医疗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

     1.鉴定人在强制医疗诉讼中的权利

     2.鉴定人在强制医疗诉讼中的义务

   二 专家辅助人

    (一)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

    (二)专家辅助人的权利和义务

     1.专家辅助人应享有的权利

     2.专家辅助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第四节 强制医疗诉讼主体间的法律关系

   一 职权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一)检察机关与法院的关系

     1.检察机关的申请权与法院的裁判权

     2.检察机关与法院的程序启动权关系

     3.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与法院的裁判权

    (二)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关系

     1.检察机关的申请权与公安机关的侦查启动权之间的关系

     2.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与公安机关的侦查启动权之间的关系

    (三)法院与鉴定人的关系

     1.鉴定权对裁判权的辅助作用

     2.鉴定权的越位与法官裁判权的失位

     3.鉴定权与裁判权关系的应然分析

   二 权利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一)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关系

     1.刑事普通程序中被追诉人与被害人的关系

     2.强制医疗诉讼中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关系

    (二)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专家辅助人的相互关系

     1.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的关系

     2.当事人与专家辅助人的关系

   三 职权主体与权利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一)职权机关与被害人的关系

     1.检察机关与被害人关系的基本原理

     2.强制医疗诉讼中检察机关与被害人的关系

    (二)职权机关与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关系

     1.普通程序中职权机关与被追诉人的关系

     2.强制医疗程序中职权机关与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关系

 第三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诉讼客体

  第一节 强制医疗程序的诉讼客体概述

   一 刑事诉讼的客体

    (一)刑事诉讼客体的内涵

    (二)刑事诉讼客体的内容

   二 强制医疗程序的诉讼客体

  第二节 特定的危害行为

   一 特定危害行为要件的法律意义

   二 我国强制医疗行为条件的设置

    (一)实施暴力行为

    (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

    (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犯罪程度

  第三节 精神病及刑事责任能力

   一 强制医疗程序中“精神病人”的范围

    (一)“精神病”概念的界定

    (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的精神病人

     1.精神病人的范围包括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患者

     2.精神病人只限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二 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判断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

     1.刑事责任能力判断标准的比较法考察

     2.我国刑事责任能力判断标准的确立

  第四节 人身危险性

   一 人身危险性的含义和内容

    (一)人身危险性的含义

    (二)人身危险性要件的细化

   二 人身危险性要件的评估

    (一)人身危险性评估的意义和困境

    (二)人身危险性的评估因素和方法

 第四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 精神病鉴定制度

   一 精神病鉴定制度概述

    (一)精神病鉴定制度的价值

    (二)精神病鉴定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二 精神病鉴定的启动

    (一)我国精神病鉴定启动权配置的现状

    (二)鉴定启动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三)鉴定启动权配置的完善

     1.明确启动精神病鉴定的条件,规范职权机关鉴定启动权的行使

     2.当事人申请启动鉴定权的保障与救济

   三 精神病鉴定制度的设置

    (一)鉴定机构与鉴定人

     1.鉴定机构的资质与范围

     2.鉴定人的资格和选任

    (二)精神病鉴定过程的公开

    (三)当事人在鉴定程序中的权利保障

  第二节 证明制度

   一 强制医疗诉讼的证明对象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1.实体法事实

     2.程序法事实

    (二)强制医疗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1.实体法事实

     2.程序法事实

   二 强制医疗诉讼的证明责任

    (一)刑事证明责任的基本理论

     1.证明责任的含义

     2.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

    (二)强制医疗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1.强制医疗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

     2.强制医疗适用与解除的证明责任

   三 强制医疗诉讼的证明标准

    (一)刑事证明标准的基本理论

     1.法治国家的证明标准理论

     2.我国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学说

     3.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规定

     4.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性和多元化

    (二)强制医疗案件的证明标准

     1.暴力危害行为事实的证明标准

     2.行为人属于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明标准

     3.人身危险性的证明标准

  第三节 保护性约束措施制度

   一 保护性约束措施制度概况

    (一)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的目的

    (二)保护性约束措施与强制措施的关系

   二 保护性约束措施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程序性特征

    (二)实体性特征

   三 保护性约束措施制度的缺陷

    (一)适用阶段不明确

    (二)适用的期限不明确

    (三)适用程序行政化

   四 保护性约束措施制度的完善

    (一)设置严格的适用条件、阶段和期限

    (二)确立适用的必要性原则和适当性原则

    (三)确立适用决定的司法审查制度

    (四)设置相应的救济机制

    (五)协调保护性约束措施与强制措施的适用

 第五章 刑事强制医疗的适用程序

  第一节 强制医疗的审前程序

   一 我国强制医疗审前程序的特点

    (一)程序启动的阶段

    (二)程序启动权的主体

    (三)程序启动的条件和依据

   二 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模式

    (一)检察机关依申请启动程序

     1.依申请启动的两种情形

     2.检察机关申请启动强制医疗的程序

     3.检察机关审查决定提出申请的期限

    (二)法院依职权启动

     1.有违控审分离及司法被动性原理

     2.存在控审机关程序适用选择的冲突

   三 强制医疗审前程序的监督

    (一)审前监督的基本内容

     1.对强制医疗程序启动的监督

     2.对保护性约束措施的监督

    (二)审前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审前监督的效力

     2.检察机关不同部门的监督权衔接

  第二节 强制医疗的审判程序

   一 强制医疗审判程序的设置

    (一)依申请启动的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

     1.庭前审查

     2.法庭审理

    (二)法院依职权启动的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

   二 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

    (一)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庭审参与权

     1.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出庭的意义和立法规定

     2.强制医疗案件的缺席审理

    (二)诉讼代理律师的帮助

     1.强制医疗诉讼中引入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依据

     2.诉讼代理律师帮助制度的完善

    (三)鉴定人出庭作证

     1.实践中鉴定人不出庭的现状

     2.鉴定人出庭的意义

     3.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条件

     4.鉴定人出庭的制度保障

    (四)专家辅助人出庭协助质证

     1.专家辅助人出庭的意义

     2.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

     3.专家辅助人出庭制度的落实

   三 强制医疗案件的裁判

    (一)强制医疗裁判的形式

     1.刑事诉讼“决定”的基本特征

     2.强制医疗决定的法理分析

    (二)强制医疗裁决的形成

     1.对证据的形式审查

     2.对证据的实质审查

    (三)强制医疗裁判的结果

     1.检察机关申请启动的强制医疗案件

     2.法院依职权启动的强制医疗案件

  第三节 强制医疗的救济程序

   一 强制医疗裁决的异议程序

    (一)强制医疗申请复议程序的缺陷

    (二)强制医疗裁决异议程序的重构

   二 定期诊断评估和解除程序

    (一)定期诊断评估和解除机制的瑕疵

    (二)定期诊断评估和解除程序的健全

  第四节 强制医疗的执行程序

   一 强制医疗的交付执行

    (一)交付执行机关

    (二)交付执行的期限

   二 强制医疗措施的实施

    (一)强制医疗实施程序存在的问题

     1.强制医疗的执行机构不明确

     2.强制医疗的执行能力不足

     3.强制医疗的实施手段单一

     4.强制医疗的执行理念偏差

    (二)强制医疗实施程序的完善

     1.通过司法解释明确指定“强制医疗机构”

     2.改善安康医院条件,增设强制医疗所

     3.对人身危险性不同的精神病人适用不同的强制医疗措施

     4.强制医疗实施场所的去机构化

   三 强制医疗的执行期限

    (一)采取不定期原则的原因

    (二)不定期原则的立法模式

    (三)我国的强制医疗执行期限

   四 强制医疗的执行监督

    (一)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机关

    (二)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部门

    (三)对交付执行的法律监督

     1.公诉部门与监所检察部门的衔接

     2.不同检察机关监所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

    (四)对强制医疗实施过程的监督

    (五)强制医疗解除程序的监督

 内容摘要

 后记

刑事强制医疗措施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防卫和恢复精神病人健康而采取的对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予以限制或剥夺,并对其所患精神病进行治疗的保安处分措施。对于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由法院在各方参与下决定予以强制医疗。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由刑事诉讼法予以规制,其诉讼构造和运行应当遵循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理。同时,作为一项特别程序,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在基本制度的设置、程序的启动和权利的救济机制等问题上具有其特殊性。

〔1〕卞建林:《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

〔2〕卞建林:《刑事证明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商务印书馆,2005。

〔7〕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陈华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9〕陈界融:《〈美国联邦证据规则(2004)〉译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1〕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2〕陈瑞华:《比较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陈绍辉:《精神障碍患者人身自由权的限制——以强制医疗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16〕陈伟:《人身危险性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

〔17〕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法律出版社,2005。

〔18〕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9〕陈卫东主编《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陈卫东等:《司法精神病鉴定刑事立法与实务改革研究》,中国法治出版社,2011。

〔21〕陈卫东、张弢:《刑事特别程序的实践与探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

〔22〕程之范原著、甄橙选编《程之范医史文选》,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23〕戴庆康:《权利秩序的伦理正当性——以精神病人权利及其立法为例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4〕杜志淳等:《强制医疗司法鉴定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

〔25〕高铭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法律出版社,1981。

〔26〕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

〔27〕顾永忠:《2013:中国刑事法律援助的机遇、挑战、对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28〕顾永忠:《刑事上诉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9〕郭华:《鉴定意见证明论——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规则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30〕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法律出版社,2003。

〔31〕何家弘:《司法鉴定导论》,法律出版社,2000。

〔32〕何恬:《重构司法精神医学——法律能力与精神损伤的鉴定》,法律出版社,2008。

〔33〕黄丽勤:《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34〕黄兴瑞:《人身危险性的评估与控制》,群众出版社,2004。

〔35〕黄永:《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36〕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7〕季卫东:《法治构图》,法律出版社,2012。

〔38〕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增订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39〕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0〕冀祥德:《控辩平等论》,法律出版社,2008。

〔41〕冀祥德等:《建立中国刑事辩护准入制度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2〕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43〕江礼华、杨诚主编《外国刑事诉讼制度探微》,法律出版社,2000。

〔44〕郎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与适用》,新华出版社,2012。

〔45〕李娜玲:《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

〔46〕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47〕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8〕林钰雄:《严格证明与刑事证据》,法律出版社,2008。

〔49〕刘白驹主编《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0〕刘仁文、王桂萍组织编译:《哈佛法律评论(刑法学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

〔51〕刘涛:《刑事诉讼主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52〕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3〕龙宗智:《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法律出版社,2008。

〔54〕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5〕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6〕苗有水:《保安处分与中国刑法发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57〕潘侠:《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法治化研究——从中美两国对话展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58〕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59〕沈达明:《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

〔60〕沈渔主编《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1〕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62〕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3〕宋英辉:《法律实证研究本土化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4〕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三联书店,2006。

〔65〕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66〕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67〕孙长永等:《英国2003年〈刑事审判法〉及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

〔68〕万毅:《实践中的刑事诉讼法:隐形刑事诉讼法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69〕万毅:《超越当事人主义:底线正义视野下的审判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70〕万毅:《底线正义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71〕汪建成:《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2〕王敏远:《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对案件事实、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73〕王敏远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74〕王敏远:《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检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5〕王尚新、李寿伟主编《〈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释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

〔76〕王迎龙:《刑事强制医疗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77〕吴宏耀、魏晓娜:《诉讼证明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

〔78〕谢佑平:《中国检察监督的政治性与司法性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79〕熊秋红:《转变中的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0〕熊秋红:《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

〔81〕张爱艳:《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82〕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3〕张建伟:《刑事诉讼法通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4〕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85〕张军主编《刑事证据规则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10。

〔86〕张丽卿:《验证刑事诉讼改革脉动》,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

〔87〕张丽卿:《司法精神医学:刑事法学与精神医学之整合》,中国检察出版社,2016。

〔88〕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

〔89〕张小玲:《刑事诉讼客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90〕赵秉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91〕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

〔92〕赵春玲:《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

〔93〕周维德:《强制医疗中精神障碍患者人格权保护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94〕左卫民:《在权利话语与权力技术之间:中国司法的新思路》,法律出版社,2002。

〔95〕左卫民等:《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

〔96〕〔奥〕曼弗雷德·诺瓦克:《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评注》,毕小青等译,三联书店,2003。

〔97〕〔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98〕〔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第24版),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

〔99〕〔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

〔100〕〔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6。

〔101〕〔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02〕〔俄〕伊诺加莫娃·海格:《俄罗斯联邦刑法(总论)》,黄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3〕〔法〕勒内·弗洛里奥:《错案》,赵淑美等译,法律出版社,1984。

〔104〕〔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7。

〔105〕〔法〕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三联书店,2012。

〔106〕〔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07〕〔韩〕李在祥:《韩国刑法总论》,韩相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8〕〔韩〕金日秀、徐辅鹤:《韩国刑法总论》,郑军男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9〕〔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10〕〔美〕德肖微茨:《最好的辩护》,唐交东译,法律出版社,1954。

〔111〕〔美〕理查德·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徐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12〕〔美〕乔恩·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1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4〕〔美〕约翰·斯特龙:《麦考密克论证据》,汤维建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15〕〔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6〕〔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17〕〔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上下卷),丁相顺、张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8〕〔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张凌、王秀峰译,法律出版社,2010。

〔119〕〔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20〕〔日〕上野正吉等:《刑事鉴定的理论和实践》,徐益初、肖贤富译,群众出版社,1986。

〔121〕〔日〕中田修等:《司法精神医学——精神病鉴定与刑事责任能力》,林秉贤、彭华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22〕〔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23〕〔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刘庸安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

〔124〕〔英〕鲁珀特·克罗斯、菲利普·琼斯:《英国刑法导论》,赵秉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25〕〔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

〔126〕〔英〕约翰·斯普莱克:《英国刑事诉讼程序》,徐美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卞建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3〕《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黄道秀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新版),黄道秀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5〕《最新意大利刑法典》,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7。

〔6〕《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7〕《加拿大刑事法典》,罗文波、冯凡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日本刑事诉讼法》,宋英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9〕《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0〕《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2006。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三十六《司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汉)郑玄注,(汉)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一《曲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隋书·刑法志》,中华书局,影印校点本,1973。

〔4〕(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

〔5〕《大明律》,怀效峰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

〔6〕(清)冈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影印本。

〔1〕常林:《司法鉴定与“案结事了”》,《证据科学》2008年第2期。

〔2〕常林:《谁是司法鉴定的“守门人”?——〈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实施五周年成效评析》,《证据科学》2010年第5期。

〔3〕陈光中:《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4〕陈光中、崔洁:《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5〕陈洪、陈国俊:《评定“无刑事责任能力”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年第6期。

〔6〕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7〕陈绍辉:《精神障碍患者约束和隔离措施的法律规制》,《证据科学》2016年第2期。

〔8〕陈绍辉:《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人身危险性的判定》,《东方法学》2016年第5期。

〔9〕陈卫东:《论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中外法学》2004年第4期。

〔10〕陈卫东:《诉讼中的“真实”与证明标准》,《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1〕陈卫东等:《刑事案件精神病鉴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证据科学》2011年第2期。

〔12〕陈卫东:《构建中国特色刑事特别程序》,《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13〕陈卫东、柴煜峰:《精神障碍患者强制医疗的性质界定及程序解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4〕陈卫东、程雷:《司法精神病鉴定基本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

〔15〕陈卫东、刘计划:《公诉人的诉讼地位探析——兼论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的程序化》,《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6期。

〔16〕陈学权:《未实施犯罪的精神病人对强制医疗的司法救济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7〕程雷:《强制医疗程序解释学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8〕崔进文:《刑事复议制度初探》,《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9〕戴庆康:《英国精神卫生法修订评介》,《法律与医学杂志》2002年第3期。

〔20〕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21〕樊崇义:《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步与发展——2011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评介》,《法学杂志》2012年第1期。

〔22〕樊崇义、吴光升:《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运用规则》,《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5期。

〔23〕房国宾:《精神病强制医疗与人权保障的冲突与平衡》,《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7期。

〔24〕房清侠:《上访者“被精神病”现象的法社会学思考》,《河北法学》2011年第1期。

〔25〕郭华:《精神病司法鉴定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法学家》2012年第2期。

〔26〕郭华:《切实保障刑事诉讼法中司法鉴定条款的实施》,《法学》2012年第6期。

〔27〕郭华:《程序转换与权利保障:刑事诉讼中精神病强制医疗程序的反思》,《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8〕郭志媛:《刑事诉讼中精神病鉴定启动程序改革的实证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9〕郭志媛:《刑事诉讼中精神病鉴定的程序保障实证调研报告》,《证据科学》2012年第6期。

〔30〕郭志媛:《死刑案件精神病鉴定的程序保障:立法缺失与完善建议——兼评新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9期。

〔31〕韩旭:《论精神病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构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6期。

〔32〕郝秉键:《清代精神病人管制措施考述》,《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33〕贺小军:《论侦查阶段精神障碍者轻微犯罪的处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34〕贺小军:《域外精神病人刑事司法处遇程序的变迁及启示》,《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年第2期。

〔35〕贺小军:《刑事案件中精神病人处遇程序透视与重构》,《法律科学》2016年第4期。

〔36〕胡铭:《鉴定人出庭与专家辅助人角色定位之实证研究》,《法学研究》2014年第2期。

〔37〕黄敏:《建立我国刑事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制度”》,《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38〕黄太云:《刑事诉讼法修改释义》,《人民检察》2012年第8期。

〔39〕黄维智、王沿琰:《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适用法律要件探析》,《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40〕江涌:《论以精神病鉴定羁押制度替代强制医疗前临时保护性约束制度》,《西部法学评论》2013年第3期。

〔41〕蒋德海:《“精神病”收治乱局与制度困境》,《人民论坛》2011年第2期。

〔42〕蒋奎:《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司法鉴定》2002年第5期。

〔43〕蒋铁初:《中国古代精神病人犯罪法探析》,《北方论丛》2005年第2期。

〔44〕景春华:《“矜弱”的逻辑:清代儿童致毙人命案的法律谱系》,《法学家》2017年第6期。

〔45〕赖早兴:《精神病辩护制度研究——基于美国精神病辩护制度的思考》,《中国法学》2008年第6期。

〔46〕李娜玲:《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解构分析》,《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

〔47〕李娜玲:《我国刑事强制医疗措施之现状分析》,《理论月刊》2010年第2期。

〔48〕李伟:《精神病人刑事强制医疗制度研究》,《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

〔49〕李文华:《完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探研》,《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50〕李学军、朱梦妮:《专家辅助人制度研析》,《法学家》2015年第1期。

〔51〕李忠诚:《刑事执行功能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52〕林亚刚:《暴力犯罪的内涵与外延》,《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53〕刘东亮:《“被精神病”事件的预防程序与精神卫生立法》,《法商研究》2011年第5期。

〔54〕刘仁琦:《论我国刑事诉讼客体内容的确定——案件事实及其法律评价的双重确定》,《法律科学》2012年第5期。

〔55〕刘晓农、彭志刚:《关于刑事鉴定的几个问题——以〈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视角》,《法学论坛》2013年第1期。

〔56〕刘延祥、李兴涛:《检察机关强制医疗法律监督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5期。

〔57〕刘艳红:《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的范围及认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8〕卢建平:《中国精神病患者强制医疗问题研究》,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六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59〕卢建平:《“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辨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60〕莫洪宪、刘维新:《医事刑法视域中的精神障碍》,《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3期。

〔61〕倪润:《强制医疗程序中“社会危险性”评价机制之细化》,《法学》2012年第11期。

〔62〕潘侠:《强制医疗证明机制论》,《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63〕潘侠:《刑事强制医疗解除研究——基于患者再社会化的进路》,《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64〕潘侠:《破解暴力型精神病人管束困局刍议——基于三部法律联动的视角》,《法学论坛》2016年第3期。

〔65〕裴苍龄:《论证明标准》,《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66〕秦宗文:《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67〕屈学武:《保安处分与中国刑法改革》,《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

〔68〕邵劭:《论专家证人制度的构建——以专家证人制度与鉴定制度的交叉共存为视角》,《法商研究》2011年第4期。

〔69〕申君贵:《设立“采取政府强制医疗措施程序”的构想》,《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6期。

〔70〕时延安:《劳动教养制度的终止与保安处分的法治化》,《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71〕时延安:《保安处分的刑事法律化——论刑法典规定保安性措施的必要性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72〕时延安:《隐性双轨制:保安处分的教义学阐释》,《法学研究》2013年第3期。

〔73〕宋英辉、李哲:《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

〔74〕孙洁、洪胜:《暴力倾向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75〕锁正杰:《刑事程序价值论:程序正义与人权保障》,《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76〕田圣斌:《强制医疗程序初论》,《政法论坛》2014年第1期。

〔77〕汪冬泉:《强制医疗程序执行阶段的立法缺失与完善》,《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78〕汪建成、张向军:《刑事诉讼法律关系若干问题之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79〕汪建成、孙远:《刑事鉴定结论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80〕汪建成:《中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实证调研报告》,《中外法学》2010年第2期。

〔81〕汪建成:《司法鉴定模式与专家证人模式的融合——中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方向》,《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82〕汪建成:《论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构建和司法完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4期。

〔83〕汪海燕、王迎龙:《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江淮论坛》2012年第5期。

〔84〕王君炜:《我国强制医疗诉讼救济机制之检讨》,《法学》2016年第12期。

〔85〕王奎:《论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因素》,《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

〔86〕王敏远:《中国刑事羁押的司法控制》,《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冬季号。

〔87〕王敏远:《对刑事证明标准理论的反思》,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88〕王敏远:《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法学》2008年第7期。

〔89〕王敏远:《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90〕王敏远:《论我国刑事证据法的转变》,《法学家》2012年第3期。

〔91〕王敏远:《“排除合理怀疑”中的疑问及相关问题辨析》,《检察日报》2013年11月26日。

〔92〕王敏远:《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司法解释研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93〕王迎龙:《美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兼论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94〕王源:《我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问题研究》,《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6期。

〔95〕王志坤:《强制医疗程序及其检察监督》,《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96〕王志坤:《强制医疗的程序转换》,《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97〕吴宁:《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权利视角及其理论基础》,《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

〔98〕吴仕春:《强制医疗程序精神病鉴定意见认证障碍分析》,《河北法学》2013年第9期。

〔99〕奚玮、宁金强:《刑事强制医疗的对象界定与程序完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00〕向泽选:《刑诉法修改与检察制度发展》,《人民检察》2013年第1期。

〔101〕徐静村、颜飞:《通过程序弥合知识的鸿沟——论科学证据对刑事审判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第2期。

〔102〕徐明敏:《从“决定”到“裁定”——兼论我国刑事一审程序性救济的完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8期。

〔103〕徐世亮:《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若干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16年第12期。

〔104〕徐思、陈治军:《尊重和保障人权语境下的强制医疗检察监督》,载《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特别程序与检察监督》,2012。

〔105〕杨杰辉:《犯罪构成要件视野下的刑事审判对象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5期。

〔106〕杨鑫鑫、马长锁:《关注精神卫生立法与精神病鉴定的热点》,《证据科学》2011年第4期。

〔107〕杨宇冠、孙军:《“排除合理怀疑”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完善》,《证据科学》2011年第6期。

〔108〕姚丽霞:《以法律层面的立法完善精神病人强制治疗程序》,《法学评论》2012年第2期。

〔109〕叶肖华:《论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建构与完善》,《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10〕元轶:《法官心证与精神病鉴定及强制医疗关系论》,《政法论坛》2016年第6期。

〔111〕詹建红:《司法精神鉴定的证明风险防范》,《法学》2012年第8期。

〔112〕张爱艳:《精神鉴定的合理启动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9期。

〔113〕张爱艳:《“精神病”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政法论丛》2011年第3期。

〔114〕张兵:《程序·法治·人权:试论我国的强制医疗制度及其完善》,《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115〕张桂荣:《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的立法完善》,《法律适用》2009年第10期。

〔116〕张吉喜:《中美刑事强制医疗制度相关问题比较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5期。

〔117〕张吉喜:《强制医疗程序相关问题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5期。

〔118〕张品泽:《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年第4期。

〔119〕张守良、鞠佳佳:《刑事诉讼中强制医疗程序的法律监督》,《人民检察》2012年第14期。

〔120〕张卫平:《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21〕张泽涛:《诉因与公诉方式改革》,《中外法学》2007年第2期。

〔122〕张晓凤:《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诉讼化完善》,《求是学刊》2014年第6期。

〔123〕张小玲:《我国刑事诉讼客体再探究》,《政法论坛》2010年第1期。

〔124〕张云波:《强制医疗程序的出台背景及内容评析》,载《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特别程序与检察监督》,2012。

〔125〕钟朝阳:《程序公正与刑事诉讼中的鉴定启动权》,《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26〕周长军:《论疑似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原则》,《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27〕朱晋峰、宫雪:《强制医疗程序的诉讼化建构——基于强制医疗程序行政化色彩的分析》,《证据科学》2013年第2期。

〔128〕纵博、陈盛:《强制医疗程序中的若干证据法问题解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7期。

〔129〕左宁:《我国刑事专家辅助人制度基本问题论略》,《法学杂志》2012年第12期。

〔130〕〔德〕托马斯·魏根特:《刑事诉讼法中不可放弃的原则》,樊文译,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1973。

〔131〕〔斯洛文尼亚〕卜思天·儒佩基奇:《从刑事诉讼法治透视反对自证有罪原则》,王铮、降华玮译,《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1〕Addington v.Texas,441 U.S.418(1979).

〔2〕Fasulo v.Arafeh,173 Conn.473,378 A.2d 553,556(1977).

〔3〕Faucha v.Louisiana,112 S.Ct.1780,1790(1992).

〔4〕Jackson v.Indiana,406 U.S 715(1972).

〔5〕Jones v.United States,103 S.Ct.at 3060-61(1983).

〔6〕O’Connor v.Donaldson,422 U.S.563(1975).

〔7〕Reid v.Jamaica,Communication No.250/198,U.N.Doc.A/45/40,vol.2.at85(1990).

〔8〕Winko v.British Columbia(Forensic psychiatric Institute), 2 S.C.R.625.

〔9〕[No Authors]“Developments in the Law:Civil Commitment of the Mentally ill”,Harvard Law Review,1974,87(6).

〔10〕Hugh Alan Ross,“Commitment of the Mentally Ill:Problems of Law and Policy”,Michigan Law Review,1959,57(7).

〔11〕John H.Langbein,,The Origins of Adversary Criminal Trial,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2〕Katie Eyer,“Litigating for treatment:the use of state laws and constitutions in obtaining treatment rights for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illness”,Review of Law & Social Change New York University,2003(28).

〔13〕Kamisa,Yale,Wayne R.LaFave &Jerold H.Israel,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West Publishing Co.1980.

〔14〕Lan J.Carison,The Involuntary Civil Commitment of Mentally Ill Adults:Understanding the Legal Rights of Candidates for Commitment and Persons So Confined As a Tool for Enhancing Social Worker’s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Commitment and Release Decisions,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2002.

〔15〕Lawrence O.Gostin,Lance Gable,“The human rights of person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principles to mental health”,Maryland Law Review,2004,63(1).

〔16〕Leigh L.Puryear,“Youngberg v.Romeo:moving toward a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habilitation for the mentally retarted”,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1983(62).

〔17〕Michael Barnett,“Developing National Civil Commitment Laws for the Mentally Ill”,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Law Review,2012(16).

〔18〕Mairead Dolan &Michael Doyle,“Violence Risk Prediction:Criminal and Actuarial Measures and the Role of the psychopathy Checklist”,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Vol.177(2000).

〔19〕Michael L.Perlin,“The right to treatment and the road ahead:‘Abandoned Love’:the impact of Waytt v.Stickney on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domestic mental disability law”,Law & Psychology Review,2011(35).

〔20〕Phyllis P.Dietz,“Note:The Constitutional right of treatment in light of Youngberg” v. Romeo.Georgetown Law Journal,1984(72).

〔21〕Robert Greenwald,“Disposition of the Insane defendant after‘Acquittal’— The Long Road from Commitment to Release”,J.Crim.L.& Criminology,Vol.59(1968).

〔22〕Robert M.Levy,Leonard S.Rubenstein,The Rights of People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6.

〔23〕Robert S.Berger,“The Psychiatric expert as due process decision maker”,Buffalo Law Review,1984.

〔24〕Sanders,Andrew & Richard Young,Criminal Justice,London:Butterworth,2000.

〔25〕Shari L.Kahn,“The right to adequate treatment versus the right to refuse antipsychotic drug treatment:a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of the involuntarily committed psychiatric patient”,Emory Law Journal,1984(33).

简 介:刑事强制医疗措施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防卫和恢复精神病人健康而采取的对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予以限制或剥夺,并对其所患精神病进行治疗的保安处分措施。对于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由法院在各方参与下决定予以强制医疗。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由刑...

作者: 王君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