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58

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图书

The Mate-selection form of Farmers: The Reseatch at Zhaocun in the Northwest

SSAPID:101-2819-9565-72
ISBN:7-80190-79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田野研究的方法,对西北一个村庄村民的择偶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较为深入的解释,对婚姻准备期做出了具有探索意义的研究,对“娃娃亲”、“买卖亲”和“换亲”等进行了集中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农民与当代中国
作 者:
编 辑:武云;陈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相关链接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西方学者关于择偶的理论

  一 择偶的分类

  二 择偶的理论解释

  三 择偶的交换理论

  四 择偶的“策略”与“游戏”理论

 第二章 赵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一 赵村的源起及变迁

  二 赵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1.交通通讯状况

   2.经济状况

   3.社会生活状况

   4.文化教育状况

 第三章 赵村的婚姻市场

  一 婚姻市场

  二 择偶范围

   1.地理环境的影响

   2.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

  三 婚龄人口性别比

 第四章 “娃娃”亲

  一 “娃娃”亲及其订立原因和发起途径

   1.“娃娃亲”及其订立原因

   2.娃娃亲的发起途径

  二 关系身份的构建过程

   (一)双方家庭关系身份的构建机制

    1.三种媒介

    2.义务和情感的联合运作

   (二)双方家庭的相互依赖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过程

   (三)义务与惩罚

  三 威慑——结婚——双方家庭关系身份的构建完成

   1.受双方父母关系突然变坏的影响情况

   2.受儿女升学的影响情况

   3.因突发事件而产生迷信一些看法所受到的影响情况

   4.因儿女长大后想重新选择而造成的影响情况

  四 冲突——退婚——双方家庭关系身份的构建夭折

   1.因退婚而闹出人命的情况

   2.因退亲而遭遇被抢的情况

   3.因退亲而受拘役的情况

  五 以协商的方式退婚,解除双方的关系身份

 第五章 成年后的择偶

  一 成年后由他人介绍而择偶的过程

  二 婚姻媒介

   1.婚姻媒介的演变

   2.赵村的婚姻媒介

  三 彩礼

   1.彩礼及其本质

   2.赵村的彩礼

   3.礼钱的谈判与支付

  四 婚姻谈判

   个案一

   个案二

 第六章 买卖亲和换亲

  一 买卖亲(买卖婚姻)

   1.买卖婚姻

   2.赵村的买卖婚姻

    个案一

    个案二

    个案三

  二 换亲

   1.交换婚姻

   2.赵村的交换婚姻

 第七章 择偶形态: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

 后记

本书选择了一个较好的、独特的角度,将择偶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为基础,深入研究了赵村村民的择偶及其过程,填补了国内关于婚姻准备期研究的空白,无疑是对我国婚姻研究的一个推进。本书结论极有新意,有些个案的叙述和分析也十分精彩。本书采用田野研究的方法,对西北一个村庄村民的择偶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较为深入的解释,对婚姻准备期做出了具有探索意义的研究,对“娃娃亲”、“买卖亲”和“换亲”等进行了集中探讨,认为这些择偶形态是赵村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变通,不失为新的见解。

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6。

谭仁杰:《婚姻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和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徐安琪等:《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许让神父著《甘肃土人的婚姻》,费孝通、王同惠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刘发岑:《婚姻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李中清、郭松义、定宜庄:《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商务印书馆,1998。

韦斯特马克著《人类婚姻史》,王亚南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影印本。

〔奥地利〕赖因哈德·西德尔:《家庭的社会演变》,商务印书馆,1996。

〔美〕约翰·斯冈茨尼、丽莎·斯冈茨尼:《角色变迁中的男性和女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99。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2000。

扬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

周晓虹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学林出版社,2000。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2002。

陈吉元、胡必亮:《当代中国的村落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王晓升:《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法〕马塞尔·莫斯:《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罗吉斯等:《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皮埃尔·布尔迪厄、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王海龙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克利福德·吉尔兹:《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

〔美〕W.I.托马斯、〔波兰〕F.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译林出版社,2000。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

孟得拉斯著《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Steven L.Nock,1998,Marriage in men’s Liv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 J.Gelles,1995,Contemporary families:A sociological view,Sage Publications.

Betty G.Farrell,1999,Family:The making of an idea,an institution,and a controversy in American culture,Westview Press.

Inga Persson,Christina Jonung,1997,Economics of the family and family policies,Routledge.

Kate Conway - Turner,Suzanne Cherrin,1998,Women,Families,and Feminist Politics:a Global Exploration,The Haworth Press.

Caroline Dryden,1999,Being Married,Doing Gender:A critical analysis of gender relationships in marriage,Routledge.

Arland Thornton,Hui - Sheng Lin,1994,Social change and the family in Taiw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vid White,Anne Woollett,1992,Families:A context for development,The Falmer Press.

Finnegan Alford - Cooper,1998,For keeps:Marriages that last a Lifetime,M.E.Sharpe.

Patricia O’ Hara,1998,Partners in Production?Berghahn Books.

Pham Van Bich,1999,The Vietnamese family in change:the case of the red rilver Delter,Curzon Press.

H.Peyton Young,1998,Individual Strategy and Social Structure: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Institut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vid Hicks,Margaret A.Gwynne,1994,Cultural Anthropology,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Margaret F.Brinig,2000,From contract to covenant:beyond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the family,Havard University Press.

Shaun P.Hargreaves Heap and Yanis Varoufakis,1995,Game Theory,Routledge.

Pierre Bourdieu,1998,Practical Reason:on the theory of action,Polity Press.

Pierre Bourdieu,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O.Blood,Jr.,1972,The Family,The Free Press.

Robert O.Blood,1967,Love match and arranged marriage:A Tokyo - Detroit comparison,The Free Press.

Joseph Braddock,1961,The Bridal Bed,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

简 介: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导致了男性婚姻挤压现象,相关后果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书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人口学、统计学等方法工具,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出生性别比、失踪女性和婚姻挤压等问题。同时,开发了一系列模型和方法,通过系统深入的定量分析,得到了一些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方面的重要结果和...

作者: 姜全保 李树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简 介:本书在试图分析婚姻逐渐走向私事的过程中,国家、单位、家庭、个人关系的变化,得出国家对婚姻干预逐渐弱化的趋势,婚姻由家庭包办逐渐转向尊重个人自主。但同时,这些变化是复杂的,婚姻虽在正逐渐向法律约束转型,但家庭仍参与甚至包办婚姻,社会趋同的潮流也制约个人的自由度,而且个人在婚姻领域出现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弱化的现象。对于这些...

作者: 董怀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