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0

中日城镇化比较研究图书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SAPID:101-2799-7228-33
ISBN:978-7-5201-082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研究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化进程及各种相关问题,并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做了对比,发现两国既存在“半城市化”“都市化”等共性的问题,也存在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及用途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本书借鉴日本经验,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书还讨论了诸如“市域”与“人口密集地区”两种不同标准的城市化,以及政府规划的城市化与实际演化的城市化之关系等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传统农区工业化与社会转型丛书
编 辑:吴敏;张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文前辅文

 总序

 后记

 导论 城镇化是深刻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导论 城镇化是深刻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第一节 三次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演化

   第二节 城乡分割的制度藩篱逐步被拆除,人群向着相互融入的方向演化

   第三节 农村若干待解决问题

 第一篇 日本部分

  第一章 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变迁

   第二节 城市化进展

    一 日本地方行政制度

    二 城市化指标

    三 城市化进展的全国性倾向

    四 城市化进展的地区差异

   第三节 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一 日本的大城市圈

    二 人口迁移的特点

     1.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2.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3.经济停滞时期

    三 人口增减与城市化的进展

     1.经济高速增长期

     2.经济稳定增长期

     3.经济停滞期

   第四节 城市化与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 人口迁移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二 地方财政的差异

   第五节 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城市化

   第六节 城市化与国土开发规划

  第二章 日本东京首都圈的现状与演变

   引言

   第一节 东京都的概况

    一 东京都的行政范围

    二 东京都的行政区域

     (一)区部(特别行政区部)

     (二)市部及郡部

     (三)岛屿部

    三 东京都的面积与人口

    四 东京都的经济规模

    五 东京都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首都圈和东京圈的概况

    一 首都圈的地理位置

    二 大城市圈构建计划制度

    三 首都圈的面积与人口

    四 首都圈的经济规模及产业结构

   第三节 东京都及首都圈的变化

    一 人口方面的变化

    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事例研究:东京多摩地域的城市化进程

   引言

   第一节 多摩地域的概要

   第二节 多摩地域的城市化进展

    一 人口迁移

    二 城市化的进展

    三 土地利用的变迁

   第三节 “多摩地域差距”问题

   第四节 城市政策与城市计划的作用

    一 围绕《首都建设法》的矛盾

    二 《新住宅市区开发法》与多摩新城建设

    三 《首都改造计划》

   第五节 多摩新城的现状与课题

 第二篇 中国部分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第一节 城镇化水平演变过程

   第二节 城乡划分标准概述

    一 中国城乡划分标准演变

    二 城乡划分标准国际经验

     (一)美国的城乡划分标准

     (二)英国城乡划分标准

    三 中国城乡划分标准评述

   第三节 城乡人口统计口径

    一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

    二 从户籍人口到常住人口

   第四节 “半城镇化”现象综述

    一 “半城镇化”现象的由来

    二 “半城镇化”现象带来的问题

    三 “半城镇化”现象的解决途径

   第五节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现象综述

    一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现象的由来

    二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现象带来的问题

    三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现象的解决途径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的城镇化政策演变

   第一节 中国的城镇化政策演变脉络分析

   第二节 逐渐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竖立政策壁垒时期(1949~1978年)

    一 户籍制度变革

    二 土地制度变革

    三 粮食购销制度

   第三节 逐渐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壁垒、市场化时期(1978年至今)

    一 户籍管理制度松动,部分消除了城镇化的制度障碍

    二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释放城镇化动力

    三 调整建镇标准控制城镇数量,对农村城镇化进行最为直接的控制

    四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第四节 中国的城镇化政策发展方向展望

  第六章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城镇化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理论

    一 产业结构的演进

    二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

     (一)城镇化初始阶段

     (二)城镇化加速阶段

     (三)城镇化终极阶段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

    一 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 各个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三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但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产生了较大偏移

     (二)重工业化过程不断加深,我国步入重工业化阶段

     (三)第三产业平稳增长,但发展相对滞后,增长缓慢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和城镇化的关系

    一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城镇化

    二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特征

    三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一)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

     (二)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差异

     (三)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的原因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城市化”导致我国城镇化水平低下

      2.1978~1994年,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体制和土地制度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3.1994年以后,在分税制改革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因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而加快推进

  第七章 中国都市圈发展概述

   第一节 大都市圈发展述评

    一 大都市圈相关概念解析

    二 大都市圈内涵界定

    三 大都市圈经济功能和特点

     (一)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加大要素的使用效率

     (二)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

   第二节 中国都市圈发展与对比分析

    一 中国三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

    二 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地位

     1.经济体量大,但依然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高速增长

     2.人口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度较高

     4.对外开放度高

    三 三大都市圈发展共性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特殊的政策优势

    四 大都市圈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差异

     (一)形成动因的差异

      1.珠三角——外资

      2.长三角——民营企业、乡镇企业

      3.首都圈——政府干预

     (二)由动力机制导致的其他差异

      1.产业类型的差异

      2.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

    五 国内其他都市圈介绍

     (一)中原城市群

     (二)武汉城市圈

     (三)长株潭城市群

     (四)山东半岛城市群

     (五)成渝城市群

   第三节 政策建议

  第八章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第一节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一 人口流动与流动人口的界定

    二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一 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变化

    二 中国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

    三 我国流动人口的省域分布与流向

    四 传统农区人口流动的变化——以河南为例

     (一)流量逐渐增大、比例明显增加

     (二)农村转移人口主要流入中心城市

   第三节 中国人口流动阶段性与城镇化模式

    一 人口短距离迁移,小城镇模式为主(1978~1990年)

     1.人口流动模式:人口短距离分散式迁移

     2.城镇化模式:小城镇模式为主

    二 人口长距离迁移,大城市模式为主(1991~2000年)

    三 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2001年至今)

     1.人口流动模式:人口长距离迁移与“回流”并存

     2.城镇化模式:大中小合理城镇化体系

   第四节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趋势

    一 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流动持续活跃

    二 人口继续向东南沿海集中,但空间分布发生局部调整,中西部城市群将成为人口流动的新增长极

    三 以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

  第九章 中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中国公共服务体系演化历程

    一 1953~1978年: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固化

    二 1979~2003年:固化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松动

    三 2004年至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持续探索

     (一)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扩大城市人口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节 中国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主要表现

    一 存在明显的城乡及身份差异

     (一)社会保障方面的城乡及身份差异

      1.城镇职工社会保障

      2.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

      3.城镇居民社会保障

      4.农村居民社会保障

      5.小结*

     (二)教育方面的城乡与身份差异

      1.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居民子女入学方面的差异

      2.高中阶段城乡居民子女入学方面的差异

    二 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三 小结

   第三节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一 针对常住人口设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及身份差异

    二 设计基于常住人口数量的财政支出尤其是中央转移支付政策体系,逐步消除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

    三 顺应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与迁移的趋势,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十章 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土地制度

   第一节 现实背景:二元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

    一 我国的二元所有制现状

     (一)城市土地私有制改造

     (二)农村土地改革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私有制(1949~1953年)

      2.合作化时期的集体所有制(1953~1978年)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

    二 改革开放后二元土地产权改革

     (一)城市国有土地改革的基本路径

     (二)农村集体土地改革的基本路径

      1.承包制阶段(1978~1988年)

      2.土地租赁阶段(1988~1995年)

      3.土地物权制阶段(1995年至今)*

     (三)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原因

   第二节 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缺陷

   第三节 管理手段:用途管制和规划管理

    一 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

    二 规划管理与指标控制

     (一)规划管理体系

      1.土地利用规划

      2.城市建设规划

     (二)指标控制

      1.指标的形成与分解

      2.指标的审批与管理

   第四节 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

    一 土地征收是农地向市地转变的入口

    二 土地出让是农地向市地转变的出口

   第五节 现行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篇 中日对比部分

  第十一章 中日城镇化发展对比

   第一节 中日城镇化演进过程对比

    一 中日城镇化发展阶段对比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阶段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二 中日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一)“半城镇化”与“兼业化”

     (二)“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问题

      1.中日土地征用程序对比

      2.中日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对比

   第二节 中日现行户籍制度对比

    一 中日两国户籍制度基本情况

    二 中日户籍制度对比

     (一)划分“户”的标准不同

     (二)“户口簿”概念不同

     (三)户籍登记事项不同

     (四)迁徙自由权不同

    三 日本户籍管理体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信息服务和人口管理功能

     (二)加强户籍立法

   第三节 中日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比较

    一 中日城镇化进程中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对比

    二 中日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对比

    三 启示

   第四节 中日都市圈发展对比

    一 都市圈化与启示

    二 都市圈格局与区域规划

     (一)都市圈经济格局对比

     (二)都市圈区域规划与启示

    三 都市圈要素与问题对比

     (一)都市圈人口密度

     (二)都市圈交通体系

     (三)都市圈效率与问题

   第五节 中日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

    一 公共服务差异及其原因的中日比较

    二 消除公共服务差异办法及其效果的中日比较

    三 小结

   第六节 中日人口流动对比

    一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二 中日人口流动的原因对比

     (一)中国人口流动的原因

      1.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

      2.城乡差距的扩大,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推力

     (二)日本人口流动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动力在于经济的高速增长

      2.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给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必要条件

      3.政府政策的引导,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消除了障碍

    三 中日人口流动对比的启示

     (一)人口流动是构成城镇化的重要方面

     (二)加强政府调控,破除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

     (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四)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步伐,排除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

     (五)强化城市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第七节 中日土地制度主要基本面比较

    一 土地所有权的比较

    二 土地利用分类的比较

    三 土地规划管理的比较

     (一)日本综合规划的特点

      1.十分重视规划的立法工作

      2.规划制定过程比较科学

      3.规划的执行效果很好

     (二)我国在土地规划管理上与日本的差距

      1.缺乏相关的规划立法

      2.对规划工作十分重视,但对规划实施缺乏应当有的手段和监督措施

      3.不同规划之间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经济管理的比较

本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梳理研究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化进程及各种相关问题,并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做了对比,发现两国既存在“半城市化”“都市化”等共性的问题,也存在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及用途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本书借鉴日本经验,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书还讨论了诸如“市域”与“人口密集地区”两种不同标准的城市化,以及政府规划的城市化与实际演化的城市化之关系等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焦必方、孙彬彬:《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孙建国、村上直树、陈文举:《中日工业化进程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张季风主编《日本经济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自治体国际化协会:《日本的地方自治概要》,2013年3月25日。

黒田達朗·田渕隆俊·中村良平『都市と地域の経済学』[新版]有斐閣、2008。

経済企画庁編『昭和31年度経済白書—日本経済の成長と近代化—』至誠堂、1956。

神門善久『日本農業の正しい絶望法』新潮社、2012。

自由民主党都市政策調査会(編)『都市政策大綱(中間報告)』自由民主党広報委員会出版局、1968。

田中角榮『日本列島改造論』日刊工業新聞社、1972。

土山希美枝『高度成長期“都市政策”の政治過程』日本評論社、2007。

藤波匠『地方都市再生論—暮らし続けるために』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10。

南亮進『日本の経済発展』東洋経済新報社、1981。

藻谷浩介·河野龍太郎·小野善康·萱野稔人『金融緩和の罠』集英社、2013。

Murakami,Naoki,“Changes in Japa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evidence from prefectural data,”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15,Vol.20,No.3.

東京都産業労働局『東京の産業と雇用就業 2011』、2011。

国土交通省『首都圏整備計画』、2006。

村上直树:《城市化与产业升级——日本东京郊外的发展经验》,《世界经济文汇》2015年第1辑。

中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編『地域社会の構造と変容—多摩地域の総合研究—』中央大学出版部、1995。

饗庭伸·加藤仁美·鈴木伸治·伊達美徳·根上彰生·柳沢厚·阿部伸太·清水哲夫·瀬田史彦·牧紀男『初めて学ぶ都市計画』市ヶ谷出版社、2008。

金子淳「住宅·団地·ニュータウン」,『多摩のあゆみ』たましん地域文化財団、2000。

国土交通省『大都市圏要覧(平成23年)』、2011。

巴台农多摩『多摩ニュータウン開発の軌跡“巨大な実験都市”の誕生と変容』(企画展の展示図録)(財)多摩市文化振興財団、1998。

梅田定宏「多摩·東京·首都圏」,『多摩のあゆみ』たましん地域文化財団、2000。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2期。

辜胜阻、刘江日:《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人口研究》2012年第6期。

李爱民:《中国半城镇化研究》,《人口研究》2013年第4期。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3期。

万广华:《城镇化与不均等:分析方法和中国案例》,《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刘航、孙早:《城镇化动因扭曲与制造业产能过剩——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1期。

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刘佳骏:《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经济地理》2014年第10期。

张英红:《二元户籍制:半个世纪的“城乡冷战”》,《城乡建设》2001年第7期。

蔡昉:《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万川:《当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和思考》,《中国人口学》1999年第1期。

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1962。

公安部:《关于〈常住人口登记表〉的使用规定》,1985。

公安部三局:《户口管理资料汇编(第四册)》,群众出版社,1993。

廖丹清:《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因素》,《经济学家》2001年第2期。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张晓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和展望》,《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国务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决定》,1993。

张琦:《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模式探索》,《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5期。

赵小平:《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12期。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叶振宇:《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4期。

肖国东:《我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第5期。

樊千、邱晖:《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研究》,《经济视野》2013年第11期。

易善策:《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白石、钱净净:《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开放导报》2013年第5期。

李源、贾士义、路紫:《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区域差异及特征解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期。

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金素:《基于钱纳里模型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来自1978~2009年的经验证据》,《经济问题》2011年第9期。

王建志、吴作章:《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政策思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张同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城市问题》2009年第8期。

《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Gottmann J.,“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Economic Geography 33(1957).

复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关于上海圈形战略的构想》,《财经研究》1993年第9期。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木内信藏:《都市地理学研究》,古今书院,1951。

沈坤荣、马俊:《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

王旭:《对美国大都市区化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薛俊菲、顾朝林、孙加凤:《都市圈空间成长的过程及其动力因素》,《城市规划》2006年第3期。

原新、唐晓平:《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求是学刊》2008年第2期。

张蕾、王桂新:《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3期。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诸大建:《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带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

Brian J.L.B,“Urbanization,” Urban Ecology 1(2008).

Cohen B,“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urrent trends,future projection,and key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ility,” Technology in Society 1(2006).

蔡昉、都阳:《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发展——城市级层结构、融资能力与迁移政策》,《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陈晓梅:《中国城镇化模式研究》,《西北人口》2012年第2期。

耿明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耿明斋:《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3期。

盛广耀:《城市化模式研究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7期。

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和》,《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5期。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杨波、朱道才、景治中:《城市化阶段特征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城市问题》2012年第12期。

赵晓斌、陈振光、薛德敖:《全球化和当代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国外城市规划》2012年第1期。

《日本户籍法》,王新华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肖海英:《论我国户籍制度功能的异化及其回归》,《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张学军:《身份登记制度研究》,《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孙顺:《日本户籍制度的今与昔》,《中国信息报》2010年9月8日。

郭建军:《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经验教训》,《农业展望》2007年第2期。

公安部三局:《户口管理资料汇编(第四册)》,群众出版社,1993。

赵立新:《日本近代户籍法的制定与家制度的形成》,《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关雪凌、丁振辉:《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马文秀、陈卫华:《日本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日本问题研究》2000年第12期。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张玉英:《中日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王建志、吴作章:《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政策思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张同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城市问题》2009年第8期。

孙建国、村上直树、陈文举:《中日工业化进程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陈琳、胡昊、北尾靖雅:《借鉴日本经验发展“长三角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交通企业管理》2011年第2期。

姜玲、杨开忠:《日本都市圈经济区划及对中国的启示》,《亚太城市研究》2007年第1期。

刘爱梅、杨德才:《论我国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效率陷阱”——基于日本城市群发展的经验》,《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7期。

刘小航、黄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问题与对策——日本近畿圈的实践与启示》,《人文地理》2006年第1期。

钱林波、顾文莉:《以快速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实践与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6期。

唐晓平:《人口都市圈化:日本的经验和中国的前景》,《南方人口》2006年第2期。

杨建涛、冯士季、高建华:《大都市区化与我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原新、唐晓平:《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求是学刊》2008年第2期。

周建高、王凌宇:《城市人口密度的中日比较及对城市研究的反思》,《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