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5

《战国策》研究图书

a study of the warring states' strategies

SSAPID:101-2792-8190-75
ISBN:978-7-5097-3875-7
DOI:
ISSN:
关键词:

先秦散文 战国策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战国策》背景研究”,主要讨论了《战国策》文形成的原因、《战国策》材料在战国的流传,对《战国策》的作者进行了考察。下编为“《战国策》文本研究”,作者阐述了对《战国策》系年的看法、《战国策》体例上的创新,分析了《战国策》夸饰与虚构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总结了《战国策》在女性与刺客形象刻画上的艺术成就,从叙事方式的转变探究了《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最后提出了《战国策》文艺自觉的理念。本书为修订版,第一版于2003年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作者根据近十年来的研究做了大量修订,展现了《战国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裴登峰
编 辑:魏小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后记

 上编 《战国策》背景研究

  第一章 《战国策》文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纵横”含义的演变

   第二节 战国社会风气与士人追求对《策》文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战国学术的特点与《策》文的形成

  第二章 《战国策》材料在战国的流传

   第一节 《战国策》以外的文献资料可证《战国策》材料在战国已流传

   第二节 《战国策》本身的情况可证其材料在战国已流传

   第三节 今本《战国策》形成的过程

  第三章 《战国策》为材料汇编

   第一节 刘向所见“事语”与《战国策》性质关系的推测

   第二节 《战国策》内容的丰富性

  第四章 《战国策》的性质决定不可以笼统讨论其作者

   第一节 前人对《战国策》作者的看法

   第二节 蒯通与《战国策》关系的推测

   第三节 刘向对《战国策》的命名及“策”的含义

 下编 《战国策》文本研究

  第五章 对《战国策》文系年的几点看法

   第一节 对《秦策二·齐助楚攻秦》等《策》文系年的考辨

   第二节 对《战国策》文系年的几点看法

  第六章 《战国策》文体例上的创新

   第一节 《左传》《国语》及《论语》《孟子》的体例形态

   第二节 《战国策》文体例形态

   第三节 《战国策》文体例的创新及意义

  第七章 《战国策》文夸饰与虚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一节 《战国策》文形态的演变

   第二节 《战国策》文夸饰与虚构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三节 《战国策》文夸饰与虚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八章 《战国策》在女性与刺客形象刻画上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左传》《国语》与《战国策》女性形象比较

   第二节 《左传》《国语》与《战国策》刺客形象比较

   第三节 《战国策》对女性与刺客形象的成功刻画

  第九章 从叙事方式的转变看《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左传》《国语》与《战国策》叙事方式的不同

   第二节 《战国策》文的叙事方式

   第三节 《战国策》文的叙事方式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十章 《战国策》文艺术上的自觉

   第一节 对“文学自觉说”相关问题的简单回顾

   第二节 《战国策》文作者对创作游说辞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战国策》文艺术自觉的表现——虚构与整合

 附录

  先秦“春秋”的类别、性质及文体形态

  豪杰毁于自我膨胀

  骊姬:一个被误解的悲情者

  从叙事方式的转变看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学化”进程

  “燕惠王让乐毅书”辨真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战国策》背景研究”,主要讨论了《战国策》文形成的原因、《战国策》材料在战国的流传,对《战国策》的作者进行了考察。下编为“《战国策》文本研究”,作者阐述了对《战国策》系年的看法、《战国策》体例上的创新,分析了《战国策》夸饰与虚构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总结了《战国策》在女性与刺客形象刻画上的艺术成就,从叙事方式的转变探究了《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最后提出了《战国策》文艺自觉的理念。本书为修订版,第一版于2003年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作者根据近十年来的研究做了大量修订,展现了《战国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98。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增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

邬国义等:《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5。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96。

王琯:《公孙龙子悬解》,中华书局,1996。

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94。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

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战国策》,(清)同治八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鲍彪校注,吴师道补正《战国策校注》,惜阴轩丛书本。

陆陇其:《战国策去毒》,(清)同治九年,求我斋刻本。

金正炜:《战国策补释》,贵阳金氏十梅馆刻本。

黄丕烈:《战国策札记》,(清)同治八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程恩泽:《国策地名考》,(清)道光二十年,溧阳狄子奇刻本。

张琦:《战国策释地》,(清)光绪二十六年,广雅书局刻本。

郭郗汾:《战国策详注》,上海文明书局,1930。

郑良树:《战国策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75。

张正男:《战国策初探》,中华书局,1984。

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中华书局,1984。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郭人民:《战国策校注系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何建章:《战国策补释》,中华书局,1990。

《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98。

张清常、王延栋:《战国策笺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王恒杰:《春秋后语辑考》,齐鲁书社,1993。

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95。

(明)董说:《七国考》,中华书局,1956。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98。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7。

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2000。

赵仲邑:《新序详注》,中华书局,1997。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97。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6。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蒋伯潜:《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中州书画社,1982。

孙诒让:《札迻》,中华书局,1992。

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华书局,1991。

叶适:《习学记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王应麟:《困学纪闻》,中华书局,1959。

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吕祖谦:《大事记》,(清)同治十二年,永康胡氏刻,金华丛书本。

林春溥:《战国纪年》,竹柏山房十五种,咸丰五年闵县林氏竹柏山房刻本。

顾观光:《国策编年·七国地理考》,金山顾氏刻本。

黄式三:《周季编略》,(清)同治十二年,浙江书局刻本。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陈梦家:《六国纪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巴蜀书社,1998。

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

缪文远:《战国史系年辑证》,巴蜀书社,1997。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6。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赵逵夫:《屈骚探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