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6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政策及实务研究图书

The Dilemma, Social Policy Implication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on Inclusion for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

SSAPID:101-2785-9050-03
ISBN:978-7-5097-7211-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检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此外,研究还采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依托社区社工组织,开展流动青少年抗逆力项目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的融入需求已发生很大变化,而这正是我国城市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今后应积极构建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障、民生建设为根本、文化建设为条件的农民工政治融入的政策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田野中国
作 者: 刘建娥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西方国家的社会融入模式

   (三)国内的社会融入研究述评

   (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与困境

  二 研究设计

   (一)定量研究:融入状况与影响因素的对数回归分析

   (二)定性研究:高端访谈与深度调研

   (三)政策研究:包容性社会政策

   (四)实务研究与行动研究

  三 概念体系

  四 研究对象的界定

  五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趋势及政策应对

  一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必然性

   1.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2.完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

   3.农民工融入城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内需的需要

  二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与问题

   (一)户籍与制度融入

    1.融入的制度藩篱

    2.户籍改革的规划与路径

     (1)居民户口登记制度改革

     (2)居住证制度改革

   (二)就业与经济融入

    1.收入水平与经济融入

     (1)收入差距扩大论

     (2)相对差距缩小论

     (3)福利性收入差距论

     (4)收入差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论

    2.就业方式与融入

    3.提升人力资本

    4.工作周期与融入

   (三)居住与空间融入

   (四)社会政策与社会融入

    1.从就业促进到社会融入

    2.政策框架与基本原则

    3.农民工社会保险缺失及其原因

    4.政策目标

    5.政策实践

     (1)养老保险政策的实践与改革

     (2)医疗保险政策的实践与改革

     (3)住房政策的实践与改革

     (4)社区服务实践

   (五)社会融入一般性问题的综合研究

    1.融入状况研究

    2.半城市化、市民化与融入研究

    3.社会资本与融入研究

    4.社会距离与融入研究

    5.社会融入维度研究

  三 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当代福利资本主义的危机、矛盾与政策选择

  一 从社会动乱看发达福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二 福利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与结构性矛盾

   (一)正功能与负功能

   (二)高福利与低税率

   (三)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

   (四)普遍福利与最小化福利

  三 制度转型与政策选择

   (一)朝向第三条道路的福利制度转型

   (二)发展多元化与民主化的社会投资战略

  四 对我国福利政策体系构建的讨论

 第四章 企业农民工赋权式融入的困境、内涵及对策研究

  一 企业农民工的率先融入

  二 研究方法及调研的八家大型企业概况

  三 数据资料分析:企业农民工的融入状况与问题

   (一)经济融入

   (二)社会融入

   (三)政治融入

  四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经济融入初见成效,社会融入停滞不前

   (二)政治融入的水平层次不齐,“就地入党”、“就地入会”尚未实现

   (三)企业农民工融入路径:赋权式融入模式

   (四)权威组织建设是农民工赋权式融入的重要引擎

 第五章 从农村参与走向城市参与:农民工政治融入实证研究

  一 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

  二 政治融入研究及其界定

  三 数据来源及2084份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四 农民工政治融入状况

   (一)政治行为与取向

   (二)政治诉求与愿望

   (三)政治态度与动机

   (四)政治素养与文化

  五 政治融入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2.变量设置与分析步骤

   (二)对数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个体自然社会特征与政治融入

    2.经济资本与政治融入

    3.文化资本与政治融入

    4.政治资本与政治融入

    5.社会资本与政治融入

  六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新生代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的城市参与不足

   (二)精英农民工的政治融入需求凸显

   (三)权威正式组织建设是农民工政治融入的重要引擎

   (四)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是改善农民工政治融入现状的现实路径

 第六章 抗逆力视角下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介入案例研究

  一 从消极问题视角转向积极优势视角

  二 抗逆力研究及流动青少年的逆境因素评估

  三 流动青少年社区服务项目实践与评估

   (一)家庭教育项目与能力建设

   (二)社会教育项目与社会资本的发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与教育福利资源的拓展

  四 结论及建议

   (一)社工专业理念与实务方法在本土贫弱社区的成功实践

   (二)社工助人专业伦理为流动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中心自身能力建设以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附录二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附录一 农民工相关政策法规名称(按发文时间排序)

本书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检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此外,研究还采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依托社区社工组织,开展流动青少年抗逆力项目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的融入需求已发生很大变化,而这正是我国城市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今后应积极构建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障、民生建设为根本、文化建设为条件的农民工政治融入的政策路径。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毕天云:《社会福利公平与底线福利制度建设》,《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论文集》,2013。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陈旭峰、田志锋、钱民辉:《农民工经济贡献自我评价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社会》2011年第1期。

陈旭峰、田志锋、钱民辉:《社会融入状况对农民工组织化的影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1 期。

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丹尼斯:《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邓秀华:《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参与经验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启示》,《求索》2009年第8期。

杜鹏、李一男、王澎湖、林伟:《城市外来蓝领的就业与社会融合》,《人口学刊》2008年第1期。

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08年第6期。

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高洪贵:《青年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论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0期。

龚维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古学斌:《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关信平:《从平等权利到社会融入》,载游均主编《 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探索素质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关信平:《农民工参与城镇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制度及社会基础》,《教育与研究》2008年第1期。

关信平:《新时期我国社会政策建构和发展的若干理论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关信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

关信平:《朝向更加公平、平等和高效的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公平性的理论思考》,《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关信平:《社会政策公平性的价值标准及制度建构》,《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论文集》(内部资料),2013。

郭席四、杜潇:《不同地区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比较评析》,《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10期。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研究》,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韩俊、崔传义、金三林、秦中春、王宾:《农民工就业总体态势与政策因应:对19个省107个村的调查》,《改革》2010年第6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韩菲尹、吴支奎:《行为偏差:农村留守儿童失范问题探析——基于安徽省广德县千口村的调查》,《教育与实践》2010年第9期。

郝秋丽:《城市打工子弟学校青少年生命教育模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何雪松、黄富强、曾守锤:《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胡彩霄 :《从〈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谈劳务派遣“三性”沿革》,《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2013年第10期。

胡荣:《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贾勇宏:《留守儿童的德行失范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金桥:《上海居民文化资本与政治参与》,《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金小红、陈明香、王艳云、白睿智:《关于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过程机制的调查研究——以社会学越轨理论为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

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郭忠华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李春玲:《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李晶:《英国劳动力移民的住房政策及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第5期。

李鸥、苗桂祥:《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天津经济》2006年第2期。

李培林、李炜:《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李培林:《让农民的住宅进入市场》,《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3期。

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社会》2012年第1期。

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李强:《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技术工人转向中间阶层社会结构的战略探索》,《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李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

李树茁、任义科 、靳小怡 、费尔德曼:《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2期。

李易骏:《书评“New Risks,New Welfare: Signposts for Social Policy”》,(台北)《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刊》2004年12月。

李孜、杨洁敏:《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成都、北京、深圳为例》,《人口研究》2009年第5期。

林克雷、李全生:《广义资本和社会分层》,《烟台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林闽钢:《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兼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刘建娥:《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社会》2010年第1期。

刘建娥:《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基于五大城市的调查》,《人口研究》2010年第4期。

刘建娥:《从欧盟社会融入政策视角看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1期。

刘建娥:《当代福利资本主义的危机、矛盾与政策选择——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福利政策构建的启示》,《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0期。

刘建娥:《从农村参与走向城市参与:农民工政治融入实证研究》,《人口与发展》2014年第1期。

刘建娥:《企业农民工与社区农民工政治融入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刘军强:《社会政策发展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理论发展述评》,《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

刘茜、杜海峰、靳小怡、崔烨:《留下还是离开: 政治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社会》2013第4期。

刘双良:《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年第1期。

陆康强:《特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融入倾向》,《财经研究》2010年第5期。

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与未来总体战略构想》,《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1期。

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1。

曼斯弗莱德·施密特:《福利国家及其社会政策》,王成志、黄烨菁译,《社会观察》2004年第1期。

孟颖颖、邓大松:《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收入悖论”——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1期。

钱宁:《从人道主义到公民权利——现代社会福利政治道德观念的历史演变》,《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册),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阮新邦:《强烈价值介入论视野下的社会工作实践》,《迈向崭新的社会知识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塞缪尔·亨廷顿、乔治·多明格斯:《政治发展》,载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

邵华:《组织增权:农民工维权途径探索》,《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时立荣:《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新视野》2005年第4期。

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宋明岷:《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比较研究》,《农村经济》2007年第7期。

孙秀林:《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社会》2010年第1期。

汤小清:《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优势视角与抗逆力》,载田国秀主编《抗逆力研究——应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田国秀主编《抗逆力研究——应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汪汇、陈钊、陆铭:《户籍、社会分隔与信任:来自上海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9年第10期。

王春光:《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实证分析》,《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

王春光:《从社会政策演变看农民工城市融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1日。

王桂新、武俊奎:《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

王辉:《推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王丽萍、方然:《参与还是不参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心理分析》,《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王毅杰、粟治强:《农民工权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王卓祺、雅伦·获加:《西方社会政策概念转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吴晓欢、王一峰、王丽郦、丁煜:《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评估与制度创新》,《人口研究》2005年第4期。

席居哲、佐志宏:《抗逆力研究需识别之诸效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谢桂华:《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熊光清:《从限权到平权: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

熊跃跟:《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学海》2010年第4期。

徐道稳:《生存境遇、心理压力与生活满意度——来自深圳富士康员工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4期。

徐丽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 。

严于龙:《农民工:贡献、收入分享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杨菊华:《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经济融入水平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杨菊华:《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研究》,《人口研究》2011年第5期。

杨正喜、唐鸣:《论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

姚青松:《非营利组织促进社区发展的实践模式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伊恩·高夫:《欧洲福利国家: 阐释及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教训》,谢雨译,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xstl/xstl27/P0200 60925362679375467.pdf,2006年9月25日。

喻月慧 :《英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2011~2012):文献综述》,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曾守锤:《殛需加强流动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以浦东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张和清:《社会工作: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张林、王超恩:《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第10期。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张学英、李薇:《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资本乡城转换与提升机制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张雪松:《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研究——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张子衔:《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05年第2期。

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3期。

郑秉文:《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郑秉文:《从农民工退保看社会保险改革的制度取向》,《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第3期。

Alcock,Pete. 2006. Understanding Poverty,the third edition.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p.6,p.7,p.13,pp.35-42,p.129.

Borjas,George J. 1987. Immigrants,Minorities,and Labor Market Competition.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40(3).

Burchardt,T.Le,Grand,J.,and Piachaud,D. 2002. Degrees of Exclusion: Developing a Dynamic,Multi-dimensional Measure.In: J Hills (ed.),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30-34.

Corrigan,P. 1979. Popular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Democracy. Marxism Today.

Esping-Anderson,G. 1996.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National Adaptations in Global Economies. London: Sage.

Friedlander Dov. 1992. Occupational Structure,Wages,and Migration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 and Wal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Jan,p.307.

Gamble,A. and Walton,P. 1976. Capitalism in Crisis.London:Macmillan.

George,Vic and Paul Wilding. 1994. Welfare and Ideology. New York:Prentice Hall,pp.114-118,p.15.

Ginsburg,N. 1979. Class,Capital and Social Policy.London:Macmillan,pp.47-48.

Gough,I. 197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Macmillan,p.43,p.64,p.129,pp.252-253.

Marshall,T.H. 1992.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In T.H.Marshall & Tom Bottomore (eds.),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London : Pluto Press,p.8.

Miliband,R. 1991. Divided Societies:Class Struggle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Oxford University: Oxford,pp.132-133.

O’Connor,J. 1973.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St.Martin’s Press: New York,p.6.

Offe,Claus. 1982. Some Contradictions of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Critical Social Policy,Vol.2,No.2,pp.7-17.

Offe,Claus. 1987. Democracy Against the Welfare State. Political Theory,Vol.15,No.4,p.528.

Parker,J. 2007. The Social Work Process: Assessment,Planning,Intervention and Review.In M.Davies(ed.). 2008. The Black Companion to Social Work,the third edition.Oxford:Blackwell.

Payne,Malcolm. 2005.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the third edition.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p.209,p.259.

Rustin,M. 1980. The New Left and the Crisis. New Left Review,No.121,May-June,p.72.

Song,Ligang,Wu,Jiang,and Zhang,Yongsheng. 2010.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3,p.194,pp.211-212.

Taylor,Gary. 2007. Ideology and Welfare. Macmillan :Palgrave,p.151.

Taylor,M. 2006. Communities in Partnership: Developing a Strategic Voice. Social Policy and Society,Vol.5 (2),pp.269-279.

Taylor-Gooby,Peter. 2013. The Big Squeeze on Welfare State Spending in Europe:The Partial Success of Social Investment in Addressing New Social Risks,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from Social Policy Committee of Chinese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s Annual Conference(2013)and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al Policy,p.12.

Therborn,G. and Roebroek,J. 1986. The Irreversible Welfare St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ealth Service,Vol.16,No.3,p.332.

Thompson,N.2006. Anti-Discriminatory Practice. In Martin Davies(ed.). 2008. The Black Companion to Social Work,the third edition.Oxford : Blackwell.

Todaro,M.P. 1976. 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ory,Evidence,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p.76.

Verba,S.K,L.Schlozman,and H.Brady. 1995. Voice and Equality: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son,L. 2006. Developing a Model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Capital in Regional Australi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Vol.75 (3),p.340.

Yuan,H. & Glopelwar,M. 2012. Test Subjective Well-be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Quality: Quantile Regression Evidence from Shanghai,China.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4 June DOI 10.1007/s11205-012-0091-z.

Zhang,Zheng,Qiao,Xiaochun,Li,Jing,and Du,Zhengming. 2010.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for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3,p.183,pp.16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