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昌培文集(团结学、特色论、共和观、明言经)平装图书
Corpus of Su Changpei: Unity Studies; 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tes on Republicanism; Notes on Schools of Ancient Chinese Famous Thinkers
[内容简介] 《苏昌培文集》由《团结学》《特色论》《共和观》《明言经》组成(下简称四书),是苏昌培同志生前(1932年7月~2008年10月)众多文稿中的思想理论精粹,先后于1992年、2001年、200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为纪念苏昌培先生逝世7周年,精装再版。苏昌培长期在基层从事农村、农业工作,1987年5月任福建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今天,四书再版不是一般意义的合印为集,而是苏昌培先生孜孜不倦探索社会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硕果的“珠联璧合”,似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奔腾向前的“水到渠成“。
相关信息
再版前言
编委会
再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团结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团结学的研究对象
一 团结学是研究团结的一般特征、实现途径、历史发展及其实践应用的一门科学
二 建立团结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二节 团结学的研究任务
一 灌输团结意识
二 增强安定团结
三 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策略思想
第三节 团结学的研究方法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二 阶级分析的方法
三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 团结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团结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一 中国古代团结思想的起源
二 中国古代团结思想的发展
1.中庸之道
2.君子无争
3.忠恕之道
4.修身养性
第二节 团结在中国历史上的宏观形态
一 被压迫民众的团结
二 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三 阶级协调
第三节 团结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 阶级团结、阶级调和与中国历史发展
1.打击或推翻阻碍历史发展的黑暗王朝,扫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障碍
2.促使封建生产关系的松弛化
3.儆戒新统治者
二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中国历史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创立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团结观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团结的主要论述与贡献
二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丰富与发展
1.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2.论述了党内团结以及执政党的团结与统一
3.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团结
4.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到“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三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丰富与发展
1.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2.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这一实现党内团结的正确途径
3.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促进人民的大团结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关于工农联盟以及军民团结、党政团结等方面的思想
四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丰富和发展
1.提出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
2.提出“一国两制”这一实现祖国团结统一的理论
3.提出了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点
一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基本内容
1.团结的意义
2.团结的基础
3.团结的原则
(1)关于处理党内矛盾的原则
(2)关于处理工农矛盾的原则
(3)关于处理统一战线矛盾的原则
(4)关于处理兄弟政党及各民族无产阶级之间关系的原则
(5)关于处理国内民族矛盾的原则
(6)关于国际关系准则
二 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主要特点
1.团结目标的崇高性
2.团结主体的先进性
3.团结对象的广泛性
4.团结思想的辩证性
第四章 团结的一般特征及特殊表现
第一节 团结的一般特征
一 团结的利益驱动性
二 团结的层次互动性
三 团结的波浪式运动性
第二节 团结的特殊表现
一 团结的历时性特性
1.原始社会团结的特性
2.阶级社会团结的特性
3.社会主义社会团结的特性
二 团结的共时性特性
1.不同社会群体团结的特性
2.国家团结的特性
3.全球团结的特性
第五章 团结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正确认识妨碍团结的因素
一 思想因素
1.与个人性格、文化观念有关的思想因素
2.与个人动机能否实现有关的思想因素
二 组织因素
1.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
三 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社会环境
四 利益因素
1.由人类需要所产生的利益存在着差别,并产生利益上的矛盾
2.由利益差别产生不同的利益集团,形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3.存在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差别,并形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团结的实现途径
二 思想教育
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培养团结意识
2.加强广泛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实现全民族的团结
3.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现全党的团结
二 批评与争鸣
1.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实现新的基础上的团结
2.通过争鸣,发展先进正确的思想,从而实现新的基础上的团结
三 协调关系
1.协调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关系
2.建立群体内部的和谐关系
3.树立参与意识
四 适当组织
1.适当组织的必要性
2.适当组织关系的形成
第六章 团结与国民教育
第一节 国民团结意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
一 凝聚力与改革开放的健康运行
二 趋同力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向心力与民族自强的信念培养
第二节 国民团结意识的正面与负面的现实考察
一 团结向上是时代的主旋律
二 资产阶级、封建残余的影响对团结的制约
第三节 教育与培养国民团结意识
一 团结教育是综合性的社会教育
二 团结意识培养应多种教育渠道并行
第七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团结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基础
一 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团结文化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重要的文化渊源
1.中华民族同根一源的思想
2.维护群体利益的价值观
3.“泛爱众”的伦理道德观
二 爱国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 中华民族民族性中的优良传统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心理特质
四 社会主义一致性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本质
一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是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团结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团结与以往社会的爱国运动不同
2.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中,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团结还包括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战略的抵制
二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团结
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是人民作为社会主人之间的团结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是人民作为社会主人之间的团结,它与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阶级调和有本质区别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作为社会主人之间的团结,表现为人民主人的整体性
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是维护民族平等的团结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强大生命力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多党合作制相结合的政治优势
1.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形成民族事业的核心,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2.它实行多党合作制,既广泛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又有效避免党派斗争对社会团结的破坏
二 空前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广泛性
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是人民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相结合的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了这一特性
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既坚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维护工人阶级的内部团结,又注重工农联盟,把工农联盟作为政权建立的基础
五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及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和对外开放政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在经济领域的强大生机
六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一国两制”构想相结合,表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第四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实现
一 从团结的向心力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结合力
二 从团结的前景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推动力
三 从团结的主体因素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人文力量
四 从团结的物质因素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的物质力量
第八章 团结与社会稳定
第一节 稳定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一 稳定是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 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内核
1.团结是化解社会张力,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止社会动乱的重要前提
2.团结是抵御外来势力颠覆和干涉,反对和平演变,保持社会稳定的有力保证
第二节 实现社会团结稳定的基本条件
一 实现社会团结稳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二 实现社会团结稳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 实现社会团结稳定,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四 实现社会团结稳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第九章 团结与民族共进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一 民族融合与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与发展
二 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团结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
一 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现状
二 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 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必须正确执行民族政策
1.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2.尊重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是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原则
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搞好民族团结有重大的意义
4.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是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一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
1.政治基础之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2.政治基础之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3.政治基础之三:实行民族区域自给
二 民族大团结的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之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2.经济基础之二: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十章 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一节 海峡两岸实现团结统一的共同基础
一 民族文化与血缘关系的共同点
二 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共同点
三 经济利益上的共同点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实现团结统一的最佳途径
一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出发点与归宿
第三节 加强团结合作 共图统一大业
一 加强沟通,促进了解
二 经济交流、利益互补
三 对话谈判,达成共识
第十一章 团结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
第一节 团结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重要课题
一 世界团结问题的产生
二 世界团结是人类和平的重要保证
三 世界团结与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1.团结与当代经济发展
2.团结与政治问题的解决
3.团结与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影响世界团结的因素
一 民族或国家利己主义、沙文主义的存在
二 优等民族论者的无理要求
三 价值观念的冲突
四 霸权主义的威胁
五 不等价交换的进行
第三节 实现世界团结之路
一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三 加强文化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四 发挥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的协调作用
第十二章 人类大团结理想的实现
第一节 人类大团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生产力的提高是实现人类大团结的物质基础
二 共产主义思想是人类大团结的思想基础
三 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是人类大团结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人类大团结的特征
一 人类大团结是在高度物质文明基础上的团结
1.自觉性
2.和谐性
3.平等性
二 人类大团结是在高度精神文明基础上的团结
三 人类大团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团结
第三节 实现人类大团结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 实现人类大团结的长期性
二 实现人类大团结的曲折性
第四节 为实现人类大团结努力开拓
序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