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7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愿景与路径图书

The Vision and Path on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

SSAPID:101-2781-3916-73
ISBN:978-7-5097-6265-3
DOI:
ISSN:
关键词:

互联网络 传播媒介

[内容简介] 全书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主线,从国家软实力、互联网对国际舆论话语权影响、新闻网站盈利模式、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新媒体战略等角度,针对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硬件设施现状,做了问卷调查,对我国互联网状发展状况和当今国际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做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展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愿景,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选择。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伍刚
编 辑:高启;高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课题组

 传统新闻媒体在移动网络时代的路径选择

 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

  国际传播研究中的跨学科视角

   一 跨学科合作的误区:“传播学本位”还是“政治学本位”

   二 “软权力”——勾连国际关系研究与新闻传播研究的关键节点

    1.国际关系研究传统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说

    2.软实力与软权力

    3.约瑟夫·奈与软权力说

   三 解构软权力说

    1.软权力说的有限性

    2.权力概念的泛化与中美不同的国情

    3.建构主义、公共外交、国家形象

   四 如果我们任由思想层面由西方主导,实践层面由中国传统主导的形势继续发展,那么必然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割裂

  国际传播研究的技术维度

   一 国际传播研究现状

    1.克服不同思维方式的传播障碍

    2.信息技术被置于技术变革的中心

    3.“三网融合”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信息化进程中的新产业革命

   二 流媒体是“三网融合”的重要诱因

    1.开放系统互联OSI

    2.流媒体(Streaming Media)——“三网融合”的诱因

    3.宽带接入——最后一公里

   三 广电的“三网融合”之路——3TNet

   四 电信的“三网融合”之路——软交换

   五 提高互联网国际传播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憧憬

  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研究中的“科学精神”

   一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推动中国的国际传播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 作为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研究引发多元研究主体的参与

    1.“国际传播”与“对外传播”

    2.对2012年全年国际传播文献的定量分析

   三 国际传播研究中的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路径

    1.中国新闻、传播学所继承的西方学术传统:批判与自由

    2.在“学术独立”与“家国情怀”之间

    3.新闻学、传播学独特的媒介技术视角

   四 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界的国际传播研究将面临科学精神的全面挑战

    1.西方科学精神的独特性

    2.中华文明再次遭遇吸收异文化的考验

    3.为了更好地融合,国际传播研究应增强方法论意识

   五 运用好科技哲学和科学方法两个理论武器打破国际传播领域僵局

 国内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提升战略

  互联网时代国家通讯社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战略选择

   一 走多媒体融合的道路

    (一)移动多媒体时代加速到来

    (二)多媒体报道能够较快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多媒体意识应渗透到阵地前移各项工作中

     1.在设立编辑部时,从组织架构上积极探索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的融合

     2.主动把多媒体意识渗透到报道组织、策划工作中,在实践中优化工作流程

     3.在营销和终端前移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融合优势,为扩大报道力服务

     4.探索适合多媒体传播的报道形式

     5.积极培养多媒体报道人才

   二 扩大对目标受众的有效影响力

    (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采编流程

    (二)加快本土化建设

     1.花大力气选高端人才

     2.严格依法办事

     3.完善适应本土化的机制体制

     4.积极促进文化融合

    (三)大力打造著名传播者

     1.要充分利用微博、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新媒体

     2.要遵循文化产业的规律主动打造著名传播者

     3.鼓励开展高层公关

     4.充分发挥传播者社会良知和思想源泉的作用

  以多媒体融合促进国家通讯社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欧洲实践

   一 老牌媒体的“新面孔”

   二 多种报道形式的有效互动

   三 打造多媒体融合的新平台

   四 “新华影廊”的多媒体化

  提升中央电视台全媒体化国际传播力的对策与思考

   一 新业态与新趋向:中国广电业全媒体化将走向何方?

    (一)关键概念:什么是全媒体?

    (二)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业态综述

   二 央视新媒体改革的历史检讨与问题剖析

    (一)央视新媒体、全媒体改革的历史轨迹

    (二)问题发现

   三 提升中央电视台全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对策思考

    (一)抓住全球移动化浪潮的历史机遇

    (二)打造多媒体信息汇集平台

    (三)实现节目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四)从受众出发重构电视产业链

    (五)走集团化集约化道路,塑造电视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央电视台小屏移动智能终端发展战略

   一 中国移动智能终端发展现状

    (一)体量大、范围广、潜力大

    (二)小屏移动智能终端成为市场发展趋势

   二 小屏终端对中国传统电视业的挑战

    (一)受众的流失

    (二)广告的流失

    (三)政治文化功能的弱化

   三 应对挑战,打造小屏终端的影响力

    (一)国际上的经验

     1.韩国KBS的APP开发

     2.BBC的移动终端策略

    (二)CCTV如何应用小屏终端平台

     1.CCTV的优势

     2.CCTV面临的主要挑战

     3.CCTV如何打造小屏终端的影响力

   总结

  中国国家广播提升移动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的思考

   一 移动互联网引发人类网络化生存的第二波浪潮

   二 中国自媒体发展态势:布局自媒体领域,搭建自媒体平台

   三 微信发展态势:坚持平台化发展及生态链竞争的思路

   四 广播行业发展态势:依托移动互联网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求更大革新

   五 结论

    1.要借鉴“内容+平台+终端”模式,向移动互联网渗透

    2.要在人才、模式、受众、市场等关键环节形成能力和核心价值

 欧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路径

  从国际主流电视新闻媒体传播路径分析媒体国际化传播新趋势

   一 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的发展与现状

    (一)全球第一个跨国传播新闻电视媒体——CNN

    (二)致力全球传播的BBC

    (三)异军突起的半岛电视台

    (四)法兰西24

    (五)今日俄罗斯

    (六)NHK World

   二 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的定位与特征

    (一)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的定位

    (二)世界主流电视新闻频道的定位与特征

   三 建设面向世界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的目标和方向

    (一)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二)本地化趋势更加全面

    (三)报道的现场化趋势更加突出

    (四)新媒体的影响日益显现

  英国广播公司数字新媒体战略的现在和未来

   一 在改造和融合中布局新媒体业务

   二 从数字电视频道到互动电视业务

   三 网站业务统一品牌,同时进行优化式收缩

   四 iPlayer在集团新媒体的战略地位提升

   五 平台化运营理念下的流程管理重构

    (一)打破传统部门编制,构建8个核心运营团队

    (二)新广播大厦重构流程管理

   六 新媒体计划与国家数字化浪潮联动

    (一)全新的新媒体战略“one-ten-four”

    (二)与国家数字化浪潮联动

  美国新闻媒体业现状与未来

   一 万物相连时代的美国新闻业

    1.受众方面

    2.经济方面

    3.新闻投资

   二 媒介融合从后台融合走向全面渗透融合

   三 大数据时代崛起 数据新闻首次获得普利策奖

   四 社交多屏时代:新闻通过社交网络精准服务用户

   五 门户社区博客浪潮后,秉承博客基因的社交网络媒体繁荣

   六 美国四大新闻客户端各具特色

  美国新闻集团:数字化转型中的“新旧融合”

   一 产业结构适时升级

   二 内容的数字化再造

    (一)强化内容生产与提供优势

     1.通过自制或购买丰富自身内容资源,提高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

     2.充分利用新技术升级自身内容和服务,带给用户更好使用体验

     3.通过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内容,提高新媒体市场占有份额

    (二)对数字内容收费

   三 传输渠道的数字化整合

    (一)全媒体覆盖的传输渠道

    (二)“瘦身+锻炼”,完善传输渠道

    (三)以内容促进渠道完善

   四 全新数字化业务展望

    (一)进军社交游戏

    (二)试水数字化教育

  专注开拓:迪士尼提升国际传播力的经验

   一 掘金移动和社交游戏

    从家庭到移动、社交

     (一)移动游戏的第一桶金

     (二)游戏与内容的双向输出

   二 整合网站资源

    (一)官网升级,“更干净、更简洁、更美观”

    (二)搭建家庭育儿网站群

   三 源头活水,以内容为本

    (一)丰富内容类型,优化内容资产

    (二)技术提升体验

    (三)优化内容分发渠道

 文化强国使命的中国软实力

  履行文化强国使命的中国软实力建设方向和路径

   缘起 世界软实力理论之父评中国软实力为何弱小?

   一 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 转型期的中国文化软实力贸易赤字与中国声音突围

    1.技术相对落后,缺少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

    2.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十分脆弱

    3.西方垄断全球网络市场和传播话语权

   三 “三网融合”背景下提升国家“软实力”战略方向和路径

    1.数量vs质量:从数量大国到质量强国的转型

    2.时间vs空间:传统积淀与面向未来创新的共生

    3.微观vs宏观:以新兴媒体为重点突破口形成国家软实力传播合力

  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 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

   一 西方网络巨头垄断全球网络话语权

    (一)西方媒体占据互联网语境下的全球话语权

    (二)国际网络舆论战呈现“西强我弱”不对称局面

    (三)境外资本纷纷入主中国互联网门户企业,民族互联网处于弱势地位

   二 网络帝国主义抬头,民族矛盾会引发虚拟世界的网络战

    (一)网络帝国主义引起各国警惕

    (二)“制网权”之争引发网络战争

    (三)网络冲突演变成虚拟战争

    (四)美国等组建网络战司令部引发全球网络霸权争夺战

    (五)互联网成为捍卫民族尊严的主战场

   三 全面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构筑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

    1.各国全力扶持民族互联网,反对信息殖民垄断

    2.发展中国家网络传媒异军突起,勇敢挑战西方媒体国际话语霸权

    3.中华民族和平崛起迫切需要良好国际网络舆论环境

    4.中国网络媒体已具备面向全球传播的影响力

   四 一个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互联网应发出影响世界的强音

    1.积极营造与中国崛起相称的国际一流网络媒体舆论

    2.用全球化视角建树全球公认的标准语话体系

    3.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互联网传播体系

    4.充分适应网络巨变时代,提高中华民族网络核心竞争力

  中国互联网软实力赤字及对策

   一 全球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政治、经济和技术三股力量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2.科技革命驱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各国创意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4.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发人类信息传播革命

   二 转型期中国经济大国地位与文化软实力弱国赤字现状的矛盾

    (一)中国软实力赤字的历史原因

    (二)中国互联网软实力赤字的现实原因

     1.中国软实力赤字源自体制、技术和市场落后

     2.中国软实力赤字源自全球覆盖不足、公信力不足

     3.中国软实力赤字源自国际传播的受众研究不充分、缺乏有针对性的效果评估体系

    (三)在全球软实力创新激烈竞争浪潮中,中国软实力赤字面临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四 实现中国互联网软实力产业贸易从逆差到顺差的若干对策

    (一)提高中国互联网承载中华文化软实力价值观的传播力,将其纳入我国文化强国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实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二)强化宏观顶层设计,建设中国互联网创新体系,推动中国互联网软实力成为国家核心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从数量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型,建设中国互联网软实力强国

    (三)用最短的时间赢得最大的空间,承传历史的传统文明与面向未来的新兴科技融合文化软实力创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以互联网软实力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中国声音”如何突围

   一 “国家精神”与“形象碎片”

   二 “典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三 “媒体即立场”

  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 呼唤一流全媒体人才

   一 时代呼唤全媒体型人才

   二 重大战略决策:传播力源自人才

   三 全媒体环境下对人才的要求

    1.创新敏感性是首要因素

    2.发扬一种锲而不舍精神

   四 创新培养模式:政府+媒体+学校

  传媒科技领域复合人才培养的探讨

   一 引言

   二 当前传媒人才培养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固化严重,亟须模式创新

    2.实践环节缺乏,亟须提高技能

   三 传媒科技领域复合人才的培养

    1.确立以内涵式为主的发展思路

    2.整合学科资源,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3.多手段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一体化

 建设世界一流互联网传播强国

  关于建设世界一流互联网传播强国的若干思考

   一 井喷增长与渐进渗透:中美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轨迹

   二 娱乐为主与应用至上:中美互联网商业化竞争应用对比

   三 虚拟世界主导权之争:中美互联网国际传播着力点

   四 中国赶超美国建设互联网国际传播强国的若干建议

    (一)制度创新:打造全球网络传播巨头的良性生态环境

    (二)资本引擎:建设世界一流的全球互联网国际传播力市场的加速器

    (三)未雨绸缪:抢占未来互联网传播平台制高点

    (四)建设与中国和平崛起地位相称的国际互联网舆论传播新秩序

  官方网站的资本之路:风险与机遇并存

   一 “官网”上市:中国媒体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二 资本之路:机遇与挑战相伴

    1.“垄断”的股权结构

    2.赢利模式

    3.与《纽约时报》的新媒体转型对比:成功的赢利模式是资本走强的关键

   三 透过“官网”上市思考中国互联网软实力建设

  新闻网站上市赢利的三个平衡点

   一 币之两面: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统一

   二 车之两轮:精英传播与草根自产双驱动

   三 鸟之两翼:技术与资本比翼双飞

  提升中国移动互联网国际传播影响力的AMO三要素

   一 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将有效提升目标国受众对我国的认知能力(A因素)

   二 抓住中国移动互联网海外核心用户群将有效提升目标国受众的传播动机(M因素)

   三 突破跨文化瓶颈,布局多维度传播体系将有效提升目标国受众的覆盖机会(O因素)

  全球广播宽带混合电视HbbTV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实践

   一 HbbTV背景

   二 HbbTV的系统架构

   三 HbbTV对中国广电的意义

   四 HbbTV的业务特点

    1.在信息展示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2.适合于自办节目

    3.在节目预告和公告等方面更加主动

    4.适合展示大量信息

    5.便于制作互动节目

   五 应用样例

    (一)专题类样例

     1.预告未来一周的节目安排

     2.有奖问答

     3.查阅菜谱

     4.电子商务

    (二)综艺类节目样例

     1.星光快讯

     2.我要去现场

     3.星光之路

     4.有奖竞猜

     5.选手支持

     6.星光闪耀

     7.原作对比

     8.嘉宾评委

    (三)赛事类节目样例

     1.赛况信息

     2.阵容阵型

     3.技术统计

     4.精彩回放

     5.有奖竞猜

     6.最佳球员

   六 混合电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互联网设计创新与传播效果研究

   一 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国家的新机会

   二 内容创新

    (一)社交网络的成功

    (二)小型开发团队的机遇

   三 体验创新

    (一)触摸屏时代的用户界面设计

     1.便携性

     2.在界面设计中加入更多的现实隐喻

    (二)增强现实与传感器在设计中的应用

     1.导航式增强现实

     2.社交类增强现实

     3.阅读类增强现实

     4.游戏类增强现实

     5.生活类增强现实

    (三)UI,还是去UI

   四 产品创新

    (一)实体产品与移动互联网关联创新设计

     1.通过移动应用,将实体产品与移动互联网相互关联起来

     2.影视DVD进入到新的数字营销与移动互联网及触摸屏设备结合的时代

     3.移动互联网与触摸屏产品的结合,激发了设计师的无限想象

    (二)可穿戴设备时代到来

   五 更多的产品,更多的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设计创新与范例研究

   一 新时期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

    (一)已有经验与未知体验在设计中的关系

     1.儿童用户已有认知的经验特点

     2.未知体验的基本构筑方式

    (二)体验设计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1.儿童用户群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儿童应用体验设计中的统一元素

     3.不同年龄层的差异性特征

    (三)购买行为特征对体验设计的影响

   二 传统媒介与新时期互联网产品

    (一)影视动画与新媒体产品的关联类型

     1.与交互图书的情节关联

     2.与数字游戏的外延关联

     3.与蓝光互动的即时关联

    (二)影视动画新媒体周边产品的设计要点

     1.新媒体周边产品与动画原作最本质的区别

     2.新媒体周边产品的交互方式

   三 信息可视化设计与传播

    (一)信息可视化设计与研究现状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可视化设计经典范例

    (三)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1.简洁

     2.人性化

     3.优雅

 附录

  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抽样调查问卷

   一 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问卷结构

    3.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二 问卷样本

    (一)基本资料

    (二)主体问卷

   三 问卷解读

    (一)基本资料

    (二)主体问卷

全书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主线,从国家软实力、互联网对国际舆论话语权影响、新闻网站盈利模式、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新媒体战略等角度,针对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硬件设施现状,做了问卷调查,对我国互联网状发展状况和当今国际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做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展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愿景,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选择。

王建磊,沈泽:《让电视移动起来——电视APP开发现状及趋势分析》,《广播电视信息》2013年第1期。

王建磊:《如何打造电视APP》,《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年第4期。

孙凤毅:《浅析央视新媒体发展创新模式》,《当代电视》2009年第8期。

贺涛:《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西新媒体发展现状比较——以CCTV和BBC新媒体发展战略为例》,《东南传播》 2012年第6期。

谢耘耕、倪握瑜:《重蹈覆辙还是自我突破——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选择》,《新闻界》2007年第3期。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瑞士〕彼得·戈麦兹:《整体价值管理》,王晓宜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王茜、王千子:《传媒蓝皮书:0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4907.96亿元》,新华网2010年4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4/21/c_1248073.htm。

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张亮:《美国电视产业的现状及其特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2期。

冷淞:《观察英国电视产业现状》,《传媒观察》2004年第10期。

王艳宁:《美国电视产业及“垂直集成战略”》,《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1期。

刘笑盈:《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对外传播》2009年第2期。

傅俊卿:《电视新闻务实》,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新华出版社,1999。

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冯智敏:《内容业:电视产业发展的根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高金萍、孙利军:《西方电视研究的理论进路》,《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胡正荣:《媒介管理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冯善书等:《解码美国〈新闻周刊〉易主内幕》,《南方日报》2010年8月6日。

李希光、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孙铭欣:《透视CNN的国际影响力》,《媒介》2009年第1期。

杨润英:《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的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策略》,《产业研究》2005年第9期。

易光群:《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的建构》,《电视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课题组:《全球播出的新闻电视频道研究》,出版者不详,2010。

蔡名照:《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力军作用》,人民网·传媒频道,2009年6月19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9505952.html。

朱金平:《时代呼唤全媒体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访谈录》,《军事记者》2010年第3期。

伍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全媒体化战略思考》,新华网·传媒频道,2010年5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05/14/c_12103292_5.htm。

杨维汉:《李长春在中国传媒大学调研:加强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新华网·高层动态,2010年12月17日。

李景中:《准备好,做一名全媒体记者》,《青年记者》2010年第20期。

朱金平:《怎样成为一个全媒体型的新闻人》,《军事记者》2010年第8期。

黄健源:《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探讨》,《东南传播》2010年第4期。

李丹林:《论我国传媒法教育及相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代传播》2013年第2期。

曹坤:《用跨界思维打造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现代传播》2012年第3期。

李竹荣等:《高素质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对策》,《新闻战线》2009年第10期。

徐雁龙:《传媒人才高校培养的若干问题》,2004年第四届亚大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2004年11月。

王端:《实验教学与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新闻界》2010年第3期。

吴蓉:《地市广电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刍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1期。

张亚丽:《新媒体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装饰》2009年第7期。

罗幸:《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传播主持专业为例》,《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9期。

艾瑞咨询:《2009年美国互联网网民普及率接近70%》,艾瑞咨询网站,2010年2月24日;http://www.iresearch.com.cn/View/110003.html。

常红:《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成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人民网,2011年7月12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5135005.html。

《惠普实验室:研究发现新浪微博热门话题偏娱乐Twitter偏新闻》,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2011年7月15日;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04.html。

金涛、郑柱子:《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昨日开幕》,中国广播网,2011年5月14日;http://www.cnr.cn/dlfw/sttxs/201105/t20110514_507995044. html。

李从军:《〈华尔街日报〉刊载新华社社长文章: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新华网·新华国际,2011年6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02/c_121485184. htm。

孟凡新:《IPv4耗尽,IPv6发展滞后》,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博客,2011年7月19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1b9050100t2cs.html。

《纽约时报:中国网民数量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中国网,2008年7月29日。

谭力娅:《美媒称中国应向中东北非国家推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环球网,2011年6月29日;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6/1788876.html。

王恩海:《中美网络应用情况比较》,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博客,2008年12月2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1b9050100btsm.html。

《网络,成为美军第五大战场》,《新华日报》2011年7月16日。

习近平:《科技工作者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人民日报》2011年5月28日。

谢文:《洞中方七日 世上已千年——读瑞银报告有感》,谢文博客,2010年6月28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3a2b800100jiln.html。

《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 微博用户呈爆发式增长》,中国新闻网,2011年7月19日;http://news.china.com.cn/txt/2011-07/19/content_23022015.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

《最新报告:全球网民总数逾10亿美国网民最多》,新华网,2006年5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5/25/content_4596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