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5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No.4(2006)图书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Structure and Strategy

SSAPID:101-2778-5872-85
ISBN:7-80230-198-X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年会的成果,代表了中国经济战略研究最新和最高成果,今年的主题是“结构和战略”。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经济发展战略丛书
作 者: 李成勋
编 辑:宋培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相关链接

 序

 构建和谐社会与优化所有制结构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需要

    2.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 优化所有制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路径

   (一)实现和谐社会的路径

   (二)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现状

   (三)优化所有制结构的关键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民营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一 民营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分化趋势

   (一)民营大企业快速扩张与中小企业遭遇成长瓶颈

   (二)民营企业的股份化与根深蒂固的家族控制

   (三)民营经济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分野加速

   (四)东部日益成为民营经济的利润中心,中、西部则逐步成为其成本中心

  二 民营经济内部结构性分化的原因探析

   (一)大小企业运营效率的差异

   (二)“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的产业效应差异

   (三)不同地区商务成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四)地区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三 缓解民营经济内部结构矛盾的战略对策

 关于转轨时期我国政府和民营企业关系的战略思考

  一 引言

  二 中国政府与经济转轨

  三 民营企业与市场经济

  四 双面性经济与深层矛盾

  五 中国经济转轨前景

   1.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仍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关键的环节和最繁重的任务

   2.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3.改革中国投融资体制,为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创造空间

   4.加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5.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规范混乱的市场秩序

   6.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7.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长期发展战略

  一 从第二产业结构的波动看存在的问题

   1.从整体上看工业各行业的产能过剩及对经济的影响

   2.从具体行业的发展现状看整体观念的缺失

  二 从第三产业结构内失调看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与扭曲

   2.高等教育发展缺少明确目标

  三 推动中长期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发展战略研究的紧迫性

   2.发展战略在方法上可以解决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3.有利于把握机会少走弯路

   4.有利于提升素质,发挥社会力量

  四 制定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建议

   1.构建中长期发展战略体系

   2.加速建设战略信息交流体系

   3.建立开放型战略制定机制

   4.设立固定的研究机构

 我国商业结构及其战略性调整

  一 概况分析

  二 指导思想

  三 调整内容

   (一)所有制结构

   (二)商业规模结构

   (三)商业业态结构

   (四)商品市场结构

  四 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2.积极推动物流配送发展

   3.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

  五 战略对策

   (一)加快改革力度,提高商业企业竞争能力

   (二)积极鼓励创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三)加快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四)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五)积极培育统一大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六)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各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

   (七)完善政策法规,为商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八)结构调整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与发展战略研究

  一 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构

  二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现状

  三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娱乐、旅游购物行业发育程度较低

   (二)旅游饭店、交通、旅行社行业仍然存在很多痼疾

   (三)旅游产业地域分布不合理

  四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思考

 我国休闲产业及旅游地产发展战略研究

  一 休闲文化及其发展趋势

   1.休闲文化及休闲产业的形成

   2.休闲文化、休闲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 旅游地产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旅游房地产的基本涵义及其类型

   2.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状况

   3.中国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意义及有利条件

   4.中国旅游房地产发展存在的制约瓶颈

  三 发展旅游房地产的战略思考

 打造中国智能产业实施自主创新体系战略*

  一 从建立智能经济高度,打造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1.现代经济的竞争,已经从技术竞争上升到经济形态的竞争

   2.清醒认识“中国制造”的局限性,谨防信息经济时代的产业转移陷阱

  二 从“平面统筹”到“立体提升”:构建中国三大平台创新体系的战略构想

  三 转变观念,调整战略导向,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1.调整战略导向,实现工作重心向从物质经济向智能经济转移

   2.调整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培育环境要素,提升环境竞争力

   3.确立新的主体意识,将对外资的依赖转向培育内生增长力上来

   4.调整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从“追赶战略”向“对接战略”转变

   5.围绕鼓励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目标提供系统的政策支撑

 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回顾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回顾

   2.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状况回顾

  二 第三产业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

   1.我国第三产业消费支出状况回顾

   2.第三产业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分析

  三 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

  四 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作用

  五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2.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不尽合理

   3.我国第三产业的供需结构存在矛盾

   4.我国第三产业市场程度较低

   5.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6.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

  六 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协调好与第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并优化其内部结构

   3.提高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素质

   4.积极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

   5.提高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一 我国教育结构重心是否偏高?

   1.中国的大学生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

   2.大众化教育对大学的挑战

  二 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高等教育职能与质量问题

   1.精英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2.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错位

   3.高校的层次与类型

   4.高校的教育类型

  四 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教育管理体制转换

   1.高等教育市场化

   2.各种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多元化发展

 关于我国移动通信标准的战略选择

  一 移动通信三大标准竞争的原因

   1.争夺移动通信战略制高点的需要

   2.继续垄断与突破垄断的需要

   3.获取超额利润的需要

  二 以我国技术标准指导第三代移动通信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

   1.我国电信技术标准是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起点

   2.我国技术标准是突破欧美通信标准垄断的唯一机会

   3.我国标准是促进我国通信产业价值链调整的拐点

  三 以我国标准指导3G战略部署必须面对的问题

   1.3G对2G的路径依赖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问题

   2.多元标准模式并存问题

   3.标准兼容问题

  四 以我国标准指导第三代移动通信战略部署的对策建议

   1.TD-SCDMA标准必须抢先在中国实现商用

   2.政府应倾全力扶持我国自己的标准

   3.尽快在移动通信领域实施号码可携带业务

 关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的战略构想

  一 非均衡发展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突出特点

   (一)企业融资结构比例失调

   (二)市场结构层次比例失调

   (三)企业股本结构比例失调

   (四)资本市场功能发挥比例失调

  二 境外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启示

  三 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优化战略思考

   (一)通过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优化市场结构

   (二)通过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优化市场结构

   (三)通过资本市场机制创新优化市场结构

 构建我国期货市场统一结算体系的战略思考*

  一 国外主要期货市场结算体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美国期货市场结算体系

    1.美国期货市场结算体系的构架

    2.美国期货市场结算体系的评价

    3.美国期货市场统一结算的趋势

   (二)欧洲期货市场结算体系的架构

    1.英国期货市场结算体系

    2.欧洲大陆期货市场结算体系

    3.欧洲期货市场结算体系的评价

   (三)香港期货市场结算体系的架构

    1.香港期货市场结算体系

    2.香港期货市场结算体系的评价

   (四)世界期货市场的统一结算趋势

  二 我国期货市场实行统一结算的原因

   (一)我国期货市场结算体系的现状描述

   (二)我国期货市场现行结算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期货市场实行统一结算的优势

    1.实行统一结算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

    2.实行统一结算有利于提高结算效率

    3.实行统一结算有利于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4.实行统一结算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

    5.实行统一结算有利于交易所功能的发挥

    6.实行统一结算有利于分类管理、分层结算,培育有竞争力的期货经纪公司

    7.实行统一结算有利于优化期货市场利益分配

   (四)我国期货市场实行统一结算具有可行性

    1.我国期货市场基本框架是政府主导型的

    2.政府有建立统一结算体系的动力

    3.期货经纪公司将大力推动统一结算体系的建立

    4.科技的发展为统一结算提供了技术保障

    5.国内外相关市场建立统一结算体系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6.中国期货数据管理公司为统一结算提供了技术平台

    7.期货公司分类管理方案为统一结算提供了制度平台

  三 我国期货市场统一结算体系的战略思考

   (一)统一结算体系将实现五个突破

    1.结算功能的突破

    2.业务模式的突破

    3.组织架构的突破

    4.发展战略的突破

    5.监管体制的突破

   (二)统一结算机构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安排

    1.统一结算机构命名为中央期货结算公司

    2.中央期货结算公司实行公司制下的会员管理制度

    3.出资安排与股权结构

    4.治理结构安排

    5.组织架构设计

    6.中央期货结算公司与交易所的分工与协调

   (三)结算制度的制定

    1.保证金制度

    2.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3.大户报告制度

    4.限仓制度

    5.风险准备金制度

   (四)相关费用收取标准和收取办法

    1.会员费

    2.结算手续费

    3.结算准备金

    4.风险准备金

    5.交易手续费

    6.新合约结算参与费

   (五)结算流程

    1.资金流

    2.信息流

    3.交易流

   (六)结算会员的分层管理

   (七)开放式结算机构的设想

 “十一五”期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的战略思考

  一 “十五”期间财政支出结构与财政改革的基本回顾

  二 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必须以年度计划主要是财政年度预算为手段

  三 十一五期间对财政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 “十一五”财政职能的战略调整与制度创新

 优化公共产品结构促使政府职能的战略转变

  一 现阶段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内涵及范围的确定

  二 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及战略对策

 中央政府区域结构调控战略创新研究

  一 中央政府是区域调控的唯一主体

   (一)中央政府调控区域经济的理论分析

    1.调控主体唯一性的一般分析

    2.调控主体唯一性的理论分析

   (二)中央政府调控区域经济的实践分析

  二 中央政府区域调控战略创新的重点

   (一)清晰界定区域资源环境共有产权,实现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

   (二)实现经济区域的空间重组,形成若干功能一体化的经济区

   (三)避免中央政府区域调控的“政府失灵”

    1.理论上,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2.从资源环境进入区域决策的效用函数来看,中央政府区域调控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策失灵和体制失灵两个方面

    3.中央政府通过界定资源环境共有产权,将资源环境外部性内部化作为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要素,并进行区域调控。要避免“政府失灵”,还须具备三个条件

  三 构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创新

    1.地区经济联系更要看重环境服务功能的实现

    2.破除计划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迷雾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流域区经济和城市圈经济

    1.流域区经济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2.城市圈经济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3.区域可持续发展呼唤流域经济区与城市圈经济的融合和统一

 资源要素结构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战略

  一 水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 资本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 人力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 对地区发展制约要素的重新认识

 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空间优化战略研究

  一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基本理论

  二 总部经济内涵、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理论的贡献

  三 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的战略选择

   (一)微观机制: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空间组织结构创新

   (二)宏观机制:区域合作从产业合作向功能合作拓展

 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战略考察——来自中部农村的调查*

  一 从取消农业税后中部地区农村“种田大户”的困境谈起

  二 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现状

   1.中部地区的特殊国情

   2.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3.当地农村种田大户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

   4.土地负担减轻,种粮收益上升后农民的现实选择及其矛盾

  三 对策与建议

 加入WTO与我国城乡经济结构统筹的战略安排

  一 “入世”对城乡经济影响的差别

  二 “入世”后城乡经济大统筹的基本思路

   1.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分工清晰的产业梯度结构

   2.整合优势地区资源,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都市带

   3.整合中心城市与乡村资源,建立城乡经济交融的“都市圈”

   4.整合城乡市场资源,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5.整合单项要素资源,建立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企业

  三 “入世”后城乡经济大统筹的途径

   1.共创龙头产品

   2.共建龙头企业

   3.共同开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国内外营销网络体系

  四 “入世”后城乡经济大统筹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的规划组织与协调引导

   2.设置合理的要素配置流向

   3.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4.培植城乡经济融合的主体

   5.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结合点的建设

   6.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

   7.借助“入世”契机,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步伐

   8.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创汇农业

   9.建立农产品调研机构

   10.将城乡统筹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战略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有关贸易结构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 产品结构与贸易发展战略

  四 市场分布结构与贸易发展战略

  五 贸易方式结构与贸易发展战略

  六 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与贸易发展战略

  七 基本结论

 关于优化我国外资结构的战略对策

  一 我国外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1.外资的产业分布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过重,农业、服务业过轻

   2.外资的区域分布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东部过重,中西部过轻

   3.外资的来源地分布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外资仍以港台和亚洲地区资金为主,欧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明显不足

   4.外商投资形式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外商独资化倾向越来越强,独资企业大大高于合资企业

  二 关于优化我国外资结构的战略对策

   1.积极调整现行的外资政策,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均衡发展为目标,实现外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中促进高科技新型制造业的外资投入,鼓励利用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

   2.调整外资的区域政策,以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贫富差别为目标,实现外资区域结构的优化。应加速外资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速外资向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流动

   3.以吸收欧美跨国公司为重点,促进世界优强跨国公司投资;以吸收国际优良资本为目标,实现外资来源结构的优化

   4.以促进我国企业的结构调整,带动其技术、管理水平提高为目标,实现外资企业结构的优化。应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造,以合资形式投资企业;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步伐,以促进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的转移

   5.以促进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五个统筹”的思想,实现我国外资结构的总体优化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及其效果

  一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基本涵义

  二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是理论认识上的飞跃

  三 互利共赢战略的丰硕成果

  四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成功范例

  五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的创新思维

 结构优化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

  一 结构扭曲:苏联经济高速增长的短腿

   1.所有制结构失衡

   2.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

   3.产业结构失衡

   4.地区结构失衡

   5.进出口贸易结构失调

  二 苏联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及其失败根源

   (一)苏联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基本措施

    1.改革经济组织管理模式,推进生产经营模式专业化、协作化和精简管理机构

    2.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和优化国家宏观调控,增强市场调节力度和微观经济活力

    3.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技术先进部门的优先发展

    4.调整所有制关系,发挥合作社和个体经济的补充作用,发展个人副业,推行农村集体与家庭承包,调动生产积极性和增加产出

   (二)改革与调整失败的根源

    1.对经济增长的认识偏差导致偏重速度而忽视结构

    2.体制创新缓慢,精英垄断集团阻扰

    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新兴产业发育不良

  三 对中国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若干启示

   1.树立体制改革与增长方式转型并重的新战略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加快政府改革是推进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

   3.积极利用外部因素,强化自主创新机制是实现结构优化的基本动力

   4.加快新兴部门成长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高的基本途径

 中日韩要素流动对东北亚经济影响的战略思考

  一 商品要素流动:使区域内产业优势互补,拉动经济增长

   (一)中日双边投资促进商品贸易,实现东北亚区域内产业优势互补

    1.日本企业调整对中国的贸易策略,更加重视开拓中国国内市场

    2.中日在同一生产领域中呈现不同层次的分工格局,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互补性

   (二)中韩以加工贸易为纽带,密切了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国际分工

    1.中韩贸易发展迅猛,建立起以技术层次差异为基础的分工格局

    2.中韩以加工贸易为纽带,区域内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三)日韩在竞争中相互促进贸易,推动两国不断提升产业结构

   (四)中日韩商品要素流动对三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影响

  二 资本要素流动:调整区域内分工格局,提升产业结构

   (一)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区域内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二)投资领域、投资地域分布及投资战略呈现出产业整合的特点

    1.投资行业覆盖广泛,投资领域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

    2.投资地域分布中有所侧重,有助于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

    3.跨国投资由建设组装加工基地向本土化转变,使国内的分工与生产体制向海外延伸,最终形成突破国界的系列产业链

    4.投资企业和投资项目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投资结构的升级,使产业分工呈现出由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向水平一体化提升的趋势

   (三)资本要素流动将推进区域内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并对21世纪东北亚经济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三 人力资源要素流动:扩大区域内劳动就业及服务业水平提高

   (一)中日韩人力资源结构互补性强,具备潜在流动的动力

   (二)中日人力资源流动潜力巨大,互惠互利性强

   (三)中韩劳动力供需结构互补,劳务合作形式多样化

   (四)中日韩三国间的人力资源流动与开发,为东北亚FTA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影响东北亚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合作朝FTA方向发展的因素

   (一)确立要素流动与产业整合目标是东北亚各国形成FTA的客观基础

    1.区域一体化主导国利益的整合,体现了当代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规律

    2.严峻的产能过剩与迫切的技术进步要求,将敦促东北亚各国进行产业、资源及市场的整合

   (二)限制性因素导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在困难中摸索前进

    1.当前政治性因素制约,使得东北亚国家合作陷入多重矛盾

    2.近期内经济性因素制约,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各国的合作目标存在差异

    3.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在短期内制约东北亚区域合作

   (三)要素流动推进中日韩为主导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形成

    1.东北亚地区形成区域合作组织乃是大势所趋

    2.以中韩、日韩双边合作为突破口,两线并进带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机遇与战略

  一 全球化及其演进

  二 21世纪全球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1.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2.全球化的领域不断拓宽

   3.国际分工更加清晰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重

  三 全球化进程加快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机遇

   1.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上升通道

   2.加快经济时代转换的步伐

   3.促进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建立

   4.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5.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四 中国如何抓住这次历史机遇

   1.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扩大资源配置范围

   2.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介入游戏规则的制定

   3.进一步深化开放条件下的改革,规范国内市场环境

   4.促进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建设,完成国家工业化

   5.大力推进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

   6.发展科技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组织结构及其战略调整

  (一)保护环境

  (二)节约资源

  (三)增加劳动就业岗位

  (四)尊重客观规律,实现协调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一 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战略选择

  二 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1.加快城市化进程

   2.节约能源资源

   3.加强环境保护

 山西能源基地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一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

  二 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

   (一)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改造和提高传统支柱产业,继续发挥能源基地的比较优势

    1.掀起“封矿风暴”,打击非法、违法开采

    2.整合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

    3.宏观调控煤焦的产能和产量

   (二)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1.煤化工业

    2.装备制造业

    3.材料工业

    4.旅游产业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

    3.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4.搞好村容村貌的规划建设

    5.抓紧研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

   (四)注重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建设和谐山西

    1.扩大就业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高度重视搞好煤矿等安全生产工作

    4.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地区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和研发成果与企业融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五)努力在推进改革开放上有大进展

    1.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3.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4.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1.进一步大力整治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和“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2.继续加强开发区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

    3.出台和实施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的对策和措施

 河南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一 河南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基本情况

  二 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全省中小企业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

   2.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河南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河南省就业、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4.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5.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了河南省城镇化进程

   6.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我省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7.强势行业日渐明晰,产业集群不断增多

   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9.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结构和产业层次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与提升

   10.一部分企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三 目前河南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权责不对称

   2.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棚架现象

   3.服务体系薄弱

   4.“四乱”现象由明转暗

   5.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6.企业科研能力、科技队伍薄弱,人才短缺,研发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后劲不足

   7.许多企业经营理念滞后,管理模式落后,都需更新和提升

   8.融资难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 发展河南省中小企业的战略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加快发展河南中小企业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三)管理体制与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强化

   (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五)确立河南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1.产业方面的重点

    2.行业方面的重点

    3.企业科技创新重点

    4.地区科技创新的重点

 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东北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义

   2.民营经济在东北地区经济中的地位

   3.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

   4.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结构问题

   5.东北地区民营投资及效率问题

  二 促进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民营科技企业融资

   2.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组建各种担保基金

   3.完善创业发展平台,鼓励在东北创业

   4.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投资软环境

   5.实施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营投资的税收政策

   6.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支持力度

 以制度创新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1.自然均衡系统破裂,生态退化日趋严峻

   2.超载过牧不断加剧,滥采滥挖屡禁不止

   3.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4.经济结构单一,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 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制度解释

   1.草场产权制度不合理

   2.资源与环境法律制度不完善

   3.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内在冲突

  三 以制度创新实现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1.明晰产权关系,改革草场承包制度

   2.加强法治建设,完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立法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

   4.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5.保持文化多样性,发扬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精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本书是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年会的成果,代表了中国经济战略研究的最新和最高成果,今年的主题是“结构和战略”。全书包括:构建和谐社会与优化所有制结构;民营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及其战略;产业结构调整与中长期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的战略构想;期货市场统一结算体系的战略思考: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的战略思考;资源要素结构与经济增长战略;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战略考察;加入WTO与我国城乡经济结构统筹的战略安排;企业组织结构及其战略调整等多个方面的结构与战略问题。

Nan Li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Action.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黄梦复主编《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No.1(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迎秋、徐志祥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竞争质量与竞争力指数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剧锦文、韩晓芳等:《民营经济、民间资本与经济政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戴园晨主编《中国经济的奇迹——民营经济的崛起》,人民出版社,2005。

法马和詹森:《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陈郁主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Lardy N.R(1992)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1978~199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i.X and Liu.J(1989) Economist Must Primary Esteem History and Fact:Review of Ten Years in China’s Reform,Jingji Yanjiu (Economic Research).

Goldman Merle and Roderick Macfarquhar eds(1999)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ian Yingyi,“The Process of China’s Market Transition(1978~1998):The Evolutionary,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March 2000.

程晓农:《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体制》,《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王志毅、俞利达:《市场经济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第7期。

茅于轼、张玉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前景》,《天则研究》2002年第4期。

贾保华:《中国经济进入“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10月9日。

卞卡:《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学说在线》2002年第10期。

叶飞文:《对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赵旻:《论我国经济转轨发展的四个阶段》,《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3期。

秦晖:《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评价》,《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转轨经济学中的公正问题》,《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中国经济转轨的前景》,《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斯蒂格利茨:《改革向何处去:论十年转轨》,《民主与科学》网站2002年7月24日。

钱颖一:《政府与法治》,《比较》杂志2003年3月第5辑。

侯若石、詹姆斯·多恩:《对话: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责任》,《环球时报》2002年9月5日。

谢伏瞻、刘世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报告》,《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7月14~16日。

经济工作会议的报道,《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日。

《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 2005年6月9日。

《大力推进流通方式现代化》,吴仪在第12届亚太零售商大会上的讲话。

郭冬乐、宋则等:《中国商业理论前沿》,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1。

侯善魁:《我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战略思考》,《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4。

师萍:《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方法初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

杨振之:《论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http://www.cntmu.com。

高维忠:《新时期优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途径探讨》,《经济师》2003年第4期。

施卫东:《知识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

李德明、程久苗:《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第5期。

江小娟:《吸引外资对中国产业技术和研发能力提升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3~4期。

张孝德:《中国经济转型期嵌入内生增长模式的战略思考》,《改革》2005年第4期。

高伟梧:《全球化与智能经济》,《学术研究》2000年第10期。

柯然:《简论政府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中的功能与作用》,《安徽科技》2000年第12期。

〔美〕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胡汉辉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陈若冰:《3G以中国为核心》,《通信世界周刊》2005年4月11日。

张同须:《2G/3G网络协同规划和3G技术发展》,《通信世界周刊》2005年4月11日。

刘衡萍:《全球3G网络部署现状及应用趋势》,http://edu.tmn.cn,2004年9月8日。

陈晓林:《中国电信运营商3G策略前瞻:得道多助》,《通信产业报》2004年11月8日。

Richard P.Suttmeier & Yao Xiangkui:《中国入世后的技术政策:标准、软件及技术民族主义实质之变化》,全美亚洲研究所特别报告。

Carl Shapiro Hal Varian:《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刘景德、徐杰、张九辉等:《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北京证券研发报告。

尚福林:《资本市场已具备重要突破基础》,《上海证券报》 2005年12月13日。

曾建中:《论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中的路径选择——基于功能和效率框架的综合分析》,《经济学家》2005年10月12日。

李维林、惠峰:《以结构创新应对入世挑战》,《济南金融》2002年1期。

The global clearing link:your access to worldwide liquidity,www.eurexchange.com.

Eurex:a leader among futures and options exchanges,www.eurexchange.com.

Clearing:risk based margining,www.eurexchange.com.

Many markets,one clearing house,www.eurexchange.com.

Euronext 2004 consolidated results,march 18th 2005,www.euronext.com.

Euronext reports solid full year results for 2004,www.euronext.com.

Understanding London span,www.lchclearnet.com.

Kenneth Rosenzweig:freedom to clear:an alternative approach,Futures Industry Magazine,February 2005.

Donald Sternard:the global clearing link:a common vison realized,Futures Industry Magazine, July 2005.

John Mcpartland:open architecture clearing,Futures Industry Magazine, February 2005.

John Damgard:restructure clearing,Futures Industry Magazine, February 2005.

Frances Maguire:under construction:the new landscape of clearing,Futures Industry Magazine, February 2005.

Jerry W .Markham,The history of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and its regulation,1987.

North.D.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R.科斯、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0。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部:《中国期货市场专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童宛生、胡俞越、冯中越:《中国商品期货价格形成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姬广坡:《期货市场风险控制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安德利亚·M.科科兰:《风险控制十诫》,《中国期货》1996年10月。

曹胜:《近期交易所控制风险两大难题及对策探讨》,《中国期货》1996年7月。

药建英:《期货市场理论与实证》,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田源:《期货交易大辞典》,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汪琛德、沈江瑞译《吹响清算所合并的号角——美国期货业协会主席约翰·M.戴姆盖德在2002年8月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召开的关于衍生品清算机构协商会议上的讲话》,《期货日报》2002年9月19日。

大连商品交易所考察组:《结算已成为期市竞争的重要领域——美国期货市场的结算保证体系》,《期货日报》 2004年11月11日。

党剑:《期市需要独立的清算机构》,《期货日报》2001年7月6日。

李磊:《国际期货业进入清算服务竞争》,《国际金融报》2004年8月30日。

汪红梅:《证券、期货结算体系比较分析》,《证券时报》2002年5月15日。

应惟伟、商越:《期货投资风险预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常清、童宛生:《期货交易实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青云:《用弹性保证金控制期货交易风险》,《中国证券期货周刊》1998年8月3日。

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49家国际期货交易所和清算组织关于国际信息共享的谅解备忘录和协议》,《中国期货》1996年7月。

斯考特·斯卢茨基:《全球期货界巨头谈明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世行考察报告会资料,《世界银行对中国期货市场的考察报告》。

上海期货交易所:《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百家出版社,2003。

胡俞越:《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比较研究》,中国期货业协会课题,2001。

王延杰:《中国公共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迟福林:《公共需求变化与政府转型》,《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7期。

唐铁汉:《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理论动态》2005年10月10日。

〔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于今主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干部学习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李青等:《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张曙光:《构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郝俊英、黄桐城:《环境资源产权理论综述》,《经济问题》2004年第6期。

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陈家宝:《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资源整合与对接》,《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1期。

胡雪梅、王滨:《国外农业产业化对中国的启示》,《经济前沿》2003年第4期。

祁之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70期。

Roger W. Klein,A Dynamic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73.

Mieko Nishimizu and John M. Page,Jr.,Productivity Change and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May 1986.

Shu-yun Ma,Recent changes in China’s Pure Trade Theory,The China Quarterly, June 1986.

张曙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强永昌:《战后日本贸易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刘克明:《刘克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苏联经济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2。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邢书纲主编《苏联是怎样引进和利用西方的资金与技术的》,上海三联书店,1988。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

〔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Очерк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реформ. Москва,Наука,1993.

裴长洪:《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增长变化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于立新、王佳佳:《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与投资发展模式研究》,李成勋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观与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蕴岭主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金仁淑:《要素流动对中日两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日本学刊》2003年第5期。

王亚丰:《合作与开发是21世纪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9期。

汤秀莲:《东北亚经济发展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李淑娟:《论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韩合作》,《当代韩国》2005年春季号。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年度报告2004》,2004年12月,http://www.cjic.cn/cjic1/jicothers/fj-06.doc。

高浩荣:《中韩建交10周年:交流日益密切伙伴关系全面发展》,http://www.chinaemb.or.kr。

李京文:《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朱乃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新型工业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2期。

〔美〕约翰·奈施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 No.5(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加快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3~2004),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邓宏图:《转轨期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以民营经济的演化过程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叶建亮、黄先海:《内源式民营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的路径选择:以浙江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郑江淮、高春亮:《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最优产业配套与政策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2期。

郑海平:《区域产业配套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