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序言
第一篇 理论视点与争鸣
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
一
1.文明的积淀
2.社会的构成
3.国家的结构
二
维汉关系中的族群意识与政治认同*
一 调查地点与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1.乌鲁木齐
2.伊宁与霍城
3.喀什
4.和田
二 理论视野:民族、国家与政治认同
三 族群意识与政治认同
1.双语交流
2.工作关系与社会交往
3.“我是新疆人”:族群的地方政治认同
4.族群信任与国家政治认同
四 结论
再论作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当代中国国家权力总量增长及其动因
一 当代中国国家权力总量的增长
1.中国国家公共权力的增量与减量相抵,总量有了巨大的扩张
2.普选权的增强与减弱
3.立宪组织权的增长和增强
4.国家元首权的增长和增强
5.立法权的增长和增强
6.行政权的增强与减弱
7.司法权的增长与增强
8.军事权的增强与减弱
9.公共经济权的减弱与增强
10.公共文化权的增强与减弱
二 当代中国国家权力总量增长的动因
第二篇 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
1989年到21世纪初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 人民民主法制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
二 20世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总体特征和未来趋向
从政治体制文化角度看中国政治发展
一 政治发展及其条件是什么?
二 政治体制文化与中国国情
三 宪政与公民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利益分化:中国渐进政治发展的推动力
一 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现状与特点
1.利益分化在广度上发展迅速
2.利益分化在深度上的扩展
3.多种利益群体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由小变大
二 利益分化为政治发展提供动力
1.利益分化是人类解放发展的必经阶段
2.利益分化是以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演进的必要条件
3.利益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利益分化为以民主为长期目标的政治发展创造社会基础
5.利益分化塑造了有主体意识、参与能力的社会主体
三 当前中国制度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后发展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二元化与政治发展逻辑
一 导言:问题、概念与方法
二 合法性自身的二元性与政治理念的现实性和理想性
三 后发展国家合法性的二元化与理想与现实的脱节
四 合法性的二元化与政治发展的逻辑
五 结论
珠江三角洲大众媒介的角色变迁
一 概览
二 《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的内容分析
1.法制与法治
2.消费者权益
3.公民权利
4.群众参政议政
5.专家建议、代表意见、委员提案
三 结论
第三篇 政府改革与政府管理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机构改革的探讨
一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现行政府管制机构存在的问题
二 独立的政府管制机构的优越性
三 经济发达国家政府管制机构的设置与特点
四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机构的设立与规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重新配置
一 行政审批的含义和特征
二 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产生
三 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
四 调整行政审批行为,重新配置行政职能
中国实行政府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一 引言
二 政府绩效管理的内容分析
三 中国实行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障碍分析
四 中国实行政府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五 结论
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
一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二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含义
1.服务型政府是严格建立在法律基础上并且履行法律义务的政府
2.服务型政府的所有作为都必须建立在为民兴利和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上
3.服务型政府的所有服务都应该是公开、公平和公正的
4.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应该是有弹性的、灵活的和创新的服务
三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容
1.制度供给服务
2.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
3.提供公共产品
4.提供公共服务
四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点
1.为社会和公民服务的行政理念
2.人民和民意主导性
3.公开透明性
4.有限性
5.有效性
剩余索取权利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任务
一 国民经济的最大弊端在于国家无意中享有剩余索取权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在于国家临时放弃剩余索取权利
2.国有经济的重大弊端在于剩余索取权利归“国家”
3.民营经济剩余索取权利仍然归“国家”
二 政府显性或隐性拥有剩余索取权利的危害难以估量
三 现实中的例子——从近期热点看剩余索取权利问题
1.与北京大学改革有关的话题:一个异端见解
2.科研成果为什么难以产生?
3.“三农”问题
四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十项任务
对政府决策成本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决策总成本的公共理论分析
三 政府决策效果的进一步分析
风险社会中的政府诚信体系建设
一 风险社会呼唤政府诚信
1.诚信及其结构
2.风险社会公共管理需要政府诚信
二 政府诚信的标准与功能
1.政府诚信的判断标准
2.政府诚信的功能
三 政府诚信体系的构建
1.政府诚信的层次
2.政府诚信的构建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研究
一 引言
二 危机、危机管理及其理论框架
(一)危机定义及其分类
(二)危机管理的理论框架
1.危机前的预防
2.危机前的准备
3.对危机作出反应
4.危机过后的恢复和重建
三 中国抗击SARS疫情过程分析*
四 中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议
五 结语
危机动员与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
一 政府管理机制与危机爆发
二 优势与不足:行政动员与政治动员
三 社会动员: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
四 观念转变与制度安排:社会团体与公共政策
政府利益与政府行为
一 政府行为的基点——利益动因
二 政府利益对政府组织及其成员的影响
1.政府利益与政府组织扩张
2.政府利益与官员腐败
三 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利益的影响
1.公共政策背离公共利益的可能性
2.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
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的价值及模式选择
一 中国政府改革的价值选择
二 中国政府改革的模式选择
1.回应性政府
2.民主化政府
3.规制型政府
4.责任政府
5.信息化政府
6.效益型政府
7.有限政府
简论政府公共决策体制改革与透明度原则取向
一 透明度原则对政府决策提出的要求
1.要求政府公布与贸易相关的决策,对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政府决策的出台应当遵循合法的程序,经过公众辩论和立法机构批准
3.政府决策要建立起完整的决策通报制度,并且设立信息咨询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4.政府决策对外公开时应当界定其标准,合理运用透明度的例外原则
二 透明度原则下我国政府决策行为的不适应分析
1.我国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稳定性不足,难以通过透明度政策审议机制的审议要求
2.政府决策过程的公开程度和公众参与程度还不符合透明度原则的要求
3.透明度原则要求政府决策由管理的机制转向服务的机制还没有实现
4.透明度原则下政府决策的回应性与社会互动性不足
三 我国政府决策行为如何适应透明度原则要求
1.加强政府决策的规约、公告、咨询机制建设,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2.加速完善透明度原则要求政府决策具有公正性、权威性与稳定性
3.建立政府决策的回应机制,增强政府决策行为的透明度,推动政府决策的社会互动
4.建立健全适应透明度原则需要的政府决策法律、法规,推进政府决策的社会服务职能建设
第四篇 执政党觉醒
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
一 毛泽东未雨绸缪地萌发了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执政党意识
二 邓小平力挽狂澜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的理性觉醒
三 江泽民与时俱进地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向现代执政党的理论转型
中国政治语境下的政党概念
一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政党概念
1.革命党与政党
2.革命党与改良党
3.民主党派
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党概念
1.执政党和领导党
2.执政党和参政党
三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命题的中国意义
地方党政关系的现实矛盾与理想模式
一 地方党政关系的现状分析
二 地方党政关系现实矛盾的原因分析
三 地方政府行为过程中党政关系的理想模式思考
第五篇 治理求索
“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一 村民自治、地方权威与利益共同体
二 政策结构、行政体制与“三农”问题
三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与体制制约
四 农村政治稳定与治理模式的结构性变化
21世纪的治理挑战与公共管理改革
一 前言
二 治理的本质与不同类型
三 治理危机
四 治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五 结论
府际关系的多中心合作趋势
一 府际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二 西方国家府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1.府际关系的多中心趋势
2.府际关系的地方分权趋势
3.府际关系的合作主义趋势
三 中国府际关系的改革与发展
1.多中心化趋向
2.地方分权化趋向
3.横向合作化趋向
治理理论与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
一 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理论对传统政府理论的发展
二 当代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得失成败及其深层原因
三 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创新政府治理模式
第六篇 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
一 政治文明的实质在于民主政治
二 政治文明的范畴凸显民主政治特征
1.政府文明
2.政党文明
3.法治文明
4.公民文明
三 政治文明建设要致力于民主政治发展
1.要有明确的政治发展战略部署,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重点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要有明确的政治发展路径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要致力于民主政治的多层次建设
3.要有明确的政治发展重点,就是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要有明确的政治发展方向。表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强调与人类文明融合,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
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工具理性思维
一 导言:概念的梳理与问题的提出
二 工具理性思维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中的地位和表现
三 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偏重工具理性思维的原因分析
四 工具理性思维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双重作用
五 价值理性思维对进一步发展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性
六 价值理性对中国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
1.政治制度文明建设
2.政治意识、政治文化建设
3.政治行为文明的建设
政治文明中的权力制约
一 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市场经济的政治诉求
二 民主政治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
三 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与依法治国
四 监督制约的整合与国家能力的提升
“引咎辞职”与政治文明
一 何谓引咎辞职
二 引咎辞职的必要条件
三 率先实行引咎辞职制的地方与部门
四 中央的相关规定
五 对上述情况的分析
六 现有地方性规定存在的问题
1.以引咎辞职代替行政处分
2.辞职以后的去向问题
3.关于引咎辞职干部的级别问题
4.关于解决“能上不能下”问题的考虑
5.关于所谓“无过错”引咎辞职
七 结论
前言 加强政治科学研究此其时矣
马戎、潘乃谷、周星主编《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
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周平:《民族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阮西湖:《关于术语“民族国家”》,《世界民族》1999年第2期。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类承曜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Ackere,A. “The Principal/Agent Paradigm:Its Relevance to Various Functional Fields”,
Althaus,C. “The Application of Agency Theory to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in G.Davis,B.Sullivan & A.Yeatman,eds.,
Aristotle.
Arrow,Kenneth. “The Economics of Agency”,in J.Pratt and R.Zeckhauser,eds.,
Boston,J.Martin,J.Pallot,J. and Walsh,P.
Bozeman,Barry. “Public-Value Failure:When Efficient Markets may not Do”,
Burns,John,P. “China’s Administrative Reforms for a Market Economy”,
Caiden,Gerald.
Chomsky,Noam. “Taking Control of Our Lives:Freedom,Sovereignty,and Other Endangered Species”,Speaking in Santa Fe,New Mexico,February 26,2000.
Lun Yu.
Mark,Lewis,Jenny,M. “Governance at Ground Level:The Frontline Bureaucrat in the Age of Markets and Networks”,
DiIulio,J. “Principle Agents:The Cultural Bases of Behavior in a Federal Government Bureaucracy”,
Feldman,Martha,S. and Khademian,Anne,M. “To Manage is to Govern”,
Fowler,Robert,B. and Orenstein,Jeffrey.
Grossman,Sanford,J.,and Oliver,D.Hart. “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Habermas,Jurgen. “Legitimation Crisis”,In Losco,Joseph and Williams,Leonard,eds.
Harris,M. and A.Raviv. “Some Results on Incentive Contacts with Applications to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Health Insurance,and Law Enforcement”,
Horn,M.J.
Jensen,Michael,C.,and William,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hn,DeWitt;Kettl,Donald,F,Dyer,Barbara;Lovan,W.Robert. “What will New Governance Mean for the Federal Government”,
Johnson,Lauri,M.Bagby and Frank,James,L. “Escape from Politics:Philosophic Found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Kettl,Donald,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Globalization,Devolution,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Kong Jingping and Lan,Zhiyong. “Fun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in Soci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Laffin,Martin. “Understanding Minister-bureaucratic Relations:Applying Multitheoretic Approaches in Public Management”,
Lan,Zhiyong. “The 1998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China:Issues,Challenges,and Prospects”,
Lan,Zhiyong.
Losco,Joweph and Williams,Leonard.
Merget,Astrid,E. “Donald C.Stone Lecture”,
Mueller,Robert,K. “Changes in the Win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Noam Chomsky,“Taking Control of Our Lives:Freedom,Sovereignty,and Other Endangered Species”,2000.
Pei,Minxin. “China’s Governing Crisis”,
Pratt,J.,and R.Zeckhauser.
Proust,E. “Implementing the Contract State”,
Ress,R. “The Theory of Principal and Agent”,
Robins,J.A.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Note on the Use of Transaction-cost Theory in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s”,
Ross,Steve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cy:The Principal’s Problem”,
Sappington,D. “Incentives in Principal Agent Relationships”,
Schick,Alan. “Why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not Try New Zealand’s reforms”,
Spence,M. and R.Zeckhauser. “Insurance,Information and Individual Action”,
Steiner,George A. and Steiner,John,F.
Stiglitz,Joseph. “Principal and Agent”,In John Eatwell,Murray Milgate,and Peter Newman,eds.,
Vigoda,Eran. “From Reposiveness to Collaboration:Governance,Citizens,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erlin,Herber,H. “Poor Nations,Rich Nations:A Theory of Governance.”
White,William D. “Inform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Agents”,
Wise,Charles,R. “Election Administration in Crisis:An Early Look at Lessons from Bush Versus Gore”,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
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
虞崇胜:《政治文明建设: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戚珩等:《政治意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82。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96。
林毓生:《热烈与冷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王佩莉译,三联书店,1999。
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96。
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学林出版社,1998。
许纪霖、陈达凯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6。
简 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模式的民主政治架构,也为研究中国政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论文利用协商民主理论,在对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演进、价值诉求、实际运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民政协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倡协商民主不是要用协商民主取代选举民主和宪政民主,而是为民主...
作者:
李允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
简 介:平稳、持续、协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路子,并形成了不同的流转模式。本书以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研究背景,注重实地调研和对既有理论的梳理,从基层治理和组织理论视角,有针对性地对农地流转领域出现的风险...
作者:
廖宏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