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5

影像如何记忆图书

Image and History

SSAPID:101-2768-0500-32
ISBN:978-7-5097-319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世界史学发展方向的法国年鉴学派的观察视野,对百年中国纪实影像创作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纪实影像试验进行了深入考察。这既是一部探讨影像与历史关系的理论著作,又是一部针对当下,试图引导影像媒介以更为缜密、多元和科学的眼光,来抢救消逝的历史、见证时代的变迁的实践之作。 此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当代中国影视界的案例,包括对七位媒体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深度访谈,使读者能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包括电视纪实)的创作状况有深入了解。

相关信息

丛书名: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文库
作 者: 谢勤亮
编 辑:李兰生;李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文库编辑委员会

 自序

 第一章 影像试验

  1.0 小启

  1.1 物质现实的复原

  1.2 中国时代表情

   1.2.1 战时纪录电影

   1.2.2 形象化政论

   1.2.3 文化专题片

   1.2.4 屏幕上的革命

   1.2.5 多元化时代

  1.3 从“奇技淫巧”到影像档案

   1.3.1 漫长而艰涩的追认过程

   1.3.2 影视史学

   1.3.3 更广阔的学术视域

  1.4 影像如何记忆

   1.4.1 先行者的学术见解与实践积累

   1.4.2 更为开阔、深厚的跨学科视野

 第二章 法国年鉴学派

  2.0 小启

  2.1 年鉴学派的代际演进

   2.1.1 “异端”出世

   2.1.2 《年鉴》起航

   2.1.3 总体史

   2.1.4 第三代

   2.1.5 叙述史复兴与语言学转向

   2.1.6 年鉴学派的史学贡献

  2.2 法国年鉴学派的本土适用性

 第三章 影像记录的年鉴学派实践(上)

  3.0 小启

  3.1 从正史到总体史

  3.2 影像素材的收集和记录

   3.2.1 历史维度

    3.2.1.1 短时段

    3.2.1.2 中时段

    3.2.1.3 长时段

   3.2.2 现实维度

    3.2.2.1 短时段

    3.2.2.2 中时段

    3.2.2.3 长时段

  3.3 口述史

   3.3.1 一种古老的历史言说方式

   3.3.2 口述史的影像实践

    3.3.2.1 短时段

    3.3.2.2 中时段

  3.4 小结

 第四章 影像记录的年鉴学派实践(下)

  4.0 小启

  4.1 音像档案馆

   4.1.1 音像资料收集

   4.1.2 音像资料的考据

   4.1.3 音像资料的编目

   4.1.4 音像资料的服务

   4.1.5 版权制度和文献引用规范

   4.1.6 NHK音像档案馆

   4.1.7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

  4.2 影像资料的多重开发

   4.2.1 节目开发、学术研究

   4.2.2 公共服务

  4.3 小结

 第五章 追寻布洛赫

  5.1 一种框架性努力

  5.2 体制性障碍

  5.3 又一个学术空想?

  5.4 追寻布洛赫

 参考文献

 附录 深度访谈

  用影像书写历史的历史

   《朱德》、《刘少奇》

   《百年中国》、《甲子》、影视史学

   法国年鉴学派

   历史与现实

  《纪事》:记录时代变化

   近期的几部片子

   《生活空间》

   《纪事》的启程与成长

   现实障碍与未来困惑

  凤凰的历史情结

   凤凰的“历史”渊源

   《口述历史》

   口述史的困惑

   凤凰的历史情结

  过去的声音

   关于口述历史

   关于《口述历史》栏目

   关于凤凰卫视历史文化专题

  从“纪实”到“真实”

   “三个转变”

   纪录片的市场化

   打造上海媒体的“文化地标”

  一个消逝的频道

  人类学视野下的影像记录

 出版说明

本书以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世界史学发展方向的法国年鉴学派的观察视野,对百年中国纪实影像创作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纪实影像试验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引导影像媒介以更为缜密、多元和科学的眼光,来抢救消逝的历史、见证时代的变迁。

胡智锋:《中国名牌电视栏目解析》,学苑出版社,2006。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肖同庆:《影像史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朱羽君、殷乐:《生命的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

Richard M.Barsam:《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判史》,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0。

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朱羽君、殷乐:《生活的重构》,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杨伟光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

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法〕亨利·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美〕施拉姆:《人类传播史》,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郭镇之:《中国电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吴东权:《中国传播媒介发源史》,台北:中视文化事业,1988。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苏〕列别杰夫:《党论电影》,时代出版社,1951。

单万里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赵化勇编《荧屏连接海内外——中央电视台的故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李东生编《电视专题文集》,北京出版社,1998。

刘洁:《中国新派纪录片人系列访谈》,《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朱冰、毕蜂:《口述凤凰》,作家出版社,2006。

欧阳国忠:《焦点:对话中国著名电视制片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朱羽君、高传智编《进退之间——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王慰慈:《纪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0。

刘红梅:《什么样的人文关怀?》,《读书》2006年第10期。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中国深圳,2006年8月。

谢勤亮:《历史的质感:〈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编导朱乐贤访谈》,《电视研究》2006年第7期。

谢勤亮:《侧与影:文献纪录片的视角——以〈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为例》,《南方电视学刊》2006年第4期。

问题、李艳:《精神“碎片化”趋势中的信仰“聚合者”——从当前受众精神消费需求看〈大家〉栏目的效能与价值》,《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张同道、朱影:《孙明经与格里尔逊:观念、理念与实践》,《电影艺术》2006年第2期。

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宋宜纯、王杰中:《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广播电视技术》2005年第5期。

张红军:《论中国纪录片沉重感的缺失》,《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

何苏六:《纪录片的责任和影响力》,《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盛振华:《〈探索·发现〉叙事类型化的思考路径》,《南方电视学刊》2005年第1期。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数字媒资管理系统》,《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第S1期。

阎东:《现实镜像与历史话语》,《中国电视》2004年第11期。

胡英:《电视新闻媒体资产的特点和电视新闻媒体资产编目系统的技术实现》,《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第9期。

刘春、祝振宇:《给新闻更多的背景,给历史重新的读解——〈凤凰大视野〉总制片人刘春访谈录》,《媒介研究》2004年第7期。

史冠翔:《关于日本电视音像资料管理的思考》,《电视研究》2004年第6期。

肖同庆:《超越栏目化:纪录片的使命及其实践》,《电视研究》2004年第6期。

谢勤亮:《编剧:历史纪录片创作中不应回避的概念——以〈探索·发现〉为例》,《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5期。

史冠翔:《日本电视媒体资料管理技术的现状与思考》,《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第1期。

刘春:《历史也疯狂》,《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6期。

张志:《论西方广电传媒业的公共规制》,《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5期。

谢勤亮:《唤起远去的记忆:文献纪录片〈宋庆龄〉美学风格浅析》,《电视研究》2003年第6期。

孙杰:《时间,让我刻骨铭心》,《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4期。

夏倩芳:《2001~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描述》,《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曹玮:《“电视台制造”纪录片的困境与出路》,《电视研究》2002年第10期。

单万里:《认识“新纪录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回眸:成长的足迹——“中国电视纪录片20年”研讨会发言精华录》,《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4期。

高鑫:《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演递及其论争》,《现代传播》2002年第4期。

季小军:《日本考察追记: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工艺设计工作组赴日技术考察》,《现代电视技术》2002年第3期。

吕新雨:《从彼岸开始——新纪录运动在中国》,《天涯》2002年第3期。

吕新雨:《谁在扼杀中国电视纪录片?》,《文明与宣传》2002年第11期。

朱羽君、殷乐:《文化品质:电视纪录片》,《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

黎萌:《论“战时纪录电影”及其历史性关联》,《电影艺术》2001年第3期。

夏倩芳:《电视纪录片意义检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陈大立:《纪录片栏目化的几点思考》,《电影艺术》2001年第3期。

陈晓卿:《历史自有风情》,《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肖同庆:《影像历史——叙述什么与怎样叙述》,《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李继锋:《〈百年中国〉:历史现场的还原》,《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陈虻:《〈生活空间〉的拍摄理念》,《电视研究》2000年第9期。

史博公:《还原历史的原生状态:论近期中国的文献纪录片》,《电视研究》2000年第8期。

林旭东:《整合的时代——对当前中国纪录片的几点思考》,《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

史博公:《论九十年代以来文献片勃兴的动因及面临的困境》,《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5期。

吕新雨:《让历史具有“风情”: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访谈》,《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5期。

宋小卫:《西方学学论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杨彬:《DISCOVERY频道:探索新世纪》,《中国科技信息》1999年第13期。

雪松:《以电视记录历史——〈20世纪中国女性史〉导演阐述》,《电视研究》1999年第10期。

胡濒:《一所流动的“‘直接电影’的学校”——试论〈愚公移山〉的历史地位》,《世界电影》1999年第1期。

高维进、钟大丰:《记录与表达:关于中国纪录电影的对谈》,《电影艺术》1997年第5期。

陈晓卿:《〈朱德〉带给我们的思考:传记纪录片〈朱德〉导演阐述》,《中国电视》1997年第4期。

任远:《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成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4期。

〔美〕朱迪·波伦鲍姆:《中国新闻事业之透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1期。

聂欣如:《纪录电影:一个逐渐扩大的概念》,《电影艺术》1995年第6期。

刘景琦:《回归的思考》,《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王纪言:《寻根与追梦——华语电视纪录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掘》,《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裴玉章:《〈丝绸之路〉是一次成功、有力的对内对外宣传》,《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论文,2006。

高峰:《历史影像与影像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钟大年:《影像的意义系统——纪录片美学的另一种认识》,北京广播学院博士论文,2004。

谢勤亮:《CCTV〈探索·发现〉栏目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4。

王卓慧:《专访式普通人物电视访谈节目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4。

陈晓卿、李继锋、朱乐贤:《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编《冷暖人生:21世纪中国民间档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百年小平》摄制组编《百年小平》,新世纪出版社,2004。

汪求实、余永锦编《看见上海细节》,学林出版社,2004。

陈晓卿编《百年中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组编《目击纪录片编辑室》,东方出版中心,2001。

杨伟光主编《望长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刘玮:《陈晓卿:纪录片还没到高潮》,2007年2月1日《新京报》。

尹鸿:《2006电视大视野》,2007年1月11日《南方周末》。

崔永元、易立静:《我要拍案而起》,《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第19期。

欧雪冰:《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之痛》,2004年12月10日《第一财经日报》。

夏榆:《央视亮出红黄牌:10个栏目被淘汰 10个栏目受警告》,2003年6月26日《南方周末》。

李宏宇:《频道化生存:纪录片市场的早春》,2002年6月13日《南方周末》。

陈汉元:《〈话说长江〉编制随想》,1983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崔永元:独立思考的电视人》,http://tvguide.cctv.com/20070322/101697_2.shtml。

《CCTV〈纪事〉主创聊老百姓自己的故事》,http://news.sina.com.cn/c/2007-01-10/164512001349.shtml。

赵岩:《〈汉声〉创办者黄永松:建立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http://www.hsm.com.cn/rwjj/wy/200612/02/53525.shtml。

《2005年度组织奖之凤凰卫视〈口述历史〉》,http://news.sina.com.cn/c/2006-11-28/104011637394.shtml。

朱乐贤:《一部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得与失》,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20060424/102146.shtml。

顾铮:《人文纪录片可结合社科调查手法避免滥情》,http://www.cctv.com/special/C16105/20060720/101508.shtml。

《透过〈大家〉看世界、读历史》,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special/C11876/20060329/101319.shtml。

陈晓卿:《我们没有完全失忆》,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20060303/101419.shtml。

《〈大家〉——矛盾浪尖上的智慧之旅》,http://www.cctv.com/program/dajia/20060213/100725.shtml。

刘春:《凤凰卫视刘春讲座整理稿》,http://bbs.houhai.com/read.php?tid-2930735.html。

刘春:《〈纪事〉栏目研讨会发言》,http://www.chinadocu.com/cms/2005/12-6/171745.htm。

《首部反映京剧历史大型纪录片〈粉墨春秋〉简介》,http://ent.sina.com.cn/v/2005-10-24/1712874262.html。

《大型纪录片〈粉墨春秋〉创作人员谈该片》,http://ent.sina.com.cn/v/2005-10-24/1720874278.html。

《新浪娱乐连线张元 畅谈京剧纪录片〈粉墨春秋〉》,http://ent.sina.com.cn/h/2005-10-22/1802872976.html。

陈晓卿:《历史的侧脸儿》,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20050727/100472.shtml。

《中国村民自治影像传播项目计划》,http://www.xici.net/Ent/Movie/b2467/d30446241.htm。

《找乐》,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topic/geography/C13578/20050228/101955.shtml。

《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畅谈“冷暖人生”》,http://news.sina.com.cn/c/2004-07-07/ba3638359.shtml。

《走近毛泽东》,http://www.southcn.com/ent/zhuanti2/maozedong/zuopin/200312220250.htm。

《〈纪事〉:开辟栏目纪录片的新空间》,http://www.cctv.com.cn/tvguide/0524_jilupian/gyhd/gyhd_05.html。

单万里:《安东尼奥尼的荣誉与痛苦》,http://www.southcn.com/ent/zhuanti2/antonioni/news/200310050114.htm。

肖同庆:《见证记录时代进程》,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20031021/100604.shtml。

魏斌:《略论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http://www.cctv.com/geography/jilupian/sanji/pingshuo12.html。

《纪录片——电视传媒的“后花园”》,http://www.cctv.com/lm/693/-1/43680.html。

李德刚:《Discovery对中国电视媒体的启示》,http://www.zijin.net/gb/content/2003-01/06/content_1681.htm,2003-2-16。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系统概述》,http://www.tvpro.com.cn/topic/cctvlib/。

《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系统》,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HTML/001/002/004/58456.htm。

www.cctv.com 央视国际

www.chinadocu.com 纪录·中国

www.xlmz.net 湘里妹子

academic.mediachina.net 传媒学术网

www.chinadocumentary.com 中国纪录片

www.cnjlp.tv 中国纪录片网

人黄猪老,http://hizi17881965.spaces.live.com

夜航船,http://blog.sina.com.cn/u/1216230882

远飞的大雁,http://blog.sina.com.cn/shanwanlihome

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http://lvjia121.spaces.live.com

我的前胸贴你的后背,http://shorttakeoff.spaces.live.com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理念、方法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英〕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美〕鲁滨逊:《新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陈恒编《新史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

赖建诚:《布劳代尔的史学解析》,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杨念群等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

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邓启耀:《视觉表达2002》,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王海龙:《人类学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鲍绍霖编《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张江华等:《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唐德刚:《史学与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张广智:《影视史学》,台北:扬智文化公司,1998。

〔法〕马克·费侯:《电影与历史》,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8。

〔美〕马克·卡尔尼斯:《幻影与真实——史家眼中的好莱坞历史片》,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8。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

赖建诚编译《年鉴学派管窥》,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6。

孙尚扬、郭兰芳:《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台北:正中书局,1993。

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87。

秦汉:《当代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身份》,《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

雷戈:《史学与新闻》,《文史哲》2004年第6期。

许斌、定宜庄:《一个口述史学者的口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5期。

张广智:《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黄乃琦:《多元动态“影视史学”教学分析》,《历史》2002年第3期。

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熊月之:《口述史的价值》,《史林》2000年第3期。

周梁楷:《影视史学:理论基础及课程主旨的反思》,《台大历史学报》1999年第6期。

郭松义:《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王明珂:《谁的历史: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的社会记忆本质》,《思与言》1996年第34卷第3期。

周梁楷:《银幕中的历史因果关系》,《当代》1992年第6期。

〔意〕保罗·基奥齐:《民族志电影的起源》,《民族译丛》1991年第1期。

姜凡:《十年来我国对年鉴学派——新史学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1期。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8(5).

Robert A.Rosenstone,History in Images/History in Word: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8(5).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王俊义、丁东主编《口述历史(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2005。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明经:《1937:战云边上的猎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王俊义、丁东主编《口述历史(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英〕爱德华·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1996。

冯骥才:《100个人的1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这儿与那儿》,2006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解玺璋:《忽然火了“口述史”》,2003年10月9日《北京青年报》。

张英:《保护我们的记忆》,2003年7月10日《南方周末》。

李小江:《女性的历史记忆与口述方法》,2002年8月16日《光明日报》。

董月玲:《冯骥才哭老街》,2001年9月26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