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2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2017)

SSAPID:101-2737-8537-33
ISBN:978-7-5201-1503-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组成,总报告深入分析了雄安新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分报告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改革创新等多个角度客观、详细介绍了2016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金融发展情况;专题报告选择当前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区域金融协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京津冀金融蓝皮书
作 者: 王爱俭 王璟怡
编 辑:王婧怡;李惠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摘要

 序 加快雄安新区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要作者简介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7)》编委会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与新动力

   一 设立雄安新区的战略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国内经济政策形势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进展

     1.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2.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初步形成

     3.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4.产业升级转移率先取得突破

     5.区域协同创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6.金融一体化程度加深

     7.市场一体化亮点突出

     8.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其重大意义

     1.雄安新区的设立

     2.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

   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一体两翼

    (一)“一体两翼”概况

    (二)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一体”:北京

     1.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2.解决“城市病”的路径

     3.北京各区重新定位

     4.新北京展望

    (三)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两翼”之一:通州

     1.城市副中心地理范围和职能

     2.通州区位优势

     3.通州定位及未来发展

     4.通州面临挑战及其应对措施

    (四)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两翼”之二:雄安

     1.现有基础分析

     2.发展规划

   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力:雄安新区与滨海新区双轮驱动

    (一)明确角色定位

     1.滨海新区

     2.雄安新区

    (二)依据定位找准发力点

    (三)雄安新区的两个发展要点

     1.金融支持的加强

     2.金融科技的落地

    (四)滨海新区对雄安新区的建设启示

   四 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雄安新区发展初期的困境

    (二)雄安新区面对的机遇

   五 未来之路

    1.保持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平衡

    2.形成开放的体制机制

    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平衡房价与市场活力

    5.新区建设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6.建立复合多层次的金融合作协调体系

    7.改善金融合作生态环境

    8.明确产业选择与定位

    9.创新投融资模式

 Ⅱ 北京金融发展篇

  B.2 2016年北京金融机构发展

   一 北京银行业机构发展

   二 北京证券业机构发展

   三 北京保险业机构发展

   四 北京新兴金融机构发展

    1.小额贷款公司

    2.融资担保机构

    3.P2P网络借贷平台

  B.3 2016年北京金融市场运行

   一 货币市场

    (一)各项存款情况

     1.非金融企业定期存款增加较多,广义政府存款同比多增

     2.全年住户存款同比少增

     3.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减少

    (二)各项贷款情况

     1.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快,外币贷款余额下降

     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同比少增

     3.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多增

     4.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多增,大中型企业贷款同比少增

     5.住户贷款全年增加较多

   二 股票市场

   三 债券市场

   四 基金市场

    1.公募基金市场

    2.私募基金市场

   五 私募股权投资市场

   六 信托市场

   七 租赁市场

   八 北京股权交易市场(四板市场)

  B.4 2016年北京金融改革创新

   一 发挥银行的行业平台作用 积极助推首都实体经济发展

    1.银行业发挥行业平台和纽带作用

    2.增强银行业金融服务能力,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 基金小镇在京西崛起 开启基金业生态圈新模式

    1.打造“1小时经济圈”

    2.金融企业纷纷被吸引入驻北京

    3.打造基金业生态圈

   三 北京银行业金融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成果显著

    1.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

    2.建立三地分行轮值制度及联动机制

    3.三地农合机构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

    4.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

   四 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拓一体化新进程

    1.金融监管协同和区域合作的工作框架基本建立

    2.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3.探索形成一批金融创新服务模式

    4.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积极探索

    5.区域金融风险防控联动机制日益完善

   五 金融业大力支持供给侧改革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1.全力以赴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2.综合排查治理重点风险,严守金融风险底线

    3.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

    4.进一步提高监管有效性

   六 加强统筹协调 稳步推进小微商户便民金融服务设施建设

   七 深化北京金融业对外开放合作,融入新的国际金融格局

    1.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2.广泛开展与国际金融机构交流合作

    3.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4.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八 开展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保护消费者权益

 Ⅲ 天津金融发展篇

  B.5 2016年天津金融机构发展

   一 天津市银行业机构发展

    1.存款少增,贷款同比多增

    2.表外融资规模缩小

    3.大型银行创新步伐加快

    4.多家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

   二 天津市证券业机构发展

    1.法人证券公司发展态势良好

    2.上市公司总市值略有降低

    3.新三板挂牌企业快速增长

   三 天津市保险业机构发展

    1.保费收入增长较快

    2.车险市场稳健发展

    3.监管不断加强

    4.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活跃程度高

   四 天津市其他金融业机构发展

    1.互联网金融市场

    2.融资租赁市场

  B.6 2016天津金融市场运行

   一 货币市场

   二 股票市场

   三 债券市场

   四 基金市场

   五 期货市场

   六 租赁市场

   七 新型交易市场

   八 外汇市场

    1.外汇市场机制不断创新

    2.外汇期权交易提高效率

  B.7 2016年天津金融改革创新

   一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主要成就

    1.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善

    2.天津自贸区建设加速

    3.自主创新示范区增长迅猛

    4.农村金融改革深化

   二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前景

    1.完善金融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2.提升社会资本水平,完善天津市商业运营环境

    3.优化天津市金融从业人员结构

    4.在自贸区支持和发展具有天津特色的金融业务,大力支持航运金融的发展

    5.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6.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发展,纵向开放可兑换的深度

    7.加大自贸试验区金融监管力度,切实防范风险

 Ⅳ 河北金融发展篇

  B.8 2016年河北金融机构发展

   一 河北省银行业机构发展

    1.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2.存款稳步快速增长,活期化趋势明显

    3.贷款较快增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4.不良贷款“双升”,信用风险暴露压力增大

    5.“四项措施”引导河北银行业提升实体经济服务

   二 河北省证券业机构发展

    1.证券经营机构

    2.期货经营机构

    3.私募基金

   三 河北省保险业机构发展

    1.各项保费收入与赔付指出均稳步增长

    2.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3.助力“精准扶贫”,“阜平模式”初见成效

   四 其他金融机构发展

    1.金融租赁

    2.小额贷款机构进入收缩调整阶段

    3.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B.9 2016年河北金融市场运行

   一 货币市场

   二 证券市场

   三 基金市场

   四 股权交易市场

   五 信托市场

   六 租赁市场

  B.10 2016年河北金融改革创新

   一 2016年河北省金融改革创新成果

    (一)行政金融环境

     1.财政助推金融创新支持经济发展

     2.政策助推金融改革

    (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1.银行业组织体系和机构布局进一步完善

     2.依托“四大平台”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3.河北金融创新区落户桥西区

    (三)特色金融发展迅速,服务实体能力增强

     1.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

     2.“政银企户保”合作新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1.多措并举,河北省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成效

     2.建立“红名单”“黑名单”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进一步完善

   二 河北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前景

    (一)增多做优金融业机构

     1.实施“引金入冀”工程

     2.加大力度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

     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大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加快推动整体金融业态创新

     1.推动融资担保业务发展

     2.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大力发展保险业

     3.以政策性金融的方式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4.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四)推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五)完善金融配套设施,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Ⅴ 专题报告篇

  B.11 关于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思考

   一 研究背景

    (一)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内涵与定义

    (二)关于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意义及思路

   二 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一)战略定位

    (二)发展方向

   三 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面对的基础与差异

    (一)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基础

    (二)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差异

   四 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科技金融数据体系建设协同不足

    (二)京津冀科技金融政策协同不足

    (三)多层次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对三地的支持协同不足

   五 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京津冀科技金融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动京津冀科技金融政策对接与创新

    (三)优化多层次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

  B.12 京津冀金融人才吸引政策研究

   一 引言

   二 区域人才吸引问题的文献综述

    (一)基于吸纳人才的视角

    (二)基于保留人才的视角

   三 国外金融人才吸引政策实践

    (一)美国

     1.放宽移民政策吸引急需的高端金融人才

     2.设立各种基金、援助计划奖励高端金融人才

     3.营造优越的社会环境并提供高额的薪酬和丰厚的福利

     4.积极发展猎头产业网罗人才

     5.加大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度

    (二)新加坡

     1.营造外籍人才移民、就业、工作的良好环境

     2.实行免、退税等税收政策

     3.外籍人才居住计划

     4.创造国际化社会环境

     5.提供丰厚的薪酬福利

     6.借助猎头“联络点”针对性招揽人才

     7.为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

   四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金融人才吸引政策实践

    (一)长三角

    (二)珠三角

    (三)京津冀

   五 京津冀金融人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京津冀三地金融人才发展现状

     1.金融从业人员规模比较

     2.金融业薪资待遇对比

     3.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分析

    (二)京津冀金融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六 京津冀吸引金融人才的政策启示

    (一)区域外增加人才吸引力度

     1.利用现有资源推动京津冀三地联合引进金融人才

     2.制定居住证转户籍政策筛选紧缺急需的金融人才

     3.设立京津冀金融人才基金、援助计划奖励高端金融人才

     4.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5.鼓励金融企业采用多样化薪酬体制

     6.促进猎头产业发展

     7.提高区域金融集聚程度,增加金融人才引进的黏性

    (二)区域内优化金融人才环境

     1.健全京津冀金融人才政策体制机制

     2.发挥京津冀人才协会联盟作用

     3.调整金融人才存量结构

     4.建立柔性金融人才管理机制

     5.拓宽区域间金融人才合作交流渠道

  B.13 雄安新区发展建设中投融体制改革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 雄安新区发展建设目标、定位与意义

    (一)雄安新区设立的决策历程

    (二)雄安新区发展建设目标阐释

    (三)设立雄安新区的重要意义

   二 雄安新区发展建设的投资需求分析

    (一)雄安新区建设的投资规模测算

    (二)投资周期与投资结构

    (三)投资周期分析

   三 雄安新区建设投融资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规划、充分论证新区建设投融资规模与结构

    (二)科学分工,明确项目建设的投融资主体

    (三)整合金融资源,构建新型融资平台

    (四)聘请专业机构,系统论证投融资模式

    (五)坚持环保原则,引领绿色金融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四 做好雄安新区建设投融资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行政导向”与“市场导向”的深度融合

    (二)“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的深度融合

    (三)“分层设计”与“重点突破”的深度融合

    (四)PPP模式创新与多元化金融工具深度融合

    (五)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

    (六)盘活存量资源与创新要素良性融合

  B.14 京津冀金融协同问题分析

   一 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

    (二)开放、统一的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

    (三)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组织结构

    (四)高效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

   二 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协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对金融协同进行规划和指引

    (二)打造跨区域金融合作平台,推进金融机构间深入合作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京津冀项目办理效率

    (四)降低跨地区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五)推进账户服务同城化发展,提升客户服务便利化水平

   三 金融机构推进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协同发展缺少相关政策指导

    (二)信息共享不到位

    (三)利益驱动制约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四)区域性支付清算体系有待完善

   四 加强京津冀金融协同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协同发展政策体系与合作机制

    (二)推动建立规范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三)加快完善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

    (四)进一步强化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Ⅵ 会议综述篇

  B.15 “2015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发布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研讨会观点综述

   一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5)》发布

   二 “十三五”金融改革与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三 自贸区与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三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合作与创新

  B.16 强化金融支持,打造雄安新区核心竞争力

   一 雄安新区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金融机遇

   二 明晰雄安新区未来增长的动力

   三 打造雄安新区的核心竞争力

    (一)将雄安新区打造成绿色金融创新示范区

    (二)试点制——将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国家自上而下的重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试验田

    (三)将人口效能型集聚作为雄安新区创立初期的核心问题

    (四)倚重市场机制的根本性作用,大力打造雄安“金谷”

    (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对雄安新区金融行业进行提升改造

  B.17 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会议综述

   一 对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与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理论性思考

   二 京津冀三地人民银行支持三地金融协同发展的主要工作及未来规划

   三 创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标准、原则与举措

   四 金融机构如何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7)》学术指导委员会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从顶层设计到全面实施,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正在积极推进中并且成效显著,京津冀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増长极。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重大战略的提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京津冀金融发展报告(2017) 》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组成。总报告深入分析了雄安新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分报告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改革创新等多个角度客观、详细介绍了2016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金融发展情况;专题报告选择当前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区域金融协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安国俊:《推动雄安新区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7年第8期。

[2]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3]蔡之兵:《雄安新区的战略意图、历史意义与成败关键》,《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8期。

[4]陈建华:《京津冀一体化与金融合作》,《中国金融》2014年第3期。

[5]陈建华:《雄安新区建设中的金融》,《中国金融》2017年第10期。

[6]陈建华等:《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7]陈倩、郭斌编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8]陈甬军、丛子薇:《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协同发展:现状评估及发展预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第1期。

[9]邸晓星、徐中:《京津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1期。

[10]丁艺、李靖霞、李林:《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保险研究》2010年第2期。

[11]董希淼:《创新金融对雄安新区的支持》,《金融世界》2017年第5期。

[12]冯怡康、马树强、金浩:《国际都市圈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3]郭小卉、康书生:《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金融理论探索》2016年第2期。

[14]韩旦丽:《长三角区域高层次金融人才开发对策研究》,《前沿》2013年第11期。

[15]何德旭、董捷:《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模式选择与运作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年第3期。

[16]贺东伟:《建设雄安新区的宏观逻辑解读》,《特区经济》2017年第4期。

[17]胡蓓、周均旭:《产业集群人才吸引力纵向分层研究——以佛山地区产业集群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期。

[18]蒋伟:《探析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经贸实践》2017年第7期。

[19]孔娜:《韩国、新加坡引进高层次人才战略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信息》2012年第14期。

[20]李刚、牛芳:《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中国人才》2005年第9期。

[21]李健、马亚:《科技金融:理论进展与滨海金谷的构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第11期。

[22]李京文、李剑玲:《京津冀协同创新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3期。

[23]李晶玲、田军华、张双英、谢瑞芬:《金融支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探讨》,《华北金融》2016年第12期。

[24]李俊强、刘燕:《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地方保护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2期。

[25]李然、马萌:《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及布局优化》,《经济问题》2016年第1期。

[26]李文增:《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协同发展协调机制研究》,《求知》2014年第6期。

[27]刘秉镰、李兰冰:《国际经验与雄安新区的成长路径》,《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3期。

[28]刘瑞:《认清建设雄安新区的根本战略意图》,《人民论坛》2017年第12期。

[29]陆军:《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的再组织》,《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3期。

[30]〔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31]毛垒:《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2]孟祥林:《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雄安新区城市体系与子城市团构建》,《上海城市管理》2017年第3期。

[33]牛冲槐:《人才聚集现象与人才聚集效应分析及对策》,《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4]冉霞:《金融支持河北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在中小企业》,《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5]任碧云、李鑫:《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金融协调的基本架构及政策措施》,《领导之友》2016年第5期。

[36]宋保庆:《金融发展、政府行为与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基于京津冀地区面板数据检验》,《产业经济评论》2015年第5期。

[37]孙兵:《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管理创新研究》,《管理世界》2016年第7期。

[38]王爱俭、李向前、林文浩、王璟怡、郭强、刘杨、邓黎桥:《建设天津金融创新运营中心以运营服务塑造金融新优势》,《华北金融》2014年第8期。

[39]王殿华、莎娜:《京津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4期。

[40]王锐兰、刘思峰:《发达地区创新人才集聚的驱动机制》,《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

[41]王琰、张鑫:《深化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中国金融》2014年第20期。

[42]翁清雄、杨书春、曹威麟:《区域环境对人才承诺与根植意愿的影响》,《科研管理》2014年第6期。

[43]邬晓霞、李青:《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测度与评价》,《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44]吴季松:《以协同论指导京津冀协同创新》,《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9期。

[45]吴晓灵:《大国金融博弈需要多层次金融人才》,《中国金融》2011年第16期。

[46]武博:《当代中国人才流动》,人民出版社,2005。

[47]武义青、柳天恩、窦丽琛:《建设雄安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思考》,《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3期。

[48]武义青、田学斌、张云:《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回顾与展望》,《经济与管理》2017第2期。

[49]肖金成、郭克莎、陆军等:《雄安新区战略发展的路径选择——“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及政策”高端论坛专家发言摘编(上)》,《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3期。

[50]辛文玉、崔涛、杨欣玥:《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当代经济》2016年第11期。

[51]熊莎:《关于人力资本流动与聚集的认识与评述》,《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5期。

[52]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科技金融支持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9期。

[53]阎庆民、张晓朴等:《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

[54]殷存毅:《雄安新区发展与制度创新》,《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3期。

[55]尹成远、冯悦:《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金融结构优化研究》,《金融理论探索》2017年第1期。

[56]袁亚杰、乔宏、虞丹婷:《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视角下河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商业会计》2016年第23期。

[57]岳岐峰、宋保庆:《先行先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融角色探讨》,《河北金融》2015年第2期。

[58]张贵:《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情况与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3期。

[59]张双英、刘圣:《京津冀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式选择》,《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6期。

[60]张同斌、高铁梅:《财税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61]张菀航、高妍蕊:《雄安新区:激活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盘棋”》,《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8期。

[62]张西奎、胡蓓:《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研究》,《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

[63]张雪、李爽、张靖轩:《京津冀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机制》,《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64]张耀军:《从雄安新区设立看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群言》2017年第5期。

[65]张玉柯、胡继成:《京津冀协同视域下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效率》,《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66]张玉兰:《把握人才集聚规律,推进人才集聚工程》,《中国人才》2005年第12期。

[67]周京奎、白极星:《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破局”:模式选择与实现机制》,《长白学刊》2017年第1期。

[68]周密、孙哲:《雄安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3期。

[69]朱杏珍:《人才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70]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1]天津市统计局:《201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2]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3]Becker G.S.,Human Capita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74]R.Florida,“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alent”,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4(2002):92.

[75]M.Giannetti,“Skill ComplemEntarities and Migration Decisions”,Labour1(2010):15.

[76]Hicks,John Richard,The Theory of Wages(London:Macmillan,1932).

[77]Jesse M.Shapiro,“Smart Cities:Quality of Life,Productivity,and the Growth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http://nber15.nber.org/papers/w.11615.

[78]Kenney Martin,Florida Richard,“Japanese Maquiladoras: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Global Commodity Chains”,World Development1(1994):22.

[79]P.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3(1991):483~499.

[80]Ravenstein E.G.,“The Laws of Migration”,Journal of the Statistic Society 1385(1976):151.

[81]Tan Yigitcanlar,Scott Baum,Stephen Horton,“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Knowledge Workers in Knowledge Cities”,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5(2007):11.

[82]Taylor L.R.,Taylor R.A.,“Aggregation,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Mechanics”,Nature(197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