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20

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图书

The End of the Low-cost Labor Era

SSAPID:101-2729-1217-61
ISBN:978-7-5201-294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农民工群体权利意识角度来探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因素,认为企业招工难所形成的“工荒”现象是农民工群体权利意识提高的标志。农民工维权除了进厂前后的“用脚投票”之外,还有进厂前的小规模工资集体协商,即“非制度化工资集体协商”。当前民营企业为解决招工难问题,比较重视企业员工生活区建设,“企业社区”的出现将有助于提升农民工家庭城镇化生活水平。

相关信息

丛书名:福州大学群学论丛
作 者: 甘满堂
编 辑:佟英磊;赵娜;孙连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附录

 绪论 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

  一 农民工以行动终结低成本劳动力时代

  二 “工荒”表明劳动力无限供给已出现拐点

  三 到西部招工不具有可持续性

  四 国家法规正在支持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

  五 国际经济形势也需要中国走出低成本劳动力发展模式

  六 “中国制造”需要积极应对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

 第一章 西方国家工人待遇改善的历史过程

  一 工会运动是推动工人待遇改善的最主要力量

  二 政府立法保护推动

   1.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工人立法

   2.二战前的美国工人立法

   3.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工人立法

  三 企业家自觉

  四 走向成熟的西方国家劳资关系

   1.劳资关系的本质与发展模式

   2.走向成熟的西方国家劳资关系

  五 西方国家工人权益改善对我国保护农民工的启示

 第二章 “工荒”与农民工权利意识

  一 农民工群体的力量

  二 当前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

   1.工资待遇与劳动时间

   2.员工管理*

   3.离职率

  三 当前企业“工荒”背后的员工高离职率问题

  四 跳槽:农民工群体表达不满的主要方式

  五 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

 第三章 影响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二 资料来源与研究设计

   1.研究资料来源

   2.研究假设

   3.主要变量的测量

  三 福建沿海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概况

   1.泉州、福州地区农民工概况

   2.福建沿海地区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所在企业用工环境情况

   3.福建沿海地区农民工工资及福利待遇的基本情况

  四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影响

   1.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

   2.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

   3.企业与地方社会环境对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影响

  五 决定农民工工资收入的模型讨论

 第四章 当前最低工资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一 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方法与社会意义

  二 当前最低工资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最低工资标准仍偏低

   2.民营企业多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员工基本工资

   3.多数农民工不知道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 让最低工资标准发挥应有作用

   1.最低工资标准应当与职工平均工资挂钩

   2.最低工资标准需要出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3.加大对最低工资标准法规的宣传力度

   4.加强对最低工资实施的监督与违反规定的处罚

 第五章 从离职跳槽到非制度化工资集体协商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 当前非制度化工资集体协商的几种形式

   (一)组团求职与工资个别协商

   (二)帮工队与“厂内赶工”

   (三)家庭作坊与“厂外赶工”

   (四)承包生产流水线或车间,另类的“厂内赶工”

  三 当前非制度化工资集体协商带来的影响

  四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用脚投票”压力下的企业工资调整机制

  一 相关研究背景

  二 “用脚投票”与企业劳动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压力

  三 职业经理人自觉为员工利益代言

  四 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企业班组的“欺生”问题与新员工的保底工资

  一 研究背景与文献评论

  二 MF公司生产班组工资分配制度

   (一)MF公司挤压车间班组工资分配制度

   (二)影响员工工资的岗位系数

  三 班组内的“欺生”极端表现

  四 给新员工的“保底工资”

  五 总结与讨论

 第八章 新型企业社区及其在农民工城镇化中的作用

  一 研究背景与理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的理论框架

   3.相关概念解释

   4.研究方法

  二 关于企业社区与农民工城镇化的文献评论

   1.农民工城市化问题

   2.作为员工福利的企业社区

   3.国外企业社区发展与研究概况

   4.中国企业社区与农民工工资待遇

   5.中西企业社区比较

  三 破解“工荒”问题与新型企业社区建设

   1.“工荒”的困扰

   2.泉州企业社区与员工福利

   3.企业非法定福利对于员工的意义

  四 当前企业社区存在的员工生活问题

   1.员工的不良嗜好与行为问题

  五 结论与讨论

   1.相对封闭的企业社区

   2.企业社区只是临时庇护所

   3.企业不合理的工作时间规定影响员工的生活品质

   4.企业社区也需要社会工作干预

   5.发挥企业在农民工城镇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不良嗜好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二 新生代农民工不良嗜好的表现及危害

   1.烟瘾

   2.酗酒

   3.买彩票与打牌(赌博)

   4.玩电子游戏

   (二)新生代农民工不良嗜好的危害

  三 新生代农民工不良嗜好的形成原因

   (一)企业对于工作之外的员工生活不关注,放任自流

   (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亚文化的影响

   (三)休闲娱乐方式单一、匮乏

  四 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1.对问题员工进行个案干预和治疗

   2.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3.朋辈群体与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

   4.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引导员工过健康向上的休闲生活

   5.企业引进社工还需要政府推动

 第十章 政府干预企业工资分配的社会政策变迁与展望

  一 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工资管理

   1.行政与技术级别工资分配制度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资管理规定

   1.企业工资管理体制改革过程

   2.国家对于企业工资管理的社会政策

  三 起草中的“工资条例”与工资管理制度发展方向

   1.当前企业工资分配过程中的差距问题

   2.“工资条例”制定过程中的困境

   3.强有力的工会是工资管理制度得到贯彻的保证

  四 总结与展望

 序

 后记

本书从农民工群体权利意识角度来探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因素,认为企业招工难所形成的“工荒”现象是农民工群体权利意识提高的标志。农民工维权除了进厂前后的“用脚投票”之外,还有进厂前的小规模工资集体协商,即“非制度化工资集体协商”。当前民营企业为解决招工难问题,比较重视企业员工生活区建设,“企业社区”的出现将有助于提升农民工家庭城镇化生活水平。

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边燕杰等:《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蔡禾、朱建刚:《广东劳工维权组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珠三角的调查报告》,《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3期。

蔡禾、李超海:《农民工工资增长背后的不平等现象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蔡禾、刘林平、万向东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蔡禾、史宇婷:《劳动过程的去技术化、空间生产政治与超时加班——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蔡禾:《从“底线型”利益到“增长型”利益——农民工利益诉求的转变与劳资关系秩序》,《开放时代》2010年第9期。

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陈峰:《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陈土新:《社会福利企业与残疾人就业》,《中国残疾人》2011年第9期。

陈文星:《论西方工资决定理论与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完善》,《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3期。

程延园:《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仇雨临、陈珊等:《员工福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董晓杰:《从〈全国工业复兴法〉到〈国家劳工关系法〉:浅析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劳工立法》,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4。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研究》2013年第5期。

方舒:《工业社会工作与员工精神福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房光宇:《工作场所的秩序何以可能——从“制造同意”到员工自觉》,《社科纵横》2011年第6期。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

福建省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福建省主要数据公报》,2006。

甘满堂、赵越:《“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甘满堂:《“用脚投票”压力下的企业工资调整机制——以泉州民营企业为例》,《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甘满堂:《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2010年第2期。

甘满堂:《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甘满堂:《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甘满堂:《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甘满堂:《新生代农民工的不良嗜好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甘满堂:《引进专业社工解决员工精神健康问题》,《福建日报》2012年9月4日。

高钟:《企业社会工作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郭凤鸣、张世伟:《教育和户籍歧视对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异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6期。

韩福国等:《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韩兆洲、魏章进:《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6年第1期。

黄春燕:《择业渠道、就业经历对农民工工资影响分析》,《求索》2010年第4期。

黄岭峻、王作懋:《“八级工资制”引发的两次批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黄岩:《工厂外的赶工游戏——以珠三角地区的赶货生产为例》,《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黄英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华泰书局,1998。

姜金霞、李俊涛、孙鹏:《企业员工援助计划在我国企业中的有效运用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6期。

金小红、陈薇:《越轨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流动犯罪青少年调查》,《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康士勇:《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赖德胜等:《我国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李强:《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学术界》2004年第4期。

李强:《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技术工人转向中间阶层社会结构的战略探索》,《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李强:《转型时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李亚青、吴连灿、申曙光:《企业社会保险福利对农民工流动性的影响——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的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9期。

廖慧卿、罗观翠:《从国家到市场——中国大陆残疾人集中就业政策变迁》,《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林惠雅:《我国企业员工福利浅》,《民营科技》2012年第7期。

刘精明:《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刘丽丽:《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员工福利管理》,《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7期。

刘林平、万向东等:《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刘林平、雍昕:《宿舍劳动体制、计件制、权益侵害与农民工的剥削感——基于珠三角问卷数据的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刘林平、张春泥:《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珠江三角洲农民工工资的决定模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刘林平、郑广怀、孙中伟:《劳动权益与精神健康——基于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外来工的问卷调查》,《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刘雅惠:《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福利政策》,《中国商贸》2011年第7期。

刘燕斌:《部分国家政府工资管理职能介绍》,《国际劳动》2008年第8期。

鲁运庚:《英国早期工厂立法背景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罗润东、周敏:《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罗小兰:《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就业效应分析——对全国、地区及行业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11期。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李荣荣译,商务印书馆,2008。

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潘毅、任焰:《国家与农民工:无法完成的无产阶级化》,《21世纪双月刊》2008年第6期。

裴宜理、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钱乘旦:《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南京出版社,1992。

钱乘旦:《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三联书店,1982。

任焰、梁宏:《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任焰、梁宏:《资本主导与社会主导——珠三角农民工居住状况分析》,《人口研究》2009年第2期。

任焰、潘毅:《宿舍劳动体制:劳动控制与抗争的另类空间》,《开放时代》2006年第3期。

佘宗明:《〈工资条例〉难产与权利“画饼”化》,《沈阳日报》2011年8月23日。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宋湛:《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隋永舜:《刍议美国劳工立法的历史演进》,《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唐茂华:《工资差异、城市生活能力与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中国背景的分析框架》,《财经科学》2005年第4期。

田北海、雷华:《人力资本、权利意识、维权行动与福利获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途景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最低工资立法问题》,《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2期。

万向东、孙中伟:《农民工工资剪刀差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王春光:《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王弟海:《从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最低工资制度》,《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王丽丽:《国家抓紧起草〈工资条例〉》,《江苏经济报》2007年12月28日。

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王婷、陈静慈:《最低工资制度的社会学分析》,《中国工人》2013年第8期。

魏万清:《劳工宿舍:企业社会责任还是经济理性,一项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社会》2011年第2期。

温效仪:《集体谈判的内部国家机制——以温岭羊毛衫行业工价集体谈判为例》,《社会》2011年第1期。

肖京、朱洵:《我国当前工资立法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谢国雄:《纯劳动:台湾劳动体制诸论》,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1997。

谢国雄:《外包制度:比较历史的回顾》,《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89年第2期春季号。

谢鸿钧:《工业社会工作实务——员工协助方案》,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

徐道稳:《生存境遇、心理压力与生活满意度——来自深圳富士康员工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4期。

许琳等:《残疾人就业难与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完善》,《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河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严云龙、赵锦辉、沈纳:《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国财政》2007年第3期。

杨聪敏:《外来务工者的权利平等与政府的责任:宁波外来农民工权利平等实证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杨树人:《1897-1906年日本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外国问题研究》1981年第4期。

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约翰·P.温德姆勒:《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集体谈判》,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岳经纶、庄文嘉:《全球化时代下劳资关系网络化与中国劳工团结——来自中国沿海地区的个案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学理论的基础》,社科文献出版社,1990。

张开发:《评析英国1802年〈学徒健康与道德法〉:兼论英国早期工厂法起源》,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4。

张友伦、陆镜生:《美国工人运动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赵东宛:《1985年起的工资制度改革(下)》,《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年第2期。

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郑秉文:《如何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用工荒”》,《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3期。

郑广怀、刘焱:《“扩展的临床视角”下企业社会工作的干预策略——以广东D厂的新员工为目标群体》,《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6期。

朱叶萍:《现代英国劳动立法研究及其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0。

庄娜芬:《工人恶意跳槽,“新东家”被“老东家”告状》,《晋江经济报》2010年5月26日。

J.M. Abowd,F. Kramarz,D.N. Margolis,“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in France and the U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al Research,Working Paper 6996,1999.

Mary. C. Brinton,Women and the Economic Miracle:Gender and Work in Postwar Japan,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Simon Clarke and Tim Pringle,Labour Activism and the Reform of Trade Unions in Russia,China and Vietnam,NGPA Labour Workshop,2007.

David Newark and William L. Wascher,“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MicroeconomicsV01.3. No.1-2(2007).

Emily Honing,Sisters and Strangers: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1919-1949,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Elizabeth J. Perry,Shanghai on Strike: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Mark Granovetter,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2nd Edition(with a new Preface and a new chapter updating research and theory since the 1974 edi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Marks Gary,Unions in Politics:Britain,Germany,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Genturies. 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Sidney Pollard,The Genesis of Modern Management,London:Penguin Books,1965.

H. Hazama,The History of Labour Management in Japan,London:Macmillan Press,1997.

Patricia Tsurumi,Women in the Thread Mills of Meiji Japa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简 介:本书从农民工群体权利意识角度来探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因素,认为企业招工难所形成的“工荒”现象是农民工群体权利意识提高的标志。农民工维权除了进厂前后的“用脚投票”之外,还有进厂前的小规模工资集体协商,即“非制度化工资集体协商”。当前民营企业为解决招工难问题,比较重视企业员工生活区建设,“企业社区”的出现将有助于提升农民...

作者: 甘满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