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王学研究(第五辑)图书

SSAPID:101-2708-5226-01
ISBN:978-7-5097-972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王学研究》由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主办,围绕阳明学研究,征集国内外学者的论文,汇集阳明学最新研究成果。本辑有四个栏目:阳明学研究、阳明后学研究、儒学与中国哲学、宋明理学研究。《王学研究》具有独特、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国阳明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平略 陆永胜
编 辑:卫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阴阳学研究

  王阳明经学思想散论

   一

   二

   三

   四

   五

  王阳明“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学说的关系

   一 王阳明对知行合一说的建构

   二 知行合一与静坐

   三 知、行、致

   四 “立言宗旨”

   五 知行合一说的价值

  阳明心外无理论证中的逻辑谬误

   一 外在的批评和内在的批评

   二 求理于外和求理于内

   三 消极论证和积极论证

  阳明心学美学与禅学美学

   一 阳明心学美学

   二 禅宗美学

    1.禅宗美学的心性本体论

    2.禅宗美学的认识论

   三 二者之异同

    1.心学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思想相同之处

     (1)审美体验的主体性要求相同

     (2)审美体验方式相似

     (3)审美体验结果一致

    2.心学美学思想与禅宗美学思想不同之点

     (1)对于世界的美学价值判断不同

     (2)对主体的内在审美要求不同

     (3)二者的历史归宿不一样

  湛若水、王阳明“格物”之辩*

   一 初次交锋:内外之争

   二 再次碰撞:知行之辩

   三 最后的冲突:“心”的内涵之分歧

  朱熹的“良知”说及其与王阳明“良知”说的异同比较

   一 朱熹“良知”说的含义与“致知”之谓

    (一)朱熹所谓“良知”

    (二)“致知”之谓

   二 心性论视域下的朱熹“致知”说

   三 致知——人道与天道的贯通之途

   四 朱熹与王阳明“良知说”之比较

  “心外无物”与“存在就是被感知”

   一 王阳明对心物关系的看法

   二 贝克莱对心物关系的看法

   三 王阳明与贝克莱对心物关系看法之比较

 阳明后学研究

  邹元标实心本体论的建构及其价值省察*

   一 识仁:功夫向度中的本体建构

   二 透性:实践向度中的心体建构

   三 释空:实心本体论的反向建构

   四 实心本体论的价值省察

  再论王艮“保身说”的得与失

   一 王艮提出“保身说”的缘由

    1.两次政治事件

    2.灶丁身份和贩盐经历

    3.对孝亲的重视

   二 王艮“保身说”的积极理解

   三 王艮论证“保身说”的失误

   结语

  王心斋“帝者师”治世思想探微

   一 修身立本与出为帝者师

   二 以道殉身与永不出仕

   三 知几谏君与觉官济民

  王龙溪社会治理思想探析

   一 经邦济世

   二 良知治世

   三 一体治政

   四 王道仁政

   五 以心治世

   六 四民平等

   结语

 儒学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特性对科学方法的设限*

   一 非物质化设限

   二 非数量化设限

   三 非心理化设限

   四 非定义化设限

   五 非知识化设限

   六 几点思考

    1.以科学方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必须注意边界

    2.中国传统哲学对科学方法的设限是相对的

    3.科学方法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影响之评估

  公共性问题的视野

   一

   二

   三

   四

   五

  礼与仁:人的生活活动的两个向度

   一 礼:人的意义的实现

   二 仁:人的本质的自觉

   三 科举制与旌表制:礼与仁的制度保障与国民教育

    (一)科举制:礼与仁的制度保障

    (二)旌表制:礼与仁的国民教育

  低调的美德和智慧

   一

   二

   三

  先秦儒家“天命

   一 殷周“神谕”说

   二 春秋“禅让”说

   三 战国“革命”说

   四 “天命——革命”说之检讨

  性朴、性恶与向善:荀子人性学说的三个层次*

   一 荀子“性”概念之辨析

   二 荀子人性学说的三个层面

    1.“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对人性的基本认定

    2.“人之性恶明矣”:荀子对人性消极层面之凸显

    3.“涂之人皆可以为禹”:荀子人性学说的最终归宿

   三 关于荀子人性学说诠释方法的几点思考

  经典诠释的有效性何在?

  范式转换背景下的中庸观新形态

   一 中庸之体:《中庸》新范式的根基

   二 中庸之用:《中庸》新范式的主体

   三 中庸之境:《中庸》新范式的完成

   结语

 宋明理学研究

  王船山的认知思想研究*

   一 “合知能而载之一心”

   二 己、物、能、所:船山的认知视阈

    (一)己与物

    (二)能与所

   三 学思与格致的认知方法

    (一)学与思

    (二)格物致知

   四 研究船山认知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王船山分配伦理思想探赜*

   一 “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的分配伦理理念

   二 “均其心以均天下”的分配伦理新突破

   三 “均之者,非齐之也”的分配伦理批判

   四 “絜矩之道”:分配伦理的实现路径

  朱子明德观的内涵*

   一 天赋“明德”

   二 明德涵盖德性与德行,以德性为主要内容

   三 明德是人的能力的根源

   四 明明德:人的实现

   五 通往圣人之路:因其所发而遂明之

   结论

  朱熹的公正思想

   引言

   一 西学的公正思想

   二 朱熹公正思想及其“好人恶人章”的宋学解土壤

   三 朱熹公正思想的程学渊源

   结语

 《王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文前辅文

《王学研究》由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主办,围绕阳明学研究,征集国内外学者的论文,汇集阳明学最新研究成果。本辑有四个栏目:阳明学研究、阳明后学研究、儒学与中国哲学、宋明理学研究。《王学研究》具有独特、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国阳明学研究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