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4

北京青年社会结构变化与共青团工作改革图书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Youth and Reform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Beiing

SSAPID:101-2708-2831-32
ISBN:978-7-5097-8199-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为全面掌握首都青少年群体的数量结构、区域分布、群体特征和利益诉求,北京共青团启动了“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将全市青少年按“全体青年”和“特征及新兴青年”两大板块,划分为22类群体,进行全维度系统调研,按1%的抽样比例,历经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10.8万份问卷和6000个面对面访谈,首次掌握了北京市青少年社会结构,形成了2+22+5篇调研报告。本书即是此次调查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北京青年群体的结构变化及共青团的基层改革实践与反思。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青年研究会
编 辑: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编委会

 第一篇 总报告

  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显示的当代城市青年的八个新特征

   一 北京青年的基本结构

   二 当代青年的八个时代新特征

    (一)新流动特征:流动青年群体庞大,城市融入程度差异明显

     1.“原住型”户籍青年

     2.“迁入型”户籍青年

     3.“门槛型”流动青年

     4.“普通型”流动青年

     5.流动人口二代

    (二)新行业分布:2/3的从业青年聚集在传统单位以外

    (三)新群体类型:众多意识形态影响力大的新兴青年群体在北京聚集

    (四)新交往方式:青年交往圈以同学同事为主,互联网催生大量青年自组织

    (五)新思想状况:青年价值观总体健康向上,部分群体的政治认同态度值得关注

    (六)新压力困扰:职业发展不确定和住房压力,成为城市青年的突出困扰

    (七)新组织覆盖:党团组织资源在青年群体中分布不均,青年之间希望党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差异性大

    (八)新奋斗精神:青年奋斗精神突出,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三 几点思考

    (一)北京是大城市和人口流入地的缩影,青年群体的新特征具有典型意义

    (二)当代青年总体积极向上,是国家未来发展可以依靠的力量

    (三)青年工作应当把握青年的时代需求,从增强青年“获得感”入手深化改革

    (四)改革应跟上青年的时代变化步伐,努力构建起当代青年新的熟人社会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思考共青团六方面改革

   一 落实联系青年的体制机制,开展以“强化团的委员会代表性”为主线的机构改革

   二 积极适应首都青年社会结构的变化,推进“职业+地域+社会交往”三维基层组织改革

    (一)做实做细基于工作学习关系的职业型组织

    (二)继续巩固基于居住生活关系的地域性组织

    (三)构建基于社会联系关系的交往性组织

   三 组织北京团员重新登记,深化以“提高团员先进性”为目标的团员管理改革

    (一)重新登记

    (二)规模控制

    (三)征信系统

    (四)严格标准

   四 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框架下,重新明确新形势下北京共青团的工作领域

   五 建立资源力量下沉基层的体制机制,深化“一切为了基层支部”的运行机制改革

    (一)明确基层支部可考核的工作标准

    (二)形成全团资源全面下沉基层支部的机制

    (三)建立扁平化的“支部生活管理信息系统”

   六 改革干部来源和管理方式,把共青团改造成为党政干部学习群众工作能力的大学校

    (一)优化干部来源

    (二)加强政治训练

    (三)常态联系基层

    (四)灵活考核管理

    (五)吸纳优秀人才

 第二篇 各群体报告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抽样方法

   二 群体特征

    (一)家庭社会背景来源广泛

    (二)高学历化趋势凸显

    (三)经济压力、住房困难最为突出

    (四)工作压力较大,健康满意度不高

    (五)社会交往面狭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

    (六)职业认同度较高,职业规划呈多元化期待

    (七)工作胜任度较高,期待提高治理能力

    (八)思想积极向上,勇于投身改革

    (九)利益诉求基本理性,拥护“转职能、改作风”

    (十)存在“网络集体失语”现象

   三 工作思考

    (一)该群体是社会转型中的“单位人”、单位里的“新生代”

    (二)团组织在机关事业单位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

    (三)共青团工作要善于对机关事业单位的中心工作做“正回应”

    (四)共青团要为处于职业初级阶段的青年搭建提升治理能力、展现发展潜力的出彩舞台

   四 工作方法

    (一)“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

    (二)青年岗位技能竞赛

    (三)提高治理能力读书会

    (四)跨系统青年工作交流会

    (五)机关青年职业精神分享交流会

    (六)传递正能量网评员队伍

    (七)创新机关青年工作的组织设置

    (八)老干部“传帮带”成长教育

    (九)党团员引领参与志愿服务

    (十)机关团青工作骨干培训班

  市属国有企业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特征分析

    (一)并非都是高学历,多数为北京户籍或北京院校毕业

    (二)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各行业性别占比差异较大

    (三)收入行业差异大,结余不多,生存型支出占主体

    (四)住房压力总体较大,租房是住房的主要形态

    (五)工作时间正常,通勤时间长,学习和锻炼不足

    (六)婚恋观较为理性成熟,生二胎的意愿与收入正相关

    (七)工作稳定是最大吸引力,职业满意度不算太高

    (八)思想普遍积极乐观,对社会公平有更高期待

    (九)公共参与以工作和居住空间为主,社会交往多为学缘、业缘关系

    (十)上网已经成为生活和社交习惯,但网络情绪表达理性

   四 工作思考

    (一)国企青年是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共青团的一支核心力量

    (二)国企青年工作要发挥组织优势,坚持党建带团建,把青年成长成才和企业改革发展有效结合

    (三)国企青年工作要探索社会化机制,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在社会认知和社会参与上提供更多支持

   五 工作方法

    (一)党建带团建:依托党组织加强国企青年的组织联系

    (二)网络新媒体:建设网络信息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

    (三)青字号品牌:“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突击队、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

    (四)公益志愿活动:“为毛主席站红岗”“温暖衣冬”等

    (五)榜样选树:“寻找最美青工”活动

    (六)技能比赛和交流:“百万青工 岗位建功”行动

    (七)区域化团建:楼宇青年服务计划

    (八)参观考察:新青年城市体验营之走进企业活动

    (九)生活服务:北京青年商店联盟

  非公企业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群体特征

    (一)以非京籍青年为主

    (二)收入和国企差异不明显

    (三)住房压力较大

    (四)生存型支出比重高

    (五)发展型生活安排不足

    (六)对国企和机关就业心存向往

    (七)认同奋斗是主流价值观

    (八)和互联网关系密切

    (九)青年的发展规划不清晰

   三 工作思考

    (一)非公企业青年数量庞大,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结构和北京产业结构紧密相关

    (二)非公企业青年是社会流动和分化的主要群体,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针对非公企业青年工作要探索新方式,按照交流、团结、组织的路径,通过组织和工作创新,实现从情感认同到组织认同的过渡

   四 工作方法

    (一)从行业入手,推动行业团建

    (二)从工作地域入手,推动园区团建

    (三)从居住区域入手,推动区域化团建

    (四)开展青字号品牌创建

    (五)加强青年企业家组织建设

    (六)非公团干部培训班和骨干训练营

    (七)推广青年商店联盟

    (八)楼宇青年服务计划

    (九)加强全媒体引导

  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与抽样方法

   二 群体特征

    (一)群体结构特征:女性多、党团员多,学历高,京籍与非京籍各占一半

    (二)生活状况特征:收入不高,结余不多,发展型支出不足,住房负担重

    (三)职业发展特征:兴趣爱好是从业动力,职业化程度较低,多数有转行意愿

    (四)思想状态特征:整体积极乐观,认同主流价值观,最关注民生和社会组织发展,高度关注社会公平

    (五)群体需求特征:诉求集中于收入和住房,发展提升诉求也较为迫切

    (六)网络使用特征:网络使用率、互联网参与度高,实体组织网络化、网络组织实体化,线上线下结合发展倾向日趋显著

   三 工作思考

    (一)身份认同是社会组织从业青年当前的主要困惑

    (二)社会组织中的人才队伍是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团组织应陪伴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成长

   四 工作方法

    (一)实施“伙伴计划”,联系覆盖社会组织

    (二)举办“骨干训练营”,凝聚培育核心力量

    (三)举办“职业培训班”,提升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水平

    (四)开展“选树榜样表彰激励”活动,增强归属感和影响力

    (五)策划推动“主题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六)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支持组织发展

    (七)开展“联合劝募”,拓展资源渠道

    (八)建立“孵化基地”,推动组织向正规化、实体化发展

    (九)建立“党团组织”,增强组织凝聚力

    (十)统筹“行业推动”,促进社工行业整体发展

  农业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农业人口减少,农村青年外流,农业从业青年户籍结构多元

    (二)具有多重经济身份,收入来源呈多样化特征

    (三)从事种植业的居多,但传统粮食种植已不是主要收入来源

    (四)收入水平不高,生活自由安逸,对生活现状满意而不满足

    (五)网络生活有度,保持传统农村“熟人社会”的明显特征

    (六)党员比例高,成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力量

    (七)不愿离开土地,高度关注涉农政策,但实际了解程度并不高

    (八)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偏低,未来发展方向模糊

    (九)职业技能不足,游走在城市乡村边缘

    (十)业余生活单调,期待丰富的文化活动

   四 工作思考

    (一)农业青年量小但对北京城市功能转型很重要

    (二)要造就适应首都农业特征的新农民

    (三)把握“熟人社会”特征,用“身边榜样”引领青年发展

   五 工作方法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

    (二)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团组织建设

    (三)合作社建立团组织

    (四)以工作月历方式具体指导村团支部工作

    (五)青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班

    (六)惠农政策宣讲会

    (七)青年农民创业致富大赛

    (八)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选

    (九)乡村青年文化节

  高校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生源以非农户籍为主,并具有来源广泛、多元包容的特征

    (二)区域聚集程度高,区域性高校文化氛围浓厚

    (三)非农业户籍学生集中于优质教育资源,农业户籍、非京籍学生在学历层次上呈现“低—高—低”分布

    (四)普遍拥有理智的爱国情感,绝大多数拥护并肯定党的领导

    (五)对“中国梦”充满信心,普遍肯定奋斗、诚信等优秀品质对于人生的意义,同样关注社会公平问题

    (六)是与网络深度融合的新一代

    (七)课余时间安排不尽合理,日常体育锻炼偏少

    (八)面临多重压力且相互交织,但多数人能够找到合理的减压方式

    (九)消费水平普遍偏高,家庭是其经济主要来源

    (十)社会关系中,与同学交往最为密切,同学关系成为未来稳定的朋友圈最重要的基础

    (十一)就业期望值高,普遍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但对自身知识和能力储备的相对不足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十二)充分肯定创业的意义,对创业的认识相对前代大学生更为全面

   四 工作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是继承“五四精神”“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青年,但新形势下的思想引导工作仍需长抓不懈

    (二)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思想独立,排斥等级观念,容易受到各类社会思潮和明星、大V等社会名人的影响

    (三)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处于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新常态下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亟待加强

    (四)依托“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共青团组织在高校育人格局中提升贡献力的重要路径

   五 工作方法

    (一)“与信仰对话”——名人名家进高校讲述成长经历

    (二)首都高校千名团委书记与大学生面对面活动

    (三)新闻发言人进高校讲解社会热点

    (四)“我的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活动

    (五)借助新媒体鼓励大学生主动认识社会

    (六)依托爱国纪念设施教育当代青年学生

    (七)通过大型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公益实践

    (八)联合首都优势资源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

    (九)发动体育示范活动强健大学生的体魄、磨炼意志

    (十)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基层回报社会

  中学生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生活条件优越,物质追求比较理性

    (二)压力主要来自校内课业,主动学习意愿强

    (三)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四)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在纠结中走向成熟

    (五)强调自我,在矛盾中寻找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平衡

    (六)开始自主地全面接触网络,但缺乏适当的监管

    (七)政治意识基本形成,步入社会化成长的第一个关键阶段

    (八)重视民主,在校园事务管理中进一步强化民主观念,积累民主参与经验

   四 工作思考

    (一)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处于纠结、矛盾、叛逆的青春期,中学生急需思想上的解惑与引领

    (二)必须高度重视中学共青团的源头性地位

    (三)实践活动是服务学生社会化成长的最主要方法

    (四)同伴教育和集体教育是中学共青团工作的独特优势

   五 工作方法

    (一)团队课主阵地深入开展思想教育与引导

    (二)系列仪式教育激发和强化理想信念

    (三)少年先锋团校培养初中团员意识

    (四)中学生业余党校、推优入党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五)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社会化技能发展

    (六)中学生志愿服务搭建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

    (七)户外训练营引领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建立“团建十佳”指标体系,明确基层工作任务与要求

    (九)高校团青干部挂职中学团委书记,增强工作力量

  小学生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生活条件优越,家庭环境宽松

    (二)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家务劳动少,应急能力欠缺

    (三)小学生校园减负取得一定效果,但课外学习负担明显

    (四)以网络化和社区化为特征的大城市交往方式明显

    (五)具备科学常识,但科学兴趣随年级的升高有下降趋势

    (六)价值观积极正向,志向追求呈现多元化

    (七)家庭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影响显著

    (八)具有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九)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同时自我意识高

   四 工作思考

    (一)当前首都小学生呈现出特大型城市少年儿童特征

    (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

    (三)少先队组织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工作中大有可为

    (四)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家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五 工作方法

    (一)将少先队制度建设纳入教育部门的整体安排,以确保推动落实各项工作

    (二)建立千优带队创建工作指标体系,加强大、中、小队建设,夯实少先队组织基础

    (三)组织少先队辅导员分级分类培训,打造“政治素质过硬、职业精神优良、专业技能全面”的工作队伍

    (四)将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在课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建立分层化、系统化、课程化的教育体系

    (五)建好红领巾全媒体平台,用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进行影响

    (六)以各类仪式教育为载体,强化少年儿童爱国情感和组织归属感

    (七)举办红领巾户外训练营,对少年儿童进行实践教育

    (八)利用六一儿童节和队庆日等契机,开展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

    (九)加强少先队学科建设,推动少先队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十)加强少先队工作学会建设,大力推动科研兴队

  中专职高学生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非农户籍比例大

    (二)认同党的领导和国家发展

    (三)自律能力较弱、学习方法欠缺,但职业观念积极向上

    (四)重视学习成绩对就业的影响,但学习动力不足

    (五)社交需求多元,但组织覆盖面有限

    (六)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业余娱乐

   四 工作思考

    (一)中职学生群体成长成才需求强烈

    (二)成绩不佳与自律能力较弱并存

    (三)中职共青团的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四)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产业大军

   五 工作方法

    (一)举办“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毕业生系列分享活动

    (二)推进“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

    (三)探索开展中职团组织联席会议

    (四)加强中职学校团干部轮训工作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群体高知高学历特征明显

    (二)专业教师职称呈现“纺锤状”,晋升副高出现“职称拥堵”

    (三)对现行高校科研制度持保留意见,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是其压力来源

    (四)课外师生交流方式有待改进

    (五)工作、生活稳定,收入以工资为主体,住房是最主要的困难

    (六)社交以同学为中心,以单位为半径,校园成为其后天形成的熟人社会

    (七)单位是问题诉求和解决的主渠道

    (八)网络表达趋于理性,但网络影响力不容忽视

    (九)对未来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四 工作思考

    (一)青年教师是“讲台上的青年”,是具有“身份双重性”的特殊青年群体

    (二)青年教师需要更多的交流服务平台

    (三)青年教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五 工作方法

    (一)开展青年教师“认识社会 回报社会”专项实践活动

    (二)举办“首都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即圆明园论坛)

    (三)组织青年教师到街道乡镇挂职锻炼

    (四)推进“我爱我师”市级优秀青年教师评选

    (五)开展“五四杯”青年教师系列体育赛事

    (六)筹建“首都青年教师智库”

    (七)推出青年教师“网络公开课”

  中小学青年教师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生活工作压力大,但工作满意度高

    (二)高学历特征明显,职业选择起步早

    (三)社会交往方面,以同学、同事和家人为中心,具有一定的网络影响力

    (四)日常生活方面,以学校、家庭为主线,呈现典型的“单位人”特征

    (五)价值观积极正向,职业忠诚度高,主动投身教育改革意愿强

    (六)与学生交流互动非常密切,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小橘灯”

    (七)政治意识较强,群体意识积极向上

   四 工作思考

    (一)这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群体

    (二)中小学青年教师对中小学生思想影响显著

    (三)要切实发挥好共青团组织优势,在对青少年思想引领中实现团结凝聚

   五 工作方法

    (一)建设以教工团支部为中心的各类青年教工组织

    (二)加强教工团支部书记培训

    (三)在中小学青年教师中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活动

    (四)举办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修班

    (五)开展青年教师关爱行动

    (六)举办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

    (七)切实做好青年教师推优入党工作

  流动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主要分布在城乡接合部,且有向外扩散趋势

    (二)主要来自北京周边省市

    (三)受教育程度略有提高,但整体仍然不高

    (四)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五)流动大学毕业生的主要特征。

    (六)工业园区中的青年产业工人的主要特征

    (七)大型商市场中的青年销售人员的主要特征

    (八)相对集中管理的建筑业、保安业青年从业人员的主要特征

    (九)分散就业、生活的流动青年服务人员的主要特征

   四 工作思考

    (一)符合北京的发展阶段,但总体规模偏大

    (二)流动青年现象将长期存在,对于问题的解决需长远考虑

    (三)分类做好流动青年的交流、团结、组织工作

   五 工作方法

    (一)推进以业缘为机理的“两新”组织建团和行业团工委建设

    (二)发挥以乡情为机理的驻京团工委功能

    (三)加强以居住关系为机理的社区青年汇工作

    (四)开展“归雁工程”来京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支持行动

    (五)深化“志愿北京之蓝天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六)开展青年农民工法律公益咨询专项行动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群体(流动人口二代)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北京是绝大部分流动人口二代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二)流动人口二代的家庭完整、收入相对较低、以租房居住为主

    (三)学习状况:稳定长期就近受教育,自我评价较努力

    (四)流动人口二代的课余活动

    (五)流动人口二代的城市生活融入与城市人身份认同缺失

    (六)流动人口二代的生活感受和未来展望

   四 工作思考

    (一)流动人口二代是“有限融入城市”的一代

    (二)共青团要主动做好该群体工作

   五 工作方法

    (一)开办“课后四点班”少先队活动课,服务流动人口二代小学生群体

    (二)立足流动人口聚集区域,开展重点青年汇专题活动

    (三)开展新青年城市体验营活动,帮助流动人口二代融入城市生活

    (四)依托12355青少年心理与法律服务热线,对流动人口二代进行心理辅导干预

    (五)探索家庭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六)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活动,帮助流动人口二代解决实际困难

  创业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平均初始创业年龄为27.80岁,多数青年经过一定的社会历练后才投身创业

    (二)近六成的创业青年集中在批发零售及服务业,不同户籍、学历青年的创业行业明显不同

    (三)创业动机主要是希望能更加富有、把握命运,有顾虑但在自我内驱力的推动下坚持创业

    (四)创业青年大多生活状况一般,但能为创业梦想坚持奋斗

    (五)拥有积极正向的生活态度和主流价值观

    (六)创业初期主要以亲友支持为基础,发展后逐渐以市场主导

    (七)主要困难是各类政策无统一解读平台,扶持政策落地难

    (八)科技企业发展潜力较大,北京青年创业绩效情况良好

    (九)创业青年的企业较少与国有企业发生竞争关系

    (十)开展党团建设有一定基础,创业青年急需各类培训活动

   四 工作思考

    (一)北京创业青年是正能量充足、努力爬升、成长性较好的青年群体

    (二)创业就业是青年最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在“新常态”下如何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兼顾好人口调控工作与服务青年创业工作

    (四)共青团发挥组织平台作用大有可为,帮助更多青年创成业

   五 工作方法

    (一)成立北京市青年创业工作政府部门联席会,优化创业环境

    (二)建立共青团主导的青年创业第四方联盟,扩大组织覆盖面

    (三)开展创业青年政策宣讲会等活动,搭建政策咨询平台

    (四)发挥“12355”创业就业热线服务作用,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

    (五)制作北京青年创新创业活动“地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六)举办首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七)举办新青年创业学堂,覆盖全市社区青年

    (八)开展北京青年创业面对面活动,促进经验分享

    (九)开展北京青年创业训练营活动,搭建“创业生态圈”

    (十)加强北京青年创业园区建设,形成青年创业孵化阵地

    (十一)加强北京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

  外籍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分类

    (三)调研方法

    (四)抽样方法

    (五)调研框架

   三 群体特征

    (一)来源国相对集中

    (二)工作生活高度聚集

    (三)在京居住时间呈“哑铃状”分布

    (四)生活状况良好

    (五)文化认同度较高,关注点存在国别差异

    (六)喜欢北京,能融入北京生活

    (七)高度关注中国政治

    (八)社会交往意愿强烈

    (九)对外籍青年的服务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 工作思考

   五 工作方法

    (一)开展“未来领袖 青春使者”夏令营活动

    (二)开展“国际青年组织论坛暨北京友好城市青年交流营”

    (三)积极参与“国家青年交流年”活动

    (四)开展“欢动北京”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周

    (五)以社区青年汇为载体开展工作

    (六)开展“武动北京”留学生武林大会活动

    (七)建立“我是beijinger”微信平台

    (八)组建青年涉外工作人才队伍

  新闻媒体从业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一)调研群体定义

    (二)从业青年总量

   二 调查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数量大,呈区域化集中状态

    (二)文化层次较高,京籍从业青年较多、生活条件相对较好

    (三)普遍存在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四)竞争压力较大

    (五)工作业务个体性强,从业环境堪忧

    (六)处于迅速的市场改革进程中,人事关系市场化明显

    (七)兼有理想主义色彩和现实利益诉求

    (八)工作满意度高,但新媒体发展严重冲击职业认同

    (九)有着客观理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党团组织有覆盖但不充分

   四 工作思考

    (一)随着传统媒体的式微,新闻媒体从业青年在转型中适应

    (二)促进发展是交流、团结、组织新闻媒体从业青年的有效途径

    (三)党团组织需要在新闻媒体从业青年群体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五 工作方法

    (一)组织中央新闻媒体单位团组织联席会

    (二)发挥市宣传文化团工委作用

    (三)推动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发挥更大作用

    (四)明确新闻媒体从业青年的职业操守和规范

    (五)举办“阅·媒”读书会

    (六)举办“走基层”采编交流活动

    (七)开展新闻媒体从业青年培训工作

    (八)形成促进完善新闻媒体工作体制和优化从业环境的提案

  网络从业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年轻和学历是漂在北京的最大资本

    (二)空间分布状况呈现聚集特征

    (三)高端行业并不代表高端就业

    (四)生存状况不稳定,岗位收入的“马太效应”明显

    (五)职业流动和发展瓶颈并存,未来预期不明朗

    (六)网络传播的积极分子,网络改变生活的推动者

    (七)高度依赖网络生存,但现实社交明显缺乏

    (八)价值观积极向上,自我提升意愿强烈

   四 工作方法

    (一)要重视互联网企业建团工作,更要重视采取灵活多种类型的团建工作方法

    (二)建设“网络从业青年会客厅”平台

    (三)举行“YOU CAN YOU UP”网络从业青年社会角色体验活动

    (四)引导网络从业青年创作正能量网络作品

    (五)举办网络从业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训练营

    (六)举行网络从业青年选秀活动

    (七)开展“故乡温度”探访留守儿童

    (八)举行“缘在邻里”相亲交友活动

    (九)建立社区网负责人长效联系机制

    (十)举办网络文化新锐沙龙

  “北漂”艺术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艺术青年学历较高,多为非京籍生源,男性从业比例高

    (二)北京是艺术青年择业首选地,是其发展成长的沃土,与城市发展高度契合

    (三)艺术青年规律分布,工作生活相对集中,职业特点鲜明

    (四)艺术青年生存压力大,精神诉求和生活质量不成正比,内心感到无助

    (五)艺术青年富有激情,坚守梦想,艺术已经融入生命

    (六)艺术青年注重个性发展,不愿被束缚,崇尚自我管理

    (七)艺术青年积极向上,拼搏奋斗,充满正能量

    (八)对时事缺乏思考,辨识能力较弱

    (九)艺术青年发展直接受市场影响,行业规则不完善

    (十)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其事业影响度不大

   四 工作思考

    (一)艺术青年群体的存在是北京构建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青年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希望

    (三)做好艺术青年的交流、团结、组织是时代赋予社会组织的使命

    (四)构建符合青年艺术规律的市场和展示平台,助力艺术青年走好事业发展的第一步

   五 工作方法

    (一)成立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

    (二)建立北京青年艺术家发展基金

    (三)搭建集展示、演艺、选秀的活动平台

     1.举办青年美术家优秀作品展

     2.举办大学生小剧场戏剧节

    (四)打造融合进修、交流、提升的学习平台

     1.举办高端论坛

     2.举办高研班、大师班

    (五)对接市场,解决其收入来源

     1.举办青年艺术品公益拍卖

     2.开设创意集市、艺术衍生品设计

     3.建立艺术品销售的网络平台

    (六)举办国际青年艺术节

  残疾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党团员比例低

    (二)主要接受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学习深造愿望强烈

    (三)收入低是最明显的困境,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

    (四)希望得到更多专业的身心康复服务

    (五)思想状况总体乐观向上,对社会发展和未来充满希望

    (六)社会交往受限,婚恋难题比较突出

    (七)主要从家人和亲友获取帮助,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健全

    (八)娱乐方式单一,公共服务需求、社会参与意愿强烈

   四 工作思考

    (一)关注残疾青少年的成长现状,聚焦五大基本需求

    (二)努力维护残疾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充分调动共青团战线资源和优势,为残疾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四)发挥志愿者作用,服务残疾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 工作方法

    (一)开展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

    (二)推进“扶残助学、送教上门”服务项目

    (三)拓宽残疾青年创业就业支撑平台

    (四)依托社区青年汇,为残疾青年交友婚恋提供支持

    (五)加强“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服务残疾青少年

    (六)支持专业助残团队建设,探索搭建残疾人心理服务体系

  青年志愿者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首都青年高度认同志愿理念和行动

    (二)党团员是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

    (三)青年志愿者学历层次整体较高

    (四)青年志愿者的自我评价理性平和

    (五)多数青年志愿者是普通青年,非京籍青年占有相当比例

    (六)奉献爱心是参与服务的主要动机

    (七)首次参与志愿服务集中在中学、大学时期

    (八)服务领域多元,社区、环保、大型赛会类志愿服务参与度高

    (九)志愿服务频次不高、时间不长,常态化程度偏低

    (十)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特征明显,社会化程度偏低

    (十一)志愿服务项目吸引力和组织能力不足

    (十二)培训力度直接影响志愿者服务效果

   四 工作思考

    (一)提高志愿服务社会认可度,为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营造良好氛围

    (二)大力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为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思想引领

    (三)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的孵化能力,为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广阔舞台

    (四)加强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为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五)加强志愿者保障机制建设,为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五 工作方法

    (一)深入挖掘社区服务需求,推动志愿服务走进生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大对青年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普及宣传

    (三)以政府购买项目和小微志愿服务项目为支撑,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四)以“志愿北京”信息平台为载体,促进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发展

    (五)以社区青年汇等公共空间和公益机构为主阵地,推动志愿服务终端平台的建设

    (六)以青年志愿者培训为抓手,促进志愿服务人才建设

    (七)以青年党员团员为引领,带动全体青年共同参与

    (八)加强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从源头上壮大志愿者队伍

    (九)实施“志愿家庭”计划,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动员方式

    (十)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动员青年志愿者服务国家、奉献人民

    (十一)以实名注册志愿者保险为主干,健全志愿者保障制度

  家庭贫困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群体总量

   二 抽样方法

   三 群体特征

    (一)贫困中小学生数量逐年减少,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数量与政府规定的平均比例基本一致

    (二)贫困中小学生中高中生比例高,贫困大学生中部属院校学生比例高

    (三)贫困中小学生大多来自北京的城镇,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外地的农村

    (四)生活支出相对较低,消费观念务实、理性

    (五)思想积极,有较强的进取心

    (六)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七)交际圈子小,主动交往意识不强

    (八)自卑心理和负面情绪不容忽视

    (九)普遍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十)现行帮扶体系仍有扩展的空间

    (十一)经济帮扶的操作方法有待改善

   四 工作思考

    (一)贫困生是学生群体中的组成部分,应避免标签化

    (二)贫困生具有继承性、阶段性和复合性特征,需要高度重视

    (三)贫困生群体帮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施策

   五 工作方法

    (一)一对一的资金帮扶:“希望之星”项目、“学子阳光”项目

    (二)心理干预:“童心呵护”项目、“成长计划”项目

    (三)受助者团体建设:“阳光之家”项目

    (四)就业类帮扶:“企业HR进校园”项目、“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项目

    (五)开辟参加公益服务的渠道:“新青年学堂”项目

    (六)提高社会融入能力:“大手牵小手”项目、“放飞梦想”项目

  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

   一 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

    (一)在校有不良行为的学生

    (二)某区自2010年以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三)北京市各看守所近两年关押的京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

    (四)市未管所服刑人员

   二 群体特征

    (一)男性占近九成

    (二)抽烟喝酒是不良行为的起点

    (三)不良行为类型相对集中

    (四)不良行为相互交织

    (五)青少年首次发生不良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2.25岁

   三 工作思考

    (一)建立重点干预机制

    (二)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

    (三)完善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转送机制

    (四)大力倡导专业社工介入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工作

   四 工作方法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二)引入社工入校制度

    (三)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四)提供青少年学习交流空间

    (五)开展青少年家庭亲职教育

    (六)构建涉诉未成年人6+3帮扶体系

    (七)建立未成年服刑人员跟踪帮扶机制

    (八)建立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帮教基地

    (九)加强青少年司法社工队伍建设

 第三篇 专题报告

  北京青年就业人员的住房状况报告

   青年就业人员来源地的多元化:多数人才不是北京人,购房落户需求大

   租房族是青年就业大军中的主体:蜗居、合租与搬家成为常态

   住房是经济压力的主要根源:不论买房还是租房都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住房是烦恼之首:租房生活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价和社会满意度

   小结

  北京青年收入状况研究报告

   一 青年的收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对于收入的满意度较低

   二 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高学历者收入的性别鸿沟需要引起重视

   三 不同青年群体之间存在收入差异

   四 收入差异主要存在于城乡户籍,京籍青年未有明显收入优势

   五 高学历青年的收入更高,京属高校毕业生的收入优势不明显

   六 青年住房支出压力较大,中等收入和高收入青年的工作和通勤时间都较长

   七 青年留京倾向较强,对北京的感情“又爱又恨”

   八 政策建议

    (一)重视就业中的性别和年龄歧视现象,完善就业与保障制度

    (二)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增长机制

    (三)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员工收入水平

    (四)开展普遍的职业培训,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中等收入者

    (五)进一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保证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成为中等收入者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青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北京青年压力状况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总体情况

   第二部分:分类情况

    一 北京市青少年压力状况:性别视角

     (一)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的自感压力总体大于女性

     (二)北京男性和女性青年在承压能力上区别不大

     (三)男性和女性的主要压力来源结构相似,按照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方面、工作方面、生活/保障方面和学习方面,占压力来源的八成以上

     (四)七成男性和六成女性的最主要困难是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和发展提升困难

     (五)六成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最需要获得提高收入、稳定的生活、丰富的就业信息、公平的教育机会四个方面的帮助,对法律援助和婚恋交友方面的帮助需求最低

     (六)“心理放松型”的减压方式总体上多于“身体运动型”的减压方式,男性比女性更偏好“身体运动型”减压,女性比男性更偏好“心理放松型”减压

    二 北京市青少年压力状况:年龄视角

     (一)从年龄层次来看,自感压力强度总体随年龄递增而加大,30岁和33岁青年是整个青少年群体中自感压力最大者,值得引起重视

     (二)北京青少年能承受压力普遍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

     (三)“80后”北京青少年群体的压力主要来自经济、工作和生活/保障方面,“90后”北京青少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情感和心理方面

     (四)“90后”低年龄段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于就业和学习,“80后”高年龄面临的困难则主要集中于婚恋、子女教育和就医,住房困难在1987年龄段达峰值呈两端递减

     (五)在提高收入、医疗与社会保障、租金低廉的住房方面,北京青少年群体中的“80后”比“90后”更需要获得帮助;在稳定的生活、丰富的就业信息、学习辅导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北京青少年群体中的“90后”比“80后”更需要获得帮助

     (六)“80后”和“90后”在减压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80后”较“90后”更多地选择旅行(登山)等户外活动、与他人交流或参与社交活动方面的减压方式,而“90后”较“80后”更多地选择读书(听歌或看电影)等、上网(玩电脑游戏)以及参与蹦极(跳伞)等激烈运动方面的减压方式

    三 北京市青少年压力状况:学历视角

     (一)从学历层次来看,以初中为中界,压力强度呈两端递增趋势,初中学历者自感压力强度最小,研究生学历者自感压力强度最大

     (二)研究生和本科生不能承受压力的比例最高,而小学学历者和初中学历者能够承受压力的比例最高

     (三)不同学历层面的北京青少年在经济方面、工作方面、生活/保障方面、学习方面的压力来源比重各不一样

     (四)不同学历者在最需要的帮助方面具有明显差异,高学历者的帮助需求多集中于发展和精神层面,低学历者的帮助需求多集中于生存和物质层面

     (五)不同学历者有不同的减压方式偏好:高学历者较其他学历者更喜欢选择通过运动健身、与他人交流或参与社交活动的方式减压;低学历者,更喜欢通过参与旅行(登山)等户外活动、上网(玩电脑游戏)、医学治疗(针灸、按摩、药物治疗)等方式减压

    四 北京市青少年的压力状况:户籍视角

     (一)首先持非农业户籍者压力大于持农业户籍者,持外地户籍者压力大于持北京户籍者

     (二)尽管持北京农业户籍者自感压力最小,但不太能承受和根本承受不了压力的比例却最高,持北京非农业户籍者自感压力最大,但九成以上能够承受压力

     (三)持有不同户籍的北京市青少年压力来源结构具有差异,在经济和学习方面,持外地户籍者的压力高于持北京户籍者;在工作方面,持非农业户籍者高于持农业户籍者;在生活/保障方面,则兼具地域和户籍类型的混合性

     (四)当前最主要的困难选择,持外地非农业户籍者选择住房困难的比例最高,持外地农业户籍者选择经济困难的比例最高,而持北京非农业户籍者和持北京农业户籍者则分别在发展提升和就业方面的选择比例最高

     (五)持北京非农业户籍者较持其他户籍者更希望获得提高收入和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方面的帮助,持北京农业户籍者则多选择稳定的生活;持外地非农业户籍者较其他户籍持有者最紧迫的帮助需求是公平的教育机会和租金低廉的住房,持外地农业户籍者则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帮助需求比其他群体更为迫切

     (六)不同户籍拥有者有不同的减压方式,持北京非农业户籍者中选择运动健身的比例最高,偏好性的减压方式体现出外地农业户籍者“最宅”

    五 北京市青少年压力状况:职业视角

     (一)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感压力强度最大,单位负责人认为压力适中的比例最高

     (二)各职业类型群体压力承受能力的结构总体类似,中层管理人员完全能承受和基本能承受压力的比重最高,单位负责人不太能承受压力的比重最高,其他和临时工作人员根本承受不了压力的比重最高

     (三)单位负责人的经济方面的压力来源比重低,但在工作方面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压力来源比重高;临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在学习方面的压力来源比重高,必要的学习压力强度对于中层管理人员而言是必要的

     (四)临时工作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困难集中于经济和就业层面,专业技术人员集中于住房和发展提升方面,单位负责人在婚恋和子女教育方面较其他职业群体困难集中度更高

     (五)不同职业类型具有明显不同的帮助需求强度:临时人员最需要的帮助需求更直接地与工作岗位和劳动相关;专业人员则在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较多;管理者和领导者在社会保障和个体发展方面的需求最多

     (六)不同的职业类型具有不同的减压偏好,单位负责人较其他职业类型群体更多地选择医学治疗(针灸、按摩、药物治疗)等和参与蹦极(跳伞)等激烈运动方式减压;临时工作人员则较其他职业类型群体更多地选择通过读书(听歌或看电影)的减压方式

   第三部分:政策建议

  北京青年团组织覆盖状况研究报告

   一 团组织覆盖的现状和问题

    (一)团组织总体覆盖率比较高,但组织活动参与率偏低

    (二)团组织覆盖率稳定,但活动参与率随年龄的增长趋于下降

    (三)机关事业单位覆盖率高,非公单位青年处于工作盲区

    (四)京籍青年覆盖范围广,非京籍青年参与程度低

    (五)党团员的覆盖率和参与率双高,无党派和群众的覆盖率低

    (六)社会组织参与率整体偏低,同学会、兴趣组织的参与率较高

   二 团组织活动的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三 在新形势下推进团组织战线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组织和动员优势,广泛团结青年群体

    (二)寓服务于管理,深入拓展团组织工作

    (三)以维护青年权益为抓手,引进社会公益性组织,提供服务

  青年自组织现象及其对社会态度的影响

   一 北京就业青年的人口和社会构成

   二 就业青年的团组织参与状况

   三 就业青年自组织参与状况

   四 就业青年组织参与综合状况

   五 就业青年组织参与的影响因素

    (一)哪些青年最可能两种组织活动都不参与

    (二)哪些青年最可能只参与自组织活动

    (三)哪些青年最可能只参与团组织活动

    (四)哪些青年最可能两种组织活动都参与

   六 组织参与行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七 结论与政策建议

陈海平,2005,《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青年研究》第11期。

卢汉龙、朱迪,2005,《社经视野下的就业歧视》,《社会观察》第7期。

王晓焘,2008,《城市在职青年的职业收入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青年探索》第2期。

郑洁,200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简 介:本书从社会结构、教育专题、社区治理和城市问题等几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北京市的城市分享经济平台就业、流动党员、农民工发展、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青年心态、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学前教育、小学生课外班情况、中小学科技教育、“幼升小”、公租房治理、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社会组织、虚拟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助残社会组织、...

作者: 李伟东 李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