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

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图书

SSAPID:101-2688-0262-88
ISBN:7-80190-181-9
DOI:
ISSN:
关键词:

中日关系 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日关系研究的文集,收录理论性文章《中国的崛起与中日关系》、《产生自日本的中国“自画像”》等10余篇。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东瀛求索(2003年卷)
作 者:
编 辑:杨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作者工作单位

 编后记

 编辑委员会成员

 文前彩插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简介

 事务局成员

 卷首语

  (一)

  (二)

 中国的崛起与中日关系

  一 中国加入WTO和如何认识中国

  二 中日经济关系的新机遇

 面向未来的回忆

  一 他者认识的方法和课题

   1.他者认识方法

   2.多极间认识的可能性

  二 他者认识和价值创建

   1.他者认识与价值判断

   2.作为价值体系的文明

   3.美国的价值和亚洲

   4.他者认识的意义和价值求索

 全球化中的东亚地缘文化

  序——历史研究的现状

  一 全球化与亚洲研究的新契机

   1.全球化时代中的历史地域世界的重新登场与地缘文化

   2.明治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被选择的脱亚论

   3.来自日本的亚洲论——与全球化相对的日本论

  二 从地缘文化论看中国与东亚

   1.以中国认识为媒介的亚洲认识

   2.现代中国的地缘政治——中国的地缘政治论

    A.地缘政治论

    B.历史研究中的地缘政治·文化论的适用性——“地方”的发现与“中央”的架设

    C.村落·城市·农村·社会单位

    D.城市地缘政治·文化论

  三 周边论视野下的亚洲——“欧洲与亚洲”、“近代化”的再思考

   1.华夷秩序与边界认识——东亚文化地理空间的消失与重新发现:从魏源到张相文

   2.清朝朝贡政策的转换——19世纪后半期的“从华夷秩序到近代国家”的话语

   3.鸦片战争史观的重新探讨

   4.周边与中心的相互转换

  四 海洋亚洲——越境的网络

   1.围绕海洋这一主题的儒教与国家

   2.洪吉童的越境话语

   3.亚洲论与“海洋”

  五 从地域研究的视角对以往的亚洲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的相对化

   1.个案研究(Case study)的终结——方法(discipline)·现地(field)·资料的相互比较化、网络(network)化、空间化

   2.历史与现代——现代的历史性

  结论 亚洲与日本:横跨东亚的一国两制的地带

 日、中、美的社会文明及其比较

 产生自日本的中国“自画像”

  前言

  一 近代日本的中国表象之变迁

   1.三次中国表象的时代高潮

   2.中国表象的内容和特征

  二 明治时期日本民族认同的成立与中国表象

   1.日本与日本人论的盛行

   2.获取“日本”与异化中韩

   3.以“义”来超越中国与欧美

  三 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于来自日本之中国表象的接受

   1.梁启超等对来自日本之中国表象的再生产

   2.鲁迅、戴季陶的中日国民性议论与日本的中国表象

 日本对华外交的一次尝试

  导言

  一 中国对旧条约关系的否定与日本的态度

  二 重光葵确立在对华外交中的指导权

  三 要求废除治外法权与满蒙权益

  结语

 江户时代末期的中日交涉

  前言

  一 千岁丸的来航(1862)

   1.同治年间的中国外交

   2.千岁丸的来航(1862)

   3.上海道台的方针变化

    A.吴道台的意见(1)

    B.吴道台的意见(2)

   4.千岁丸的归国与李鸿章等的方针转换

  二 健顺丸(1864)和对清朝公函(1868)

   1.健顺丸的来航

   2.1868年长崎奉行信

  结论

 “共同体”与“散沙”: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论

  一 先行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二 “共同体”论与“散沙”论

  三 从村落社会结合构造的特征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对21世纪中日关系的建议*

  前言 如何认识现阶段混乱的中日关系

  一 主要文件对中日关系的基本认识

  二 历史认识问题

  三 有关台湾问题的现实状况

  四 重估对华经济合作问题

  五 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保障、国际秩序的形成及中日美关系

  六 如何突破感情论和战略论的夹缝

  七 从中国的对外战略看中日关系

 首批对华日元贷款的中日决策原因

  一 中国由拒绝外援转向引进外援

   1.对外经济政策变化的原因

   2.引进日元贷款的决策过程

    (1)决定接受民间贷款

    (2)决定接受外国政府贷款

    (3)正式提出申请日元贷款

  二 中国外援政策调整的内外原因

   1.政策调整的国际背景

   2.政策调整的国内因素

    (1)对外开放路线的确立

    (2)两种认识障碍及其转变

    (3)严重的资金短缺

   3.为什么首先从日本引进?

    (1)中日关系的发展

    (2)对日本寄予了很大期望

  三 日本对华政府贷款的决策原因

   1.日本对华提供贷款的决策过程

    (1)中国方面正式提出申请日元贷款

    (2)梁井新一调查团访华

    (3)日本政府方案的制定

   2.日本的决策因素与制约因素

    (1)决策因素

    (2)制约因素

  四 结语

 中国的FTA战略及其影响

  一 中国—东盟缔结FTA的进展

   1.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过程和内容

   2.双方的利益和政策考虑

    (1)中国的考虑:重视政治因素

    (2)东盟的考虑:重视经济利益

   3.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关系的现状:合作与竞争

    (1)相互间贸易和投资不断扩大

    (2)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

   4.中国—东盟FTA的经济效果

    (1)相互间贸易扩大的可能性

    (2)双向投资的扩大

    (3)湄公河开发和旅游业的合作

  二 内地与香港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进展

   1.内地与香港的自由贸易关系的内容和进展

   2.内地和香港不同的利益和政策考虑

    (1)香港对CEPA的期待

    (2)内地对CEPA的政策考虑

   3.CEPA的经济效果和经济一体化

    (1)相互间投资和贸易的扩大

    (2)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三 中国的FTA战略和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1.对中国而言FTA的战略意义

   2.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3.对日本的影响

 亚洲经济一体化:东盟的视角

  一 东亚经济:比较和关联

   1.概观

   2.依据人口的测算

   3.贸易

   4.海外直接投资和ODA

   5.经济的开放度

  二 亚洲的经济一体化:展望

   1.WTO和亚洲的区域贸易协定

   2.APEC和亚洲

   3.AFTA

   4.JSEPA

  三 CEC和CEP:对东盟的意义

   1.东盟中国全面经济合作(CEC)协定

   2.东盟—日本全面经济合作(CEP)构想

  四 亚洲区域共同体的可能性:结束语

 日本外交中的美国与中国

  “冷战的终结”与“中日美关系”——他者认识的重要性

  一 冷战的结束与国内政治

  二 二级体制崩溃后的中日美三角关系

  三 国内秩序原理与外交政策

  四 代结束语——“他者认识”、“宽容”、“普遍的价值准则”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中国大众民族主义

  一 导言

  二 从舆论抽样调查看中国人的美国观

   (一)变化中的中国人的美国观

   (二)冷战后中国民众的美国观

  三 从中国的畅销作品看中国的大众民族主义

   (一)中美关系为题材的著述

   (二)留学生文学

  四 网络民族主义

   (一)从网民统计调查看网络民族主义

   (二)网络民族主义与一般大众的美国观

  五 结束语

 论文要旨

冈本次郎编(2001),《APEC早期自由化协议的政治历程》,亚洲研究所,千叶。

吉野文雄(1997),《东盟经济合作的成果和展望》,载《海外事情》第45卷第9号,第2、15页。

吉野文雄(2001),《全球化中区域经济一体化——AFTA促进经济成长了吗》,末广昭、山影进编《亚洲政治经济论:亚洲中的日本》,第195~219页,NTT出版,东京。

吉野文雄(2002a),《东南亚和中国——“共荣”的意义》,小岛朋之、竹田勇合编《东亚的安全保障》,第178~196页,南窗社,东京。

吉野文雄(2002b),《日本的农产品自由化问题》,青木健、马田启一编《日本的通商政策入门》,第167~183页,东洋经济新报社,东京。

吉野文雄(2002c),《AFTA》,浦田秀次郎编著《FTA入门手册》,第168~201页,日本贸易振兴会,东京。

吉野文雄(2003),《东盟的经济发展和日本》,载《海外事情》第51卷第3号,第65~78页。

Seiji Naya & Pearl Imada(1992),The Long and Winding Rord Ahead for AFTA,Naya & Imada,eds.,AFTA:The Way Ahead,pp.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