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辅文
《王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王阳明思想研究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意及其指向
一 对“知行合一”的两种不同疏解
二 “知行合一”提出的内在理路
三 知行合一说的传统依据
“视天下如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一 “视天下如一家,中国犹一人焉”——仁从宇宙秩序到社会秩序
二 同体之厚薄,良知之条理——仁之一体中的等级之分
三 宇宙秩序、社会秩序与家庭秩序的相互通约——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
王阳明对儒家政治文化的诠释
一
二
三
结语
《传习录》解《孟子》“尽心”三节辨误
一 《孟子》“尽心三节”本义
(一)儒家工夫基本格局
(二)“尽心”三节本义
二 阳明三则文本分析
(一)“徐爱录”与《答顾东桥书》
(二)《答聂文蔚二》
三 误诠原因
(一)是否出于排朱之私心
(二)误解了第一节的知天工夫
(三)忽略了第二节的存养工夫
(四)看低了第三节的践履工夫
《五经臆说》中的三卦
一 关于恒卦
二 关于遁卦
三 关于晋卦
论《教条示龙场诸生》对“善”的弘扬及其现实意义
一 立“为善”之志
二 能“称人之善”
三 要“改过从善”
四 须“劝人从善”
结语
外与内:论阳明学的起点
一 庭前格竹:“吾心”与“物理”的断裂
二 龙场悟道:重建心体与天理的一贯性
阳明后学研究
阳明后学王龙溪的心学思想
一
二
三
四
刘蕺山哲学中的罪恶观
一 蕺山罪恶观的思想史背景
二 宋明理学中的“恶之来源”问题
三 蕺山对“恶之来源”问题的解答
四 蕺山罪恶观的理论意义
一释“千古不决之疑”
一 宋儒“义理之性”本义
二 刘宗周对“义理之性”概念的批判
三 刘宗周对心学的重建及其理论意义
阳明学比较研究
殊途同归:王阳明与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王阳明良知体用观的四个面向
(一)良知本体之体用
(二)本体与工夫
(三)良知与见闻之知
(四)良知与七情
三 郑霞谷的“良知体用图”
(一)性圈:心之性(良知之体)
(二)情圈:心之情(良知之用)
(三)万物圈:万物一体无间(工夫本体不相离)
四 王阳明与郑霞谷良知体用观的比较
结语
“勿忘勿助”与“必有事”:甘泉与阳明晚年之诤
一 相诤的缘起:阳明辟“勿忘勿助”
二 甘泉自我辩白:勿忘勿助
三 甘泉暮年:主动调和
泰国佛教慈善实践理念与阳明学比较
一 传统的泰国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二 Suankeaw基金会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一)不重视经典学习,而强调佛法落实于行动——“工作即修行”“以‘汗水’洗净自私心”
(二)PhraPhayomKallayano法师的“人格魅力”及其佛法教化——“自立”“自修”
(三)组织运行的制度化
(四)注重利用各种媒体弘法、宣传基金会的理念
三 Suankeaw基金会慈善理念与阳明学之异同
(一)两者都注重将心念化为行动
(二)个人魅力对社会的影响
(三)面向下层群众
(一)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救度的差别
(二)组织运作态度的差别
(三)建构组织的模式差别
小结
阳明“戒惧”观与大乘菩萨戒比较研究
一 “戒慎恐惧”所蕴含之三重意涵
二 工夫与礼乐之辨
三 大乘菩萨戒的二重性
阳明学现代性研究
《大学》朱王之争与熊十力的评论
一 《大学》朱王之争概况
二 熊十力对《大学》朱王之争的评论
三 熊十力评论《大学》朱王之争的动因及其意义
本体的开显和哲学话语的创生:熊十力阳明学的一个面向
一 本体之学:“哲学”的改造
二 “有诸己”和“观其会通”:哲学运思的经验
三 “因用”、“变义”和哲学话语的创生
从冯友兰“宇宙底心”论“会思想的宇宙”
一 冯友兰“宇宙底心”与“宇宙的心”
(一)朱子思想
(二)阳明思想
(三)冯友兰的“宇宙底心”“宇宙的心”
二 “尽性尽命乃尽天”实质与对冯友兰论“宇宙底心”之反思
(一)“尽性尽命乃尽天”实质
(二)对冯友兰论“宇宙底心”之反思
三 对王庆节先生“即是”“即近”之反思
四 宇宙心的道德意志与“四句教”
(一)何为本原之知
(二)宇宙心的道德意志
(三)四句教与道德意志
结语:会思想的宇宙与宇宙心
阳明学与时代思想研究
儒学治心思想论析
一 治人心:实践道德学问的起点
二 治道心:实践道德学问的关键
三 治民心:实践道德学问的归宿
结语
良知感应:意义世界的生成及其特征
一
二
三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
一 探索良知遮蔽以及负面感受话题的意义
二 遮蔽良知的诸要素:内在的层面
1.私欲
2.志欠真切
3.道德情感的缺失
4.负面情愫与感受的主导
三 今日之反思:外在的层面
结语
阳明学与文学研究
王阳明诗歌与心学的联动
一 由物动心的阶段
二 心物相感的阶段
三 心统外物之阶段
四 由心统理之阶段
《传习录》“以象达意”式论述语言鉴赏
一 岩中花树,“心外无物”
二 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心即理”
三 养心、立志是根本,反求诸己心,不假外求
四 “良知”“致良知”
五 “知行合一”
阳明学应用研究
王阳明教育思想的人性教育实用价值
一 前言
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的教育目标与教育课程
1.《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教育目标
2.《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教育课程
3.《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的人性教育实用价值
结语
阳明心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引言
一 阳明心学的由来及其基本内涵
(一)阳明心学的由来
(三)阳明心学的基本内涵
1.关于“心即理”的宇宙观
2.关于“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3.关于“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二 充分发挥阳明心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阳明心学中“心即理也”的思想与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培育
(二)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思想与大学生专业意识与服务社会意识的培育
(三)阳明心学中“致良知”的思想与大学生的良知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奋斗意识的培育
三 努力开辟阳明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一)普及阳明文化基础知识
(二)推动阳明文化进课堂
(三)举办阳明文化研讨会
(四)实地踏访阳明文化历史遗存
道德教育的知行困境及化解之道
一
二
(一)知行合一的内涵界定
(二)知行合一的动态过程
三
四
阳明文化品牌构建与价值提升研究
一 区域文化品牌与价值
1.文化资源
2.文化品牌
3.文化品牌的价值
二 阳明系列文化品牌构建
1.世界级大师圣贤王阳明
2.阳明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3.王门后学与传道
4.阳明文化纪念成果
三 阳明文化品牌价值评价
1.文化价值
2.经济价值
3.精神价值
四 阳明文化品牌价值提升策略
1.提炼核心价值,构建文化中国的主体性
2.践行主体精神,促进阳明精神内生化
3.建设文化产业项目,提升产业集群品牌价值
4.产品与宣传联动,提升顾客的感知度和满意度
5.实施国际化战略
阳明学文献考论
王阳明先生遗像综述
一 明清时期遗像
二 明代书院和祠堂中的遗像
三 贵州明清、民国祀奉的遗像
四 现代塑像及画像
五 海外收藏的遗像
六 历代像赞及像记
1949年以来的阳明后学文献整理
一 中国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的“发轫之功”
二 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的“主导作用”
(一)《王阳明全集》的编校整理
(二)“阳明学研究丛书”与“阳明后学文献丛书”初编的出版
(三)“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续编、三编、四编的陆续启动
三 “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余论
(一)关于阳明后学文献整理的顶层设计
(二)关于阳明后学文献整理的学术规范
(三)关于阳明后学研究工程的有序推进
王阳明思想的传承自觉与现代意义
一 王阳明思想概述
二 王阳明思想的传承自觉
(一)阳明思想的记录、汇编与翻译
(二)阳明思想的国内研究
1.个人研究
2.学术机构或团体研究
(三)阳明思想的海外研究
三 王阳明思想的现代意义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