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8

异地重生: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图书

Reborn Elsewhere: Study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Minority Resettlements in Hydropower Projects

SSAPID:101-2671-1183-78
ISBN:978-7-5201-175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对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外迁安置中一个相对成功的典型——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移民的实地调查,用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分析、解读了彝族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对彝族移民在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展开了全景式考察;对适应困境进行了致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路径。本书力求既注重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物质层面的需求,又关注少数民族移民群体社会文化适应性的调适,以期为后续的少数民族移民实践提供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移民研究文库·水库移民系列
作 者: 曹志杰 陈绍军
编 辑:胡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本书基于对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外迁安置中一个相对成功的典型——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移民的实地调查,用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分析、解读了彝族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对彝族移民在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展开了全景式考察;对适应困境进行了致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路径。本书力求既注重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物质层面的需求,又关注少数民族移民群体社会文化适应性的调适,以期为后续的少数民族移民实践提供借鉴。

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奥〕弗洛伊德.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M].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澳〕白志红.Making a Difference:Bai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Dali——从“他称”到“自称”:大理白族认同的建构(英文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本尼迪克特.文化的整合——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曹志杰.云南巍山彝族祭祖仪式的考察与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0.

陈绍军.失地农民和社会保障——水平分析与模式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德〕马克斯·韦伯.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德〕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段丽波.彝族文化名都——楚雄市[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法〕埃米尔·涂尔干.胡佳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法〕爱弥尔·涂尔干.汲喆等译.乱伦禁忌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法〕爱弥尔·涂尔干.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法〕巴比.邱泽奇等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法〕米歇尔·福柯.谢强等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日〕富永健一.董兴华译.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韩民青.文化的历程(第一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增订版)[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户作亮,陈绍军,张俊生,许佳君.水库移民安置与管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黄光成.民族文化的结构机制初探[C]张文勋主编.民族文化学论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黄光成.西南河谷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在江河开发中的困境[C].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黄光成.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贾荣敏.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教育的现代性变迁与适应[J].青海民族研究,2011(3).

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居阅时,瞿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黎熙元等.社区建设——理论、实践与模式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李竞能.当代西方人口学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林杰斌,刘明德.SPSS 11.0与统计模型建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马居里.避暑天堂——永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种族与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保罗·康纳顿.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美〕戴安娜·克兰.王小章,郑震译.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美〕弗朗兹·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美〕格尔兹.纳日碧力戈译.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黄树民.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罗家德译.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美〕迈克尔·M.塞尼.水库移民经济研究中心编译.移民·重建·发展——世界银行移民政策与经验研究(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美〕迈克尔·M.塞尼.陈思译.社会整合与人口位移:社会科学的贡献——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周晓红等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钱乘旦主编.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施国庆,陈绍军,项和祖,荀厚平.中国移民政策与实践[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王家红,陈绍军,汤子贵.移民安置政策·实施·管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王丽珠.彝族祖先崇拜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民间舞蹈·巍山彝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吴秋林.众神之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谢继昌.文化、生态与人类学理论[A].乔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C].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薛薇编著.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顾杭等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英〕弗雷泽.徐育新,汪培基,张择石译.金枝[M].北京:大众人民出版社,1998.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与宗教的作用[M].载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英〕维克多·特纳.黄剑波,柳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英〕维克多·特纳.载史宗主编.模棱两可:通过仪式的阈限时期[M].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英〕文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云南省《宾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宾川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张建新.21世纪中国水电工程征地移民政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C].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论文集,2007.

张绍山,陈绍军.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张文勋,施惟达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张友琴,童敏,欧阳马田.社会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社会学编辑委员会.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社会学卷[J].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周大鸣.都是(市)人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朱力.大转型——中国社会问题透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朱力等.中外移民的城市适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Maninder Gill著.施国庆,袁飞译.大坝建设与开发性移民的良好实践[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2(6).

阿不力孜·玉苏甫,古丽苏木·艾买提.新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移民的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12).

〔澳〕斯蒂芬·卡斯尔斯.凤兮译.21世纪初的国际移民:全球性的趋势和问题[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3).

〔澳〕斯蒂芬·卡斯尔斯.黄语生译.全球化与移民:若干紧迫的矛盾[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2).

百乐·司宝才仁,韩昭庆.试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包广静,吴兆录,骆华松.怒江流域水电开发社会经济影响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12).

包广静,吴兆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移民人口影响研究——以怒江为例[J].水力发电学报,2009(6).

毕跃光.国家类型与民族问题的解决——兼谈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的“政治化”与“文化化”[J].世界民族,2009(4).

曹大明,马信强.西南少数民族水电移民文化保护与发展述论[C].移民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移民与社会和谐,2011(7).

陈阿江,施国庆,吴宗法.非自愿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陈绍军,施国庆.水库移民监理探讨[J].红水河,2000(4).

陈绍军,施国庆.中国非自愿移民的贫困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5).

陈绍军,叶彩霞.工程移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水电能源科学,2003(4).

陈绍军,于浩淼,吴革立.生态脆弱区非自愿移民安置政策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0(5).

陈绍军,张华山.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失地农民问题[J].前沿,2008(10).

陈绍军等.非自愿移民安置活动中的公众参与[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6).

陈晓楠,施国庆,余庆年.水库移民的历史变迁及实施后期扶持政策研究[J].人民黄河,2009(4).

陈玉兰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方式及政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

程瑜.广东三峡移民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段跃芳.日本水库移民安置经验及其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方长荣.世界银行非自愿移民政策与我国水库移民政策的比较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风笑天,王小璐.我国三峡移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4(11).

风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冯芸,陈幼芳.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施异地开发与生态移民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3).

冯芸.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以云南怒江水电开发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俸代瑜.从水库移民安置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广西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库移民安置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俸代瑜.广西水电站库区移民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途径[J].广西民族研究,2004(1).

俸代瑜.广西水库移民与生态移民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4).

付保红,杨品红,李益敏.怒江州农村特困人口现状及工程移民扶贫研究[J].热带地理,2007(9).

傅义强.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述略[J].世界民族,2007(3).

傅义强.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述略[J].世界民族,2007(3).

高静,王图展.少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农业安置方式的探讨[J].节水灌溉,2008(9).

葛政委.西南民族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中的文化保护[J].三峡论坛,2010(3).

胡亮.认知模式与移民困境:壮乡移民中的文化认知与实践[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胡晓登,周松柏,周真刚.“西电东送”中真实移民成本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3).

胡阳全.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的民族社会学阐释[J].民族艺术研究,2006(5).

黄东东.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1).

黄光成.跨界民族的文化异同与互动[J].世界民族,1991(1).

黄光成.西南河谷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在江河开发中的困境[C].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贾晔.西部重大资源开发效益辐射受阻的原因与对策——以广西水电开发为例[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江波,赵利生.移民的文化适应与社区整合——关于肃南裕固族黄土坡村-双海子村移民社区的访问记述[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靳薇.少数民族移民与城市其他民族居民的互动及调适——以深圳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

景军.社会学视野内的水库移民工程[J].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5).

孔炜莉.宁夏吊庄移民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0(6).

赖洪波.伊犁历代移民开发与世居民族的形成[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黎贵优.库区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富宁库区移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李晨光.石河子移民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

李丹,白月竹.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识别与评价——以凉山州水库移民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6).

李丹,孙爱芬,李鹏.民族地区农村水库移民养老保险体系设计及路径选择[J].水利发展研究,2007(12).

李丹,孙爱芬.少数民族地区水电移民安置的特殊性问题——来自四川少数民族移民的调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

李皓.论生态移民与民族地区现代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1).

李杰富,张维平.云南水电移民实行长期补偿下的安置规划设计[J].云南水力发电,2009(3).

李敏昌,熊晓琳.三峡后靠移民研究综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李明欢.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再探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李明欢.国际移民学研究:范畴、框架及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李汶娟.少数民族地区自发移民迁入地聚居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苗族自发移民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3).

李仲先,唐自群.攀枝花尼罗人社会身份的变迁[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4).

廖蔚.当前我国水库移民的社会冲突与整合研究[J].农村经济,2004(11).

廖蔚.当前我国水库移民的文化冲突与保护研究[J].农村经济,2005(2).

林宗成.非自愿移民中的妇女文化资源——闽江水口水库移民的一个社会文化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3(5).

刘朝晖.民族文化对生态移民的影响与因应策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刘成斌,风笑天.三峡移民迁移满意度的转变及其根源[J].人口研究,2007(1).

刘小强、王立群.国内生态移民文献研究综述[J].生态环境,2008(5).

刘晓鹰,郑长德,陈光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推进与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移民——以四川省民族地区为例[C].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5).

刘运萌.外资水电项目的移民前期设计[J].贵州水力发电,1998(3).

鲁文兴.边疆少数民族移民质量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8).

罗友余.西藏澜沧江水电开发与原住民发展规划探讨[J].水力发电,2008(7).

麻勇恒.精英:建构和谐移民社区的决定性变量——以贵州省金沙县八一村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7(4).

马尚林.少数民族生态移民中的文化变迁——以凉山州盐源县长坪子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马勇,张海龙.多民族区域移民安置工作的探索[J].水力发电,2006(6).

米雪燕,董鲁疆.新疆雅玛渡水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工作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05(4).

敏俊卿.库区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困境[N].中国民族报,2008年10月31日.

敏俊卿、努尔古丽.生态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研究——以塔什库尔干阿巴提镇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2).

皮海峰.近年来生态移民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乔召旗,张体伟.民族地区自发移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研究——基于云南移民聚集区的实证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9(2).

任国英.内蒙古鄂托克旗生态移民的人类学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5).

容丽.贵州生存环境恶劣的喀斯特地区移民意愿与扶贫思考——以紫云马山地区为例[J].中国岩溶,1999(2).

尚凯,施国庆,盛济川.水电开发农村移民补偿安置模式经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7).

施国庆,陈阿江.工程移民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施国庆,董铭.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施国庆,苏青,袁松岭.小浪底水库移民风险及其规避[J].学海,2001(2).

施国庆,吴宗法等.开发性移民启迪与展望[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2).

施国庆,徐俊新等.水电工程移民农业安置模式风险研究[J].人民黄河,2008(4).

施国庆,郑瑞强,张根林.水库移民安置补偿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1).

施国庆.非自愿移民:冲突与和谐[J].江苏社会科学,2005(5).

施国庆.水库移民学初探[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

施国庆.移民学探讨[C].水库经济论文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委会2003年年会,2003.

孙中艮,施国庆.水库建设对移民社会资本影响及其重构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谈采田等.县内安置水库移民社会整合研究——以山西省垣曲县小浪底水库移民为实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覃敏良.民族发展视角下的广西岩滩库区问题[J].传承,2010(10).

唐继锦等.少数民族跳跃发展的成功范例——广西岩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外迁北海情况调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汪宁生.迁入昆明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适应[J].社会科学战线(首届都市人类学国际会议专栏),1990(2).

汪恕诚.论大坝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J].中国三峡建设,2004(6).

王斌,张一军,彭幼平.创新移民安置思路,促进水电和谐开发[J].水力发电,2009(6).

王贵明.移民理论研究的一部创新性力作——读《重庆移民实践对中国特色移民理论的新贡献》[J].探索,2004(2).

王明贵.小城镇建设中少数民族移民的心理文化调适[J].乌蒙论坛,2005(1).

王星.论移民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以三峡库区的土家族为例[J].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2009(3).

乌力更.社会公平与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工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问题[J].理论研究,2006(5).

乌力更.试论生态移民工作中的民族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4).

吴宗法,施国庆.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移民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西班牙]华金·阿朗戈.黄为葳译.移民研究的评析[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3).

萧亮中.水坝建设与潜在移民、文化遗产的关系及协调[J].水利发展研究,2005(1).

谢萍,张体伟,起建凌.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迁入地聚居区发展研究综述[J].生态环境,2009(3).

徐华炳,奚从清.理论建构与移民服务并进:中国移民研究30年述评[J].江海学刊,2010(5).

徐黎丽,陈文祥.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许佳君,施国庆.三峡外迁移民与沿海安置区社会整合的难点探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许佳君,王沛沛.中国非自愿移民研究的回顾与分析——基于CSSCI(1998—2008)的研究[J].西北人口,2010(3).

许佳君,余文学.水库移民与安置区原居民的社会整合——以小浪底水库移民为例[J].学海,2001(2).

晏冰等.水电站建设对移民的影响——以小湾水电站为例[J].城市化,2011(1).

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6).

杨维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4).

杨勇,杨润.少数民族非自愿水电移民问题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九甸峡水电工程移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姚顺增.怒江水电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繁荣[J].贵州民族研究,2005(4).

喻婷婷.论后移民时代三峡移民的生活融入与文化认同[J].现代商贸工业,2010(9).

曾少聪.东南亚国际移民与民族问题[J].世界民族,2006(5).

绽小林.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与生态移民及社会发展困境问题研究——以青海藏区藏民族移民群体为主体的实证研究[C].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中国四川成都,2006.

张弛.中国库区移民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06(12).

张继焦.经济文化类型:从“原生态型”到“市场型”——对中国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新探讨[J].思想战线,2010(1).

张俊生.国外水库移民的费用补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6).

张世海.甘肃少数民族移民情况调查及思考[C].户丁一主编,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2006.

张西爱,严鑫华.教育移民工程促进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张序.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调水藏区传统社会的可能影响[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6).

赵静,贾晔.论我国现行水库移民政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2(4).

赵静.论我国水电资源开发中的民族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199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9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官网,http://www.mwr.gov.cn/zwzc/zcfg/xzfghfgxw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1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官网,http://www.mwr.gov.cn/zwzc/zcfg/xzfghfgxwj/.

钟涨宝,杜云素.移民研究述评[J].世界民族,2009(1).

周传斌.宁夏吊庄移民的民族关系和宗教生活[J].宁夏社会科学,2001(4).

周红枚,石怀兰,张金鑫.呼图壁河石门水库移民工作实践与体会[J].新疆水利,2008(2).

周华坤等.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周竞红.大型水电工程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水利经济,2004(4).

周竞红.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风险规避与和谐社会构建[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4).

周松柏,胡晓登.大西南少数民族农业移民的教育和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6(3).

周松柏,胡晓登.贵州省水电库区民族传统文化加剧衰落问题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5(3).

周松柏,胡晓登.西部水电库区少数民族农业移民特殊需求与对策[J].求实,2006(S1).

周松柏,胡晓登.西南水电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移民问题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1(1).

周真刚,周松柏,胡晓登.“黔电送粤”中水电真实移民成本问题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朱皓.散杂居少数民族移民搬迁和小康建设模式初探——来自江西省少数民族地区移民搬迁的调研报告[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庄万禄,陶亚舒,段晓慧.民族区域自治法与四川民族地区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庄万禄,张友,贾兴元.藏区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调查与思考——以四川甘孜州两河口电站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Castles,S. “New Migr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 Force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8.

Castles,Stephen. “Guest Workers in Europe:A Resurrection. ”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 40(4),2006.

Castles,Stephen. “The Factors that Make and Unmake Migration Polici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 38(3),2004.

Connor,Walker. “The Politics of Ethnonationalis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73.

Connor,W.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David Jacobson. The Immigration Reader,America in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

Davis,K. “Social Science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M. S. Teitelbaum and I. M. Winter,eds.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in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New York:The Population Council,1988.

Dean,F. and W. Frisbie,eds. The Demography of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Devoretz,Don J. “Immigration Policy:Methods of Economic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 40(4),2006.

Glazer,N. and D. P. Moynihan,eds. Ethnicit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Gordon,M.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Hammar,T. ed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Immobility and Development. Oxford:Berg,1997.

Hans Vermeulen ed. Immigration Policy for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Brussels:Migration Policy Group,1997.

Heman,Emma. “Migration as a Family Business:The Role of Personal Networks in the Mobility Phase of Migration. ” International Migration,Vol. 44(4),2006.

Hix,Simon and Abdul Houry. “Politics,Not Economic Interests: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 41(1),2007.

Horowitz,D. L. 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Hugo,G. “The Demographic Underpinnings of Current and Futur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Asia. ”Asia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1998.

IOM. “Facts and Figures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Migration Policy Issues,No. 2,2003.

Kritz,M. ,L. L. Lim and H. Zlotnik.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ystems,A Global Approach.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

Lim,L. L. and Oishi,N.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 of Asian Women:Distinctive Charactistics and Policy Concerns. ” Asia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1996.

Ma Rong. Migrant and Ethnic Integration in Rural Inner Mongolia. Ph. D. Dissertation at Brown University,1987.

Massey,D. S. ,eds. Worlds in Motion,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

Mincer,J. “Family Migra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

Nayak,P. K. Resettlement at Rengali Dam. Orissa:Bhubaneshwar,1986.

Papademetriou,D. G. and P. L. Martin. The Unsettled Relationship:Labor Mig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1.

Petersen,William. The Politics of Population. New York:Doubleday and Company,1964.

Portes,A. and J. Walton. Labor,Clas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

Portes,Alejandro. “Conclusion:Theoretical Convergenc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e Study of Immigrant Trans 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 37(3),2003.

Ravenstein,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889.

Richard Alba and Victor Nee. “Rethinking Assimilation Theory for a New Era of Immig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97.

Sassen,S. The Mobility of Labor and Capital:A Study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Labor Flow.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Simpson,G. E. ,M. Yinger. 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 New York:Plenum Press,1985.

Sjaastad,Larry A. “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

Smith,Anthony. National Identity. London: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

Stark,O. and J. E. Taylor.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mography,1989.

Stepen Castles and Mark J. Miller. The Age of Migration,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Houndmills:Macmillan Press,1993.

Taylor,E. J. “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 and the Role of Remittances in the Migr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1999.

Timms,Duncan. The Urban Mosaic.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Todaro,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1969.

Tomas,P. S. “Enhancing the Capabilities of Emigration Countries to Protect Men and Women Destined for Low-skilled Employment: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1999.

Wallerstein,I. The Modern World-System,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Waters,M. C. Ethnic Option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Zlotnik,H.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ince 1965,What Existing Data Reveal. ”International Migration,1999.

Zolberg,A. “The Next Waves:Migration Theory for a Changing Worl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