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9

利科文本理论研究图书

A Study on Ricoeur’s Theory of Text

SSAPID:101-2670-8837-89
ISBN:978-7-5097-6644-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科在诠释学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其诠释学以独到精深为特点,具有极大的思想包容性。纵观利科诠释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现象学诠释学、文本诠释学和自我诠释学三个阶段,本书集中探讨了利科第二阶段的诠释学思想,利科不仅拓展了文本概念的内涵,而且以文本理论为基础,通过漫长的迂回,实现了分析哲学传统与欧陆哲学传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并对各种彼此冲突的解释进行了公断。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 者: 姚满林
编 辑:黄金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欧洲哲学

 序

 后记

 附录 马克思视域中的历史:唯物史观再认识

 绪论

  一 写作的缘起

  二 利科思想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 思路与框架

  四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诠释学与利科哲学

  第一节 诠释学的发展历程

   一 古典诠释学

   二 浪漫主义诠释学

   三 普遍诠释学

   四 当代诠释学

  第二节 利科诠释学

   一 现象学诠释学

   二 文本诠释学

   三 自我诠释学

 第二章 文本理论(Ⅰ)

  第一节 诠释学文本概念溯源

   一 古典文本概念

   二 现代文本概念

  第二节 利科视野中的文本

   一 语言与话语

   二 话语与文本

  第三节 象征、解释与反思

   一 象征

   二 解释

   三 反思

 第三章 文本理论(Ⅱ)

  第一节 作为解释的精神分析

   一 能量学说明模式

   二 能量学对抗诠释学

   三 地形学与经济学的联姻

  第二节 文化的阐释

   一 艺术:文化的地形—经济学阅读

   二 道德:文化的经济—发生学阅读

   三 宗教:破除文化的神秘

  第三节 来自死亡本能的挑战

   一 超越快乐原则

   二 面对死亡本能

 第四章 文本理论(Ⅲ)

  第一节 书写文本

   一 作品

   二 隐喻

  第二节 行为文本

   一 话语与行为

   二 作为文本的行为

  第三节 解释理论

   一 猜测与确证

   二 说明与理解

 第五章 哲学的对话

  第一节 两种传统的沟通

   一 文本理论的分析哲学旨趣

   二 文本理论的欧陆哲学内涵

  第二节 解释冲突的公断

   一 方法论与存在论的疑难

   二 回溯解释与前进解释的综合

   三 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之争

 余论

 总序

1.〔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校,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法〕保罗·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88。

3.〔法〕保罗·利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王建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法〕保罗·里克尔:《恶的象征》,公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法〕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时间与叙事》,王文融译,三联书店,2003。

6.〔法〕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8.〔法〕保罗·利科:《论公正》,程春明译,韩阳校,法律出版社,2007。

9.〔法〕保罗·利科:《解释的冲突》,莫伟民译,商务印书馆,2008。

1.Paul Ricoeur,The Symbolism of Evil,Translation of La symbolique du mal by Emerson Buchanan,Boston:Beacon Press,1969.

2.Paul Ricoeur,Freud and philosophy: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Translated by Denis Savage,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3.Paul Ricoeur,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Essays in Hermeneutics,Edited by Don Ihde,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4.

4.Paul Ricoeur,Interpretation Theory:Discourse and the Surplus of Meaning,Fort Worth: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1976.

5.Paul Ricoeur,The Rule of Metaphor,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of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in Language,Translated by Robert Czerny with Kathleen McLaughlin and John Costello,Routledge & Kegan Paul,1978.

6.Paul Ricoeur,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Essays on Language,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Edited,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John B.Thomps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7.Paul Ricoeur,Time and Narrative,Vol Ⅰ,Translation of Temps et récit Ⅰby Kathleen McLaughlin and David Pellau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8.Paul Ricoeur,Time and Narrative,Vol Ⅱ,Translation of Temps et récit Ⅱby Kathleen McLaughlin and David Pellau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9.Paul Ricoeur,Time and Narrative,Vol Ⅲ,Translation of Temps et récit Ⅲ by Kathleen Blamey and David Pellauer,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10.Paul Ricoeur,From Text to Action:Eassys in Hermeneutics,Ⅱ,Translation of Du Text à l’action,Translated by K.Blamey and J.B.Thompson. Lond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1.

11.Paul Ricoeur,Oneself as Another,Translated by Kathleen Blame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1.Paul Ricoeur,Philosophie de la volonté.TomeⅠ,Le volontaire et l’involontaire. Paris:Aubier. 1950.

2.Paul Ricoeur,Philosophie de la volonté.TomeⅡ,Finitude et culpabilité.(1). L’homme faillible.(2).La symbolique du mal. Paris:Aubier. 1960.

3.Paul Ricoeur,De l’interprétation. Essai sur Freud. Paris:Seuil. 1965.

4.Paul Ricoeur,Conflit des interprétations. Essais d’herméneutique. Paris:Seuil. 1969.

5.Paul Ricoeur,Temps et récit Ⅰ,Paris:Seuil. 1983.

6.Paul Ricoeur,Temps et récit Ⅱ,La configuaration du temps dans le récit de fiction. Paris:Seuil. 1984.

7.Paul Ricoeur,Temps et récit Ⅲ,Le temps raconté. Paris:Seuil. 1985.

8.Paul Ricoeur,Du texte à l’action. Essais d’hermeneutique,Ⅱ. Paris:Seuil. 1986.

9.Paul Ricoeur, . Paris:Seuil. 1990.

10.Paul Ricoeur,Lectures Ⅰ,Autour du politique. Paris:Seuil. 1991.

11.Paul Ricoeur,Lectures Ⅱ,La contrée des philosophes. Paris:Seuil.1992.

12.Paul Ricoeur,Lectures Ⅲ,Aux frontières de la philosophie. Paris:Seuil.1994.

1.杜任之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三联书店,1983。

2.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殷鼎:《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三联书店,1988。

4.高宣扬:《解释学简论》,香港三联书店,1988。

5.高宣扬:《利科的反思诠释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潘德荣:《诠释学导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7.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

8.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上、下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9.〔法〕蒙甘:《从文本到行动——保尔·利科传》,刘自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

12.〔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2006。

13.〔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Ⅱ 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2005。

15.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

16.〔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

17.〔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8.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

19.〔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

20.〔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陈嘉映修订,三联书店,1999。

21.〔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2.〔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沙巴利、阿薛施蔼、阿里德林格合作编印,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0。

24.〔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孙名之、顾凯华、冯华英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

26.〔英〕彼得·F.斯特劳森:《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江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7.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8.〔美〕查理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4。

29.〔美〕查理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0.〔德〕卡尔-奥托·阿佩尔:《哲学的改造》,孙周兴、路兴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陈泽川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2.杜小真编《利科北大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3.〔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5。

3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

35.章雪富:《圣经和希腊主义的双重视野:奥利金其人及神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6.〔意〕安贝托·艾柯等著,〔英〕斯特凡·柯里尼编《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7。

37.潘德荣:《文字·诠释·传统——中国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8.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9.〔德〕威廉·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童奇志、王海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0.〔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欲三论》,赵蕾、宋景堂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4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4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常宏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44.〔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周泉、严泽胜、赵强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45.〔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宗教》,王献华、张敦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46.〔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明》,徐洋、何桂全、张敦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47.〔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程小平、王希勇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48.〔美〕E.D.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三联书店,1991。

49.〔德〕伽达默尔、 〔法〕德里达等著《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孙周兴、孙善春编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50.〔美〕D.C.霍埃:《批判的循环》,兰金仁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5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赵立玮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3.〔法〕笛卡儿:《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

54.〔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3。

55.〔德〕F.W.尼采:《哲学与真理》,田立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56.〔德〕尼采:《尼采文集:悲剧的诞生》,缪朗山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57.〔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宋祖良、刘桂环译,漓江出版社,2000。

5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

59.李红:《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阿佩尔先验符号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0.〔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1.〔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

63.〔法〕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98。

6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

6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卷 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认识与旨趣》,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1999。

67.〔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车文博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68.〔奥〕弗洛伊德著,J.里克曼编《弗洛伊德著作选》,贺明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69.尚杰:《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0.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上海三联书店,2001。

71.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诠释学》,《学人》1998年第3期。

72.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73.尚杰:《法国著名哲学家保尔利科逝世》,《世界哲学》2005年第4期。

74.〔法〕《建设》杂志记者:《利科访谈录》,张伯霖译,《哲学译丛》2001年第1期。

75.〔比〕B.斯特万:《解释学的两个来源》,王炳文译,《哲学译丛》1990年第3期。

76.汪堂家:《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从利科的隐喻理论谈起》,《哲学研究》2004年第9期。

77.〔法〕P.维拉尔:《社会史和历史哲学》,丁象恭译,《哲学译丛》1965年第6期。

78.〔法〕保罗·李科尔:《现代法国哲学界的展望——特别是从1950年以后》,方昌杰译,《哲学译丛》1978年第2期。

79.〔法〕J.克莱施:《法国哲学家P.利科尔》,张伯霖译,《哲学译丛》1986年第6期。

80.〔法〕P.里克尔:《作为哲学主题的人》,孔明安、李浦群译,青石校,《哲学译丛》1990年第5期。

81.〔联邦德国〕O.珀格勒尔:《解释的冲突——“颂词”,祝贺P.里克尔获黑格尔奖》,王炳文译,《哲学译丛》1991年第6期。

1.The Philosophy of Paul Ricoeur,Edited by Lewis Edwin Hah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5.

2.Ch.E. Reagan,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Paul Ricoeur,Edited by Ch.E.Reagan with a preface by P.Ricoeur entitled “Response to my friends and critics.” Athens(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1979.

3.B.J. Thompson,Critical Hermeneutics,A Study in the Thought of Paul Ricoeur and Jürgen Habermas,Cambridge-London-New York-Melbour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4.L. Dornisch,Faith and Philosophy in the Writings of Paul Ricoeur,Lampeter-Dyfed:The Edwin Meller Press,1990.

5.G.L. Ormiston and A.D. Schrift,The Hermeneutics Tradition,From Ast to Ricoeur,Albany(N.Y.):State of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6.Paul Ricoeur:The Hermeneutics of Action,Edited by Richard Kearney,London:Sage,1996.

7.Ricoeur and Kant:Philosophy of the Will,by Pamela Sue Anderson,Editor Davis E.Klemm,Ed.Atlanta,Georgia:Scholars Press,1993.

8.The Philosophy of Paul Ricoeur,Edited by Lewis Edwin Hahn,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5.

9.Charles E.Reagan,Paul Ricoeur:His Life and His Work,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10.Karl Simms,Paul Ricoeur,New York:Routledge,2003.

11.Anthony Kenny,Action,Emotion and Will,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3.

12.J.L. 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3.John R.Searle,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14.Joel Feinberg,Reason and Responsibility,Belmont,Calif:Dickenson,1965.

15.G.Frege,“On sense and reference” in 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Edited by Peter Geach and Max Black,Oxford:Basil Blackwel,1960.

16.Ernst Cassirer,The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Tr.R.Manhei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7.

17.Emile Benvenist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Translated by Mary Elizabeth Meek,Florida: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18.Jürgen Habermas,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Translated by Shierry Weber Nicholsen and Jerry A.Stark,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8.

19.Darren Langdridge,“Open University,Th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of Paul Ricoeur”,Existential Analysis. Vol.15,No.2. July 2004.

20.Rockford College,Review Article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Vol.5,No.4. 1971:winter. Eliseo Vivas.

21.Gerald J.Gargiulo,“A Modern Dgialogue With Freud”,Psychoanalytic Review,58:2,(1971:Summer).

22.Richard D.Chessick,“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Paul Ricoeur’s ‘Frued and Philosophy’”,Psychoanalytic Review.Vol.75,No.2(1988:summer).

23.Patrick Bourgeois,“Hermeneutics of Symbols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Paul Ricoeur”,philosophy today.Vol.15,No.4.(1971:winter).

24.Peter Homans,“Psychology and Hermeneutics:an Exploration of Basic Issues and Resources”,The Journal of Religion. Vol.12,No.1.(Feb.,1984).

25.Stephen Toulmin,“The Logical Status of Psychoanalysis”,Analysis,9,No.2,1948.

26.Antony Flew,“Psychoanalytic Explanation”,Analysis,10,No.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