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59

华严哲学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Philosophy of Hua-yen Buddhism

SSAPID:101-2669-1192-90
ISBN:978-7-5097-5772-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严华宗作为汉传佛教最后成立的宗派之一,其哲学思想是印度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大乘佛教思想的一个巅峰。对华严哲学的现代诠释,正适合于为佛教思想研究提供一种整体性的佛教本位的诠释。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
作 者: 吴可为
编 辑:周志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宗教

 编辑委员会名单

 导论 哲学与宗教学视域下的现代佛学研究

 第一章 华严经、华严经学与华严哲学

  第一节 殊胜的《华严经》

  第二节 华严学、华严经学与华严哲学

  第三节 现代华严哲学研究的问题与误区

 第二章 华严哲学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大乘中观哲学

   1.自身性

   2.同一性

   3.确定性

   4.本质性

   5.单纯性

   6.恒定性

   7.实存性

   8.自在性

   9.实体性

   10.自因性

  第二节 大乘唯识哲学

  第三节 大乘如来藏教

   (一)佛性如来藏

   (二)空性如来藏

   (三)识性如来藏

 第三章 华严哲学的判教理论

  第一节 华严判教概论

  第二节 华严的三教判

  第三节 华严的四宗判

  第四节 华严的五教判

   一 关于小乘教

   二 关于大乘始教

   三 关于大乘终教

   四 关于大乘顿教

   五 关于一乘圆教

 第四章 华严哲学的核心思想

  第一节 华严对中观哲学的深度诠释

  第二节 华严对唯识哲学的深度诠释

  第三节 华严对如来藏教的深度诠释

  第四节 华严经奥义的哲学诠释

 立足地方实践 高扬中国特色

 打造精品 勇攀“一流”

本书是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华严宗作为汉传佛教最后成立的宗派之一,其哲学思想是印度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大乘佛教思想的一个巅峰。对华严哲学的现代诠释,正适合于为佛教思想研究提供一种整体性的佛教本位诠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册9。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册10。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般若译,大正藏册10。

《大宝积经》,(唐)菩提流志译,大正藏册11。

《大般若经》,(唐)玄奘译,大正藏册5~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8。

《大方等如来藏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册16。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册16。

《入楞伽经》,(北魏)菩提留支译,大正藏册16。

《大乘入楞伽经》,(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册16。

《大乘密严经》,(唐)地婆诃罗译,大正藏册16。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册12。

《解深密经》,(唐)玄奘译,大正藏册16。

《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大正藏册19。

《十地经论》,(北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册26。

《佛性论》,(陈)真谛译,大正藏册31。

《大乘起信论》,(陈)真谛译,大正藏册32。

《究竟一乘宝性论》,(后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册31。

《法界无差别论》,(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译,大正藏册31。

《中论》,(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30。

《十二门论》,(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30。

《百论》,(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30。

《大智度论》,(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25。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0。

《辨中边论》,(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3。

《中边分别论》,(陈)真谛译,大正藏册31。

《大乘庄严经论》,(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册31。

《观所缘缘论》,(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1。

《阿毗达摩集论》,(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1。

《成唯识论》,(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1。

《唯识二十论》,(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1。

《摄大乘论》,(陈)真谛译,大正藏册31。

《摄大乘论》,(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1。

《摄大乘论世亲释》,(陈)真谛译,大正藏册31。

《摄大乘论世亲释》,(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1。

《摄大乘论无性释》,(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1。

僧肇:《肇论》,大正藏册45。

吉藏:《中观论疏》,大正藏册42。

吉藏:《十二门论疏》,大正藏册42。

吉藏:《百论疏》,大正藏册42。

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册45。

吉藏:《大乘玄论》,大正藏册45。

吉藏:《二谛义》,大正藏册45。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大正藏册43。

窥基:《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述记》,卍续藏册48。

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正藏册43。

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大正藏册45。

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大正藏册43。

窥基:《辩中边论述记》,大正藏册44。

智周:《成唯识论演秘》,大正藏册43。

惠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大正藏册43。

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大正藏册46。

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册33。

智顗:《摩诃止观》,大正藏册46。

慧远:《大乘义章》,大正藏册44。

圆测:《解深密经疏》,卍续藏册21。

杜顺:《华严法界观门》,大正藏册45。

《华严五教止观》,大正藏册45。

智俨:《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大正藏册35。

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大正藏册45。

智俨:《华严五十要问答》,大正藏册45。

智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大正藏册45。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册35。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藏册45。

法藏:《法界缘起章》,大正藏册45。

法藏:《华严经问答》,大正藏册45。

法藏:《华严义海百门》,大正藏册45。

法藏:《华严经旨归》,大正藏册45。

法藏:《法界缘起章》,大正藏册45。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大正藏册45。

法藏:《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大正藏册44。

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大正藏册33。

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大正藏册42。

法藏:《入楞伽心玄义》,大正藏册39。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大正藏册44。

法藏:《大乘起信论别记》,大正藏册第44。

法藏:《华严游心法界记》,大正藏册45。

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册45。

法藏:《华严策林》,大正藏册45。

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大正藏册45。

法藏:《华严经传记》,大正藏册51。

法藏:《华严经关脉义记》,大正藏册45。

慧苑:《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续藏册5。

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大正藏册36。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册35。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藏册36。

澄观:《华严法界玄镜》,大正藏册45。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册35。

宗密:《圆觉经大疏》,卍续藏册9。

宗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大正藏册39。

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大正藏册45。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册48。

宗密:《原人论》,大正藏册45。

净源:《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大正藏册45。

〔日〕普寂:《摄大乘论释略疏》,大正藏册68。

〔日〕普寂:《华严五教章衍秘钞》,大正藏册73。

普瑞:《华严悬谈会玄记》,卍续藏册8。

赞宁:《高僧传》,大正藏册50。

张曼涛主编《华严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3,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张曼涛主编《华严宗之判教及其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4,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张曼涛主编《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5,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张曼涛主编《唯识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3,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张曼涛主编《华严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4,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张曼涛主编《般若思想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5,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张曼涛主编《中观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6,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蓝吉富主编《高峰了州·华严思想史》,《现代佛学大系》37,弥勒出版社,1983。

蓝吉富主编《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现代佛学大系》35,弥勒出版社,1983。

宇井伯寿等:《禅宗论集华严学论集》,《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1,华宇出版社,1984。

高崎直道:《唯识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华宇出版社,1984。

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8,华宇出版社,1984。

龟山教信:《华严学》,佛光出版社,1997。

木村清孝:《中国华严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1996。

铃木大拙:《禅学随笔》,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印顺:《中观论颂讲记》,妙云集,正闻出版社,1992。

印顺:《中观今论》,妙云集,正闻出版社,1992。

印顺:《性空学探源》,妙云集,正闻出版社,1992。

印顺:《唯识学探源》,妙云集,正闻出版社,1992。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妙云集,正闻出版社,1992。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

吕澂:《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1991。

王雷泉编选《欧阳渐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中华书局,1991。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

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

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杨政河:《华严哲学研究》,台北,慧炬出版社,1987。

陈英善:《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台北,华严莲社,1996。

周贵华:《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华书局,1983。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92。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

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1997。

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7。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1986。

倪梁康:《胡塞尔现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

方东美:《以西方方法学的“关系逻辑”来透视杜顺大师的法界观》,《华冈佛学学报》1985年第4期。

赖品超:《三一论、基督论与华严佛学》,《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

方立天:《试析华严宗哲学范畴体系》,《哲学研究》1985年第7期。

汤一介:《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2期。

巫白慧:《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法音》2006年第2期。

霍韬晦:《唯识五义》,《华冈佛学学报》1983年第6期。

周贵华:《再论“唯识”与“唯了别”》,《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姚卫群:《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

魏道儒:《东晋南北朝华严学的发展趋向》,《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李利安:《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中华佛学学报》1999年第12期。

冯焕珍:《六世纪华严学传承考辨》,《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

圣凯:《摄论学派与早期华严宗的形成》,《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徐绍强:《法藏的“无尽缘起说”》,《佛学研究》1996年年刊。

王颂:《杜顺初祖说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陈英善:《就〈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思想之演变》,《中华佛学研究所学报》1995年第8期。

廖明活:《智俨的“缘起”和“性起”思想》,《佛学研究中心学报》1997年第7期。

简 介:本书是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严华宗作为汉传佛教最后成立的宗派之一,其哲学思想是印度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大乘佛教思想的一个巅峰。对华严哲学的现代诠释,正适合于为佛教思想研究提供一种整体性的佛教本位的诠释。

作者: 吴可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