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民族理论研究(第一辑)图书

Ethnic and National Study

SSAPID:101-2668-2660-57
ISBN:978-7-5201-3385-2
DOI:
ISSN:
关键词:

#N/A

[内容简介]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里,我们的共有家园建设纷纷立足于各自所在地区、行业、领域、单元、岗位。只有通过各地区干部群众同心干、各民族男女老少齐努力的社会“位育”,才可能真正搞好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建设,形成各族人民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局面。因此,具体地方具体民族的共有家园位育,对于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以百色世居民族共有家园位育研究为主题来进行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民族理论研究》编辑委员会

 《民族理论研究》稿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工作

   一 新时代广义的民族工作

   二 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指导思想

   三 社会主要矛盾与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四 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五 中华文化一体的“要素与动力”

   六 新时代“历史交汇期”与“两个阶段”

  邓小平关于广泛的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

   一 “站在民族利益上团结各阶层抗日”:抗战时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早期表达

   二 “民族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团结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集中表述

    (一)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消除隔阂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前提

    (三)民族团结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制度性工作

    (四)民族团结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态度、原则和方法

   三 从“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到“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时代阐释

   四 几点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领导和核心作用

    (二)民族团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民族团结具有丰富的内涵

  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的历程、内涵及意义

   一 从“中华民族团结”到“人民团结”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各民族团结”

   三 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的基本内涵

   四 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在新时代的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族国家治理背景与前景

   一 民族国家的分类及其国族规划

   二 国民党人的民族国家观及其在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逻辑

   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国情认知与多民族国家治理逻辑

   四 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四十年民族理论研究的焦点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纲要

   一 少数民族视域共建中华家园研究的理论预设

    (一)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少数民族在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特殊地位

    (三)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基础研究

    (四)民族意识调控视角中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二 少数民族“五观”实况考察分析

    (一)构建工程启动以来的少数民族国家观研究

    (二)构建工程启动以来的少数民族民族观研究

    (三)构建工程启动以来的少数民族宗教观研究

    (四)构建工程启动以来的少数民族历史观研究

    (五)构建工程启动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化观研究

   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历史资源研究

    (一)少数民族历史典籍中所承载的历史资源研究

    (二)少数民族地区古迹所承载的历史资源研究

    (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所承载的历史资源研究

    (四)少数民族传统礼俗所承载的历史资源研究

    (五)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承载的历史资源研究

    (六)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承载的历史资源研究

   四 少数民族融入共有精神家园问题的多维拓展研究

    (一)历史上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经验教训研究

    (二)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三)周边国家与跨界民族融入家园的复杂性研究

    (四)世界宗教影响与少数民族融入的相关性研究

    (五)现代国家建设史上少数民族问题的文明互鉴

   五 共有家园的少数民族“中和位育”路径探索

    (一)中华民族历史格局与共有精神家园的“中和位育”研究

    (二)少数民族共享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调控体系研究

    (三)少数民族共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身角色担当研究

    (四)“云治理”背景下的“和壮-壮和”家园生态位育实验

  帮成壮和:南宁民族团结进步经验的典范意义

   一 南宁“创范”实践的内容概述

    (一)一“活”两“全”三年一贯

     1.“一盘活棋应天时”

     2.“两全其美聚地利”

     3.“三年一贯秉传统”

    (二)“四角飞檐”亮点纷呈

    (三)“五比五争”沸点连连

    (四)“六进”分形化为“八进”

   二 南宁“创范”前后的联系对比

    (一)“活、全、一贯”前后自相似

    (二)“四角飞檐”遥相辉映

     1.全方位立体化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平台

     2.卓有成效的民族乡帮扶政策,早在三年前就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三)“五比五争”来龙连去脉

    (四)“六进分形”“八进”带“三劲”

   三 “南宁经验”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南宁实践的首善品格

    (二)南宁经验的精神实质

    (三)南宁经验的八桂风骨

    (四)南宁经验的典范意义

  分形混沌思想与百色共有家园位育的探索门径

   一 由简单元素生成复杂系统的分形迭代观

    (一)分形系统兼有自相似性和奇异性

    (二)分形结构具有复杂精细的分维性

    (三)分形过程具有持续不断的迭代性

   二 在复杂之中把握简单规律的混沌控制论

    (一)复杂运动过程的混沌现象

    (二)混沌系统的三大基本特征

    (三)混沌思想史与混沌控制论

   三 民族社会的分形发展及其混沌控制规律

    (一)民族范畴的复杂性与民族过程的族性演化

    (二)民族过程的族性演化与民族意识调控规律

    (三)民族意识调控规律与有限范围的混沌控制

   四 从混沌分形探索百色民族家园位育之道

    (一)百色民族家园位育问题的混沌与分形特征

    (二)百色各族家园位育探索的基本环节和要素

    (三)百色各族家园位育探索的混沌控制关键词

  百色世居民族“三交”探索之一:交往概述

   一 百色世居民族交往的地理与人文基础

    (一)百色市域地理环境

    (二)百色世居民族构成

   二 百色世居民族交往的动力机制

    (一)族际交往发生于族内需求

     1.人口繁衍的需求促使民族交往

     2.物质资料的需求促使民族交往

    (二)族际交往依赖于外部条件

     1.交通的发展促进民族交往

     2.区域文化的整合促进民族交往

     3.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4.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往

   三 百色世居民族交往的基本格局

    (一)族际交往的政治格局

     1.秦汉至隋时期中央在西南地区实施的“因俗而治”基本管理格局

     2.唐宋时期中央在百色地区实施的“羁縻制度”基本管理格局

     3.元明清时期中央在百色地区实施的“土”“流”制度基本管理格局

    (二)族际交往的经济格局

     1.农业格局

     2.商业格局

     3.工业格局

    (三)族际交往的文化格局

     1.民族文化共生格局

     2.区域文化共生格局

     3.时代文化共生格局

 民族工作研究

  发展与创新:多民族国情及民族工作的新理念

   一 完善理论命题: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

   二 推动观念创新:中国民族关系几个基本问题

    1.清晰积极的多民族国情观念

    2.深化认识中华民族的新理念

    3.明晰的中华文化观

    4.正确的少数民族文化观

    5.各民族正确的权益观

   三 深化实践创新:民族工作全面拓展

    1.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观

    2.民族团结实践深化

    3.依法保障民族团结观

  演进与挑战:自治县的历史与现状的新探索

   一 民族地区县级自治政府的首次尝试

   二 县级民族自治区的实施

   三 自治县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治县体制的形成与曲折发展

    (二)自治县体制的新变化

     1.自治县的数量方面

     2.自治县名称变更方面

     3.自治县立法程序方面的变化

   四 新时期自治县体制面临的新挑战

    (一)重启“撤销自治县设市(区)”老方案

    (二)重提“恢复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县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移民扶贫实践

   一 环江县农村贫困人口现状

   二 环江县的移民扶贫实践及其成效

   三 环江县的移民扶贫机制

   四 环江县移民扶贫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结语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制度路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一)样本选择

    (二)理论视角

    (三)样本概述

     1.生境、区位与人口

     2.解放后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扶贫政策

   二 “十二五”时期独龙族扶贫攻坚的政策实践

    (一)计划:扶贫攻坚初期政策的制定

    (二)执行:扶贫攻坚初期五年规划的实施与落实

    (三)纠查:整体式扶贫后仍存在的脱贫问题

   三 新时期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制度的完善

    (一)独龙江乡2016年脱贫攻坚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1.教育脱贫一批

     2.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

     3.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4.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二)贡山县对贫困少数民族精准脱贫的政策保障

    (三)云南省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的制度监督与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机制

     2.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3.加强驻村帮扶

     4.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结论

 世界民族问题与理论政策

  波兰犹太教“改革派”的影响

   一 波兰犹太教“进步派”的出现

   二 波兰犹太教“进步派”的发展

   三 波兰犹太教“改革派”的影响

  19世纪“族体原则”的提出、应用与后果

   一 “族体原则”的提出

   二 “族体原则”的应用

    (一)意大利统一与意法边界划分

    (二)德意志统一与普丹领土纠纷

   三 “族体原则”的作用与后果

    (一)帮助资产阶级建国

    (二)瓦解奥地利帝国

    (三)影响东欧与巴尔干政治格局

    (四)使“多民族国家”的建国理念总是受到“一族一国”思想的挑战

   结语

  泰国华人政治认同演变及参政历程研究

   一 泰国华社概况

    (一)泰国华侨华人人口构成及数量

    (二)泰国官方对华侨华人的政策与态度

   二 泰国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历程

    1.因出生而获得国籍

    2.通过申请获得国籍

   三 泰国华人政治权利的变化

    1.严格限制阶段(二战后至1956年)

    2.反复改变阶段(1956~1975年)

    3.逐渐获得同等权利阶段(1975年以后)

   四 泰国华人参政的方式和特点

    (一)1973年以前泰华参政历程

     1.官商联盟——非正式、间接的政治参与

     2.直接的政治参与

    (二)1973年以后泰华参政历程

     1.华人华裔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2.华人资产阶级成为泰国各政党的支持者

   结论

 学术史与研究动态

  潘光旦位育理念概述

   一 位育理念的提出背景

   二 位育理念的生成轨迹

    (一)位育理念的草创

    (二)位育理念的发展

    (三)位育理念的深化

    (四)位育理念的完善

   三 位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位育的主体和客体

    (二)位育的中和境界

    (三)位育的三重层次

   四 位育理念的社会继承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承自位育理念

    (二)安所遂生正是各民族共有家园的位育之道

  两岸携手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

   一 选好题目,学者先行

   二 凝集共识:关于民族问题重要性和一般规律的判断

   三 求同存异,相互启发:两岸处理民族问题不同的经验与路径

   四 携手共进:关于两岸如何开展民族问题研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