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语言与存在:探寻新诗之根图书

SSAPID:101-2662-9793-82
ISBN:978-7-5097-5480-1
DOI:
ISSN:
关键词:

新诗 诗歌研究 语言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语言”和“存在”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书中,著者将“语言”和“存在”这两个不可分隔、相互依存的范畴称为新诗之“根”,并以之作为透视新诗诸种问题的切入点:在分析新诗语言时隐含对现代人生存状况、文化处境的关切,在探讨新诗的存在主题时多从语言层面入手。这样的思路集中体现在前二辑论文中,分别着眼于新诗语言及相关问题的总体论述,和诗人个体、诗歌文本的具体剖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京华学术文库
作 者: 张桃洲
编 辑:孙以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后记

 内篇上 新诗的语言基石

  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

   一 新诗语言资源:白话与欧化

   二 新诗语言质地:古典与现代

   三 新诗语言风格:口语与书面语

  论歌谣作为新诗自我建构的资源:谱系、形态与难题

   一 歌谣征集运动及其取向

   二 音韵的调试与别样风格

   三 从大众化到民歌体

   四 困境与难题

  内在旋律:20世纪自由体新诗格律的实质

   一 从“自然的音节”到“内在的韵律”

   二 以“健美的糅合”锻造“新的抒情”

   三 抒写人性醒觉的“大音希声”

   四 结语

  新诗音韵的探测:朗诵的功能与意义

   一 书斋里的朗诵:新诗语言的试验

   二 读诗会:探索新诗的节奏与韵律

   三 朗诵诗运动:“为朗诵而作诗”

   四 余论

  对“古典”的挪用、转化与重置

   一 背景:关联和承续

   二 “现代派”:挪用的表层与深层

   三 乡土诗:转化中的文化认同

   四 “后现代”语境里的重置

   五 结语

 内篇下 走向存在之思

  存在之思:非永恒性及其魅力

   一 《十四行集》的两个精神性前提

    (一)

    (二)

    (三)

   二 《十四行集》的内在世界

    (一)领受

    (二)追问

    (三)担当与决断

    (四)返回之途

   三 《十四行集》之后:中国现代主义诗的两条线索

    (一)

    (二)

    (三)

    (四)

  论穆旦的“新的抒情”与“中国性”

   一 对“抒情”的“放逐”:一段问题史

   二 20世纪40年代诗学场域中的“新的抒情”

   三 “新的抒情”的实践与“中国性”

  内在转换:郑敏诗思与诗学言路的共通性

   一 诗的踪迹:从“寂寞”到

    (一)从“寂寞”到“不在了的存在”

    (二)“时间”深处的“无意识”之渊

   二 诗学的语言维度:“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一)新诗的境遇:古典现代性辨析

    (二)汉语的本质与作为语言之根的“无意识”

   三 汉语语境中的解构思维及其可能性

  “独自成俑”的诗与人

   一 朦胧诗的“异类”

   二 “断裂”:告别优美

   三 文体的泛化

  聆听的眼

   一 漫游与“看”的诗学

   二 “韵府是记忆的旧花园”

   三 “不断地朝向词根挖掘”

  寻找话语的森林

   一 “诗是诗的主题”

   二 “作为语言的一种发现”

   三 “展翅在最小的损失中”

   四 “死有它飘零不定的速度”

   五 “一些更特殊的金子”

   六 “我的笔在记录寻找一种形式”

  存在的几副面孔

   一

   二

   三

   四

 外篇 杂语共生与未竟转型

  杂语共生与未竟的转型:90年代诗歌

   一 “90年代诗歌”的概念

   二 语境与诗学的双重转换

   三 资源、形态和特征

   四 “叙事”“口语”及其他

   五 在新的转折点上

  导引、偏移与形塑:理论的效应及其局限

   一 理论倡议的效应

   二 写作实践对理论的偏移

   三 错位:在历史与叙述之间

  从边缘出发:1990年代以来的新诗研究

   一 1980年代余绪:现代主义研究

   二 变动中的新诗史写作

   三 范式的转换:从批评到学术

  重启现代解诗学的本体论维度

   一 现代性焦虑与新诗现代主义研究

   二 解诗学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理解问题

   三 融合论与东方现代诗构想

  “非诗意”的诗史及其书写

   一 “转折”的观念

   二 对制度性因素的探讨

   三 抑制的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