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26

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2019)

SSAPID:101-2636-1902-00
ISBN:978-7-5201-585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黄金经济带、高效经济体的重要支撑。本书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组织编撰,分为总报告、专题研究报告、专题调研报告、附录四部分,多个方位系统地评估了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长江经济带产业蓝皮书
编 辑:关少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3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曹正勇:《数字经济背景下促进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制造模式研究》,《理论探讨》2018年第2期,第99~104页。

钞小静、薛志欣:《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12~22页。

陈瑾、何宁:《高质量发展下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与对策——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企业经济》2018年第10期,第44~52页。

程启智、马建东:《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2006~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50~58页。

郭克莎:《工业增长质量》,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6期,第25~34页。

贺正楚、曹德、吴艳:《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路径》,《当代财经》2018年第11期,第88~99页。

黄成、邓明亮:《长江经济带化学工业集聚特征的实证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45~51页。

李玲、陶锋、杨亚平:《中国工业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分析》,《经济经纬》2013年第4期,第10~15页。

廖直东、代法涛、荣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路径——基于工业创新产出变化及其驱动效应的LMDI分解》,《产经评论》2019年第3期,第131~143页。

罗良文、赵凡:《工业布局优化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间产业转移视角》,《改革》2019年第2期,第27~36页。

罗良文、赵凡:《工业布局优化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间产业转移视角》,《改革》2019年第2期,第27~36页。

罗文、徐光瑞:《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第50~60页。

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105~113页。

任保平、文丰安:《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改革》2018年第4期,第5~16页。

任保平主编《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

师博、张冰瑶:《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3期,第19~27页。

田艳平、徐玮、顾贾能:《影响工业高质量增长的制度性因素——基于中国式分权的研究》,《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5期,第40~50页。

汪建等:《多国制造业质量发展指数及其变化规律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8期,第43~50页。

王鹏主编《2017~2018中国工业发展质量蓝皮书》,人民出版社,2018。

王彤主编《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18)》,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

吴传清、黄磊:《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估及其协同效应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46~55页。

吴传清主编《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夏春玉:《中国高质量发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指数评价与比较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徐光瑞:《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经济纵横》2014年第11期,第9~14页。

于卫宁:《中国地区工业增长质量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调研世界》2016年第5期,第47~50页。

曾繁清、叶德珠:《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第134~147页。

张虎、周楠:《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11期,第86~90页。

张同斌、马丽园、高铁梅:《中国工业企业增长质量的分布特征变动与差异分解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第13~29页。

朱子云:《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趋势与提升动能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第23~43页。

陈曦、穆怀中:《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46期,第20~29页。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第4~16页。

郭平、肖阳阳:《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视角》,《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3期,第111~113页。

何天祥、朱翔、王月红:《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比较》,《经济地理》2012年第5期,第54~58页。

靖学青:《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第78~85页。

孔凡超、林春艳、孟祥艳:《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时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第97~106页。

雷国胜、蔡芳:《土地财政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2期,第153~160页。

李方一等:《出口增加值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地理科学》2017年第1期,第37~45页。

林春艳、孔凡超:《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关联效应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经济学家》2016年第11期,第45~53页。

刘秉镰、杜传忠:《区域产业经济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第23~27页。

刘秉镰、李兰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第59~66页。

刘嘉毅、陈玉萍:《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城市空间扩展》,《华东经济管理》2018年第4期,第32~38页。

齐亚伟、刘丹:《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灰色关联分析》,《经济经纬》2014年第4期,第74~79页。

杨艳琳、赵荣钧:《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综合测评体系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7年第8期,第74~82页。

张辉:《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下的产业驱动机制》,《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2期,第12~21页。

白孝忠、孟子贻:《中三角城市群产业同构性评价及协同发展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7期,第149~152页。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2期,第19~26页。

陈耀:《产业结构趋同的度量及合意与非合意性》,《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4期,第37~43页。

冯邦彦、李建国:《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基于区域城际产业同构化的视角》,《开放导报》2006年第8期,第74~81页

关爱萍:《产业同构测度的方法》,《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9期,第32~34页。

嵇尚洲:《长三角产业同构的效应、发展及演化》,《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6期,第78~80页。

李晅煜、孙洋、杨钊:《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同构合意性分析》,《特区经济》2012年第9期,第54~56页。

李燕华、王俊杰、党辉:《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合意性与非合意性分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第120~122页。

刘沛罡:《产业同构与产业选择:理论综述》,《技术经济》2017年第10期,第92~99页。

罗能生、谭晶:《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2期,第81~89页。

马文艳:《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程度测算和效率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15期,第148~150页。

苏启林、蔡仲芳:《经济圈服务业产业趋同的合意性分析——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的比较》,《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2期,第177~181页。

孙根紧、陈健生:《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综述》,《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5期,第96~103页。

孙根紧:《我国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1期,第69~74页。

覃成林、潘丹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分析》,《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年第3期,第15~25页。

谢浩、张明之:《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合意性研究——基于产业中类制造业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年第4期,第156~168页。

喻柯可、涂良军:《长江经济带产业同构及其合意性分析》,《江苏科技信息》2016年第12期,第9~10页。

赵峰、姜德波:《产业结构趋同的合意性与区域经济发展——以苏北地区为例》,《财贸经济》2011年第4期,第125~129页。

何爱平、安梦天:《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效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3期,第21~30页。

黄庆华、胡江峰、陈习定:《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两难还是双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1期,第140~149页。

黄庆华、周志波、刘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6期,第92~101页。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第5~18页。

李平:《环境技术效率、绿色生产率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第3~23页。

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期,第10~19页。

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学术月刊》2018年第7期,第39~45页。

任保平、文丰安:《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改革》2018年第4期,第5~16页。

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学术月刊》2018年第3期,第66~74页。

师博、张冰瑶:《新时代、新动能、新经济——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5期,第25~33页。

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第3~20页。

吴传清、邓明亮:《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3期,第33~41页。

吴传清、黄磊、文传浩:《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5期,第160~170页。

吴晓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想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6期,第8~11页。

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3年第8期,第41~52页。

张可、豆建民:《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87个地级市的经验分析》,《金融研究》2015年第12期,第32~45页。

周凤秀、温湖炜:《绿色产业集聚与城市工业部门高质量发展——来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产经评论》2019年第1期,第5~19页。

陈平、罗艳:《中国工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异质性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和Meta-frontier模型的分析》,《商业研究》2017年第4期,第154~160页。

邓翔、朱高峰、李德山:《人力资本、贸易开放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基于GML指数和系统GMM方法》,《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8期,第1~8页。

丁黄艳、任毅、蒲坤明:《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西部论坛》2016年第1期,第27~34页。

丁志国、程云龙、孟含琪:《碳排放、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90~97页。

纪玉俊、赵娜:《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产业集聚度与对外开放水平的门槛回归模型检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9~27页。

李斌、祁源、李倩:《财政分权、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动态GMM方法的实证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7期,第119~129页。

李峰、何伦志:《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生态经济》2017年第5期,第35~41页。

马晓君、魏晓雪、刘超:《东北三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第2期,第777~785页。

潘雅茹、陈峥、罗良文:《产业集聚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非线性特征研究——基于中国能源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第11期,第121~126页。

沈能、刘凤朝:《空间溢出、门槛特征与能源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5期,第153~157页。

师博、沈坤荣:《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管理世界》2013年第10期,第6~18页。

汪丽娟、孔群喜:《集聚、贸易开放与能源效率——基于门槛面板模型检验》,《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第28~34页。

吴传清、申雨琦、陈文艳:《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5期,第26~31页。

杨莉莉、邵帅、曹建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经验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95~102页。

于斌斌:《中国城市群产业集聚与经济效率差异的门槛效应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3期,第60~73页。

Guo I-Lung et al.,“An Integrated Model for Slack-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Additive DEA,” Omega 67(2017):160-167.

Hansen Bruce E.,“Sample Spli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 Econometrica 68(2000):575-604.

Hansen Bruce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93(1999):345-368.

Harris Richard D. F.,Tzavalis Elias,“Inference for Unit Roots in Dynamic Panels Where the Time Dimension is Fixed,”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91(1999):201-226.

Im Kyung So,Pesaran M.,Hashem,Shin Yongcheol,“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15(2003):53-74.

Persyn Damiaan,Westerlund Joakim,“Error-correction-based Cointegration Tests for Panel Data,” The Stata Journal 8(2008):232-241.

Tone Kaoru,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A Slacks-based Measure (SBM) Approach(GR IPS Re-search Report Series,2003),p. 5.

Westerlund Joakim,“Panel Cointegration Tests of the Fisher Effect,”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3(2008):193-233.

海兵、杨蕙馨:《创新驱动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16年第4期,第1351~1386页。

李福柱、刘华清:《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区位因素效应研究》,《经济学家》2018年第6期,第57~64页。

李海峥等:《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结果及应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第69~78页。

李香菊、祝丹枫:《财税政策波动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视角的分析》,《财贸研究》2018年第11期,第15~30页。

李香菊、祝丹枫:《财税政策波动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冲突视角的分析》,《财贸研究》2018年第11期,第15~30页。

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4期,第3~23页。

任碧云、贾贺敬:《金融有效支持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了吗?——基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的实证检验》,《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4期,第45~52页。

唐晓华、孙元君:《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双重视角》,《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第72~83页。

吴敏洁、徐常萍、唐磊:《环境规制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理及实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9年第1期,第135~139页。

谢众、吴飞飞、杨秋月:《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创新驱动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97~108页。

余东华、田双:《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改革》2019年第3期,第50~60页。

余泳泽、刘凤娟、张少辉:《中国工业分行业资本存量测算:1985~2014》,《产业经济评论》2017年第6期,第5~15页。

朱晓霞、郝佳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7期,第69~73页。

刘金林、冉茂盛:《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与区域产业集聚——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方法》,《财经论丛》2015年第1期,第16~23页。

刘晓萌、孟祥瑞、汪克亮:《城市工业生态效率测度与评价:安徽的实证》,《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8期,第29~34页。

卢丽文、宋德勇、李小帆:《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6期,第35~42页。

卢燕群、袁鹏:《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资源科学》2017年第7期,第1326~1337页。

潘兴侠、何宜庆:《工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中东部省域面板数据》,《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3期,第33~38页。

陶锋、王余妃:《环境规制、研发偏向与工业绿色生产率——“波特假说”再检验》,《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45~60页。

田建国、王玉海:《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0期,第36~44页。

汪川:《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孰为因孰为果》,《财贸经济》2017年第9期,第111~128页。

杨朝均、杨文珂、李宁:《中国区域对外开放度的差异分解及空间收敛性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年第1期,第115~125页。

杨亦民、王梓龙:《湖南工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DEA方法》,《经济地理》2017年第10期,第151~156页。

岳鸿飞、徐颖、吴璘:《技术创新方式选择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2期,第196~206页。

曹霞、于娟:《绿色低碳视角下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5期,第10~19页。

陈杰、周倩:《中国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协同效应研究》,《财经研究》2016年第9期,第75~86页。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第41~55页。

程中华、李廉水、刘军:《产业集聚有利于能源效率提升吗》,《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第3期,第70~76页。

程中华、张立柱:《产业集聚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3期,第112~118页。

高萍、王小红:《财政投入、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基于2008—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生态经济》2018年第4期,第93~99页。

韩晶等:《基于绿色增长的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3期,第100~110页。

惠炜、韩先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地区劳动生产率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第37~56页。

金飞、陈晓峰:《产业集聚、技术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三角20个制造行业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7期,第54~63页。

李世杰、胡国柳、高健:《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演化:理论回顾、研究进展及探索性思考》,《管理世界》2014年第4期,第165~170页。

刘亮、蒋伏心:《环境分权是否促进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6期,第61~67页。

刘耀彬、袁华锡、王喆:《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资源科学》2017年第4期,第747~755页。

罗良文、梁圣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经济管理》2017年第3期,第21~33页。

钱丽、王文平、肖仁桥:《共享投入关联视角下中国区域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差异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5期,第27~39页。

乔海曙、胡文艳、钟为亚:《专业化、多样化产业集聚与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域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经纬》2015年第5期,第85~90页。

曲晨瑶、李廉水、程中华:《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软科学》2017年第1期,第34~38页。

屈小娥:《中国工业行业环境技术效率研究》,《经济学家》2014年第7期,第55~65页。

任耀等:《绿色创新效率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4年第7期,第176~177页。

王连芬、戴裕杰:《中国各省环境效率及环境效率幻觉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2期,第69~74页。

肖文、林高榜:《政府支持、研发管理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14年第4期,第71~80页。

杨仁发:《产业集聚能否改善中国环境污染》,《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2期,第23~29页。

张江雪、朱磊:《基于绿色增长的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第113~125页。

Cooke P.,“Clean Tech and an Analysis of Platform Nature of Life Sciences:Further Reflections Upon Platform Policies,” Journal of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6(2008):375-393.

Hellstrom T.,“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Innovation:the Structure of Eco-innovation Concep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5(2007):148-159.

Kammerer D.,“The Effects of Customer Benefit and Regulation on Environ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ppliance Manufacturers in Germany,” Ecological Economics 68(2009):2285-2295.

Li H.,Shi J.,“Energy Efficiency Analysis on Chinese Industrial Sectors:An Improved Super-SBM Model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65(2014):97-107.

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30(2001):498-509.

Tone K.,Sahoo B. K.,“Scale,Indivisibilities and Production Function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84(2003):165-192.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2期,第4~9页。

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5期,第87~92页。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6期,第158~161页。

张旺、谢世雄:《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9页。

赵志耘、杨朝峰:《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6期,第175~183页。

仇方道等:《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及影响因素》,《地理科学》2013年第7期,第789~796页。

李长青、姚萍、童文丽:《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4期,第149~156页。

李玲、夏晓华:《污染密集型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第83~88页。

李政、杨思莹、何彬:《FDI抑制还是提升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经济管理》2017年第4期,第6~19页。

梁红岩等:《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生态经济》2016年第10期,第32~35页。

秦炳涛、葛力铭:《相对环境规制、高污染产业转移与污染集聚》,《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2期,第52~62页。

孙欣、宋马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21页。

田光辉等:《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布局》,《地理学报》2018年第10期,第1954~1969页。

童健、刘伟、薛景:《环境规制、要素投入结构与工业行业转型升级》,《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第43~57页。

王亚平等:《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经济地理》2019年第1期,第130~139页。

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第109~123页。

Low,P.,“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 16(1992):4-7.

Ren,S.,“The Effects of Three Typ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co-efficiency:A Cross-region Analysis 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73(2018):245-255.

Tobey,J.,“The Effect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Patterns of World Trade:an Empirical Test,” Kyklos 43(1990):191-209.

York,R. et al.,“STIRPAT,IPAT and ImPACT: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Ecological Economics 46(2003):351-365.

龚梦琪、刘海云:《中国工业行业双向FDI的环境效应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3期,第128~138页。

胡志强、苗健铭、苗长虹:《中国地市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的空间特征及计量检验》,《地理科学》2018年第2期,第168~176页。

李金凯、程立燕、张同斌:《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具有“污染光环”效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0期,第74~83页。

刘飞宇、赵爱清:《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效应检验——基于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5期,第130~141页。

刘津汝:《财政分权、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第11期,第60~65页。

陆大道:《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关于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建议》,《地理学报》2018年第10期,第1829~1836页。

罗能生、李建明:《产业集聚及交通联系加剧了雾霾空间溢出效应吗?——基于产业空间布局视角的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第52~64页。

裴长洪:《中国贸易政策调整与出口结构变化分析:2006—2008》,《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第4~16页。

秦晓丽、于文超:《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59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第127~134页。

王兵、聂欣:《产业集聚与环境治理:助力还是阻力——来自开发区设立准自然实验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2期,第75~89页。

吴舜泽、王东、姚瑞华:《统筹推进长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治理》,《环境保护》2016年第15期,第16~20页。

谢荣辉、原毅军:《产业集聚动态演化的污染减排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第18~28页。

许和连、邓玉萍:《经济增长、FDI与环境污染——基于空间异质性模型研究》,《财经科学》2012年第9期,第57~64页。

杨恺钧、王婵:《双向FDI、环境规制与环境污染——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门槛模型分析》,《管理现代化》2018年第4期,第75~77页。

杨仁发:《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经济管理》2015年第2期,第11~19页。

张姗姗等:《苏南太湖流域污染企业集聚与水环境污染空间耦合关系》,《地理科学》2018年第6期,第954~962页。

张治栋、秦淑悦:《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效率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例》,《城市问题》2018年第7期,第48~54页。

郑强等:《中国FDI环境效应的再检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4期,第78~86页。

邹辉、段学军:《长江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及演变》,《地理科学》2016年第9期,第1408~1417页。

陈建军、刘月、陈怀锦:《市场潜能、协同集聚与地区工资收入——来自中国151个城市的经验考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77~88页。

傅为忠、金敏、刘芳芳:《工业4.0背景下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及效应评价研究——基于AHP-信息熵耦联评价模型》,《工业技术经济》2017年第12期,第90~98页。

桂黄宝、刘奇祥、郝铖文:《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1期,第92~97页。

侯红昌:《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黄莉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视角》,人民出版社,2015。

惠利、丁新新:《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融发展分析》,《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11期,第120~124页。

金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李宁:《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李宁、韩同银:《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9期,第16~22页。

李晓钟、黄蓉:《工业4.0背景下我国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视角》,《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2期,第21~31页。

李新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动态体系与治理模式》,《上海经济》2018年第2期,第21~32页。

刘佳、代明、易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实现机理及路径选择》,《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6期,第23~34页。

庞庆华、李铭珍、李涵:《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的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2期,第68~76页。

綦良群、蔡渊渊、王成东:《GVC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14期,第92~97页。

乔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来自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报告》,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沈蕾、靳礼伟:《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技术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8期,第67~70页。

史安娜、潘志慧:《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高技术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共生发展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第33~38页。

唐晓华、张欣珏、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8年第3期,第79~93页。

王成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因驱动强度测度研究——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3期,第60~64页。

王小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解构——基于行业差异比较视角》,《求索》2016年第12期,第127~132页。

王晓娟:《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许学国、王羊昕、杨文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度分析与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22期,第52~59页。

杨仁发:《产业融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张虎、韩爱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能否促进空间协调——基于285个城市数据的检验》,《统计研究》2019年第1期,第39~50页。

张虎、周楠:《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11期,第86~90页。

张洁梅:《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郑长娟、张超、孙平:《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浙江6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技术经济》2019年第1期,第97~103页。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4期,第46~52页。

蔡楠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评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9期,第1092~1098页。

陈傲:《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2000~2006年省际数据为例》,《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第S1期,第566~570页。

戴铁军、陆钟武:《钢铁企业生态效率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第1168~1173页。

邓波、张学军、郭军华:《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期,第92~99页。

冯华、王智毓:《我国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18年第2期,第6~10页。

付丽娜、陈晓红、冷智花:《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城市群生态效率研究——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第169~175页。

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进生态效率了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第40~59页。

洪开荣等:《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31~41页。

冀鸿、柳烨:《基于VAR模型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吉林省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18年第2期,第66~73页。

李从欣、李国柱:《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1期,第240~245页。

李干杰:《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2016年第11期,第7~13页。

李国平等:《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科学出版社,2016,第305~330页。

李惠娟、龙如银、兰新萍:《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资源科学》2010年第7期,第1296~1300页。

刘华军、杨骞:《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TFP增长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管理科学》2014年第5期,第133~144页。

罗超平等:《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评价与比较研究——基于重庆29个区(县)的数据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2期,第298~303页。

倪芝青等:《基于指数测评的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科技与经济》2017年第5期,第66~70页。

牛静、扈文秀、贾丽娜:《西安市科技服务业资源整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2期,第73~77页。

齐芮、祁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2003~2015年中国21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宏观质量研究》2018年第1期,第86~94页。

邱寿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能源与环境》2008年第4期,第8~10、13页。

上官绪明:《空间异质视阈下技术多维溢出、吸收能力与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年第4期,第74~87页。

汪克亮等:《基于环境压力的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研究》,《资源科学》2015年第7期,第1491~1501页。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第95~109页。

巫孝君:《协同视域下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基于2012~2016年四川科技服务业数据调查》,《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0期,第55~62页。

吴继贵、叶阿忠、张月玲:《资本积累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18年第3期,第308~319页。

吴小庆、徐阳春、陆根法:《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盆栽水稻实验为例》,《生态学报》2009年第5期,第2481~2488页。

徐顽强、孙正翠、周丽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影响因子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期,第59~63页。

杨斌:《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09年第7期,第1197~1202页。

赵冬梅、陈前前、吴士健:《双创环境下发展科技服务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以江苏科技服务业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4期,第41~46页。

And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9(1993):1261-1264.

Brenner T.,et al.,“Causal Relations betwee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Regional Employment Growth,” Regional Studies 52(2018):172-183.

Charnes A.,et al.,“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Maintenance Units in the U. S. Air Forces,”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1983):95-112.

Doloreux D.,et al.,“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Geography and Innov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5(2010):293-294.

Freel,M.,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Geography and Innovation (London:Routledge,2016),p.89.

H?h H.,Schoer K.,Seibel S.,“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in Germ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ccounting,” Statistical Journ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19(2002):41-52.

Lesage J.P.,Pace R.K.,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 (Boca Raton:Taylor &Francis Group,2009),pp.34-48.

OH D. H.,Heshmati A.,“A 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Considering the Progressive Nature of Technology,” Energy Economics 32(2010):1345-1355.

Pina K.,Tether B.S.,“Towards Understanding Variety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by Distinguishing Their Knowledge Bases,” Research Policy 45(2016):401-413.

Schaltegger S.,Burritt R.,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Issues,Concepts and Practice(Paris:Greenleaf Publishing,2000),p.19.

Tobler W.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 Economic geography 46(1970):234-240.

Wang Ke,et al.,“China’s Reg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A DEA Window Analysis Based Dynamic Evaluation,”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58(2013):1117-1127.

WBCSD,Eco-efficiency: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 (Geneva: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0),pp.5-36.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

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

贵州省发改委:《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

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十三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016年。

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

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厅“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2016年。

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6年。

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

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

李会:《破解“化工围江”迈向绿色发展》,《经济日报》2018年8月1日,第4版。

李寿生主编《潮头跨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梦时代报告》,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第488~505页。

聂欣:《江苏着力源头整治提升化工产业》,《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年5月31日,第4版。

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关于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汇报》,2019年8月19日。

王峰:《江苏重典整治化工:长江经济带如何与化工园区共存》,《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4月9日,第2版。

王自宸:《湖北:沿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人民政协报》2019年1月10日,第7版。

朱建华:《开泰图兴——泰兴经济开发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崛起之道》,《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22日,第6版。

朱妍:《江苏重拳整治化工环保隐患》,《中国能源报》2019年4月22日,第19版。

宗文:《化工园区“停摆”就安全了?》,《中国化工报》2019年8月13日,第1版。

贺正楚、刘亚茹:《集群创新网络、核心企业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62~174页。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四个子规划》,2016。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5。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16。

冷德熙:《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平台》,《科技日报》,http://scitech.people. com.cn/n/2015/1101/c1057-27761833.html,2015年11月1日。

罗伟:《抢抓机遇,科学规划,把株洲建设成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期,第42~43页。

邵立国:《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启示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年第7期,第66~71页。

王罗群、陈洲平:《株洲电力机车领跑世界 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占27%》,株洲新闻网,http://www.zznews.gov.cn/news/2016/0312/205428.shtml,2016年3月12日。

于玲玲:《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6,第22~37页。

周康波、潘庆:《人才合作撑起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中国人才》2011年第2期,第67~68页。

株洲·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产业工作组:《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19。

株洲市高新区管委会:《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简介》,2019。

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洲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17—2021年)》,2018。

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洲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2016。

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

株洲市石峰区人民政府:《株洲市石峰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情况简介》,2019。

《安徽合肥: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人民日报》2019年7月29日第15版。

安徽省发改委科学中心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关情况介绍》,2019。

高芳、徐峰:《全球量子信息技术最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6期,第164~170页。

彭小宝:《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对策》,《安徽日报》2018年9月25日第6版。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2018。

吴长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平添创新发展强力引擎》,《科技日报》2017年3月9日第12版。

徐文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施工图”出炉》,《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9月20日第A01版。

许阳:《合肥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聚焦量子通信》,《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2月22日第7版。

赵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一流国家创新平台》,《国际商报》2017年9月21日第B03版。

郑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六个一批”创新成果》,《安徽日报》2019年1月18日第3版。

郑言:《承载国家使命对标世界一流汇聚高端人才 高质量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安徽日报》2018年12月15日第1版。

郑言:《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打造强大引擎》,《安徽日报》2017年2月28日第1版。

朱策:《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安徽日报》2017年4月10日第7版。

邱焱林:《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研究》,《港口经济》2017年第6期,第10~12页。

任声策、宋炳良:《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机理——服务业融合的视角》,《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第112~117页。

王列辉、宁越敏:《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趋势与宁波的策略》,《经济地理》2010年第2期,第268~272页。

王晓娟:《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提升与航运现代化战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78~103页。

吴向鹏:《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机理、模式与启示》,《港口经济》2010年第3期,第24~27页。

徐乐灵、刘博:《我国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港口经济》2015年第10期,第7~9页。

张兆民、王雪:《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机理研究——推进深圳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思考》,《物流技术》2014年第9期,第31~35页。

黄晓光、陈家应:《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与策略》,《群众》2018年第14期,第30~32页。

李飞:《借鉴泰州中国医药城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关于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94~96页。

李洁:《江苏泰州医药产业集群发展障碍与升级策略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40期,第39~41页。

刘昊宇、陈瑾:《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加速两区融合发展 提升新城区软实力》,中国江苏网,2019年8月20日。

陆春云:《坚持创新引领打造产业地标——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人民论坛》2017年第28期,第114~115页。

王丽君、杨森:《泰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金融经济》2019年第10期,第3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