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9

文化产业专题研究报告(下)图书

Research Reports on Cultural IndustriesⅡ

SSAPID:101-2628-2315-02
ISBN:978-7-5097-631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的3篇专题研究报告:《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政府购买》及《文化科技融合研究报告》。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编 辑:陈晴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附录一 2013 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2013年世界创新百强企业)

 文前辅文

 第一章 文化数字化建设

  前言

  引言

  一 国内外现状研究

   (一)数字化对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

    1.数字空间

    2.数字通信

    3.数字商业

    4.数字工厂

    5.数字生产

   (二)文化数字化对文化的深刻影响

    1.数字媒体

    2.数字出版

    3.数字电视

    4.数字电影

    5.数字艺术

   (三)国内外文化数字化政策与工程现状综述

    1.国外文化资源数字化

     (1)美国

     (2)欧盟

     (3)法国

     (4)英国

     (5)意大利

     (6)日本

     (7)加拿大

    2.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

     (1)国家政策与规划

     (2)研究项目与工程

  二 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1.信息采集识别技术

     (1)二维码识别技术

     (2)指纹识别技术

     (3)人脸识别技术

     (4)语音识别技术

     (5)视频识别技术

     (6)射频识别技术

     (7)脑电波识别技术

    2.信息传输技术

     (1)4G无线通信技术

     (2)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3)Li-Fi无线数据传输技术

     (4)WIDI无线高清传输技术

     (5)蓝牙4.0传输技术

     (6)无线音视频传输

     (7)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

    3.信息呈现技术

     (1)3D打印技术

     (2)4D打印技术

     (3)立体合成技术

     (4)深度显示技术

     (5)OLED显示技术

     (6)声音再现技术

     (7)空间再现技术

   (二)数字媒体文化发展趋势

    1.数字媒体文化装备业发展趋势

     (1)基于智能技术的视频设备创新

     (2)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服务创新

     (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服务创新

    2.数字媒体公共文化发展趋势

     (1)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

    3.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趋势

     (1)基于4G网络的移动业务发展

     (2)基于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数字产业

     (3)基于实景地图技术的街景地图应用

  三 基于文化数字化技术的传统文化转型升级

   (一)文化数字化技术

    1.文化数字化基础技术

     (1)文字数字化技术

     (2)语言数字化技术

     (3)图符数字化技术

     (4)音乐数字化技术

     (5)动画数字化技术

     (6)动作数字化技术

    2.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

     (1)静态平面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与存储

     (2)静态三维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与存储

     (3)动态二维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与存储

     (4)动态三维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与存储

     (5)活态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与存储

    3.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

     (1)文化资源碎片化技术与数据库技术

     (2)文化资源元素分离技术与素材库技术

     (3)文化要素合成技术与知识库技术

     (4)文化元素转换技术

     (5)国家文化地图建构

     (6)基于语义的文化资源统一揭示与搜索引擎

    4.文化数字化创作与生产

     (1)新媒体创作生产

     (2)传统文化业态的创作生产升级

    5.文化数字化传播

    6.文化数字化呈现

    7.文化数字化消费

   (二)传统文化转型升级

    1.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转型升级

    2.印刷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3.广播电视业数字化转型

    4.电影业数字化转型

    5.艺术品业数字化转型

    6.表演业数字化转型

  四 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战略

   (一)文化数字化概念体系与战略意义

   (二)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应启动的重大工程

    1.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化基础建设工程

    2.国家文化素材库建设工程

    3.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工程

    4.国家文化地图建设工程

    5.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三)选择与被选择

    1.数字时代的数字化

    2.现代文化产业

    3.自觉与不自觉

    4.选择与被选择

 第二章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政府购买*

  一 理论篇

   (一)本文相关概念研究

    1.公共文化服务

    2.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对关系

     (1)供需关系

     (2)支出关系

     (3)产业关系

     (4)差异关系

    3.农村文化“真空”

    4.文化创意产业

    5.财政转移支付

    6.政府采购

   (二)本文构架

   (三)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产业关系

   (五)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支出基数增加,比重减少

   (六)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大

   (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政府采购

   (八)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向转移支付转变

   (九)文化产业政策分析

  二 现实篇: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成就

     (1)公共文化服务激发了农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

     (2)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

     (3)初步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

     (4)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悄然改变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财政投入不足

     (2)农民主动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与机制落后,公共文化资源城乡配置不平衡

    3.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性

   (二)农村文化生活的调研访谈

    1.东部发达地区:浙江省丽水市案例

     (1)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文化生活

     (2)丽水市案例

    2.中原崛起地区:河南驻马店市案例

     (1)中原崛起地区农村文化生活

     (2)河南省驻马店市案例

    3.中部崛起地区:湖北省孝感市案例

     (1)中部崛起地区农村文化生活

     (2)湖北省孝感市案例

    4.西部大开发地区:贵州省兴义市案例

     (1)西部大开发地区农村文化生活

     (2)贵州省兴义市案例

   (三)农村文化生活的真空

    1.大众传媒的缺位

     (1)大众媒介具有城市中心主义

     (2)面向农村的媒体手段单一

    2.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三元结构”转变

     (1)城乡“二元结构”

     (2)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三元结构”转变

    3.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质量不高

     (1)公共文化中出现了不良文化

     (2)公共文化供给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4.政治体制障碍

   (四)农村文化的重建

    1.中国近代以来农村文化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1)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农村文化的革命

     (2)新中国成立赋予农村文化新的生命

     (3)改革开放后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挑战

    2.农村文化重建

     (1)农村文化重建的概念

     (2)农村文化重建的契机

     (3)农村文化重建的建议

  三 现实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一)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分析

    1.北京市公共文化发展中机构人员经费的总体情况

     (1)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2)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3)文化投入经费总量切实保障

     (4)人均文化事业费用投入持续增长

    2.北京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1)北京市村级文化建设基本现状

     (2)北京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总体思路

     (3)北京市村级设施共建共享的保障措施

     (4)北京市村级共建共享的主要做法

    3.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1)大型文化设施方面

     (2)首都新闻出版业方面

     (3)大型文化活动方面

   (二)北京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1.公共图书馆总体情况

    2.博物馆建设情况

    3.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4.文艺演出情况

     (1)文艺资源总体情况

     (2)演出场次和剧种情况

     (3)群众文化活动情况

   (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2.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界定及分类

     (1)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

     (2)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3.北京市创意市集

     (1)创意市集的概念

     (2)北京创意市集的产生与发展(2006~2011年)

     (3)北京地区创意市集的特点

   (四)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北京市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或示范区

     (1)北京市有两项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评审

     (2)北京拟申报海淀、东城两区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北京市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

     (1)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的基本情况

     (2)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的功能特点

     (3)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具有的优势

     (4)东城区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发展构想

  四 对策篇: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主体

     (1)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核心主体及其职责

     (2)企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竞争参与主体及其作用

     (3)非政府组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主体及其职能

     (4)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主体及其功能

    2.北京市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

     (2)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

     (3)核心策略与措施

    3.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采购由政府直接拨款向转移支付转变

     (1)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

     (2)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

     (3)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则

     (4)北京市财政支付方法的转变

     (5)公共文化转移支付制度创新及其积极意义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分析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国际比较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国际比较

     (2)公共文化政府采购的国际比较

    2.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分析

     (1)公共文化产品的分类与提供方式示意

     (2)公共文化产品政府采购中的政府角色

     (3)公共文化产品政府财政支出手段分析

    3.防范政府采购弊端与情况异动

     (1)政府采购弊端理论研究

     (2)案例分析

     (3)规避政府采购弊端措施

   (三)文化产业政策分析

    1.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提高政府投入

    2.文化体制改革

     (1)区分属性,分类发展

     (2)文化资源调整和整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改革文化投资管理体制

     (4)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5)推动文化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

     (6)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越来越快

 第三章 文化科技融合研究报告

  一 理论基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意义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互动机理

    1.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概念

    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文化观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支持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意义阐述

    1.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意义

    2.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

     (1)科技创新带来文化创意产品的丰富

     (2)科技创新带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多样化

     (3)科技创新带来文化创意阶层的形成

     (4)科技创新带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4.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障碍

   (四)国外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实践

  二 实证研究

   (一)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推动的实证分析

    1.实证方法梳理

     (1)数据包络分析法

     (2)索洛余值法

     (3)随机前沿分析法

     (4)灰色关联分析法

    2.技术进步测量方法

     (1)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2)索洛模型

    3.变量界定与数据说明

     (1)模型变量界定

     (2)数据说明

    4.模型模拟及测算

     (1)回归分析及结果

     (2)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5.结论与启示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前沿趋势实证分析

    1.文化与科技融合前沿趋势内容

    2.文化与科技融合前沿趋势解读

     (1)趋势一:大数据挖掘

     (2)趋势二:3D、IMAX技术与云计算

     (3)趋势三:智能电视

     (4)趋势四:数字化艺术品交易

     (5)趋势五:虚拟语音助手

     (6)趋势六:博物馆虚拟化

     (7)趋势七:云端游戏

     (8)趋势八:移动音乐

     (9)趋势九:教育游戏

     (10)趋势十:3D打印

    3.趋势总结

     (1)云计算普及应用

     (2)移动化、社交化和大数据挖掘

     (3)数字产品推动交互方式日趋人性化

     (4)文化产业始终以创意为王

  三 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相关问题的探讨

    1.文化企业发展现况

    2.文化与科技的相关性

    3.新竞争形态的产生

    4.产业竞争评估模式

    5.研发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6.科技研发投入与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讨论

     (1)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而言

     (2)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而言

     (3)就财务会计而言

     (4)就会计政策管理而言

     (5)就公司经营者而言

     (6)就投资者而言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问题及政策建议

    1.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问题

     (1)缺乏协同推进机制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3)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4)扶持政策支持不够

     (5)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

     (6)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尽完善

    2.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思路及实施原则

     (1)创新驱动原则

     (2)融合发展原则

     (3)应用导向原则

     (4)聚焦突破原则

     (5)联动推进原则

    3.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建议

     (1)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协同推进机制

     (2)搭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平台

     (3)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4)完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

     (5)加强文化科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6)加强文化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7)积极开展文化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附录二 2013年世界500强榜单列表

本书收录了“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的3篇专题研究报告:《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政府购买》及《文化科技融合研究报告》。

[1]陈任:《面向数字文物的图形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2]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3]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科学出版社,2011。

[4]谈国新、钟正:《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产业开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6]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民出版社,2009。

[7]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华中师范大学。

[8]郑巨欣、陈峰:《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学苑出版社,2011。

[9]周明全、耿国华、武仲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富平:《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4期。

[2]霍笑游、孟中元、杨琦:《虚拟现实——秦兵马俑遗址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东南文化》2009年第4期。

[3]姬相轩、张雪:《传统文化数字化的三段论》,《现代视听》2009年第3期。

[4]蒋蕾:《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概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8期。

[5]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6期。

[6]李伟坤:《欧委会呼吁加快欧洲文化数字化进程》,《中国文化报》2009年3月18日。

[7]李月明、伍艺:《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初论》,《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1期。

[8]梁广寒:《中国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整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

[9]罗彦、蒋淑君:《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重组——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与未来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9期。

[10]毛琦:《北京城市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虚拟传播——以胡同与四合院文化传播为例》,《现代传播》2013年第5期。

[11]潘云鹤、鲁东明:《古代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第3期。

[12]裴张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其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08年第8期。

[13]彭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09年第6期。

[14]邵未、张倩、孙守迁:《面向编钟乐舞的动作捕捉技术的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第3期。

[15]孙海芳:《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透视》,《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16]覃京燕:《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6。

[17]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浙江档案》2011年第6期。

[18]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图书与情报》2011年第4期。

[19]王汉熙、刘凯:《面向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的基础文化资源考察框架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0]许哲平:《从欧洲文化遗产在线(ECHO)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中国文物报》2007年2月16日。

[21]杨程、孙守迁、苏焕:《楚文化保护中编钟乐舞的复原与展示》,《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6年第10期。

[22]杨程:《传统文化活动及其空间的数字保护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

[23]郑建明、钱鹏:《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与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例》,《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1期。

[24]朱晓云:《法国文化数字化有大动作》,《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30日。

[25]卓么措:《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兰台世界》2012年第12期。

Vivienne Shu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美〕E.S.萨瓦斯著《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公用物品的需求和供给》,马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苏格兰〕休谟著《人性论: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

中共中央党校党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出版社,1979。

陶行知:《新新教育(第4卷第2期)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林拓等:《新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焦斌龙:《新文化资源的产权属性演变及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叶取源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费孝通:《新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王列生、郭全中、肖庆等:《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徐德信等:《新公共经济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董淑萍:《新丽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孙浩:《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陈瑶:《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研究院:《新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指数蓝皮书》,商务印书馆,2012。

盛来运、严建辉:《新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2012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于群、李国新:《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2013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龚小凡:《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迟福林:《新公共产品严重短缺成为影响改革全局的突出矛盾》,《学习月刊》2006年第1期。

陈坚良:《新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迟福林:《新“减压阀”: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人民论坛》2009年第15期。

迟福林:《新“十二五”时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矛盾与主要任务》,《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迟福林、方栓喜:《新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政府转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迟福林:《新公共产品短缺已成为社会矛盾焦点》,《学习月刊》2012年第1期。

曹美娟:《新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实证研究——以丽水市农村科技远程教育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刊》2011年第8期。

曹美娟、毛玉清:《新丽水市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第9期。

陈大为:《新韩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及启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陈芳:《新如何有效发挥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防腐作用》,《河南科技》2012年第13期。

丁国光:《新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突破》,《中国财政》2008年第16期。

杜刚、钱金良、朱卫华、张萍:《新农村信息服务主要媒体的现状与思考》,《农业网络信息》2010年第8期。

邓嵘:《新我国政府采购典型问题透视与因应研究——以北京现代沃尔公司诉财政部案为例》,《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樊泳湄:《新加快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顾金孚:《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过子剑:《新政府采购的监管机制的构建》,《现代商业》2009年第24期。

管永前:《新试论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2期。

巩村磊:《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社会影响与改进对策》,《理论导刊》2010年第7期。

宫浩奇:《新析“劣币驱逐良币”》,《商》2013年第11期。

眭海霞、李金兆、龚春明:《新“文化强国”视域下成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6期。

甘开鹏、马国芳:《新我国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困境及对策》,《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年第1期。

黄士芳、杨立青、毛少莹:《新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年第3期。

黄端祥、廖小丽、张瑛等:《新丽水市农村信息化大篷车培训成效与启示》,《农业网络信息》2010年第3期。

胡海鹏、熊嘉:《新农民文化生活的失衡与调适——基于湖北安徽农村文化生活的实证分析》,《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何叶:《新浅析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

降巩民:《新北京市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与措施》,《前线》2009年第8期。

江光华:《新北京市公共文化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蒋婷婷、叶臻、谢富纪:《新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创意产业竞争力跃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4期。

李成政、袁卫平、黄磊:《新俄罗斯、日本政府采购概况及借鉴》,《当代经济》2006年第12期。

李少惠、崔吉磊:《新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机制的构建》,《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5期。

李少惠:《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社科纵横》2007年第2期。

林君伦:《新促进宁波市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工具选择》,《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李波、倪芹、吕方龙:《新从文化自信转向文化自觉——贵州九市州地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观察》,《当代贵州》2008年第20期。

梁謇:《新论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变迁》,《行政论坛》2011年第5期。

李少惠、张红娟:《新建国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罗云川、张彦博、阮平南:《新“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图书馆建设》2011年第12期。

李淼:《新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体制性障碍及改革路径探索》,《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4期。

卢婷婷、翟坤周:《新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现实逻辑和动力机制》,《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李友仁:《新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路径》,《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3期。

马海涛:《新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中国政府采购》2009年第3期。

欧忠依:《新论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及对策——兼对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初探》,《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4期。

曲如晓、盛琴雯:《新文化距离对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服务贸易》2010年第4期。

深圳市文化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新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年第3期。

疏仁华:《新论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文化的建设境遇》,《农业高等教育》2006年第3期。

申端锋:《新农村地下六合彩为什么会蔓延》,《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10期。

王慧炯:《新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汪寿松:《新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南方论丛》2006年第3期。

维博、谭英、奉公:《新电视文化传播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农户的调查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王亚俊、万广、熊武权:《新浅议基层国库预算拨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3期。

王琳、王文豪、刘永泰等:《新如何有效遏制我国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财政监督》2012年第4期。

王宏鑫、仝亚伟、周云颜、陈辉玲、龙文:《新走向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化平台——河南信阳“平桥模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年第4期。

王桂兰、信民乐:《新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薛玮:《新论政府转移支付的不规范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影响》,《开发研究》2007年第3期。

薛经明:《新浅议现阶段政府采购的不足及几点建议》,《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14期。

肖北庚:《新美日政府采购限制措施施行方式之比较》,《中国政府采购》2012年第4期。

徐经勇:《新着力化解“乡村空心化”给城乡一体化造成的困扰》,《北方经济》2013年第3期。

苑洁:《新文化产业行业界定的比较研究》,《理论建设》2005年第1期。

杨永、朱春雷:《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维视角分析》,《理论月刊》2008年第9期。

闫瑞华:《新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模式比较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8期。

游祥斌、杨薇、郭昱青:《新需求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H省B市的调查》,《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7期。

闫贤良:《新公共文化建设要做“事”不做“势”》,《时事报告》2013年第3期。

周莉华:《新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南方经济》2005年第1期。

周游:《新美国和日本政府采购救济制度比较》,《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33期。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新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理论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90期。

周晓丽、毛寿龙:《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模式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张全红:《新中国低消费率问题探究——1992~2005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当代财经》2009年第8期。

张桂琳:《新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新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理论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90期。

张立峰:《新对东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周岚岚、陈琦、李文学、龚杏娟:《新发达地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研究——以绍兴市为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年第2期。

代丽丽:《新社科院:八成政府采购高于市场平均价》,《北京晚报》2012年2月25日。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2年2月16日。

黄永林:《新根植区域文化培育产业特色》,《光明日报》2013年3月21日。

任晋忠:《新数字电视收费偏高农村地区收视率降低》,《阳泉日报》2012年9月18日。

任维东、姚涵婧:《新文化如何活出彩,且听莫言一席谈》,《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1日。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美术报》2013年2月2日。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

张锟:《新农村文化将何去何从》,《驻马店日报》2005年7月30日。

周玮:《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日报》2008年3月3日。

张俊伟:《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6月2日。

董晓东:《新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0。

范长虹:《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2。

韩虎山:《新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2012。

孔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府的作用》,博士论文,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2010。

栗晓冬:《新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专业,2009。

梁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路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1。

王伟伟:《新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2002。

王玉玲:《新农村文化重建的战略选择及对策思路》,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7。

吴美香:《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8。

王碧程:《新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供需矛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工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0。

王擎擎:《新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测算》,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财政学,2011。

吴美香:《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8。

王菊华:《新中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2009。

王富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2。

王伟伟:《新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政治经济学,2012。

王鹏:《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经济学,2012。

熊超:《新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宜宾市翠屏区为例》,硕士毕业论文,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0。

杨格来:《新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及浙江省财政转移支付实践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2004。

张波:《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只能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

赵霞:《新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0。

课题负责人张晓明,执笔人贾旭东,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2011。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htm2007年10月24日。

《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zlet.eom/polities/2005-12/11/eontent_3906616.htm。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eom/polities/2006-09/13/eontent_5087533.htm。

《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news/201301/06/114141_84.shtml,2013年1月6日发布。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http://59.252.212.6/auto255/201301/t20130121_29512.html,2013年01月14日发布。

胡锦涛:《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http://wenku.baidu.com/view/6faec4c4da38376baf1faed3.html,2012年11月26日。

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新城乡二元结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http://www.cird.org.cn/WeAreCird/Research/Briefing/200812/t20081216_23630.htm,2008年12月6日。

新华社:《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31/content_12907829.htm。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1949~2010)》,http://wenku.baidu.com/view/d4a365f4f61fb7360b4c6560.html。

方跃镇、金妍:《新传统手艺人:谁来继承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http://www.jhnews.com.cn/jhwb/2012-11/09/content_2560121.htm。

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新我市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http://zfxxgk.beijing.gov.cn/columns/70/5/397425.html。

国家公共文化网:《新北京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2011年11月28日,http://www.cpcss.org/_d273034544.htm。

新华网,《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2012年1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02/c_111356661.htm。

周阳:《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加快发展,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http://native.cnr.cn/city/201305/t20130528_512690551.shtml,2013年5月28日发布。

国家公共文化网:《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公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结果》,2013年7月19日,http://www.cpcss.org/_d276125469.htm。

数字东城:《新我区“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项目被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http://www.bjdch.gov.cn/n5687274/n5687654/n5689255/n7631231/9855294.html。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管理平台:《新北京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2011年6月3日,http://www.cpcss.org/_d271555036.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新北京市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项目在文化部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中被评为优》,2013年7月24日,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qgwhxxlb/201307/t20130724_277868.html。

艺龙网,《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实践》,2013年6月8日,http://www.bjqyg.com/magazine/detail.aspx?ID=672。

《北京市关于文化划转事项及资金管理办法文件》,http://fg.bjcz.gov.cn/bjlaw/loginAction.do。

陈彬斌:《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于群、李国新主编《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国新、杨永恒、毛少莹:《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性转折》,于群、李国新主编《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王晓庆:《新探索建立农村文化活动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西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为例》,《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2011。

杨志今:《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于群、李国新主编《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第2号),2011年4月28日。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2年2月23日颁发。

[1]《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2。

[2]吴晓雨、张宜春、严先机:《文化科技的内涵和外延》,《艺术百家》2012年第11期。

[3]何亚平、张钢:《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东方出版社,1996。

[4]唐忠宝:《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新考察》,《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5]程宏燕:《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2。

[6]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

[7]毕娟:《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模式与路径》,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8]殷登祥:《试论STS的对象、内容和意义》,《哲学研究》1994年第11期。

[9]肖庆:《文化科技创新: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10]肖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亟待政策推进》,《艺术科技》2012年第2期。

[11]于平、李凤亮:《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2]陈名杰、孟景伟:《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吕克斐:《世界各国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打通技术和文化产业链》,《 杭州科技》2012年第3期。

[14]孔建华:《论文化中关村》,《新视野》2013年第1期。

[15]赵学琳:《基于钻石模型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要素的整体分析》,《探索》2011年第6期。

[16]郑素侠:《科技创新与文化业态的演变》,《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7]解学芳:《论科技创新主导的文化产业演化规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18]潘皓:《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第6期。

[19]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中信出版社,2010。

[20]熊小芳:《河南省文化产业效率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11。

[21]陈伟雄:《技术进步视阈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0。

[22]马仁锋、唐娇、张弢、刘修通:《科技创新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动态与中国议题》,《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11期。

[23]吴辰:《从〈洛桑年鉴〉看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24]《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25]郑伶如:《技术竞争力、创新资本与绩效关联性之研究》,台北大学,2005。

[26]刘俊仪:《跨国科技竞争力评估与预测研究》,台湾交通大学,2009。

[27]许书铭:《产业国际竞争力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国家竞争力观点》,台湾大学,2000。

[28]赖士葆:《科技策略与新产品发展绩效相关之研究》,《大业文教基金会》,1992。

[29]李鸿典:《与苹果并驾齐驱!2013全球百大创新机构》,Nownews,2013年10月。

[30]《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2。

[3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2012。

[32]《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

[33]高志前:《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与功能》,《中国科技论坛》 2008年第3期。

[34]何慧芳、胡品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5期。

[35]沈旺、张旭、李贺:《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比较分析及配套对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期。

[36]陈少峰:《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37]范福娟:《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能特点分析与借鉴》,《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第2期。

[38]谢宏斌:《产业融合视域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12期。

[39]周柏春、孔凡瑜:《美国科技政策发展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4期。

[40]张永凯、陈润羊:《世界科技强国科技政策的趋同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2期。

[41]Gallon,M R,H.M.Stillman and D.Coats. “Putting Core Competency Thinking to Practice.” Technology Management,May-June,1995. pp.20-28.

[42]Markides,C.C. and P.J.Williamson.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39,No.2,1996,pp.340-367.

[43]Thomas,P. and G.S.McMillan “U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to Manage R&D As a Busines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Vol.13,2001,pp.9-14.

[44]Walsh,S. and D.Linton.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ic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Vol.13,2002,pp.63-86.

[45]The Thomson Reuters,2013 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