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3

废止劳教后的刑法结构完善图书

Improving Criminal Law Structure after the Abolition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SAPID:101-2626-2755-60
ISBN:978-7-5097-6918-8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3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废止在中国实施了近六十年的劳动教养制度,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制度上的缺漏需要弥补,有些原来由劳动教养规制的行为需要分别归入治安管理处罚或刑法的调控范围。同时,“小劳教”的废止还带来强制戒毒、收容教育、收容教养等“大劳教”措施的完善问题。本书以废止劳教为契机,探讨了后劳教时代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问题,特別就建立轻罪、重罪的刑法结构和刑罚、保安处分的二元处罚体系做了重点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仁文
编 辑:刘翠霄;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废止劳教后的法治再出发(代前言)

 后记

 第一章 从劳教改革到劳教废止

  第一节 废除劳教的必要性及劳教废止后的配套措施

   一 劳动教养制度如何改革——保留论与废除论的争议

    (一)保留论

    (二)废除论

   二 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要求

    (二)劳教制度的性质存在内在矛盾

    (三)财政经济上的要求

   三 劳教制度废除的后续措施

    (一)劳教对象——分流处理

     1.犯罪化处理

     2.治安管理处罚

     3.强制隔离戒毒

    (二)劳教机构的职能转型

     1.劳教所向戒毒所的职能转型

     2.劳教所向社区矫正服务中心转型

   四 结语

  第二节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一 劳动教养制度的含义及其规范依据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含义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规范依据

   二 劳动教养制度的异化及其存废之争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异化

    (二)或存或废成为一个问题

   三 对劳动教养事由的类型化分析

   四 使强制性教育措施名实相符的几点思考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轻缓化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司法化

    (三)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定化

  第三节 整合预防犯罪资源的重要契机

   一 劳教制度废止后遭遇的问题

   二 限缩场所强戒的合理性

   三 转型低警戒型监狱的可行性

   四 转型出监教育培训中心的必要性

   五 承担中间监禁场所的可能性

   六 结语

  第四节 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路径

   一 劳动教养改革路径纷争

   二 劳动教养异化原因分析

   三 劳动教养分解式改革路径

  第五节 废除劳教正当其时

   一 正视劳动教养制度之缺陷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合法性问题

    (二)劳动教养是一种非司法性的剥夺公民人身自由措施

    (三)劳动教养违背了比例原则

    (四)劳动教养的适用随意性较强

    (五)对被劳动教养人的司法救济不完善

   二 质疑劳动教养之积极作用

   三 反思劳动教养制度改革方案之合理性

    (一)保安处分说

    (二)轻罪社会化处遇说

    (三)分类改革说

   四 劳动教养制度现状之实证研究

  第六节 后劳教时代的相关法律完善

   一 对原劳教对象的分流处理

   二 对与劳教相类似制度的改革

   三 增设治安法庭与简易程序的多元化

   四 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五 结语

 第二章 刑法结构与刑罚结构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违法犯罪的二元制裁结构

   一 通过司法分流、劳教废止后制裁违法犯罪二元体系已悄然形成

   二 劳教废止后刑法结构调整的各种观点的述评

   三 劳教废止后刑法结构调整的思路

    1.前提

    2.二元结构的维持

    3.未来对二元结构的优化

  第二节 将所有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纳入刑法的思考*

   一 国外相关立法的比较

   二 对我国立法的反思

   三 应将治安拘留和劳动教养纳入刑法

  第三节 劳动教养入刑设想

   一 劳教停止适用的意义

   二 劳教处罚行为的入罪范围

   三 劳教废除后的刑法规制方法

  第四节 社会治理模式下刑法替代劳教否定论

   一 刑法替代劳教存在制度功能性偏差

    (一)劳教制度的性质与功能

    (二)刑法替代劳教的制度性功能偏差

   二 刑法替代劳教制度有悖人权保障价值目标

    (一)价值相对主义:基本立场的选择

    (二)人权保障:刑法替代劳教难以完成的目标

   三 刑法替代劳教制度导致成本效益失衡

    (一)刑法制度设计的经济目标

    (二)刑法替代劳教制度:过高的成本与低效的产出

   四 进一步的说明:后劳教时代的多元化社会治理路径

  第五节 一个绕不开的刑法话题:“二元结构”的制裁体系*

   一 行政刑法的新定位:独立于刑法之外的特别行政处罚法

   二 行政性刑事责任的确立:两罚兼有及行政处罚中人身自由罚的司法化

   三 行政性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监禁

    (二)保安处分

     1.强制治疗与医疗监护处分

     2.禁戒处分

     3.保护观察

     4.回归教育(收容教育和收容教养)

    (三)禁止令

  第六节 中国刑法上的罪量要素存废评析

   一 中国刑法上的罪量要素规定论要

   二 中国刑法学界关于罪量要素的存废之争

   三 关于罪量要素存废的法理评析

    (一)劳动教养制度不合理并不必然地证成罪量因素的不合理

    (二)一元制与二元制的制裁方式在同一国度中存在刑法适用上的公平问题

    (三)二元制的制裁体系并存于世界各国

    (四)盲目移植西方法治只会导致水土不服

    (五)新型政治上层建筑的构建有赖于相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的重塑

   四 中国刑法上的罪量要素立法完善思考

    (一)学界的不同意见

    (二)关于罪量要素立法完善之我见

 第三章 重罪和轻罪

  第一节 从犯罪实质概念的重构看劳教制度的改革

   一 犯罪实质概念的重构

    1.应受刑罚处罚性不应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

    2.应受刑诉程序保障性应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

    3.犯罪实质概念的重构方案

   二 犯罪实质概念指导下对劳教制度的改革

    1.劳教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彻底废除应作为劳教制度的改革方向

    3.以犯罪实质概念改革劳教制度的指导思路

    4.以犯罪实质概念改革劳教制度的具体方案

   结语

  第二节 劳教废止后我国轻罪制度的建构*

   一 逻辑起点:轻罪制度建构的必要性分析

    (一)弥合违法犯罪行为制裁体系断层的结构性需求

    (二)优化轻罪案件司法资源配置失衡的制度性需求

    (三)促进违法犯罪行为制裁体系完善的内生性需求

    (四)彰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内涵的政策性需求

   二 进路阻隔:轻罪制度建构的理论困境

    (一)“定性+定量”的犯罪概念困境

    (二)犯罪评价终身化的标签效应

   三 困境突围:轻罪制度建构的实体内涵

    (一)定性不定量概念模式

    (二)轻罪调整范围的界定

    (三)轻罪制度的性质界定

    (四)轻罪制度的立法选择

   四 必然延伸:轻罪制度建构的程序支撑

    (一)轻罪速裁制度

    (二)程序分流制度

    (三)前科消灭制度

    (四)轻缓处遇制度

  第三节 轻罪重罪之法定界分

   一 以法律规定罪之轻重:域外的经验和启示

    (一)世界主要国家法律规定撮要

     1.法国

     2.德国

     3.意大利

     4.美国

     5.俄罗斯

    (二)世界主要国家之经验和启示

   二 以法律规定罪之轻重:中国的确立和意义

    (一)犯罪观念方面的意义

    (二)刑事政策方面的意义

    (三)刑事立法方面的意义

    (四)刑事法律方面的意义

   三 轻罪与重罪的具体界分

    (一)轻罪与重罪的划分对象

    (二)轻罪与重罪的划分标准

     1.实质标准抑或形式标准

     2.法定刑抑或宣告刑

    (三)轻罪与重罪的划分界限

  第四节 我国刑法典的轻罪化改造*

   一 重罪重刑式刑法典之流弊

    (一)我国现行刑法典是一部重罪重刑式的刑法典

    (二)内缩的犯罪圈与犯罪圈不断扩张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刑罚过重与过度投入刑罚的恶性循环日渐升级

   二 犯罪圈的轻罪化改造

    (一)应对我国现行刑法典规定的犯罪圈进行扩张

    (二)应对我国现行刑法典划定的犯罪圈作适当的轻罪化扩充

   三 法定刑的轻刑化改造

    (一)对法定刑刑种作轻刑化调整

    (二)降低部分具体犯罪的法定刑

  第五节 刑法中重罪与轻罪的划分

   一 刑法为何要将犯罪划分为重罪与轻罪

   二 世界主要国家对重罪、轻罪的划分

    (一)以自由刑的刑期作为区分标准

    (二)通过刑种相区分

    (三)通过列举具体的犯罪类型以示区别

    (四)以具体的刑事诉讼活动(例如起诉、逮捕等)方式相区别

   三 我国刑法是否可以将犯罪划分为重罪与轻罪

   四 我国刑法应当如何区分重罪与轻罪

    (一)刑法中重罪与轻罪的总体界限

    (二)具体个罪中重罪与轻罪的确定方法

   结语

  第六节 劳教废止后治安轻罪制度的构建

   一 治安轻罪制度:后劳教时代的选择

   二 治安轻罪制度的具体构建

    (一)治安轻罪的范围

     1.不应当纳入治安轻罪范围的行为类型

     2.可纳入治安轻罪但应限制其范围的行为类型

     3.应当纳入治安轻罪的行为类型

    (二)治安轻罪的刑罚

    (三)治安轻罪的程序法

   三 治安轻罪制度的外部关系

    (一)与刑法的关系

    (二)与治安管理处罚制度的关系

  第七节 劳教废止后的犯罪化

   一 后劳教时代的社会特征

    (一)后劳教时代是充满风险的时代

    (二)后劳教时代是仇恨犯罪多发的时代

    (三)后劳教时代是失范的时代

    (四)后劳教时代是跨国犯罪增多的时代

   二 适时犯罪化是保障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化

    (二)中国1979年以来的犯罪化与社会发展

   三 后劳教时代需要适时犯罪化

    (一)严密现时的疏漏刑事法网的需要

    (二)有效保护法益、切实保护人权与及时化解矛盾的需要

    (三)优化中国刑法结构的需要

   四 后劳教时代需要犯罪化的主要领域

    (一)网络乱象与犯罪化

    (二)环境安全与犯罪化

    (三)腐败问题与犯罪化

    (四)暴恐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与犯罪化

    (五)其他社会问题与犯罪化

   五 后劳教时代犯罪化的原则

    (一)保护法益必要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以人为本原则

 第四章 保安处分

  第一节 劳动教养的改革方向应为保安处分

   一 劳动教养制度确实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二 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保安处分

   三 将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为保安处分的可行性

  第二节 保安处分与我国行政拘禁制度的改革

   一 保安处分制度的缘起与演变

   二 保安处分与刑罚的关系

   三 保安处分的具体种类

    (一)德国

    (二)意大利

    (三)西班牙

    (四)台湾地区

   四 对中国行政拘禁制度改革的启示

  第三节 保安处分的刑事法律化

   一 引言

   二 对现行法律中保安性措施的梳理

   三 在刑法中为保安性措施正名的意义

   四 在刑法中规定保安性措施的类型

   五 在刑法中以专章形式规定保安性措施的必要性

  第四节 作为保安处分措施的禁止令

   一 禁止令的法律性质:保安处分措施

   二 禁止令的适用方式及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三 禁止令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扩大禁止令的适用范围

    (二)确立禁止令的适用原则

    (三)完善禁止令的适用程序

 第五章 其他限制和剥夺人身自由的措施

  第一节 我国行政拘禁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人性尊严原则

   二 依法行政原则

    1.法律保留原则

    2.法律优位原则

   三 比例原则

   四 平等原则

   五 正当程序原则

   六 权利救济原则

    1.完善司法审查制度,增强司法救济的实效性

    2.设立公安(警察)行政复议委员会,增强行政复议的公正性

    3.建立中国的人大督察专员制度,创新监督和救济手段

    4.扩大对违法受到行政拘禁的公民的国家赔偿范围

  第二节 收容教养制度及其改革

   一 收容教养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一)关于收容教养的性质

    (二)关于收容教养的审批权和审批程序

    (三)关于收容教养的对象

    (四)关于收容教养的条件

    (五)关于收容教养的场所

    (六)关于收容教养的方式

    (七)关于收容教养的期限

   二 当前收容教养制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作为一种行政处罚,收容教养制度的性质与其处罚的严厉程度不相符

    (二)作为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收容教养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三)作为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收容教养缺乏必要的正当司法程序

    (四)收容教养过多地使用了剥夺自由的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替代措施

   三 改革我国收容教养制度的建言

    (一)从立法上确立收容教养的法律依据

    (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

    (三)有关少年教养的立法、司法规定应与北京规则等国际约法的基本要求相协调

    (四)少年收容教养制度具体内容的完善

    (五)建立起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防治体系

  第三节 完善收容教养制度构想

   一 收容教养制度法律属性的学说分歧及其评析

    (一)刑事处罚说

    (二)治安行政措施说

    (三)行政处罚说

    (四)刑事司法保护措施说

    (五)行政性教育矫治措施说

   二 收容教养的法律属性应当界定为司法保护教育措施

    (一)按现行实践,收容教养首先是一种行政措施

    (二)收容教养应当首先界定为司法保护措施

    (三)收容教养其次应当界定为司法教育矫治措施

   三 现行收容教养制度的缺陷

    (一)收容条件的模糊

     1.收容对象的年龄

     2.收容的前提条件

     3.“必要时”内涵模糊

    (二)收容教养决定程序的封闭

     1.决定程序过分简单

     2.程序设定未考虑违法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3.程序设计未考虑违法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法律地位

     4.程序设计未考虑律师的介入

    (三)教养方式的单一与异化

   四 收容教养制度的再造

    (一)设置收容教养的司法审查程序

    (二)明确收容教养的条件

    (三)明确收容教养的保护性、福利性、非惩罚性

    (四)发展多样化的收容教养执行方式

    (五)将收容教养与工读学校的改革相结合

  第四节 收容教育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一 收容教育及其历史沿革

    (一)收容教育的概念

    (二)收容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 现行收容教育制度缺乏正当性

    (一)收容教育制度不具价值合理性

    (二)收容教育目的和方针的正当性存疑

    (三)收容教育在法律性质上缺乏正当性

    (四)收容教育对象上具有随意性,缺乏正当性

    (五)违反一事不两罚原则,不具正当性

    (六)收容教育决定权、执行权合一,缺乏职权监督,无正当性

    (七)收容教育处罚过重,处罚与过错不相当,无正当性

   三 收容教育制度缺乏合法性依据

    (一)收容教育制度与宪法的冲突

    (二)收容教育制度与立法法的冲突

    (三)收容教育制度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冲突

    (四)收容教育制度与行政处罚法的冲突

    (五)收容教育制度与行政强制法的冲突

    (六)《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违反其直接上位法《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的规定

    (七)收容教育制度违反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

   四 如何完善收容教育制度

    (一)恢复收容教育制度的本来面目,即行政强制教育措施

    (二)理顺立法关系

    (三)规范收容教育对象

    (四)规范收容教育程序

    (五)规范收容教育所管理

  第五节 建立社会防卫处遇制度

   一 问题的实质及范围指向

   二 责任与风险

   三 社会化防卫处遇方案

    (一)基本设计

    (二)对象分析和分流

    (三)社会防卫处遇措施

   四 社会防卫处遇的性质及法律后果

  第六节 未成年人刑事处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 未成年人刑事处遇制度的现状

   二 未成年人刑事处遇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一)法治化

    (二)人性化

    (三)社会化

    (四)多样化

   三 关于未成年人监禁刑处遇制度的改革

    (一)废止对未成年人适用无期徒刑

    (二)扩大对未成年罪犯的开放式处遇

   四 关于未成年人非监禁刑处遇制度的改革

    (一)增设社区服务刑

    (二)创设刑罚易科制度

   五 关于未成年人非刑罚处遇制度的改革

   六 关于未成年人教养处遇制度的改革

    (一)完善未成年人教养处遇立法

    (二)健全未成年人教养处遇的措施体系

    (三)完善收容教养制度

    (四)完善工读教育制度

  第七节 强制医疗制度的实证研究

   一 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 强制医疗制度的域外立法考察

   三 完善强制医疗制度的设想

  第八节 强制医疗特别程序的再完善

   一 强制医疗特别程序存在的问题

    (一)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不协调

    (二)刑罚与强制医疗处于割裂的状态

    (三)程序设计存瑕疵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为强制医疗特别刑事诉讼程序开了行政程序的后门

   二 强制医疗特别程序的完善

    (一)健全强制医疗的立法体系

    (二)正确处理刑罚与强制医疗的关系

    (三)进一步强化强制医疗程序的司法化

    (四)对强制医疗程序进行一体化改造

  第九节 强制隔离戒毒:问题及改进

   一 我国强制隔离戒毒二元管理体制的形成

    (一)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二元管理体制的形成

    (二)强制隔离戒毒二元管理体制的确立

   二 强制隔离戒毒二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权力监督与制约不足

    (二)分段收治难于落实

    (三)诊断评估审批工作不规范

   三 改进强制隔离戒毒二元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实现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权与执行权的分离

    (二)强制隔离戒毒执行工作全面移交司法行政部门

    (三)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的法律监督制度

  第十节 工读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善

   一 工读教育的兴衰

   二 工读学校的性质与功能定位

    (一)工读学校的性质

    (二)工读学校的功能定位

     1.阻断越轨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交往

     2.截断越轨未成年人的越轨生涯

     3.完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

   三 改革、发展与完善工读教育的具体思路

    (一)建立严格的工读学校管理体制

    (二)将少年收容教养制度重塑为工读学校的强制入学制度

    (三)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与工读教育相结合

    (四)强制入学与自愿入学相结合,并建立相应的入学评估机制

    (五)建立工读教育的退出机制

    (六)设置特殊的教育教学内容,强化对越轨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和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六章 域外相关制度

  第一节 社区法院的美国创新和对中国的借鉴

   一 “问题—解决”理论主导下的美国社区法院的创新

   二 美国社区法院实践的经验和问题

    (一)美国社区法院建设的基本经验

    (二)美国社区法院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新时期中国的社区法院的创新构想

  第二节 法国违警罪制度对我国劳教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 法国的违警罪制度

    (一)法国罪分三类的由来及依据

     1.历史由来

     2.理论根据

     3.法律依据与意义

    (二)法国违警罪的定罪与量刑

     1.违警罪的构成要件

     2.违警罪的分类和分级

     3.违警罪的刑罚

    (三)法国违警罪的审理机构和程序

     1.审理机构

     2.审理程序与裁决

    (四)实际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1.实际成效

     2.面临的挑战

   二 借鉴启示与改革建议

    (一)借鉴与启示

    (二)改革建议

   结语

  第三节 德国刑法中的处分制度及其保安监督述评

   一 德国刑法的现行处分制度概况

   二 作为特别程序的保安程序

   三 德国刑法中最严厉的处分——保安监督

   四 德国保安监督的适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五 对德国保安监督的法比较观察:与欧洲主要国家的比较

   六 观察与评论:中国劳教制度的去向

  第四节 德国刑事政策和立法中针对危险行为人的隔离监禁制度*

   一 刑法、隔离监禁、危险性和实现安全的不同路径

   二 德国刑事制裁体系的双轨制

   三 法律修订的编年史

   四 危险的行为人、隔离监禁、预防性监禁和法律争论

   五 刑罚与隔离监禁的执行

   六 总结与结论

  第五节 意大利刑法结构管窥

   一 意大利刑法中的重罪与轻罪

    1.重罪与轻罪的区分

    2.轻罪规定的范围

   二 意大利刑法中独具特色的刑罚措施

    1.替代短期监禁刑的制裁措施

    2.监禁刑执行的替代措施

   三 意大利刑法中规定的保安处分

    1.保安处分(le misure di sicurezza)的概念

    2.保安处分的适用对象

    3.保安处分的分类

     (1)对人的保安处分

     (2)对财产的保安处分

   四 意大利刑法中的预防性措施(le misure di prevenzione)

  第六节 日本现行法中的保安处分:制度、实践与参考

   一 日本现行法中的保安处分

   二 日本保安处分的基本原则

   三 日本保安处分的适用情况

   四 代结语:日本保安处分的参考价值

  第七节 从日本的经验和教训看我国后劳教时代对轻微犯罪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导言

   一 警察的权限和检察的正义

    (一)警察的权限

     1.警察权力的扩张

     2.警察处罚权的丧失

    (二)检察的正义

     1.检察官的权限

     2.检察正义的保障

   二 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一)简化司法程序

     1.简易审判程序

     2.立即审结程序

    (二)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交错

     1.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的交错

     2.行政机构的司法调查权

    (三)制裁手段的选择

   三 日本法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第八节 非刑精神病强制医疗的欧洲视野

   引言

   一 欧盟国家非刑强制医疗的制度概况

    (一)强制入院和强制治疗的标准

    (二)评估和决定程序

     1.评估主体

     2.决定主体

     3.对本人的强制聆讯

     4.紧急程序

    (三)制度化的复查和上诉

     1.免费的法律帮助

     2.对强制入院或强制治疗合法性的审查和上诉

   二 我国精神卫生法中的非刑强制医疗制度

    (一)关于非刑强制医疗制度的理念

    (二)未充分关注和吸收非刑强制医疗方面的国际标准

2013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废止在中国实施了近六十年的劳动教养制度,原有的治安管理处罚、劳动教养、刑法“三驾马车”的违法犯罪治理模式,变成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两驾马车”的治理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制度上的缺漏需要弥补,有些原来由劳动教养规制的行为需要分别归入治安管理处罚或刑法的调控范围。同时,“小劳教”的废止还带来强制戒毒、收容教育、收容教养等“大劳教”措施的完善问题。本书以废止劳教为契机,探讨了后劳教时代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问题,特别就建立轻罪、重罪的刑法结构和刑罚、保安处分的二元处罚体系做了重点研究。

1.Albrecht,H.-J. 1994. Strafzumessung bei schwerer Kriminalit?t. Berlin:Duncker & Humblot.

2.Albrecht,H.-J. 1999. Die Determinanten der Sexualstrafrechtsreform.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111(4)1999,863-888.

3.Albrecht,H.-J. 2001. Sentencing and Punishment in Germany,in Penal Reform in Overcrowded Times,edited by M.Ton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39-145.

4.Albrecht,H.-J. 2004. Security Gaps:Responding to Dangerous Sex Offender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ederal Sentencing Reporter,16(3),1-8.

5.Albrecht,H.-J. 2007. Fu?ball und Gewalt. Entwicklungen,Erkl?rungsans?tze und Pr?vention. Monatsschrift für Kriminologie und Strafrechtsreform,89(2),158-174.

6.Barker,V. 2010. Explaining the Great American Crime Decline:A Review of Blumstein and Wallman,Goldberger and Rosenfeld,and Zimring. Law & Social Inquiry,35(2),489-516.

7.Baumann,J.(1968). Programm für ein neues Strafgesetzbuch. Frankfurt:Fischer.

8.Blackmore,J. and Welsh,J. 1983. Selective Incapacitation:Sentencing According to Risk. Crime & Delinquency,29(3),504-528.

9.Blumstein,A. and Wallman,J. 2000. The Crime Drop in Americ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Blumstein,A.et al. 1986. Criminal careers and career criminals. 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y Press.

11.Cartuyvels,Y. 1997. L’ affaire Dutroux. Brussels:Editions Complexe.

12.Clear,T. 2007. Imprisoning Communities:How Mass Incarceration Makes Disadvantaged Neighborhoods Wors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Cooper Blum,S. 2008. Preventive Detention in the War on Terror:A Comparison of How the United States,Britain,and Israel Detain and Incapacitate Terrorist Suspects. Homeland Security Affairs,4(1),1-30.

14.Currie,E. 1998.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America. New York:Metropolitan Books.

15.Danet,J. and Saas,C.(2010). De l’usage des notions de 《délinquants anormaux》 et 《délinquants d’habitude》 dans les législations allemande,belge,fran?aise et suisse. Champ Pénal.Nouvelle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Criminologie,7.Available at:champpenal.revues.org/7955 accessed 20.12.2010.

16.Dezhbakhsh,H.et al. 2003. Does Capital Punishment Have a Deterrent Effect? New Evidence from Postmoratorium Panel Data. 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5(2),344-376.

17.Dünkel,F. 1980. Legalbew?hrung nach sozialtherapeutischer Behandlung Berlin:Duncker & Humblot.

18.Ehrlich,I. 1975. The Deterrent Effect of Capital Punishment:A Question of Life and Dea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5(3),397-417.

19.Ehrlich,I. 1977. Capital Punishment and Deterrence:Some Further Thoughts and Additional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5(1),74-88.

20.Fagan,J. 2006. Death and Deterrence Redux:Science,Law and Causal Reasoning on Capital Punishment. Ohio Stat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4(2),255-320.

21.Freiberg,A.,and Gelb,K. 2008. Penal populism,sentencing councils and sentencing policy in Penal Populism,Sentencing Councils and Sentencing Policy edited by Freiberg,A. and Gelb,K.,Cullompton:Willan,1-14.

22.Frisch,W. 1990. Ma?regeln der Besserung und Sicherung im strafrechtlichen Sanktionensystem.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102(2),343-393.

23.Garrido,V. and Morales,L.A. 2007. Serious(Violent or Chronic)Juvenile Offen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in Secure Corrections.Valencia:Campbell Campbell Collaboration Crime and Justice Group.

24.Greenwood,P.W.et al. 1994. Three Strikes and You’re Out.Estimated Benefits and Costs of California’s New Mandatory-Sentencing Law. Santa Monica:RAND.

25.Habermeyer,E.,et al. 2009. Sexual Offenders in Preventive Detention:Data Concerning the Inmates and Expert Witness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53(3),373-384.

26.Hall,M. 2010. Victims and Policy Making.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New York:Willan Publishing.

27.Hanson,R.K.et al. 2009.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for Sexual Offenders:Risk,Need,and Responsivity. Ottawa:Public Safety Canada.

28.Harcourt,B.E. 2007. Against Prediction:Profiling,Policing,and Punishing in an Actuarial Ag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9.Hassemer,W. 2006. Sicherheit durch Strafrecht. HRRS-Strafrecht,7(4),130-143.

30.Home Office. 1997. No More Excuses-A New Approach to Tackling Youth Crime in England and Wales.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London:Home Office.

31.H?rnle,T. 2010. Strafzumessungslehre im Lichte des Grundgesetzes in Das strafende Gesetz im sozialen Rechtsstaat edited by Schumann,E.,. Berlin,New York:de Gruyter,105-138.

32.Kaiser,G. 1986. Strafvollzug im internationalen Vergleich in Ged?chtnisschrift für Hilde Kaufmann edited by Hirsch,H.J.et al. Berlin:de Gruyter,599-622.

33.Kaiser,G. 1990. Befinden sich die strafrechtlichen Ma?regeln in der Krise? Heidelberg:C.F.Müller.

34.Kinzig,J. 1996. Die Sicherungsverwahrung auf dem Prüfstand. Freiburg:Max-Planck-Institut.

35.Kinzig,J. 2008. Die Legalbew?hrung gef?hrlicher Rückfallt?ter. Berlin:Duncker & Humblot.

36.Kury,H. and Obergfell-Fuchs,J 2006. Zur Punitivit?t in Deutschland. Soziale Probleme,17(1),119-154.

37.Levitt,S.D. 2004. Understanding Why Crime Fell in the 1990s:Four Factors that Explain the Decline and Six that Do No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8(1),163-190.

38.Linder,W. 1995. Innere Sicherheit und Unsicherheit als politisches Problem,in,Verunsicherung durch schwindende Sicherheit-Strafrechtsreform unter Druck? edited by Caritas Schweiz,Luzern:Caritas,47-57.

39.Merkel,G. 2011. Case Note-Retrospective Preventive Detention in Germany:A Comment on the ECHR Decision Haidn v. Germany of 13 January 2011.German Law Journal,12(4),968-977.

40.Monahan,J. 1981. The clinical prediction of violent behavior. Rockville: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41.Monahan,J. 2003. Risk and Race:An Essay on Violence Forecasting and the Civil/Criminal Distinc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Working Paper Nr.03-3.

42.Nellis,A. and King,R.S. 2009. No Exit.The Expanding Use of Life Sentences in America. Washington:The Sentencing Project.

43.O’ Malley,P. 2010. Crime and Risk. London:Sage.

44.Ortmann,R. 2002. Sozialtherapie im Strafvollzug. Eine experimentelle L?ngss-chnittstudie zu den Wirkungen von Strafvollzugsma?nahmen auf Legal-und Sozialbew?hrung.Freiburg:Max-Planck-Institut.

45.Sack,F. 1999. Jugendgewalt-Schlüssel zur Pathologie der Gesellschaft?,in Gewaltt?tige Jugend-ein Mythos? edited by Programmleitung NFP,Bern:SFN,5-36.

46.Scheidegger,K. and Rushford,M.:The Social Benefits of Confining Habitual Criminals. Stanford Law and Policy Review,11(1),59-64.

47.Sch?ch,H. 2011. Sicherungsverwahrung und Europ?ische Konvention zum Schutze der Menschenrechte und Grundfreiheiten in Strafrecht als Scientia Universalis. Festschrift für Claus Roxin zum 80.Geburtstag.edited by Heinrich,M.et al.Berlin New York:de Gruyter,1193-1213.

48.Shute,S. 2006. Sentencing “Dangerous”Offenders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son Sentences and Aspects of Security,edited by Tak,P. and Jendly,M.,Nijmegen:Wolf Legal Publishers,75-95.

49.Simon,J. 2007. Governing Through Crime:How the War on Crime Transformed American Democracy and Created a Culture of Fea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0.Spelman,W. 2006. The Limited Importance of Prison Expansion in The Crime Drop in America,edited by Blumstein,A.,and Wallman,J.revised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97-129

51.Statistisches Bundesamt(2010). Strafverfolgungsstatistik 2009. Wiesbaden:Statistisches Bundesamt.

52.Steffen,W. 2003. Mehrfach-und Intensivt?ter:Aktuelle Erkenntnisse und Strategien aus dem Blickwinkel der Polizei. Zeitschrift für Jugendkriminalrecht und Jugendhilfe,14(2),152-159.

53.Steller,M.et al. 1994. Rückfall und Bew?hrung von Karrieret?tern nach Entlassung aus dem sozialtherapeutischen Behandlungsvollzug und aus dem Regelvollzug. Pfaffenweiler:Centaurus.

54.Tonry,M. 2004. Why Aren’t German Penal Policies Harsher and Imprisonment Rates Higher? German Law Journal,5(10),1187-1206.

55.Tonry,M. and Farrington,D.P. 2005. Punishment and Crime across Space and Time,in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1980-1999,edited by Tonry,M. and Farrington,D.P.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1-39.

56.v.Liszt,F.1883. Der Zweckgedanke im Strafrecht.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3(1),33-34.

57.v.Liszt,F. 1905. Strafrechtliche Aufs?tze und Vortr?ge. Berlin:Guttentag.

58.van de Kerchove,M. 2010. Introduction:Risque,Dangerosité et Sécurité. Renaissance et Mutations de la Défense Sociale.Déviance et Société,34(3),475-477.

59.Vervaele,J.A.E. 2009. Special procedural measur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General report.Utrecht Law Review,5(1),66-103.

60.Vollaard,B. 2011. Preventing crime through selective incapacitation. Tilburg:TILEC Discussion Paper No.2011-00.

61.Walther,S. 2007. Pr?ventivhaft für terrorismusverd?chtige,Gef?hrder“:eine Option für Deutschland? Zeitschrift für Internationale Strafrechtsdogmatik,2(4),464-475.

62.Wolfgang,M.E.,et al. 1972. Delinquency in a Birth Cohor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3.Zimring,G.et al. 2001. Punishment and Democracy:Three Strikes and You’re Out in California.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