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5(2007)图书
Annual report of development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研究的发展报告,全书分为专题报告篇、国情调研篇、地方法治篇、法治热点篇四部分,详细介绍了2007年中国法治发展的相关内容。
相关信息
法律声明
迈向和谐的中国法治
迈向和谐的中国法治
一 和谐视野:2006年法治回顾
(一)立法进展
(二)行政体制改革
(三)司法改革
(四)反腐倡廉法治
(五)公益法实践*的发展
(六)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1.当前纠纷现状考察
2.纠纷解决机制分析
(七)法律实施与监督改善
(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法治状况
1.香港地区法治的发展
2.澳门地区的法治状况
3.“法理台独”对两岸关系的冲击
(九)法学教育的进步
(十)法制宣传的发展
(十一)和谐世界与国际法治
1.国际公法
2.国际私法
3.国际经济法
二 走向和谐:2007年法治展望
(一)2007年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之年
(二)预防和解决突发性事件机制将得到建立和完善
(三)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四)司法体制改革将进一步以司法为民为宗旨,强调公正司法
(五)反腐倡廉法治将继续加强
(六)法律实施与监督将更注重实效
(七)促进“一国两制”的繁荣和发展
(八)法学教育应全面提升质量
(九)持续开展普法教育依法治理工作
(十)迈向和谐世界的国际法治
专题报告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一 立法步伐加快
(一)中央立法:实现新突破
(二)地方立法:创新频现
1.区域性立法协作出现
2.地方性法规质量评估制度化
3.关于信访的地方立法活跃
4.地方立法填补多个领域的空白
(三)立法程序:民主立法继续推进
二 监督工作实效增强
(一)中央层面
1.深入进行执法检查、跟踪检查
2.监督预算和经济工作
3.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
4.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二)地方层面
1.跟踪“民生工程”,解决“民心问题”
2.对“一府两院”报告说“不”
3.备案审查工作实质化
三 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代表议案提出和处理的质量提高
(二)代表充分发挥在建议提出和办理工作中的作用
(三)人大与代表间的沟通加强
(四)代表与人民的距离缩短
(五)人大代表培训工作逐步展开
四 未来展望
立法发展与趋势展望
一 法律的制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1.主要内容
2.评价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1.主要内容
2.评价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1.主要内容
2.评价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1.主要内容
2.评价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1.主要内容
2.评价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
1.主要内容
2.评价
二 法律的修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五项权利
2.在学校保护方面强调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等权利的保护
3.在社会保护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
4.在司法保护等其他方面突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
1.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犯罪的修正
2.对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犯罪的修正
3.对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的修正
4.对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和仲裁秩序犯罪的修正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1.调整了审计监督范围
2.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 行政法规的制定
(一)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
1.《长城保护条例》
2.《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3.《风景名胜区条例》
4.《黄河水量调度条例》
(二)征收征用制度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
3.《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三)安全、卫生等社会管理方面
1.《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2.《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3.《艾滋病防治条例》
(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1.《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
(五)农村制度方面
1.《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2.《全国农业普查条例》
(六)其他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2.《地方志工作条例》
四 评析与展望
(一)立法技术提升,架构更加合理
(二)立法强调微观,强化法律责任
(三)强调权利意识,淡化管理色彩
宽严相济、治标治本:探索刑事法治之路
一 宽严相济的时代内容:以宽济严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体现
(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贯彻
二 反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进入深挖阶段
(一)商业贿赂的内涵及现状
(二)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
(三)立法与执法中的缺陷
(四)立法与执法建议
三 反洗钱:斩断黑金外流的通道
(一)洗钱的途径与危害
(二)反洗钱体系的构建
四 刑事被害人救助:宜早不宜迟
五 赔钱减刑:争议中前行
六 收回死刑复核权:后续工作亟须跟上
依法行政,渐进建设法治政府
一 继续完善政府组织架构
(一)综合配套改革
(二)执法体制改革
二 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一)行政立法创新
(二)行政决策创新
(三)行政审批改革
(四)推行信息公开
(五)推行电子政务
(六)规范执法程序
三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一)加强审计监督
(二)完善行政问责
(三)改进行政复议
四 科学转变政府职能
(一)经济调节
1.国企改革:确立国企改革的基本原则、目标和措施
2.土地调控:创新机制,严格土地管理
3.房价调控:利益驱动与抑制风险的悖论
4.矿业管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业市场秩序
(二)市场监管
1.邮政监管的“一分开、两改革、四项措施”
2.能源监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3.航空监管:民航总局国内航线经营许可管理放宽
4.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加大金融业监管力度
5.食品药品监管:整顿和规范药品、食品市场秩序
(三)社会管理
1.环保监管: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抑制水污染继续恶化
2.节能保障:应重视市场的作用
3.安全监管:强化安全监督执法
4.应急管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四)公共服务
1.“三农”问题:“多予、少取、放活”
2.社会保障
3.社会事业
4.基础设施
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应诉情况分析
一 行政复议案件情况
(一)案件受理情况
(二)申请人的分布情况
(三)被申请人的情况
(四)行政复议申请事项分类
(五)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结果
二 行政诉讼应诉情况
(一)案件受理情况
(二)被告情况
(三)行政诉讼应诉案件的审理结果
(四)复议后应诉案件的审理情况
三 行政复议动态
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的发展
一 2006年全国法院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案件情况
(一)案件情况
1.一审案件情况
2.二审案件情况
3.再审案件情况
4.行政执行案件情况
5.行政赔偿案件情况
(二)案件特点
1.案件涉及领域广,资源、城建、治安和劳动社会保障类案件一直占较大比重
2.新类型案件、案件中的新情况层出不穷,政策性、政治性较强的案件增多,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3.群体性诉讼案件多,审判压力大
4.知识产权行政案件上升幅度大,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多
二 2006年全国法院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的主要发展
(一)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二)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争议
(三)正确处理法律适用与政策指导的关系
(四)注重运用协调和解手段化解行政争议
三 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的未来展望
(一)建立多元化行政争议解决机制
(二)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方面的作用
(三)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行政诉讼制度
(四)促进行政复议制度与信访制度、行政诉讼制度的衔接
(五)探索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
2006年的司法改革与进展
一 关于刑事诉讼制度
(一)刑事诉讼法治建设
(二)刑事诉讼基本情况
1.公安机关立案与侦查情况
2.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批捕、起诉以及监督情况
3.人民法院审判情况
(三)重点问题述评
1.死刑案件程序的改革
2.“命案必破”号召的继续推行
3.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贯彻
(四)刑事诉讼法治发展的展望
1.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2.刑事诉讼制度
3.刑事诉讼程序
二 关于民事诉讼制度
(一)民事诉讼法治建设
(二)民事审判、执行和监督
(三)民事诉讼调解
(四)民事诉讼法治展望
1.完善证据制度
2.完善简易程序
3.完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
4.完善民事执行措施
人权保障与中国法治建设
一 中国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 中国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
三 中国与国际人权公约
(一)概述
(二)中国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三)中国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四)中国与《儿童权利公约》
三 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
四 尊重和促进人权与建设和谐世界国际研讨会和首届中国人权展
五 平等非歧视原则、劳工权利、妇女和儿童权利、公益诉讼成为热点,人权的跨学科研究受到关注
六 2006年中国人权大事记
七 结论和展望
国情调研篇
浙江“普法教育、依法治理”二十年
一 调研背景——浙江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概况
(一)浙江省情概况
(二)普法依法治理基本概况
1.“一五”普法
2.“二五”普法
3.“三五”普法
4.“四五”普法
(三)普法依法治理的回顾与“五五”展望
二 普法教育推动浙江省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一)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二)突出普法依法治理的要点
(三)注重制度创新
(四)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突出民主法治示范效应
(六)政务公开成为普法教育、依法治理的重要方面
1.政务公开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的重要目标或者制度保障措施
2.政务公开是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
3.政务公开是普法依法治理考核的重要标准,而且地位不断提升
三 “普法教育、依法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性问题
(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法缺乏系统性
2.学法缺乏灵活性
3.学法缺乏制约性
4.学法缺乏自觉性
(三)农村普法存在的问题
云南东巴造纸的传统与现状
一 引言——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
(一)传统知识议题的由来
(二)为什么在知识产权框架内讨论传统知识保护问题
1.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创设了一种利益平衡机制
2.现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个别条款的适用
3.国际知识产权公约框架内的实施机构
(三)知识产权在保护传统知识方面的局限
(四)发展中国家需要建立怎样的知识产权制度
(五)如何获得在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话语权
二 云南纳西族东巴造纸传统
(一)纳西族东巴造纸的历史源流
(二)纳西族东巴造纸的传承状况
1.肯配古村
2.白地村
3.小米地村
(三)纳西族东巴造纸的基本工艺特征
(四)纳西族东巴造纸的原料及其可持续利用
(五)东巴造纸传统的商业利用状况
(六)纳西族东巴造纸传统的知识产权权利申请和授权状况
(七)纳西族东巴造纸传统的法律保护状况
地方法治篇
湖北法治的发展与分析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大代表工作建设*
2.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3.监督工作情况
4.任免及监督工作情况
5.为推动湖北省人大工作的开展,湖北省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密切了与市、州人大常委会的联系
6.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7.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行政法治工作
1.行政复议工作
2.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
3.政府规章制定、修改情况
4.行政法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情况
1.审理刑事案件,惩治刑事犯罪情况
2.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调节职能,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3.加强行政审判和国家赔偿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正确履行职责
4.法院工作存在的问题
四 人民检察院履行监督职能情况
1.依法惩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秩序*
2.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职务犯罪,推进反腐败斗争
3.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4.加强控申检察工作,化解矛盾纠纷
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 司法改革
六 重大法治事件回顾与简析
上海法治
一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地方立法
1.重大事项决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立法质量
3.立法过程的公众参与
(二)地方权力机关的监督
(三)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代表工作制度和选举制度
1.完善人民代表工作制度
2.代表书面意见的处理
3.选举制度的完善
(四)人大工作制度的法制化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1.立法规划编制的规范化
2.法规起草机制可能面临“部门利益”的威胁
3.地方人大的公开程度
4.人民代表选举工作制度
5.代表工作制度和信访工作制度的完善融合
6.人大代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二 行政法治
(一)行政立法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规范
1.行政立法
2.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
3.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工作,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
(二)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行政公开
(四)行政监督
(五)行政法治完善中的问题
1.行政法规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启动机制
2.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的障碍
3.政府信息公开中的矛盾冲突
4.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的贫乏
三 司法制度
(一)审判公开与案例指导
(二)民事调解制度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治制度
(四)执行制度的完善
(五)司法体制改革的困难
1.案例指导的困境
2.民事调解制度在新时期的生命力
3.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的路径选择
法治热点篇
通过法定渠道解决纠纷机制的发展状况
一 当前社会纠纷的性质、类型、产生的原因和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影响
(一)当前社会纠纷的性质、类型和产生的原因分析
1.当前社会纠纷的性质和主要类型
2.当前群体性纠纷的特点
3.产生社会纠纷的原因分析
(二)当前社会纠纷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影响
二 通过法定渠道解决纠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概述
(二)诉讼渠道
1.民事诉讼
2.刑事诉讼
3.行政诉讼
4.诉讼渠道解决纠纷存在的问题
(三)非诉讼渠道
1.信访
2.内部纠纷解决机制
3.民商事仲裁
4.非司法调解
5.行政复议
6.违宪审查
三 通过法定渠道解决纠纷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大信访”的思路,充分发挥诉讼等其他法定渠道的作用,加强信访工作的法治化建设,在制定《信访法》的基础上,保证信访在解决社会纠纷中信息汇集和传递的作用,实行信访源的集中管理和信访工作的专门化,减少领导批示,完善并规范信访工作程序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诉讼机制,提高诉讼实效,充分发挥诉讼在解决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建立更加宽松的诉讼准入机制,推进审级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度
(三)修改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建立和完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制度
(四)完善内部纠纷解决机制,将事业单位和有关社会团体的所有内部人事争议纳入人事争议仲裁的范围;建立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相互衔接的制度,为通过诉讼解决各类人事争议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统一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申诉控告制度,逐步使其与诉讼接轨;进一步完善劳动集体争议协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依法保障民商事仲裁机构对于行政机关的独立地位,改革和完善民商事仲裁程序,保证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充分实现
(六)完善调解制度,增强非司法调解的法律效力,充分发挥调解在解决社会纠纷中的辅助作用
(七)适时启动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合宪性的审查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为通过法定渠道解决社会纠纷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正当法律程序适用的发展与走向
一 案件回顾
(一)广西某女士诉交管局测速仪处罚案*
(二)张建新、徐之银诉郧西县建设局城市规划行政许可案
(三)北京光明在线上网服务有限公司诉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案
(四)韩宏波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案
(五)简评
(六)人民法院的作用
二 理论研究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法律思想移植
(二)正当法律程序与政策之间的关系
(三)立法中的正当法律程序
(四)福利性行政行为的正当法律程序规制
(五)正当法律程序中的公共参与、信息公开等问题
(六)正当法律程序与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之间的关系
(七)简评
三 未来设想
(一)理论研究
(二)具体适用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法律服务实证考察
一 律师队伍非均衡性地区分布的描述、解释和制度检讨
二 律师非均衡的地区分布
(一)律师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二)律师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三)贫困县律师人数非常少
(四)律师分布非均衡性的总结
三 影响律师地区分布的因素
(一)欠发达农村地区法律服务需求很少
1.法律服务需求的类型较少,局限于传统类型
2.即使是诉讼业务的需求,农村地区也可能低于城市
3.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竞争,进一步减少了律师的业务数量
(二)欠发达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的购买力相对较弱
四 无需律师的社会秩序:一个贫困县的个案调查
(一)H县简介
(二)H县的律师数量
(三)H县律师数量少的原因
(四)H县律师数量少的原因分析
1.为何律师业务少
2.为何律师收费低
五 原因总结和制度检讨
(一)原因总结
(二)制度检讨
《法治蓝皮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