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6

中国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批评图书

Chinese Gender Theory and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SSAPID:101-2619-6586-21
ISBN:978-7-5097-6488-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中国女性文学批评领域,西方女性主义学说一直拥有话语霸权,“以西律中”“借西构体”是大多数学者选择的批评范式与批评路径。西方女性主义学说以西方性别政治压迫与文学实践为批判指涉创构,在中国的适用程度值得分析。走出西学话语藩篱,进行民族主体性理论建构,已成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本书在研究中国传统性别理论与观照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基础上,提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理论建构的构想。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纯菲 李静
编 辑:高雁;黄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后记

 上编

  第一章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建构的三个维度

   第一节 性别伦理学——伦理维度的女性文学批评建构

    一 中国性别伦理特质

    二 对传统性别伦理的伦理学思考

    三 性别伦理学之于女性文学批评

   第二节 性别哲学——哲学维度的女性文学批评建构

    一 中国性别哲学特质

    二 性别哲学的文学表征及文学批评启示

   第三节 性别美学——审美维度的女性文学批评建构

    一 中国审美传统及文学表现

    二 审美维度的女性文学创作与批评

  第二章 中国当代性别诗学建构的问题域

   第一节 中国古代性别诗学建构的问题域

    一 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学批评的性别取向——有机整体性的相互依存的性别关系

    二 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学批评的性别序位——现代性别诗学的批判立场

    三 中国孝文化的女性承领——男权社会压迫性的女权回馈

   第二节 五四时期现代性别诗学建构的问题域

    一 现代性别诗学的启蒙特征——女性解放意识的唤醒

    二 现代性别诗学的女性形象——屈辱命运的陈诉,走出家庭的活跃,无所着落的迷惘

    三 现代性别诗学的女性书写——见于城市文学形象的女性性别意识

    四 现代性别诗学的贯穿性矛盾——传统伦理意识与西方启蒙意识的纠葛

   第三节 20世纪50~70年代性别诗学建构的问题域

    一 性别诗学的历史性命题——诗学与政治的关系

    二 性别诗学的经典解读——政治化的女性形象群

    三 性别诗学的性别回顾——女性书写在政治抽象中的性别缺失

   第四节 新时期以来性别诗学建构的问题域

    一 性别诗学的社会转型性关注——女性的时代生存状况

    二 性别诗学的民族主体性——西论中化的理论运作

    三 性别诗学建构的历史维度——传统的批判性的当下延续性

    四 性别诗学的现实敞开——大众文化的象征性权力

 中编

  第三章 儒家:社会人伦秩序交互中的性别文化

   第一节 男尊女卑:儒家性别文化的价值形态

   第二节 男女有别:儒家性别文化的实践形态

    一 以空间为核心的性别隔离

    二 以夫族为本位的人伦义务

    三 夫妻情爱的限制

   第三节 内置与同化:儒家性别文化的交互之维

    一 女性“反卑为尊”的权力边界

    二 女性内部的权力关系与父权秩序的强化

     (一)妻与妾:以人伦义务制约情爱关系

     (二)母与女:父权制伦理的同性间传达

     (三)婆与媳:纵向亲子关系主导地位的维系

  第四章 道家:超越之维中的性别文化

   第一节 玄牝化生:道家性别文化的经典形态

    一 文化意识差异:父系宗法建构与母性崇拜遗留

    二 价值取向差异:内圣外王与致虚守静

    三 实践形态差异:敬奉尊者与甘处卑下

   第二节 性灵佳人:道家性别文化的衍生形态

   第三节 崇妾抑妻、崇女抑母:道家性别文化的悖反形态

    一 佳人与俗妇的角色化、身份化

     (一)倾向之一:崇妾抑妻

     (二)倾向之二:崇女抑母

    二 崇尚自然排斥社会化与“性灵佳人”的年轻化

    三 儒道互补框架中的双重标准与性灵佳人的边缘化

  第五章 儒道互补性别文化格局中的女性处境

   第一节 “消解对立面”的单向度性别统治

   第二节 “虚拟化”的诗性文化超越

   第三节 双重标准之下的“儒道两难”

 下编

  第六章 现代性发生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滥觞

   第一节 女性文学批评滥觞的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

    一 现代性发生:女性文学批评滥觞的历史语境

    二 “女性文学”崛起:女性文学批评滥觞的文学场域

   第二节 疆域的开拓:女性文学批评的现代文论建树

    一 史论

    二 作家论

    三 作品论

   第三节 时代的共名:女性文学批评现代阶段的特征

    一 批评指向:彰显以妇女解放为核心的现代性别意识

    二 批评视角:以社会—历史视角为主导,兼之审美视角与性别视角

     1.社会—历史批评视角

     2.审美艺术表现视角

     3.女性性别视角

    三 批评模式:重在语境论、身世论

   第四节 在场与缺席:女性文学批评现代阶段的功绩与局限

    一 批评理论——批评的武器与武器的批评

    二 批评主体——批评的角色与角色的批评

    三 批评话语——批评在场与批评“缺席”

  第七章 “十七年”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政治化时代

   第一节 “十七年”女性文学批评的时代特征

    一 新中国成立与妇女“跃进式”政治解放

    二 文艺为政治服务——“十七年”时期的文艺方针

     1.文艺方针的圭臬——《讲话》及第一次文代会精神

     2.文学工具论——文学功能的确立

     3.革命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文艺批判运动

   第二节 政治化批评: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形态

    一 政治/文学一体化的女性文学创作

     1.创作主旨:“男女都一样”的时代精神阐释

     2.人物形象:性别意识模糊的女英雄形象

     3.叙事模式:由小家走入“大家”的文本表现

    二 政治化批评的女性文学批评表现

     1.关于《青春之歌》的论辩

     2.关于《红豆》的批判

    三 政治化批评的女性文学批评特点

     1.批评范式:政治意识形态批评

     2.批评视角:社会—历史批评视角的延续

     3.批评话语:激情昂扬、铿锵有力的革命话语

    四 政治化批评的女性文学批评效应

     1.政治诉求对《青春之歌》艺术诉求的施动与影响

     2.政治化批评施予其他女性文学创作的效应

   第三节 非政治化声音:女性文学批评审美维度的持守

    一 关于《百合花》的批评

    二 女性文学批评的审美维度

     1.对人性与人情的文学表现的认同

     2.对于具有女性特质的创作风格的肯定

  第八章 思想解放浪潮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开创

   第一节 新时期到来与女性文学批评的反思与思进

    一 新时期的“思想解放”浪潮

    二 女性文学批评的政治解束与积极思进

     1.女性主体自觉意识、审美意识、个体意识

     2.文学活动情况

   第二节 作为“主义”的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开创

    一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积极引入

    二 “主义”意识的自觉与元理论概念的探索

    三 借西构体的尝试与大胆进取

   第三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实践与批评实效

    一 以西学为理论资源的文本阐释

    二 发掘为政治遮蔽的女性文学创作

    三 审美维度批评的开掘与推进

  第九章 全球化视域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全球化视域

    一 世界妇女大会与女性主义西学译介再掀高潮

     1.世界妇女大会

     2.女性主义西学译介再掀高潮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两性关系新阐释

    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学科视野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立足世界的本土化建设

    一 西方身体批评理论的中国化读解

     1.身体批评的西方文化传统

     2.身体批评理论的特征及中西差异解读

    二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身体批评的本土化实践

     1.身体批评的历史溯源、现状及时代境遇

     2.身体批评理论在文本批评中的本土化实践

    三 身体批评本土化实践对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建设的启示

   第三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新质性

    一 学术影响:隐学→显学

    二 学术建设:单一批评方法→学科化生成

    三 学术轨迹:借西论中→借西构体→中国特色

 前言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59。

2.〔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

4.〔挪〕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俊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桑竹影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6.〔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7.〔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程锡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8.〔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9.〔德〕赫尔曼·施密茨:《身体与情感》,庞学诠、冯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赵拓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1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2.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4.刘增人主编《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高楠:《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18.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9.仪平策:《中国美学文化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费正清:《美国和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21.吴龙辉主编《花底拾遗——女性生活艺术经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2.思履主编《四书五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4.李先耕:《老子今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5.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6.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16。

27.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27。

28.辉群:《女性与文学》,启智书局,1928。

29.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

30.黄英:《现代中国女作家》,北新书局,1931。

31.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

32.陶秋英:《中国妇女与文学》,北新书局,1933。

33.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

34.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上海复兴书局,1936。

35.朱虹编《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6.阎纯德编《中国现代女作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37.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38.李小江:《夏娃的探索——妇女研究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9.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0.李小江:《女性审美意识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1.李小江:《女人,一个悠远美丽的传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2.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

43.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4.盛英:《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45.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46.乔以钢:《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47.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8.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49.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5。

50.盛英、乔以钢:《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51.王春荣:《新女性文学论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52.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

53.乔以钢:《低吟高歌——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5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5.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56.王春荣、吴玉杰主编《女性声音的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5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8.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9.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0.王纯菲等:《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61.乔以钢、林丹娅主编《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62.陈定家:《身体写作与文化症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3.屈雅君:《中国文学:关于女性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14。

64.贺桂梅:《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5.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试印本),作家出版社,1963。

66.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杨沫专集》,1979。

67.茅盾:《茅盾文艺评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

68.孙露茜、王凤伯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69.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宗璞文学创作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0.余仁凯编《草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71.张伟、马莉、邹勤南编《葛琴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72.Roland Barthes,Roland Barthes by Roland Barthes,Hill & Wang,1977.

73.Roy Porter,History of the Body,Peter Burke ed,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1.

74.Butler,Judith,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Routledge,1993.

75.Judith Butler,Antigonia’s Claim:Ki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0.

76.Hekman,Susan,“Material Bodies,” in Body and Flesh:A Philosophical Reader. Ed. Donn Welton.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998: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