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0

强治理与弱治理图书

Strong and Weak Governance: The Entity, Mechanism and Resources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SSAPID:101-2618-2568-90
ISBN:978-7-5201-1337-3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基层政府治理实践为内容,着力探讨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基层治理存在“弱治理”和“强治理”的两极分化状态。“弱治理”主要是指涉及民众日常生活小事的治理,由于这方面的治理不能显示政绩,因此不被县乡党政领导重视,而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又常因科层制的惰性而无法企及,使得这些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小事得不到治理。“强治理”是指涉及政绩和上级问责的治理事务,如专项整治、争资跑项、城镇建设等,由于受领导重视,县域政府就会调动力所能及的一切资源进行治理,因而治理得较好。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田野中国
作 者: 欧阳静
编 辑:任晓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基层“小事”中的“大政治”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主题与问题缘起

  二 基层治理能力:县域政府研究新取向

  三 县域治权:基层治理能力的一个分析框架

  四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五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小事”与基层弱治理

  一 公共治理缺失

   (一)农田水利衰败

   (二)乡村环境污染

   (三)村庄道路

   (四)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乏力

   (五)治理型上访剧增

  二 日常性治理缺失

  三 基层秩序的灰色化

   (一)混混垄断乡村资源

   (二)“黄赌毒”现象

   (三)混混成为村干部

 第三章 “大事”与基层强治理

  一 基层治理的组织体系及其中心工作

  二 重点性中心工作及其运行机制

   (一)重点性中心工作

   (二)县域重点性中心工作的运行模式:领导包干制

  三 中心工作与基层治理能力

   (一)中心工作:强治理

   (二)非中心工作:弱治理

 第四章 谁在治理基层?

  一 基层治理主体

   (一)领导

   (二)普通干部

   (三)商人

   (四)地方势力

   (五)钉子户

   (六)普通民众

  二 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领导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普通干部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

  三 治理主体的实践

  四 治理主体与基层治理能力

   (一)治理主体的结构失衡

   (二)治理主体间的规则不平衡与治理能力困境

   (三)治理主体与基层治理能力

 第五章 如何治理基层?

  一 基层治理机制

   (一)中心工作、压力型体制和运动型治理机制

   (二)行政包干制

   (三)项目制

  二 治理机制与基层治理能力

  三 基层治理机制与科层制

 第六章 基层治理的有形资源

  一 财政资源:土地与项目

   (一)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

   (二)“土地—项目”与县级政府的“建设”与“发展”

   (三)“没钱也要做事”:财政资源与基层政府治理能力

  二 人力资源:干部积极性

  三 组织资源:组织的“进”与“退”

   (一)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历程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收缩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

   (三)村民自治与乡村社会“弱治理”的困境

 第七章 基层治理的无形资源

  一 乡村社会治理权威

   (一)乡村权威

   (二)权威锐变与基层治理困境

  二 基层政府治理责任

   (一)基层治理责任的产生

   (二)基层治理责任缺失与基层治理困境

  三 基层政府公信力

   (一)公信力最低的基层政府

   (二)重塑公信力,加强治理能力

 第八章 “县域治权”与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一 基础性权力与我国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二 “县域治权”与基层治理特性

  三 “县域治权”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李增刚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等译,南京:学林出版社,2001。

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蔡禾:《 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开放时代》2012年第2期。

陈柏锋:《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陈柏峰、董磊明:《乡村治理的软肋:灰色势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4期。

陈锋:《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社会》2015年第3期。

陈浩天:《基层政府公信力:惠农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政治逻辑》,《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5期。

陈思颖、强子珊:《定性研究应以理论创新为旨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第287期。

陈荣卓、唐鸣:《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崔卫华:《城市经营——中国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戴长征:《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初探》,《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期。

戴桂菊:《俄罗斯的宗教与现代化》,《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

戴继诚:《宗教与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戴维·毕瑟姆:《官僚制》,韩志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狄金华:《中国农村田野研究单位的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6期。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樊红敏:《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樊红敏:《转型中的县域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菲利普﹒施密特:《民主化、治理和政府能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弗朗西斯·福山:《什么是治理》,载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评论(第四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葛志华:《村干部论》,《社会》1991年第6期。

桂华:《小农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水利》,《绿叶》2010年第5期。

郭亮:《土地征收中“行政包干制”及其后果》,《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1期。

贺东航:《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贺雪峰:《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贺雪峰:《富人治村与双带工程——以浙江F市农村调查为例》,《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贺雪峰:《论乡村治理的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开放时代》2011年第2期。

贺雪峰:《论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以河南周口市郊农村调研为讨论基础》,《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6期。

贺雪峰:《乡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初步讨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

贺雪峰:《村庄治理中的讲理和讲狠》,三农中国网,2014。

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简小鹰、谢小芹:《“去政治化”与基层治理——基于我国西部农村“混混治村”的地方性表达》,《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13。

李飞跃:《对当前农村宗教热的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4期。

李林倬:《基层政府的文件治理——以县级政府为例》,《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4期。

李祖佩:《分利秩序——鸽镇的项目运作与乡村治理(2007—201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4。

李祖佩:《混混、乡村组织与基层治理内卷化——乡村混混的力量表达及后果》,《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

刘国富:《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中的县级政府——以C县为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刘燕舞:《关于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困境的若干思考——基于湖北省S县L镇的调查》,《古今农业》2011年第6期。

刘岳、刘燕舞:《当前农田水利的双重困境》,《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5期。

楼苏萍:《地方治理的能力挑战: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及其关键要素》,《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9期。

罗兴佐等:《一事一议难题与农田水利供给困境》,《调研世界》2006年第4期。

罗兴佐:《阶层分化、社会压力与农民上访——基于浙江D镇的调查》,《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

吕德文:《群众路线与基层治理——赣南版上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开放时代》2012年第6期。

吕德文:《找回政治——评“策略主义——桔镇运作的逻辑”》,《农村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韦伯作品集(Ⅲ)》,康乐、简慧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马良灿:《项目制背景下农村扶贫工作及其限度》,《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4期。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欧阳静:《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社会》2009年第5期。

欧阳静:《“维控型”政权——多重结构中的乡镇政权特性》,《社会》2010年第3期。

欧阳静:《策略主义——桔镇运作的逻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欧阳静:《富人治村与乡镇的治理逻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欧阳静:《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经济社会体制改革》2011年第3期。

欧阳静:《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与周雪光等商榷》,《开放时代》2014年第6期。

欧阳静:《推进基层政府的规则之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第673期。

欧阳静:《基层政权组织的理想之路与现实之困》,《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3期。

欧阳静:《回应小事,治理基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第757期。

潘维:《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人民论坛》2014年第13期。

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邱新有、罗杏:《从传播的仪式观看乡村文化的嬗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人民日报评论部:《 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人民网,2011。

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折晓叶:《县域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申端锋:《农村地下六合彩为什么会蔓延》,《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10期。

申端锋:《治权与维权:和平乡农民上访与乡村治理1978—200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

孙立平、郭于华:《 “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载清华大学社会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唐皇凤:《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

田先红:《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

田先红:《治理基层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托马斯·海贝勒等:《作为战略群体的县乡干部——透视中国地方战略能动性的一种新方法》,《文化纵横》2013年第4期。

托马斯·海贝勒、杨雪冬等:《“主动的”地方政治:作为战略群体的县乡干部》,刘承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王敬尧:《地方财政与治理能力》,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王绍光:《国家治理与基础性国家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3期。

王石、徐改:《资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与媒体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2期。

王占阳:《县域治理强化上级集权成趋势——超大型国家的县域治理与县政改革》,《人民论坛》2013年第6期。

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三折》,《读书》1999年第12期。

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3期。

吴兢:《中国村官选举走向“常态化”》,《山西农业》2008年第2期。

吴理财:《改革与重建——中国乡镇制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吴理财:《财政自主性、民主治理与村庄公共品供给——2014年15省(区)102县102村的问卷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

吴理财:《从网格化管理转向网络化治理:农村基层治理的“在村模式”》,《国家治理》2015年第1期。

吴毅:《小镇喧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肖唐镖:《基层治理亟待走向系统性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项继权、李晓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新机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信力建:《从“县政改革”的流产反思政革突破口》,中国改革论坛网,2012。

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

徐勇、吕楠:《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8期。

徐湘林:《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人民论坛》2014年第4期。

杨华:《重塑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2期。

杨华:《税费改革后农村信访困局的治理根源——以农民上访的主要类型为分析基础》,《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第4期。

杨华:《 农村地下基督教的南北差异》,观察者网,2014。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杨雪冬、赖海榕:《地方的复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尹利民:《也论项目制的运作与效果——兼与黄宗智等先生商榷》,《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

余练、王会:《论乡村社会的私人性治理》,《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于建嵘、蔡永飞:《县政改革是中国改革新的突破口》,《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于建嵘:《如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国家治理》2014年第16期。

于建嵘:《国家治理能力与地方治理的困境》,《东南学术》2014年第6期。

于建嵘、秦晖、张弘:《农民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第6期。

于建嵘:《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人民论坛》2015年第14期。

袁方成、袁青等:《国家整合与社会融合:城乡基层治理发展趋向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袁静:《基层干部被误读状况调查——基于5100份书面问卷和6096份网络问卷的对比分析》,《人民论坛》2013年第16期。

约·埃尔斯特:《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张晨:《“动员—压力—运动治理”体制下后发地区的治理策略与绩效》,《领导科学》2012年第4期。

张厚安:《乡政村治——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模式》,《政策》,第8期。

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张静:《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赵树凯:《县乡政府治理的危机与变革——事权分配和互动模式的结构性调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11期。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社会》2012年第1期。

周飞舟:《以利为利:财政关系和地方政府行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周庆智:《县政治理:权威、资源、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周庆智:《基层治理:一个现代性的讨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周黎安:《行政发包制》,《社会》2014年第6期。

周雪光:《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社会》2009第3期。

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第9期。

周雪光等:《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周雪光:《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周雪光:《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

庄宇皓:《 在定性研究中,我们到底需要多少个案才足够?》,社会学吧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