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8

江苏农民工调查报告图书

Report on Rural Labor in Jiangsu Province

SSAPID:101-2602-8822-53
ISBN:978-7-5097-0495-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份综合研究报告。在对江苏省8个地级市范围内的3000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涉及农民工的自然情况、经济情况、居住情况、工作情况、与输出地的关系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对其重要部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如此大范围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应当说,这是一份相当珍贵的关于农民工现状的原始资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邹农俭
编 辑:郑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相关链接

 第一章 总报告

  江苏农民工调查报告*

   一 农民工的自然状态

    (一)农民工的性别和年龄

    (二)农民工的婚姻和家庭

     1.农民工的婚姻状况

     2.农民工的子女数

     3.农民工家里的老人情况

    (三)农民工的身体状况

    (四)农民工的受教育情况

    (五)农民工的现住地及来源地

    (六)农民工在流入地的居住时间

   二 农民工的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的工作状态

    (二)农民工找工作的情况

    (三)农民工的工作时间

   三 农民工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一)农民工的经济收入

    (二)农民工的经济支出

    (三)农民工往家乡的汇款情况

   四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情况

    (一)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情况

    (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

     1.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状况

     2.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状况

    (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

    (四)农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五)农民工的居住情况

    (六)农民工的组织维权状况

    (七)对农民工的社会服务情况

   五 农民工对打工所在地的看法

    (一)当地人对外地人的态度

    (二)农民工对输入地政府部门的建议

    (三)农民工今后的打算

 第二章 专题研究报告

  一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实证研究

   一 调查过程及样本简况

    1.调查地区分布

    2.性别构成和年龄分布

    3.受教育程度

    4.行业分布

   二 调查结果分析

    (一)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分析

     1.农民工的经济权利得不到应有保护

     2.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易受侵害

     3.农民工的文化权利得不到保证

    (二)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体制原因

     2.劳动保障法制不健全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重要原因

     3.劳动力市场不规范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直接原因

     4.权益意识和维权能力的缺乏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内在原因

   三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 基于社会保险的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实证研究

   一 实证研究:抽样调查问卷分析

    1.基本情况

    2.经济收入与开支情况

    3.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

   二 结论及政策建议

    1.建立有差别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具有可选择性的医疗保险方案

    3.建立符合农民工实际情况的工伤保险制度

    4.规范和强化农民工用工管理

  三 农民工居住模式的探索

   一 农民工居住的一般形式

    1.出租屋

    2.单位宿舍

    3.工棚

    4.散居在亲戚、朋友、雇主家或店面房

    5.自购房

    6.居无定所

   二 农民工居住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1.贫民性

    2.边缘性

    3.封闭性

    4.流动性

    5.混乱性

   三 农民工居住模式的新探索

   四 农民工居住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及其对策

    1.集居地缺乏统一的管理,应促进其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2.集中居住虽易于管理,但也容易造成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隔离

    3.农民工居住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民工居住的多元化模式

    4.城市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忽视了农民工居住空间的规划,城市化发展应为未来数亿进城人口预留居住空间

  四 昆山市农民工居住管理经验初探

   一 农民工居住管理的“昆山经验”

    (一)宏观管理模式:理念—机构—制度—措施

    (二)微观建设管理机制:“三三制”

   二 农民工居住类型分析

    (一)集中居住类型

     1.宿舍型集中居住

     2.住户型集中居住

     3.营房型集中居住

    (二)散租类型

     1.住户型散租

     2.公寓型散租

   三 结语

  五 昆山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调查

   一 发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的主要做法

    (一)整顿农民工子女教育市场

    (二)规范建设专门农民工子女学校

     1.学校生源概况

     2.学费收取情况

     3.学校课程安排

     4.学校教学设施安排

     5.学生课外活动设计

    (三)增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师资力量

   二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待遇偏低,普遍缺乏社会保障

    (二)学生流动性大

    (三)学校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三 结语

  六 非正规就业领域中的女性农民工

   一 非正规就业的必然性

   二 女性农民工在非正规就业中的现状与问题

    1.社会资本的匮乏

    2.职业地位比较低

    3.收入上的差距

    4.存在一定的就业风险

   三 顺应发展趋势,引导女性农民工非正规就业

    1.重视非正规就业,进行必要的制度建设

    2.规范非正规就业领域

    3.提供信息服务,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4.保障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的优势

   四 小结

  七 农民工社会接纳的个案研究

   一 昆山市农民工概况

   二 消除歧视、肯定贡献、接纳外来人口为“新昆山人”

   三 视农民工为新市民,认同和维护农民工权益

    1.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

    2.积极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利益

    3.实施“无门槛”就学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权

    4.探索农民工居住多元化模式,保障农民工的居住权

   四 加强新老昆山人的互动,提高新市民文化心理认同

   五 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全面接纳农民工

  八 城市应该怎样对待农民工

   一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

   二 进城务工人员居住权的保障

   三 平等就业权的保障

    1.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环境

    2.规范劳务中介

    3.进行职业培训

    4.推动劳务交流合作

    5.着力完善平等就业服务体系

   四 经济利益权的保障

    (一)工资担保制度

    (二)社会保险

     1.社会保险的实施情况

     2.昆山市在社会保险工作中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五 维权机构(工会——“新昆山人”服务中心)

  九 苏南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新实践

   一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 创造农民工市民化的适合环境

    1.尊重农民工的劳动,将农民工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主要贡献者之一

    2.城市制度对农民工的逐步覆盖

    3.营造农民工实现城市认同的环境

    4.从法制教育入手,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5.加强职业培训

   三 建构农民工市民化的保障制度

    1.建立与城市职工接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2.多元化办学,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实施农民工集居工程建设

   四 若干思考

    1.选择适当措施调控苏南农民工的增长数量

    2.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3.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十 农民工习性及其市民化改造

   一 改造农民工习性与改造的必要性

    1.农民工老乡意识强,有的团体行动干扰城市常规秩序

    2.部分农民工生存弹性大,与城市管理格格不入

    3.部分农民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达不到城市要求

    4.农民工勤劳不当,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

   二 改变农民工习性和实现其市民化的一般路径

    1.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农民工知法、守法观念

    2.加强职业培训,树立农民工正确的劳动观念

    3.塑造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文化氛围,促进其市民化转变

   三 几点思考与建议

    1.城市文化渗入农民工心理并转化为市民理念是一个复杂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农民工面临多重困难,不可以对其实施硬性管制

    3.适当提高农民工城市准入门槛

    4.优先解决精英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市民化问题,等条件成熟时再逐步考虑其他农民工市民化要求

  十一 昆山农民工市民化考察报告

   一 研究方法与调查过程

   二 昆山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践与经验

    1.视农民工为“新昆山人”,充分肯定农民工对昆山发展的重要贡献

    2.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收入

    4.扩大制度覆盖面,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5.强化服务与管理,进一步消除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各种障碍

   三 小结与讨论

  十二 善待与接纳:对昆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经验的解读

   一 “昆山经验”何以可能:开展“新昆山人”建设工作的诱因和条件分析

    (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要求

    (二)实现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城市化的需要

    (四)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

    (五)政绩推动和样板效应

    (六)经济实力的支撑

   二 “新昆山人”建设工作解读

    (一)转变观念,实现理念创新

    (二)针对农民工问题的组织设置

    (三)农民工社会政策体系的建构

     1.生存型社会政策

     2.发展型社会政策

   三 对“昆山经验”的思考

    (一)小政府,还是大政府:农民工权益保护和市民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二)要发展主义,还是要社会权利:昆山的选择

    (三)可复制的经验,抑或孤独的样板:“昆山经验”的适用性分析

  十三 论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其子女市民化

   一 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一)农民工自身还不具备市民化的条件

     1.农民工知识水平和技能较低

     2.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难以改变

     3.较低的经济收入难以维持城市高成本生活

    (二)城市相关制度建设的缺位

     1.户籍制度将农民工排斥于城市之外

     2.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离

     3.农民工缺少参与政治的渠道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并不强烈

   二 农民工子女率先实现市民化的可行性

    (一)农民工群体为其子女创造的市民化条件

    (二)农民工子女有留在城市的意愿

   三 促进农民工子女率先实现市民化的措施

    (一)加快打破户籍的限制

    (二)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十四 农民工市民化的观念障碍与调适

   一 农民经济理性与农民工的流动观念

   二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观念障碍

    1.农民工缺乏城市归属感,总体表现为城市不适应

    2.农民工关系网萌生不出城市主人翁意识

    3.城市冷淡使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倾向受挫

   三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尊重农民工劳动,转变市民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

    2.加强市民与农民的沟通,反对歧视农民工

    3.正确对待农民工不足,强化农民工自我改造意识

    4.调适农民工心理,适应城市规范要求

    5.营造公平的用工和安居环境,优先安置农民工精英阶层

  十五 农民工社会支持机构的构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建立农民工社会支持机构可行性分析

    (一)农民工需要新昆山人服务中心作为他们的社会支持机构

     1.农民工迫切需要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2.农民工在城市缺乏专门的代言人

     3.农民工民主权利意识逐渐增强

    (二)政府应该向农民工提供正式社会支持

   三 新昆山人服务中心功能分析

    (一)宣传咨询

    (二)维护权益

   四 经验及启示

  十六 制度建设:应对农民工问题

   一 昆山市是如何处理农民工问题的

    1.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规范用工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解决农民工的居住

    4.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

    5.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6.服务与管理并举

   二 制度建设:应对农民工问题

    1.建立健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机制

    2.建立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十七 解决农民工社会接纳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 宏观层面

    1.营造城市接纳农民工的社会大环境

    2.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构建农民工的社会接纳机制

   二 中观层面

    1.发展和完善城市组织,提高城市组织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发展农民工自组织,探索农民工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途径和方式

   三 微观层面

    1.城市居民应更新观念,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主动接纳农民工

    2.农民工应解除束缚,提高素质,以发展的姿态主动融入城市社会

  十八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一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实践

    1.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规范用工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4.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

    5.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6.服务与管理并举

   二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底线

    1.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

    2.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

    3.规范劳动用工

   三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标志

    1.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时候

    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第三章 调查问卷和调查数据

  一 农民工生活状态调查问卷

  二 问卷操作办法

  三 江苏八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

本书是一份综合研究报告。这份对江苏省8个地级市范围内的3000名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涉及农民工的自然情况、经济情况、居住情况、工作情况、与输出地的关系等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对其重要部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如此大规模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应当说,这是一份相当珍贵的关于农民工现状的原始资料。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殷晓清:《农民的职业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罗志先:《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现状、缺失原因及对策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1期,第77页。

王雨林、黄祖辉:《从“民工荒”看农民工权利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82~84页。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赵立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第44页。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杨翠迎、郭金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运作的困境及其理论诠释》,《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洪春、阮宜胜:《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优秀劳动保障统计分析报告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李郁:《非正规就业理论在中国实践的评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8期。

柴定红、赖亦明:《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金一虹:《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与对策》,《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王红芳、蓝光喜:《我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困境分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葛伟、钱聪慧:《关于新形势下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殷晓清:《农民的职业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昆山市统计局课题组:《关于昆山外来人口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2004(内部资料)。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邹农俭:《论农民的非农民化》,《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前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陈敏:《差异·调试·融入——浅谈农民工再社会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时立荣:《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新视野》2005年第4期。

何晓红:《论农民工市民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5期。

吴振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式选择及其原因探析》,《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5期。

吕青:《新市民的社会融入与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江南论坛》2005年第5期。

胡平:《简析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农村经济》2005年第5期。

钱正武:《社会政策支持与农民市民化》,《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6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农民工享有公共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5年第12期。

潘允康、张雪筠:《农民工与城市主体社会》,《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韩俊:《从农民到市民的壁垒》,《南方周末》2004年6月17日。

《从体制和机制入手解决农民工问题》,2006年9月1日《人民日报》第9版。

简 介:本书以“自雇佣的个体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融合、社会关系融合、制度融合、心理融合以及社区融合五个层面,考察了自雇佣者群体的社会融合状况,划分出农民工群体城市社会融合的低度、中度、高度三个发展阶段。提出了制订未来30年改革农民工体制的总体规划、分群体分阶段地逐步改革农民工体制、着手从社区试点逐步推动农民工实现城市社会...

作者: 宋国凯 宋国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