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1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图书

SSAPID:101-2586-2828-51
ISBN:978-7-5097-0962-7
DOI:
ISSN:

[内容简介] 区域旅游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已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对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旅游业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对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动力机制和效应等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将在理论上充实我国旅游业研究内容与体系,并为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业持续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地产业体系完善、旅游地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提供可行性思路与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
作 者: 聂献忠
编 辑:范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致谢

 图目录索引

 表目录索引

 立足地方实践 高扬中国特色

 承继浙学优秀传统 促进当代学术繁荣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旅游的区域性及区域旅游业发展

    1.区域性是旅游和旅游业的基本特性

    2.竞争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法则

    3.区域旅游业空间竞争与合作的复杂性、扩张性

   (二)区域旅游业竞争与合作对旅游业集聚发展的要求

    1.区域旅游合作,不断促进区域旅游业集聚与发展

    2.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也是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区域旅游业集聚现象的出现

    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集聚现象

    2.区域旅游业集聚现象的表现

   (四)区域旅游业集聚问题研究的提出

  二 国外对旅游业集聚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旅游业主体要素的集聚研究

   (二)旅游客流的集聚性研究

    1.游客流集聚规律与模型研究

    2.游客流集聚案例研究

    3.游客流集聚影响研究

   (三)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四)区域旅游业集聚效应研究

  三 我国对旅游业集聚问题的研究进展

   (一)旅游主体集聚研究

    1.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研究

    2.旅游流在地理空间的集聚

    3.旅游中介信息流的空间集聚研究

   (二)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三)旅游业集聚效应与应用研究

    1.旅游业集聚的应用性研究

    2.旅游业集群问题研究

  四 研究述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述评

    1.研究经验与基础

    2.研究不足及其影响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增强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2.旅游业集聚有利于促进旅游及关联产业的发展

    3.旅游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和环境建设

    4.旅游地理空间集聚有利于增强对外辐射,形成圈层扩散

  五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理论与概念

  一 区域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业集聚的产业理论基础

   (二)旅游业集聚的区域理论基础

   (三)旅游业集聚的旅游理论基础

  二 产业集聚概念辨析

   (一)产业集聚与产业集中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三 产业集聚分类

   (一)农业产业集聚

   (二)制造业空间集聚

   (三)服务业的产业空间集聚

    1.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

    2.生活性服务业空间集聚

  四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概念、内涵及相关比较

   (一)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概念及内涵

    1.旅游集中、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产业集群

    2.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动态均衡

    3.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个体关联

   (二)区域旅游业集聚相关概念辨析

    1.非旅游业与旅游业集聚的比较

    2.旅游流集聚与旅游产业集聚的关系

    3.区域旅游业集聚与区域旅游合作的联系

    4.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与产业集中的关系

    5.区域旅游业集聚与旅游业增长的联系

    6.旅游业聚类分析与区域旅游业集聚的联系

 第三章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类型、特征与分布

  一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类型

   (一)依托景点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1.传统型旅游景点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2.非传统型旅游点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3.人工主题型旅游景点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二)依托餐饮饭店服务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三)依托休闲娱乐业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四)依托旅游商业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五)依托旅游信息服务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六)依托旅游交通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七)依托客流空间集中形成的旅游业集聚

  二 区域旅游业集聚的空间特征

   (一)区域旅游业集聚的空间属性特征

    1.区域旅游业集聚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2.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路径累积性

    3.区域旅游业集聚的内在根植性

   (二)旅游业集聚的空间形态特征

    1.区域旅游业集聚以轴线分布为基础

    2.区域旅游业集聚以块状集聚为特色

    3.区域旅游业集聚以旅游区为载体

    4.区域旅游业集聚以大中城市或品牌景点为中心

    5.区域旅游业集聚以圈层网络化结构为目标

   (三)旅游业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

    1.空间上的地区集中性与不均衡性

    2.对不同行业来说,集聚的地理区域也有不同

  三 区域旅游业相关性及集聚分析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背景

   (二)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相关性分析

   (三)长三角区域旅游业聚类分析

    1.旅游业集中

    2.分行业集中

   (四)长三角区域旅游业集聚概况

    1.旅游密度

    2.旅游功能指数

    3.旅游联系

 第四章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过程与规律

  一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

   (一)市场导向型

    1.需求市场推动型集聚

    2.中心—腹地体系的蛛网式空间集聚

    3.企业间聚合式集聚模式

   (二)资源导向型

    1.增长极集聚模式

    2.区域多极化集聚模式

    3.共轭互补集聚模式

    4.中心引力型集聚模式

    5.点—轴、线—面扩张模式

    6.网络互动—整合集聚模式

   (三)政策引导型

  二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过程

   (一)点—轴集聚过程

   (二)向心板块式集聚过程

   (三)圈层网络状集聚过程

  三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规律

   (一)旅游业集聚的时间规律

    1.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阶段性

    2.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层次性

   (二)旅游业集聚的空间规律

    1.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指向性

    2.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差异性

    3.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向心性

 第五章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机理、因素与衡量指标

  一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机理

   (一)旅游产业为基础的旅游产业价值链

    1.产业互补型旅游产业价值链

    2.产业关联型旅游产业价值链

    3.产业共生型旅游产业价值链

   (二)关联产业拉动的旅游产业价值链

    1.商业旅游产业价值链

    2.客源需求旅游产业价值链

  二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旅游资源的禀赋、质量和分布

    2.区位条件、区位联系和节点

   (二)成本因素

    1.旅游企业的信息、区位交通和经营等成本

    2.旅游者出游的旅游成本

   (三)环境因素

    1.需求特征及其推动力

    2.需求行为对集聚规律的影响

    3.旅游信息中介流

    4.制度因素

    5.地区与社会发展

    6.旅游区空间关系

   (四)系统因素

    1.区域旅游产业系统与空间集聚

    2.区域旅游业一体化水平与空间集聚

  三 区域旅游业集聚衡量指标

   (一)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指标

   (二)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指数

    1.集聚度指数

    2.优越度指数

    3.规模度指数

 第六章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型

  一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动力

   (一)自然驱动力

    1.自然优势形成的集聚动力

    2.外部性形成的集聚动力

    3.分工形成的不同旅游行业集聚动力

   (二)内在驱动力

    1.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互补利益与互补优势

    3.空间竞争下的选择利益

    4.合作利益与集聚优势

   (三)外部驱动力(游客消费对旅游集聚的驱动力)

    1.市场需求推动形成的集聚动力

    2.旅游者的规模体验优势

  二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机制

   (一)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机制类型

    1.特色优势集聚机制

    2.大旅游企业主导型和中小企业集群式旅游集聚

    3.内生式旅游集聚和外生式旅游集聚

    4.行政推动集聚机制和市场调节集聚机制

   (二)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机制的特征

    1.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层面

    2.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机制的主导性差异

  三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型

   (一)理论模型

    1.区域专业化模型

    2.一体化模型

   (二)模型建立与评价

 第七章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效应与对策研究

  一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效应

   (一)经济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

    2.产业经济效应

    3.市场经济效应

   (二)区域效应

    1.区域空间效应

    2.区域发展效应

    3.区域竞争优势效应

  二 当前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障碍、问题与趋势

   (一)集聚障碍与存在问题

    1.市场环境与制度障碍,约束着旅游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集聚进程

    2.政府等服务机构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区域旅游业集聚还存在“聚”而不“强”现象

   (二)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发展趋势

    1.区域旅游业集聚由资源依赖,逐渐向产业集中、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变

    2.由松散型集聚向行业集中型、寡头垄断型集聚转变

    3.自发型集聚向政策引导型集聚转变

  三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方向、目标与战略选择

   (一)规划建设国际化商贸旅游集聚区

    1.加强商贸购物旅游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性

    2.加强商贸购物旅游业集聚的发展思路

   (二)规划建设特色多样的主题旅游集群区

    1.依托竞争要素优势,构建长三角地区主题旅游集群发展模式

    2.长三角地区主题旅游集群竞争力战略

   (三)规划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区

    1.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区的形成演变

    2.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区模式

    3.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区形成的障碍因素

    4.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区的空间特征

    5.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区的空间发展战略

    6.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与措施

  四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发展战略

   (一)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主体策略

    1.政府对旅游业集聚的引导促进

    2.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

    3.非政府旅游组织的作用

   (二)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产业策略

   (三)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空间策略

 结语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以旅游产业链或价值链为纽带,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通过多种旅游业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以及一定旅游服务功能和综合经济社会效应的旅游区的动态过程。区域旅游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已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对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旅游业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对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动力机制和效应等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这将在理论上充实我国旅游业研究的内容与体系,并为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业持续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地产业体系完善、旅游地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提供可行性思路与建议。

1.马蔼乃:《地理复杂系统与地理非线性复杂模型》,《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马蔼乃:《人地系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见马蔼乃《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武汉出版社,2000。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4.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

5.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7.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8.李芸:《区域旅游的竞争及其联动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2期。

9.王雷亭、王学峰、潘华丽、崔凤军:《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综述》,《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0.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4年第2期。

11.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12.金卫东:《美国东部都市群旅游产业密集带的发展及启示》,《旅游学刊》2004年第6期。

13.马梅:《e时代旅游产业纵向交易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4.邱云志、陈嘉新:《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5.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

16.李经龙、郑淑婧:《中国品牌旅游资源空间对比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7.陈绍友:《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

18.孙钰霞:《基于“农家乐”的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5期。

19.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人文地理》2003年第1期。

20.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徐继填:《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以全国汉地佛教寺院旅游资源为例》,《资源科学》2004年第1期。

21.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旅游学刊》1998年第3期。

22.石井英也:《日本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理译报》1990年第1期。

23.陈文晖:《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5期。

24.吴必虎、徐斌、邱扶东等:《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5.马耀峰:《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珠海城市旅游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1999。

26.牛亚菲、谢丽波、刘春凤:《北京市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与调控对策》,《地理研究》2005年第2期。

27.张捷、周寅康、都金康:《旅游地理结构与旅游地持续发展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32期(地学专辑)。

28.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地理学报》1999年第4期。

29.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地理科学》1999年第1期。

30.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7年第2期。

31.吴必虎等:《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研究》,《人文地理》1997年第1期。

32.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

33.章锦河:《旅游区域空间竞争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4.宣国富、陆林、汪德根等:《三亚市旅游客流空间特性研究》,《地理研究》2004年第1期。

35.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地理科学》2004年第4期。

36.薛莹:《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7.马耀峰、苟小东、余洁:《出入西安的美加游客空间转移模式研究》,《人文地理》1999年第3期。

38.丁正山:《南京国内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旅游学刊》2004年第2期。

39.章锦河等:《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地理研究》2005年第2期。

40.张捷、刘泽华、解杼等:《中文旅游网站的空间类型及发展战略研究》,《地理科学》2004年第4期。

41.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地理科学》2002年第1期。

42.陈才:《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人文地理》1999年第2期。

43.万绪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4.胡志毅、张兆干:《城市饭店的空间布局分析——以南京市为例》,《经济地理》2002年第1期。

45.保继刚:《深圳、珠海大型主题公园布局研究》,《热带地理》1994年第3期。

46.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人文地理》2004年第1期。

47.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经济地理》2002年第3期。

48.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地理科学》2001年第4期。

49.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0.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51.尹贻梅:《旅游空间竞争合作分析模型的构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2.宁奉菊:《关于旅游企业集聚与旅游竞争优势的思考》,2003年中国地理年会发言提纲,2003。

53.聂献忠:《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4.聂献忠:《城市旅游吸引力结构分析与竞争力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1期。

55.聂献忠:《现代城市旅游业经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6.庄军、刘嗣明:《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7.袁莉、刘鞠林:《聚集与旅游产业群的培育》,《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期。

58.李万立:《旅游产业链与中国旅游业竞争力》,《经济师》2005年第3期。

59.郭荣朝:《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物流技术》2004年第10期。

60.刘恒江、陈继详:《世博会与上海旅游产业簇群化发展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第3期。

61.麻学锋:《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市场论坛》2004年第11期。

62.李凤霞:《图门江增长三角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3.刘恒江、陈继祥:《上海旅游产业簇群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上海经济》2003年第5期。

64.龙勤、邹平、孟丽清:《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65.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

66.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经济地理》2001年第5期。

67.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8.郑金梅:《服务业接触与空间聚集关系之研究:台北市广告业为例》,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69.蒋三庚:《论商业集聚》,《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0.朱英明、王昌佐:《商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研究——以南京新街口商业集群为例》:《技术经济》2004年第7期。

71.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5期。

72.李蕾蕾、张晓东、胡灵玲:《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地理学报》2005年第2期。

73.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4.顾朝林:《集聚与扩散》,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5.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以南京、苏州、徐州国内旅游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6.赵红:《我国旅游产业过度竞争状况的成因解析与对策思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7.巴提斯(Cécile Batisse):《专门化、多样化和中国地区工业产业增长的关系》,《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4期。

78.熊靓:《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聚类分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79.颜丽红、程道品:《基于SPSS的工业旅游感知分析——以柳州市为例》,《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0.谢平:《用SPSS分析软件综合评价1999年旅游上市公司业绩》,《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期。

81.张小军等:《甘肃省旅游城市体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2期。

82.付红军:《小城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83.冯淑华、方志远:《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84.陶健:《集聚二十余家中高星级酒店,上海南京路崛起CHD》,2005年6月17日《解放日报》。

85.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86.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地理学报》2002年第1期。

87.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

88.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地理学报》1996年第1期。

89.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90.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1996。

91.保继刚:《珠江三角洲主题公园发展回顾》,《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92.葛莹、姚士谋、蒲英霞、贾凌:《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集聚经济类型的地理格局》,《人文地理》2005年第3期。

93.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1期。

94.靖增群:《试论大武当旅游的山水一体化战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95.刘朝明:《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与政策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96.钟勉:《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与选择——兼论四川旅游发展战略》,《财经科学》2002年第1期。

97.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人文地理》2002年第4期。

98.邹统钎:《世界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99.张序强、董雪旺、李华:《旅游地间生态关系分析》,《人文地理》2003年第1期。

100.方田红、周艳丽、宋洪波:《上海“环球嘉年华”的启示》,《旅游科学》2004年第1期。

101.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地理学报》2002年第1期。

102.刘伟强:《大理旅游区时空结构研究》,《地理科学》1993年第1期。

103.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地理科学》1995年第1期。

104.吴承照:《旅游区游憩活动地域组合研究》,《地理科学》1999年第5期。

105.柴彦威、林涛、刘志林、曹艺民:《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地理科学》2003年第5期。

106.吴泓、顾朝林、马荣华、徐晓勤:《江苏省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研究》,《地理科学》2003年第6期。

107.冯德显、吕连琴:《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地理科学》2003年第3期。

108.尹贻梅、邢相勤、刘志高:《旅游空间合作研究进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4期。

109.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10.郭康:《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第3期。

111.刘明信:《沪港旅游合作问题探索》,《财经研究》1986年第11期。

112.李明德:《关于北方诸省旅游业联合的思考》,《旅游学刊》1995年第2期。

113.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14.赵如海:《加强大桂林旅游圈建设》,《社会科学家》1995年第2期。

115.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地理》1996年第2期。

116.王德利、冯国群:《论黄山大旅游圈的构建》,《旅游学刊》1998年第6期。

117.郑坚强、黄伟雄、黄耀丽:《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一体化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第6期。

118.董观志:《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旅游学刊》2004年第4期。

119.左连村:《CEPA启动后的粤港澳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南方经济》2004年第3期。

120.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121.戴学珍、蒙吉军:《京津空间一体化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第6期。

122.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地理》1999年第1期。

123.卫旭东:《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24.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25.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

126.池仁勇:《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特征》,《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8期。

127.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128.方民生:《波特的“簇群理论”与浙江产业组织》,《浙江经济》2001年第7期。

129.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130.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

131.刘友金、黄鲁成:《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132.刘友金:《技术创新集群效应——国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其启示》,《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33.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模式》,《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2期。

134.李小建、李庆春:《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第2期。

135.李小建、李二玲:《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136.李建玲、孙铁山:《推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宁波),2002。

137.陆国庆、高飞:《产业地理集中抗产业衰老的机理分析及其应用》,《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2期。

138.骆静、聂鸣:《发展中国家集群比较分析及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3期。

139.聂鸣、李俊、骆静:《OECD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分析和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40.仇保兴:《小企业集聚》,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41.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42.聂献忠、章锦河、张捷、刘泽华:《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143.聂献忠、章锦河、张捷、刘泽华:《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地理科学》2006年第6期。

144.聂献忠:《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新视角》,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45.聂献忠、刘泽华:《主题旅游流的空间集聚及主题旅游集群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05年第16期。

146.魏守华、赵雅沁:《企业群的概念、意义与理论解释》,《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47.魏守华、刘光海、邵东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特点及策略研究》,《财经研究》2002年第9期。

148.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149.魏守华:《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

150.徐维祥:《浙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2期。

151.吴启焰:《从集聚经济看城市空间结构》,《人文地理》1998年第1期。

152.方向阳、陈忠暖:《城市地铁站口零售商业集聚类型划分的探讨——以广州为例》,《经济地理》2005年第4期。

153.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54.卓勇良:《空间集中化战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与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5.Wilson,A.G. Ceography and the environment-systems analytical method. 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81:3-21.

156.Jansen-Verbeke,M.,1994. The synergy between shopping and tourism:the Japanese experience. In Global tourism:the next decade,ed. W.Theobald,pp.347-362. 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157.Hughes,H.,1998. Sexuality,tourism and space:the case of gay visitors to Amsterdam. In Managing tourism in cities:policy,process and mobility,ed.D.

158.David B.Weaver and Laura J.Lawton,2004,Visitor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duct Integration in an Australian Urban-Rural Fring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Vol.42,February. 286-296.

159.Bob Mckercher and Alan A.Lew. 2003. Distance Decay and the Impact of Effective Tourism Exclusion Zones on International Travel Flows. Journal of Travel Reasearch. pp.159-165.

160.McKercher B. 1998. The Effect of Distance Decay on Visitor Mix at Coastal Destinations. Pacific Tourism Review,2(3/4):215-24.

161.Hanson,S.,1980,Spatial Diversification and Multipurpose Travel:Implications for Choice Theory. Geographical Analysis,12(3):245-57.

162.Bieger,T.,and Ch.Laesser. 2000. Information Sourcing by Swiss Travelers-A Market Segmentation Approach. Tourism Analysis,5(2-4):125-31.

163.Lovelock,Ch. H.,and C.Wright 1999. Principles of Service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164.Getz,D. 1986. Models in Tourism Planning. Tourism Management,7(1):21-32.

165.Woodside,A.G.,and R.McDonald. 1994. General System Framework of Customer Choice Processes of Tourism Services. In Spoilt for Choice,edited by K.Weiermair. Tahur/Wien/München:Kulturverlag.

166.Krippendorf,J. 1987. Die Ferienmenschen. Bern:Zytglogge.

167.Kaspar,C.,1991,Die Tourismuslehre im Grundriss. Bern:Haupt.

168.Inskeep,E.,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New York:John Wiley.

169.Leiper,N. 1990.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7(3):367-84.

170.MacCannell,D. 1976. 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New York:Schoken Books.

171.Sarath Divisekera,2003. A Model of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0(1). 31-49.

172.Rugg,D. 1973. The Choice of Journey Destinations: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55(1):64-72

173.Williams,A.M. and Shaw,G. 1990. Tourism in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Western European experiences. In The Role of Tourism in the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y,S.Hardy,T.Hart and T.Shaw,pp.5-10. London: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174.Williams,C.C. 1997. Consum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Routledge.

175.Williams,A.M. and Shaw,G. 1995.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polarisation and new forms of production in the UK.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e 86:50-63.

176.Getz,Don. 2000. Tourist Shopping Villages: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trategies. In Tourism Management:Towards the New Millennium,edited by C.Ryan and S.Page. New York:Pergamon,pp.211-25.

177.Lee,M.,and L.F.Cunningham. 2001. A Cost/Benefit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Service Loyalty.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15(2):113-30.

178.Porter,M.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Free Press.

179.Green belt Tourist cluster:A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Sao Paulo CityGreen Belt Biosphere Reserve,www.goole.com.

180.Christaller. W. 1966.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

181.Gomez,V.B.,and Sinclair,M.T.,1991,Integra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a case study approach. In The Tourism Industry: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ed.

182.Ioannides,D. 1995. Strengthening the ties between tourism and economic geography:a theoretical agenda.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7(1):49-60.

183.O’Brien,K. 1998. The European business travel market. Travel and Tourism Analyst,No. 4:37-54.

184.Saltmarsh,G. 1986. Travel retailing in the UK:survey of the agents,their costs,markets and mergers. Travel and Tourism Analyst,September:49-62.

185.Gregory. D. 1988. Spatial structure. In:Johnstone R.J.,Gregory D.,Smith D.M.(ed).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2nd edn) [C]. Oxford:Basil Blackwell,450-451.

186.Fujita,M. and J.F. Thisse,1996.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No. 10:339-378.

187.Fujita,M.,1988,A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odel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Differentiated Product Approach,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No. 18:87-124.

188.Fujita,M.,Krugman,P. and A.J.Venables,1999,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The MIT Press.

189.Venables,A.J. 1996. Equilibrium location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341-359.

190.Keeble,D & J.Bryson. 1996:Small-firm creation and groth,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North-South divide in Britai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No. 28.909-34.

191.Porter,M.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Free Press.

192.Porter,M.E. 1996. Competitive advantage,agglomeration economies,and regional policy.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No. 19:85-90.

193.Ellison,Glenn and Glaeser,Edward L.. 1991.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Does Natural Adva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2),pp.311-316.

194.Kim,Sukkoo. 1999. Regions,Resouces,and Economic Geography:Sources of U.S.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1880-1987.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January,29(1),pp.1-32.

195.Borgers,A,W.J.,Heijden,R.E.C.M,vander,& Timmersmans,H.J.P. 1989. A variety seeking model of spatial choice behaviour.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Journal 21.1037-1048.

196.Moran,P.A.P., 1950,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Biometrika. Journal 37.17-23.

197.Geary,R.C. 1954. The contiguity ratio and statistical mapping. The incorporated Statistician,5(3).115-145.

198.Borgers,A,W.J.,Heijden,R.E.C.M,vander,& Timmersmans,H.J.P(1989). A variety seeking model of spatial choice behaviour,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Journal 21,1037-1048.

199.Marley J M.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6.

200.Pearce D. Tourism Development. Harlow London & New York:Longman. 1989.

201.Christaller.W. 1966.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