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报告(2018)图书

Case Studies of Typical Emergencies (2018)

SSAPID:101-2585-7389-83
ISBN:978-7-5201-358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中共中央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2017年组织开发的典型突发事件案例,包括2016年上海虹桥机场“10·11”事件、北京“7·20”特大暴雨、甘肃酒钢集团西沟矿“8·16”重大火灾事故、济南历城齐鲁天和惠世制药有限公司“10·10”爆炸事故、山东“问题疫苗”事件舆情风波等,着重介绍上述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过程以及应对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涵盖突发事件意义感知与建构、灾害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信息发布与舆情管理、社会心态与风险沟通、灾后学习与恢复重建等主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应急管理系列丛书·案例研究
作 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编 辑:曹义恒;胡雪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应急管理系列丛书专家评审委员会

 《应急管理系列丛书·案例研究》出版前言

 应急管理系列丛书·案例研究工作组

 从意义感知到意义建构

  一 导言

  二 “10·11”事件发生过程概述

   (一)事件概述

   (二)“10·11”事件发生的背景

    1.事发地虹桥机场状况

    2.航空运输量快速增长

    3.航空管制员的压力空前

  三 “10·11”事件的意义感知与建构过程分析

   (一)意义感知过程

    1.企业对事件意义的感知

    2.社会媒体的论争

    3.官僚组织认知障碍

    4.社会公众的热议

    5.高层的政治意识

   (二)意义建构过程

    1.企业的觉悟与觉醒

    2.媒体的从众与分歧

    3.政府的权威、荣誉和信任

   (三)意义转化过程

    1.反思

    2.学习

    3.变革

  四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如何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感知、建构的“意义”差别?

    2.如何处理意义感知与意义建构的脱节?

   (二)对策建议

 重特大自然灾害预警

  一 灾害背景

   (一)邢台市概况

   (二)河流水系

   (三)历史重大洪灾

    1.“63·8”特大洪水灾害

    2.“96·8”特大洪水灾害

  二 “7·19”特大水灾回顾

   (一)水灾概述

   (二)洪灾发生经过

    1.疾风骤雨

    2.洪水暴发

    3.主要水库泄洪、拦蓄情况

    4.主要河道行洪及险情

   (三)灾情

   (四)舆情

  三 灾害预警过程

   (一)预报预警

    1.省级预警

    2.市级预警

   (二)预警响应

  四 问题分析

   (一)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有限

    1.预警信息的发布存在盲区

    2.缺少高效可靠的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平台

    3.信息员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预警信息发布的有效性不足

    1.公众预警信息相关知识相对匮乏

    2.有漠视预警信息的现象存在

    3.道路、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标准偏低

   (三)预报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待提升

    1.雨量自动气象观测区域站网运行维护经费不足、缺乏管理

    2.气象预报预测的科学精准能力尚不能满足防汛救灾的需要

    3.水文流量信息测报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

   (四)灾情信息共享与地域协同不充分

  五 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预报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提高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协同

   (三)拓展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

   (四)提升干部群众的风险防范和灾害防御意识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一 事件基本情况

   (一)贵州省地质灾害特征

    1.点多面广

    2.成因复杂

    3.突发性强

    4.危害性大

    5.防范和处置难度大

   (二)事件发生发展

    1.事件发生地基本情况

    2.滑坡事件基本概况

  二 滑坡事件应对

   (一)各级领导指示指挥

    1.省领导指挥调度

    2.成立滑坡事件救援指挥部

    3.县领导建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二)各方协作抢险救援

    1.武警官兵:救援主力

    2.基层干部:主动参与

    3.职能部门:协同配合

   (三)灾区群众自救互救

   (四)社会各界积极支援

   (五)专家力量技术支持

   (六)新闻媒体引导舆论

  三 关键问题分析

   (一)预警环节存在“最后一公里”

   (二)监测预警网络不能有效运转

    1.监测手段原始

    2.监测数据孤立

    3.预警响应灵敏度低

   (三)监测预警工作落实力度偏低

   (四)监测预警队伍需要壮大

    1.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员队伍建设滞后

    2.监测员报酬低,与其担当的职责不相匹配

    3.监测员监测预警能力参差不齐,监测预警效用不高

   (五)监测预警科技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1.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研究亟待攻关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问题突出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末端科技水平更为低下

   (六)基层群众灾害预警意识较弱

  四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构建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1.引导群众及时报告,以更广的渠道搜集灾前数据

    2.健全完善专业监测员队伍,以更准的视角获取灾害风险数据

    3.守好“汛期”风险节点,及时采集地质灾害隐患扰动数据

   (二)综合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加强对浅层基岩滑坡的早期识别

    2.加强监测预警智能化系统建设

    3.加强实时监测数据与已有系统数据整合

    4.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技术水平

   (三)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部门协作联动

    1.夯实基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础

    2.畅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递渠道

    3.深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多主体合作机制建设

   (四)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建设

    1.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2.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制度

    3.建立地质灾害信息报告制度

    4.建立督查、问责追责制度

   (五)落实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任务

    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2.做好地质灾害预警

   (六)将地质灾害防御理念渗透到农村房屋和村庄建设

    1.避开地质灾害威胁选址

    2.注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

 从灾难中学习

  一 灾害基本情况

   (一)“7·20”特大暴雨降水情况

   (二)2016年“7·20”特大暴雨洪水情况

   (三)与2012年“7·21”特大暴雨比较

  二 灾害应对情况

   (一)汛前“六落实”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二)科学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三)应急指挥体系运转有序有力有效

   (四)统筹协调做好京津冀协同防汛

   (五)科学调度雨洪加强水资源储备

   (六)依托各类媒体充分做好舆情工作

  三 灾后反思与经验学习

   (一)深刻反思与高度重视防汛应急工作

   (二)强化防洪排涝工程性措施

    1.强化基础水利工程建设

    2.科学规划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积水

   (三)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

    1.以风险防控为工作前提

    2.开展特大洪涝灾害情景构建工作

    3.构建科学有效的防汛应急指挥体系

   (四)优化暴雨内涝预警机制

    1.简化雨量指标提高预测精度

    2.各区自主发布预警实现自主应急响应

    3.多渠道发布预警实现预警信息全覆盖

    4.明确应急响应措施做好预警响应

   (五)构建多元主体治理格局

    1.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2.群测群防发挥重要作用

    3.科普宣教深入人心

   (六)加强防汛科技应用

    1.建设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

    2.实时监控雨水情,确保洪水科学调度

    3.“互联网+防汛”助力防汛减灾

 自然灾害协同专业救援

  一 基本情况

  二 应急救援的主要过程

   (一)省、市、区联动救援

   (二)军、地联合救援

   (三)民间力量协同救援

  三 灾害应急救援剖析

   (一)权威高效的救援组织指挥体系

   (二)多方协同的救援组织网络

    1.部门协同

    2.军地协同

    3.政社协同

   (三)专业科学的救援决策与施救

    1.专家参与集体决策

    2.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和设备

    3.从实际出发创新救援策略

   (四)及时有效的舆情引导

    1.第一时间发布专业的新闻通稿

    2.坚持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结合的融合传播

    3.坚持正面引导和负面清除相结合的双向介入

  四 案例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聚合多元主体的力量

    1.军队和武警

    2.社会组织

    3.专家团队

   (二)实现应急救援装备共享建设

   (三)优化救援现场秩序管理

   (四)加强政府权威信息发布

   (五)建立地质灾害大数据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

  一 案例概述

   (一)相关企业情况介绍

   (二)“8·16”事故基本情况

    1.“8·16”事故经过

    2.“8·16”事故原因和性质

    3.“8·16”事故责任认定、处理建议及问责处理情况

  二 案例分析

   (一)信息报告

    1.信息报告的制度规定

    2.事故企业信息报告情况

    3.企业信息报告的教训

   (二)先期处置

    1.先期处置的目标与内容

    2.事故企业先期处置情况

    3.企业先期处置的教训

   (三)应急响应

    1.应急响应的基本流程和要求

    2.企业应急响应的教训

   (四)应急联动

    1.应急联动及其作用

    2.事故企业与政府、社会应急联动的教训

  三 案例反思

   (一)事故企业视角

    1.动火作业防护未做、监管疏漏

    2.项目建设把关不严、大打折扣

    3.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思想麻痹

    4.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扎实、走过场

    5.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落实

    6.应急预防与预警能力整体欠缺

    7.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总体低下

   (二)地方政府视角

    1.属地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2.应急预案质量需科学化

    3.应急知识教育需普及化

    4.应急决策机制需最优化

   (三)专业救援队伍视角

    1.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

    2.人员进退机制不健全

    3.后续管理服务不到位

  四 思考与建议

 邻避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利益分化与政府行动策略

  一 事件概况与研究价值

   (一)事件概况

   (二)案例价值

  二 空间与感知:迫近中的邻避恐慌

   (一)“一墙之隔”的空间样态

   (二)邻避设施的迫近与恐慌

    1.抵制迫近中的“邻避”

    2.频发事故下的邻避恐慌

  三 过程与舆论:“10·10”事件的具体经过与舆论演变

   (一)事实部分

    1.企业生产经营环节

    2.被动应对环节

    3.主动化解环节

   (二)舆情影响分析

    1.总体舆情特征分析

    2.“爆发期”舆情特征分析

    3.解决期的舆情特征分析

  四 诉求与行为:“10·10”事件的利益诉求与行动策略

   (一)不同邻避参与主体的利益分化

    1.直接利益主体

    2.间接利益主体

   (二)主要邻避参与者的行动策略

    1.政府部门

    2.齐鲁制药厂

    3.历城二中

  五 解析邻避:“10·10”事件处置结果的依据、影响与经验

   (一)历城二中迁校唐冶的现实理由

    1.区域战略下的邻避选择:配合城市整体规划

    2.邻避效应的前置性处置:迁校计划早有端倪

    3.邻避设施搬迁的高额代价:药厂搬迁的高昂成本

    4.邻避设施不容忽视的正外部性:药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5.邻避设施社会属性的差异:影响政策强度的发挥及最终事件走向

   (二)历城二中迁校唐冶的政策影响

    1.对药厂的影响

    2.对学校(历城二中)的影响

    3.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4.对房地产商的影响

    5.对学生家长的影响

    6.对政府的影响

   (三)“10·10”事故的处置经验

    1.力量的分化:分解抵制力量尤其是弱化有组织的抗议者

    2.焦点的转移:以切实解决问题转移公众对邻避问题的关注

    3.策略的整合:将邻避问题的解决放置于区域发展战略

    4.舆论的引导:以及时权威的信息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六 思考与对策

   (一)思考

    1.解决邻避问题的理想与现实

    2.解决邻避问题的操作性标准

   (二)对策

    1.明确邻避决策的实质与决策目标

    2.畅通表达渠道,积极开展协商对话

    3.完善多元化的补偿方案设计,实现精准补偿

 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政府应对

  一 研究背景

  二 事件经过及舆情演变过程梳理

  三 本事件舆情应对若干基本问题的厘清

   (一)管控、应对抑或回应?

   (二)基本分析框架

   (三)本案舆情危机发生的背景分析

   (四)旅游网络舆情应对的价值选择

   (五)旅游网络舆情应对要解决的问题

    1.校正网络作为一种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信息失真和认知偏差

    2.消解民粹主义倾向

    3.还原真实的民意

    4.解决信息碎片化问题

  四 本案舆情应对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一)法治思维欠缺

   (二)信息发布供给量不足、价值不高

   (三)应对措施和方式的选择欠妥

   (四)缺乏议题的设置和引导

  五 结论与建议

   (一)修正应对理念

    1.塑造合作共同体理念

    2.确立“以公开为原则”的信息发布理念

    3.强化主体间性理念

   (二)加强对舆情态势的宏观掌控

   (三)完善相关机制,提升应对效能

    1.完善旅游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2.完善信息发布和对话机制

    3.完善议题建构机制

    4.线下现实问题的解决

 互联网舆情中的“情绪化认知”

  一 “问题疫苗”事件及舆情基本情况

   (一)案件基本情况

   (二)舆情基本情况

    1.事件传播脉络

    2.网民观点

    3.媒体评论摘要

  二 舆情事件中的“情绪化认知”现象分析

   (一)“情绪化认知”

    1.事关孩子,最容易激起社会情绪。

    2.媒体越来越“情绪化”的趋势

    3.旧闻变新闻,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三 如何面对公众的“情绪化认知”现象?

   (一)树立“公共产品”理念

   (二)及时透明公开信息

   (三)发布科学信息

 强台风应对过程中的社会心态与风险沟通

  一 风险沟通与社会心态

   (一)风险沟通

   (二)社会心态

   (三)风险沟通与社会心态

  二 强台风“妮妲”吹袭经过

   (一)台风灾害发生背景及预警

   (二)“妮妲”形成与移动阶段

   (三)“妮妲”登陆阶段

   (四)“妮妲”消退阶段

  三 强台风“妮妲”应对过程中的社会心态演变

   (一)应急预警与监测阶段

    1.社会认知:“即将有强台风到来”

    2.社会情绪:镇定与盲从并存

    3.社会行为意向:“四停”、囤货抢购

   (二)应急响应与救援阶段

    1.社会认知:“一场强势凶猛的台风”

    2.社会情绪:积极关注、安然应对

    3.社会行为意向:“四停”

   (三)应急恢复阶段

    1.社会认知:“一场忘记登陆密码的台风”

    2.社会情绪:虚惊一场、质疑

    3.社会行为意向:调侃

  四 强台风“妮妲”应对过程中的风险沟通过程

   (一)应急预警与监测阶段

    1.政府:预警信息的有效联动和公开

    2.传统媒体:有效配合政府,发布及时全面的预警报道

    3.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补

   (二)应急响应与救援阶段

    1.政府:迅速及时的信息公开

    2.媒体:主动跟进、全面多元的内容发布

   (三)应急恢复阶段

    1.政府:未及时回应社会舆论

    2.媒体:未有效链接政府与公众

    3.专家:有所缺位,未提供舆论应对的专业性指导

  五 “妮妲”吹袭事件中的风险沟通分析

   (一)前期与中期

    1.预警发布迅速及时,积极做好社会心态引导

    2.沟通模式立体化,引导公众做好风险应对

    3.官方场域与民间场域相互配合

    4.未从“常态视角”审视风险沟通,出现盲目抢购

   (二)后期

    1.缺乏双向互动式沟通

    2.社会心态变化监控不足,难以形成动态风险沟通

    3.沟通缺失,公众易形成“狼来了”心理

  六 基于风险沟通的社会心态调控机制

   (一)建立常态化风险沟通模式

   (二)建立动态风险沟通机制

    1.大数据的利用

    2. 监控社会舆论

   (三)形成立体化的风险沟通

   (四)让公众真正参与到风险沟通之中

   (五)遵循风险沟通的基本原则

    1.及时原则

    2.真诚原则

    3.准确原则

 台风防御与灾后重建

  一 “莫兰蒂”台风的基本情况

  二 厦门应对“莫兰蒂”台风的过程

   (一)超前部署与监测预警

   (二)登陆前的决策指挥

   (三)立即开展灾后重建

  三 专题分析:台风灾害防御与灾后重建

   (一)“莫兰蒂”台风抵御的经验

    1.精准研判,及时预警

    2.未雨绸缪,篦梳式转移

    3.决策果断,指挥有力

    4.厉兵秣马,从容应对

   (二)灾后重建的经验

    1.及早部署,统筹推进

    2.全城动员,众志成城

    3.军民携手,齐心协力

    4.拼搏奉献,八方支援

   (三)需要反思的问题

    1.民众的危机意识不足

    2.民众科学救灾的意识还不强

    3.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

  四 结论和建议

   (一)优化信息报送制度,将大数据引入台风应对中

   (二)注重减轻社会系统的脆弱性

 出版说明

 《应急管理系列丛书》总序

 应急管理系列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