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0

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考察图书

Strategic study on sino-US trade conflicts

SSAPID:101-2575-3158-77
ISBN:978-7-5097-0703-6
DOI:
ISSN:
关键词:

中美贸易 摩擦 战略

[内容简介] 本书将战略学的分析方法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方法结合了起来,为深化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这种分析实际上存在两个层次:战略分析与关联分析。前者对中关贸易摩擦的原因、后果进行描述,后者将这些中关贸易摩擦的描述与两国关系发展的事实过程、将经济因素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丘杉
编 辑:徐小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言

 附录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主要依据

   一 中美贸易摩擦存在扩大化趋势

   二 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密不可分

   三 中美贸易摩擦战略的基本成型

   四 中美贸易协调机制仍有待完善

  第二节 文献回顾及简要评论

   一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原因和特征的研究

   二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与战略意义的研究

   三 关于中美应对摩擦的相关战略与策略的研究

   四 关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与经贸关系前景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 研究对象

   二 理论依托

   三 逻辑框架

   四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美贸易增长与贸易摩擦

  第一节 中美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

   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贸易增长

   二 中美贸易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

   三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产生与扩大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发展

   一 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发展

   二 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态势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特征

   一 中美贸易摩擦属于贸易扩张型的摩擦

   二 中美贸易摩擦是异质产业体间的摩擦

   三 中美贸易摩擦朝混合型摩擦方向发展

   四 中美贸易摩擦留有美国决策机制烙印

   五 中美贸易摩擦深受美国利益集团影响

    1.政党

    2.商界

    3.工会与劳工组织

    4.某些特定的利益集团

    5.消费者

   六 中美贸易摩擦掺杂着多种第三方因素

 第三章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战略意蕴

  第一节 贸易摩擦正逼近两国的核心利益

   一 中美贸易摩擦逼近美国的核心利益

    1.中美贸易关系的恶化会对美国的核心利益造成影响

    2.国际贸易必须服务于安全利益

   二 中美贸易摩擦逼近中国的核心利益

    1.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影响中国的崛起

    2.中美贸易摩擦有可能造成中国的制度性震荡

  第二节 贸易摩擦重塑中美的复合依赖

   一 促使中美复合相互依赖在性质上发生转变

   二 促使中美复合相互依赖在内容上更为丰富

   三 促使中美复合相互依赖,撕裂后果更为严重

   四 促使中美复合相互依赖协调机制走向成熟

  第三节 贸易摩擦改变着国家战略基调

   一 贸易摩擦改变着美国的对华战略基调

   二 贸易摩擦改变着中国对美战略基调

 第四章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美国战略

  第一节 贸易问题政治化战略

   一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

   二 美国非经济因素对对华贸易的渗透

   三 逆差成为近期贸易政治化的引爆点

  第二节 放大公平贸易责任战略

   一 美国朝公平贸易政策的转向

   二 “利益攸关方”概念的提出

   三 放大中国的“公平贸易责任”

  第三节 转移贸易争端焦点战略

   一 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方式的选择

    1.美元突然大幅度主动贬值

    2.美元的被动恶性贬值

    3.亚洲货币主动升值

    4.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缓慢贬值

    5.美国缩减政府支出

    6.美国调整居民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

   二 持续不断地对人民币汇率施压

   三 重新布置“日式金融陷阱”

 第五章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中国战略

  第一节 全球化中解决争端战略

   一 申明美中贸易逆差掺杂全球化的复杂因素

   二 力证美国的贸易逆差并不是有泪逆差

   三 从全球产业链中寻找摩擦解套的办法

  第二节 确保经济相互摧毁战略

   一 成为美国债券市场上的大买主

   二 连续向美国大公司抛出大额订单

   三 吸引更多的美国大公司来华投资

  第三节 市场经济地位正名战略

   一 关注非市场经济地位带来的身份困扰

   二 警惕美国修例带来的进一步的挤兑

   三 采取联动策略促美国早日为自己正名

 第六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态势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中战略角色的强化

   一 美国战略的进攻性与中国战略的防御性

   二 相互依赖的性质决定了战略角色的定位

   三 国家的性格在角色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短期可控性提高

   一 美国行政部门对国会激化矛盾的抑制

   二 中国的自我出口限制和理性的妥协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陷入长期战略胶着

   一 中美贸易摩擦重上扩大化轨道

   二 多种因素重叠导致摩擦长期化

    (一)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短期内难以建立

    (二)美国抑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思维难以转变

    (三)国际产业转移的继续促使中美贸易失衡状况难以扭转

    (四)中国以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冲突需要较长的时间

    (五)美国亲华利益集团从联合走向分化

    (六)中美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胶着状态不会短期解套

 第七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治理与中国的抉择

  第一节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初步形成

   一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开启及其意义

   二 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机制化要求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主要障碍

   一 双方缺乏长期政治互信的基础

   二 中美对双边贸易还存在多种误区

    (一)美国在双边贸易中的误区

     1.贸易不平衡使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受到很大损害

     2.美国扩大对华贸易会损害美国的长远竞争力

    (二)中国在双边贸易中的误区

     1.对于重商主义的过分迷恋

     2.把对外贸易(包括对美贸易)当作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

  第三节 中国在未来双边贸易中的抉择

   一 从维护中美关系大局出发冷静周旋

   二 在相互依赖中找寻“以柔克刚”之策

   三 利用全球化的复杂性来分散各种压力

   四 努力克制贸易摩擦中的情绪化倾向

   五 继续加快自身的贸易增长方式的调整

   六 不断培育和巩固更多美国友华利益集团

   七 发挥非市场行为在贸易中的制衡作用

   八 依托国际组织多边框架化解矛盾

作者采纳了“复合相互依赖”理论作为主线来研究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出中美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投入了更大的政治意愿,各自都形成了更加周全的应对战略。贸易摩擦正不间断地在重塑中美关系的基本形态,影响着两国关系的未来。作者系统地对中美相关摩擦应对战略的性质、内容和意图进行了分析,并创新性地对贸易博弈中双方的角色定位和摩擦长期化态势作出研判,从而将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研究引向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1]张丽娟:《商务外交学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余民友:《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法律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赵瑾:《全球化与经济摩擦》,商务印书馆,2002。

[4]胡方:《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态(我国对日美贸易的对策与建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柳剑平:《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6]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7]倪世雄、金应忠:《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学林出版社,1987。

[8]王辑思:《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韩念龙:《新中国外交50年》(上、中、下),北京出版社,1999。

[10]王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苑出版社,2006。

[11]郝雨凡、张燕冬:《限制性接触:布什政府对话政策走向》,新华出版社,2001。

[12]赵可金:《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3]胡涵钧:《当代中美贸易(1972~2001)》,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4]沈国兵:《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5]熊良福:《当代美国对外贸易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6]席来旺:《美国的决策及其中国政策透析》,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

[1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8]陈锋、林宏:《中美交锋大纪实(1949~200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传君:《21世纪中美经贸关系展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0]李云龙:《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新华出版社,1998。

[21]刘连第:《中美关系的轨迹——1993~2000年大事纵览》,时事出版社,2001。

[22]威廉·奥弗霍尔特.中国的崛起——经济改革正在如何造就一个新的超级大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2]顾云深:《鉴往知来: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3]章开沅、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4]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5]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6]李庆四:《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27]朱明权:《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8]刘杰:《当代美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9]邓鹏、李小兵、刘国力:《剪不断理还乱—美国外交与美中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0]席来旺:《美国的决策及其中国政策透析》,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

[31]王缉思:《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2]倪世雄、刘永涛:《美国问题研究(第四辑)》,时事出版社,2005。

[33]林坚:《远渡重洋:中美贸易两百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4]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5]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6]金祥荣、田青、陆箐:《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7]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经济出版社,2001。

[38]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9]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0]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1]傅梦孜、袁鹏:《中美战略关系新论》,时事出版社,2005。

[42]〔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卢明华、时殷宏、林勇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43]〔美〕威廉·奥弗霍尔特:《中国的崛起——经济改革正在如何造就一个新的超级大国》,达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44]〔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李庆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5]〔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6]〔美〕罗斯:《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张晓贝、史达为、陈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47]〔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4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菲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

[49]〔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郑志国、何向东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50]〔美〕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林伟成、刘晓红、刘南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1]〔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2]〔美〕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3]〔美〕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4]〔美〕理查德·伯恩施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隋丽君、张胜平、任美芬译,新华出版社,1997。

[55]〔美〕麦金农、大野健一:《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王信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56]〔美〕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7]〔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楮律元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58]〔美〕理查德·波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隋丽君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

[59]Micheal,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olitical conflict,Commerce,coalition and Mobil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60]Douglas Irwin,Free Trade Under Fire,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61]James R.Lilley and Wendell L.Willkie Ⅱ.Beyond MFN,Trade with China and American Interest,Washington D.C:The AEI Press,1994.

[62]Barbar B.Conable & others,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elations at a Crossroads,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5.

[1]金灿荣:《国会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历史和现实的考察》,《美国研究》,2002(2)。

[2]刘永涛:《90年代美国国会与总统关系的变化及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太平洋学报》,2001(3)。

[3]傅梦孜:《中国崛起:美国的基本评估及对华政策论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5)。

[4]卫灵:《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外交学院学报》,2001(4)。

[5]张岸元:《中美关系中的跨国公司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

[6]郭学堂:《美国国会就中国PNTR地位的辩论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国际观察》,2002(2)。

[7]孙大雄:《从PNTR案看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8]田萍、沈立新:《影响美国国会对华政策的因素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9]丁孝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国会因素》,《国际问题研究》,2003(5)。

[10]崔海宁:《美国国会与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发展论坛》,2001(5)。

[11]陆曦:《中美经济关系中的美国国会因素及其影响》,《国际政治研究》,1998(3)。

[12]袁征:《利益集团政治与美国对华政策》,《当代亚太》,2000(6)。

[13]王瑞杰:《中美知识产权的不对称性认识》,《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14]张艳、刘光溪:《谨慎积极应对“贸易壁垒”》,《文汇报》,2003.12.1。

[15]苗迎春:《理性看待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金融报》,2003.8.19。

[16]宿景祥:《储蓄不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根源》,《国际贸易》,2003(9)。

[17]李文凯:《中美贸易摩擦审视》,《南方周末》,2003.12.11。

[18]马宇:《中美贸易争端的表象与本源》,《中国经济时报》,2003.12.1。

[19]丁刚:《中美贸易问题出在哪儿》,《环球时报》,2003.12.2。

[20]湛柏明:《中美贸易的互补性与摩擦性》,《国际贸易问题》,2004(6)。

[21]陈凤英、王玮:《中美经贸关系在摩擦中走向成熟》,《瞭望周刊》,2004.4.24。

[22]宾建成:《中美经贸为何走到十字路口》,《世界知识》,2003(19)。

[23]黄仁伟:《美国全球战略的经济因素及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民办经济研究》,2004(2)。

[24]苗迎春:《中美经贸关系分析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5)。

[25]苗迎春:《美国贸易逆差缘何激增》,《国际金融报》,2004.2.20。

[26]项卫星:《中美经贸关系分析》,《东北亚论坛》,1999(3)。

[27]张超过、徐彰:《审视中美贸易摩擦》,《经济纵横》,2004(3)。

[28]穆良平、张静春:《中美贸易逆差与美国贸易保护的转变》,《国际经济评论》,2004(9)。

[29]李俊江:《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四个因素》,《东北亚论坛》,2000(1)。

[30]刘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广东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31]李秀娟、尤宏兵:《中外贸易摩擦与中国对策的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6。

[32]岳晋峰:《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根源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5(7)。

[33]秦法萍:《中美贸易摩擦及原因分析》,《前沿》,2005(1)。

[34]李鸿志:《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6)。

[35]于铁流、李秉祥:《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管理世界》,2004(9)。

[36]张彬:《当前美国经济形势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讨论综述》,《经济评论》,1998(2)。

[37]崔伟:《美国贸易政策概述 科学决策》,2003(11)。

[38]陈平:《美国贸易政策为何热衷“单打”》,《经济日报》,2004.3.29。

[39]林玲、刘恒:《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

[40]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专家组:《美国贸易政策评估报告》,第1卷第3期《美国商报》。

[41]张鲁青、王立:《五大热点左右中美经贸前景》,《国际商报》,2005.1.29。

[42]王平:《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原产地规则问题》,《财贸经济》,2004(9)。

[43]穆良平、张静春:《中美贸易逆差与美国保护的转变》,《国际经济评论》,2004(9-10)。

[44]王立:《2004年上半年中美经贸关系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4(11)。

[45]尹翔硕:《贸易结构更为重要——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及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与不对称》,《国际贸易》,2004(3)。

[46]王雪坤:《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国际贸易》,2006(5)。

[47]尹翔硕、王国兴:《问题细分——中美贸易中的不同问题及影响》,《国际贸易》,2004(5)。

[48]赵瑾:《特殊待遇——美国对华应用“非市场经济条款”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国际贸易》,2004(7)。

[49]李文昌、杨会晏:《中美经贸争端的启示》,《经济纵横》,2000(2)。

[50]余功德、应勇:《从“普林斯顿计划”看美国战略新动向》,《现代国际关系》,2007(1)。

[51]时殷弘:《中美关系与中国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07(1)。

[52]宋国友:《从贸易到金融:美国对华经济战略的调整》,《现代国际关系》,2007(4)。

[53]吴心伯:《中美经济贸易关系的新格局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54]李宝俊、王彬若:《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路径——兼论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教学与研究》,2006(12)。

[55]陈文玲:《对调整我国贸易战略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思考》,《理论前沿》,2006(12)。

[56]刘建飞:《影响中美关系前景的主要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7(1)。

[57]漆海霞:《从两党政治看2007年中美关系走势》,《现代国际关系》,2007(1)。

[58]唐小松:《中美经济共生关系下的战略互需及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7(2)。

[59]张伯里:《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机遇期》,《光明日报》,2006.8.24(6)。

[60]刘遵义等:《对美中贸易平衡的新估算》,《国际经济评论》,1999(5~6)。

[61]经贸部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中期展望课题组:《新因素——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中期展望》,《国际贸易》,2000(4)。

[62]陈继勇、彭斯达:《“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势》,《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3)。

[63]赵晓:《从战略角度看中国的“国际经济摩擦”时期》,《国际经济评论》,2003(11~12)。

[64]赵晓、柳阳:《再论中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国际经济评论》,2005(3~4)。

[65]赵建:《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3)。

[66]雷达等:《内外均衡、结构调整和贸易摩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8)。

[67]胡方:《入世以来中外贸易摩擦:现状、原因与对策》,《东北亚论坛》,2005(6)。

[68]张海冰:《中美经济摩擦的内在本质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6(12)。

[69]陈勇:《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

[70]〔美〕斯蒂芬·罗奇:《责难中国的虚伪》,《金融时报》,2003(8)。

[71]赵瑾:《中美经济摩擦的焦点和主要问题》,《世界经济》,2004(3)。

[72]张璐:《中美贸易摩擦手段新动向及特点》,《环球经贸》,2005(3)。

[73]张丽娟:《试论贸易与政治的相互渗透和实现途径》,《太平洋学报》,2005(6)。

[74]江洋:《中美贸易的政治延伸》,《环球财经》,2004(12)。

[75]郑保国:《人民币汇率问题与中美经贸关系的“安全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

[76]〔美〕亨利·刘:《新自由主义的工资》,《亚洲时报》,2006(3)。

[77]倪峰:《从利益攸关方到建设合作者——胡锦涛主席访美与中美关系》,《当代世界》,2006(6)。

[78]丁菲菲:《美政治势力推动盗版问题向我发难,中国启动125亿采购大单减少贸易顺差》,《IT时代周刊》,2007(4)。

[79]于铁流:《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管理世界》,2004(6)。

[80]李增芬:《中美贸易摩擦与协调机制运用》,《经济论坛》,2006(1)。

[81]尹翔硕、王领:《中美贸易不平衡中的东亚因素》,《亚太经济》,2004(1)。

[82]马亚华、刘光卫:《论中美关于贸易不平衡规模的争议》,《世界经济研究》,2002(6)。

[83]潘越:《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世界》,《经济研究》,2003(12)。

[84]周世俭、王丽军:《中美经贸关系在摩擦中迅速前进》,《国际问题研究》,2005(12)。

[85]陈东琪:《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中国物价》,2007(6)。

[86]白义红:《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平淡”收场》,《中国新闻周刊》,2006(12)。

[87]宋玉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性质定位和作用》,《国际经济评论》,2007(1~2)。

[88]王国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国际经济协调新框架》,《世界经济研究》,2007(3)。

[89]章和杰:《转型期中国汇率改革的路径约束》,《当代财经》,2003(11)。

[90]Arun Motianey:《中国汇率改革助经济中期增长》,《海外经济评论》。

[91]王缉思:《浅论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美国研究》,2006(1)。

[92]李卓等:《全球经济失衡与中美经贸关系》,《经济评论》,2007(3)。

[93]Burke James.U.S.investment in China worsens trade deficit,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Briefing Paper No.93,2000.

[94]Taikun Ji.The U.S.-China exchange rate dispute in a global context[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Alberta,2004,May:1~32.

[95]Nicholas R.Lardy.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ton,D.C.,1994.

[96]2005 Report to Congress of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97]U.S.Trade Representative.2005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 on Foreign Trade Barriers.March,2005:94.

[98]Bown,Chad P.,Rachel McCulloch.U.S.Trade Police Toward China:Discrimin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2005.

[99]Jialin Zhang.U.S.-China trade issues after the WTO and the PNTR deal:A Chinese perspective[R].Hoover Essays in Public Policy,2000,No.103:1~24.

[100]Brown,Gordon.“How to Embrace Change.”Newsweek,vol.147,No.24(103 June 2006):p.64.

[101]Campbell,Doug.Protectionism’s Dangerous Allure.Region Focus(Winter 2006):p.64.

[102]Das,Susanta S.Evolut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rotectionism:Antidumping and Safeguard Measures.IIMB Management Review vol.17,No.4(December 2005):pp.51-65.

[103]Dollar,David,and Aart Kraay.Trade,Growth,and Poverty.Finance & Development vol.38,No.3(September 2001):pp.16-19.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fandd/2001/09/dollar.htm.

[104]Gaskin,William E.,and Robert McKenna.Protectionism’s Flaws.Washington Times (11 December 2006):p.A21. http://www.washtimes.com/op-ed/20061210-102200-9544r.htm.

[105]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Perspectives on Trade and Poverty Reduction,Washington,D.C.: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2006. http://www.gmfus.org/doc/GMF_TradeSurvey%202006.pdf.

[106]Hudgins,Edward L.,ed.Freedom to Trade:Refuting the New Protectionism Washington,D.C.:Center for Trade Policy Studies,CATO Institute,1997.http://www.freetrade.org/pubs/freetotrade/freetrade.html.

[107]Irwin,Douglas A.Historical Aspects of U.S.Trade Policy.NBER Report(Summer 2006):pp.16-19.http://www.nber.org/reporter/summer06/irwin.html.

[108]Panagariya,Arvind.Free-Trade Skeptics:Wrong Again.Economic Times (25 January 2006).http://www.columbia.edu/~ap2231/ET/et86_ january25-06.htm.

[109]Patterson,Seymour.The Development of Free Trade in the 1990s and the New Rhetoric of Protectionism.Lewiston,NY:Edwin Mellen Press,2006.

[110]Paulson,Henry M.Remarks Prepared for Delivery by Treasury Secretary Henry M.Paulson Before the 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 Annual Conference.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28 November 2006).http://www.treas.gov/press/releases/hp178.htm.

[111]Roberts,Russell D.The Choice:A Fable of Free Trade and Protectionism.3rd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6.

[112]Rothbard,Murray N.Protectionism and the Destruction of Prosperity.Auburn,AL:Mises Institute,1986.http://www.mises.org/rothbard/protectionism.pdf.

[113]Schott,Jeffrey J.Costs of Failure of Global Trade Negotiations Have Been Understated.Financial Times (23 June 2006):p.12.http://www.iie.com/publications/opeds/oped.cfm?ResearchID=644.

[114] Suranovic,Steven M.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2003.http://www.internationalecon.com/vl.0/index.html.

[115]Office of the U.S.Trade Representative,The Benefits of Trad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Trade Facts,June 2006.http://www.ustr.gov/assets/Document_Library/Fact_Sheets/2006/asset_uploard_file346_9610.pdf.

[116]Vant,Thomas R.Resist Protectionism.OECD Observer,No.255(May 2006):pp.37-38.http://oecdobserver.org/news/printpage.php/aid/1861/Resist_protectionism.html.

[117]Williams,Walter E.Trade Charade.Washington Times(26 October 2006).http://www.washingtongtimes.com/commentary/20061025-092622-8524r.htm.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 WTO官方网站:www.wto.com.

[2]U.S.Department of State(美国国务院)Bureau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Affairs,Trade Policy and Programs. http://www.state.gov/e/eb/tpp/.

[3]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纽约联邦储备银行).http://www.newyorkfed.org/education/fx/free.html.

[4]Office of the U.S.Trade Representative(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http://www.ustr.gov/index.html.

[5]U.S.Department of Commerce(美国商务部)U.S.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http://www.trade.gov/index.asp.http://www.state.gov/e/eb/tpp/.

[6]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Trade and Economics(国际信息局,贸易与经济专栏).http://usinfo.state.gov/ei/.

[7]Economic Strategy Institute(ESI)(经济战略研究所).http://www.econstrat.org/.

[8]Globalisation Institute(全球化研究所).http://www.globalisationinstitute.org/index.php.

[9]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NFTC)(国家外贸委员会).http://www.nftc.org/.

[10]United States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USCIB)(美国国际工商理事会).http://www.uscib.org/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