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58

中日工业化进程比较图书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and japan

SSAPID:101-2562-3167-26
ISBN:978-7-5097-4007-1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日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各自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先发展军事工业,再逐渐发展民用工业,但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中国最终没有走上完全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步建立了新的工业体系,中国工业化进程初期从发展传统工业转而进一步发展现代工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中国逐渐加快实现工业化发展进程。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工业走入快速发展的道路,从日本产业结构变化、高速增长的原因等方面看,日本的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均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传统农区工业化与社会转型丛书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图表目录

 索引

 总序

 第一章 研究概况与问题缘起

  第一节 工业化的概念

  第二节 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缘起及结构设计

 第二章 中国近代工业化初步成长

  第一节 前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考察

   一 内卷化与工业化问题探讨

   二 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卷化

  第二节 中国近代工业化初步发展

   一 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 近代面粉工业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第三节 由官到民——中国近代企业发展历程

   一 公司制度的移植与官督商办模式

   二 官督商办企业的制度安排

   三 近代官商合办公司的发展状况

  第四节 近代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一 清末民营公司的发展

   二 民国时期私人资本的扩张

   三 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路径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中国近代工业结构

   一 中国近代产业结构

   二 中国近代工业资本结构

    1.外人对华资本投资

    2.中国近代企业资本

   三 中国近代工业地域结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现代工业化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路径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

   三 工农业关系的调整

  第二节 工业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 工业体制的建立过程

   二 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工业基础

   三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以河南省为中心

    1.机械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2.建筑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3.煤炭行业体制改革

    4.卷烟行业体制改革

    5.轻工业体制改革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近代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日本工业化前夕的准备

   一 问屋制度

    1.问屋制的发展

    2.商人资本与手工业结合

   二 机器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 近代日本工业化发展

   一 日本近代学习西学与技术进步

   二 日本近代产业结构

   三 日本战前工业化特点

    1.以军事工业为主的国营重工业

    2.国家扶持工业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3.文化教育发展与科学技术创新

    4.产业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同时进行

  第三节 日本农村工业化

   一 近代工业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 农村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

   三 农村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

   四 政府对农村工业化的大力扶持

  第四节 近代日本金融信用制度的完善

   一 从传统信用到近代银行资本的发展

   二 日本信用保证制度的完善

   三 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的变革

 第五章 财阀经济助推日本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日本财阀的形成

   一 财阀的兴起

   二 财阀企业的公司化

  第二节 财阀经济在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 工业企业从数量到规模的扩张

   二 财阀经济金融资本扩张

   三 带动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

   四 财阀经济和技术引进与创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从

  第一节 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与“配第—克拉克法则”

   一 战后复兴时期

   二 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

   三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基准

   一 收入需求弹性值基准

   二 比较生产费用基准

   三 技术机会基准

   四 产业关联基准

   五 统一标准基准

  第三节 制造业的结构演变

   一 制造业的重要性

   二 各时期制造业的结构

    1.高速增长时期与重工业化的发展

    2.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结构

    3.停滞时期的产业结构

  第四节 贸易结构的演变

   一 出口结构的演变

   二 进口结构的演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对内直接投资

  第一节 对内直接投资的限制

   一 战前的情况

   二 战后复兴初期——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

   三 通过“外资法”的限制

  第二节 实施对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经纬

   一 自由化开始前的情况

   二 要求自由化的海外压力与日本的对应

    1.美国的压力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压力

    3.日本通商省的反应

    4.经济学专家的意见

  第三节 对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过程

   一 “外资审议会”的检讨

   二 第一次资本自由化

   三 第二次资本自由化及之后的自由化历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战后日本对内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

   一 获得股份及股权取得认可状况的推移

   二 不同地区对内直接投资的变化情况

   三 不同行业对内直接投资的变化情况

   四 外资企业在日本的地位

   五 外国投资者(企业)进入日本的动机

 第八章 日本现代工业化道路:城市化与工业扩散

  第一节 文献综述与问题缘起

  第二节 产业迁移:京滨工业区的发展

   一 城市化发展演进几个阶段

   二 工业区的发展经验

   三 工业“分散战略”

  第三节 辐射带动:都市核心区商业服务功能

   一 核心区服务业发展

   二 产业发展配套建设与管理

  第四节 科技创新:产业化与R&D溢出

   一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二 产业高端化与R&D机能扩散

   三 产业转移与日本现代工业化发展路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原农区回乡创业: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模式

  第一节 周口市的回乡创业情况概述

  第二节 回乡创业问卷调查的结果

   一 问卷调查的实施概要

   二 回乡创业者的特征

   三 外出打工的动机和地区流向

   四 流动经验

   五 “关系”及政策的作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中国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地区工业化发展和结构变化概况

   一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

   二 轻重工业生产比例变化

   三 产业布局与区域差异

  第二节 地区间工业结构状况的变化

  第三节 地区间工业聚集状况的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山东省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和三大产业结构变动

  第二节 山东省工业构造变动

   一 工业结构变化

   二 产业竞争优势

  第三节 山东省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

  第四节 山东省产业构造评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调整和水资源约束: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核心

  第一节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

   一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二 工业结构变化及产业优势

  第二节 河南省工业结构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一 河南工业化发展优势条件

   二 水资源约束与工业化

  第三节 虚拟水与生态环境

   一 虚拟水概念

   二 虚拟水与粮食、生态环境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后记

中日工业化进程各自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先发展军事工业,再逐渐发展民用工业,但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最终没有走上完全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步建立了新的工业体系,中国工业化从初期发展传统工业转向发展现代工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加快实现工业化进程。日本工业化主要是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走入快速发展的道路,从日本产业结构变化、高速增长的原因等方面看,日本的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1.〔美〕阿夫纳·格雷夫:《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兴起》,郑江淮译,中信出版社,2008。

2.白南生、宋洪远等:《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日〕坂本雅子:《日本财阀和帝国主义——以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2期。

4.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5.车春鹂、高汝熹:《东京产业布局实证研究及对我国城市产业规划的启示》,《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6.陈金凤:《试析日本财阀形成的条件》,《考试周刊》2007年第27期。

7.陈柳钦:《基于产业视角的城市功能及其优化协调》,《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陈柳钦:《基于产业视角的城市功能研究》,《唯实》2009年第1期。

9.陈体标:《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6卷第4期。

10.陈晓光、龚六堂:《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3期。

11.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61。

12.陈争平:《浅析近代大生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3.崔朝东:《中日两国近代企业成长的比较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4.崔勇列:《中国与日本: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发展》,《世界经济》1989年第9期。

15.杜润生:《包产到户来自农民的制度创新实践》,《百年潮》2000年第2期。

16.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8.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9.樊胜根、张晓波、Sherman Robinson:《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6卷第4期。

20.〔美〕费惟恺:《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1.〔美〕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2.冯耿光:《我在中国银行的一些回忆》,《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经济工商编》第1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23.冯胜:《日本农村工业化战略对托达罗模型的拓展研究》,《软科学》2009年第12期。

24.冯昭奎编著 《日本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5.付际红、邓承月:《国家主导与日本早期的近代工业化》,《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

26.〔美〕高家龙:《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商务印书馆,2001。

27.高晶:《建国后27年工业化的成就与挫折》,《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8.高宜程、申玉铭、王茂军、刘希胜:《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和方法思考》,《城市规划》2008年第10期。

29.耿明斋:《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0.耿明斋:《欠发达平原农区经济发展与制度转型——整体考察与个案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1.耿明斋:《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2.耿明斋、李燕燕:《中国农区工业化路径研究——以欠发达平原农区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3.谷春帆:《中国工业化之国内资本问题》,《经济动员》1940年第11~12期。

34.顾宝艳:《北京支柱产业的迁移——浅谈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问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5.关庚麟:《交通史航政篇》,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2。

36.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 《辞源》(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0。

37.汉语大辞典编委会编《汉语大辞典简编》(上册),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8。

38.郝寿义、王家庭、张换兆:《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日本学刊》2007年第1期。

39.〔美〕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古籍出版社,1989。

40.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中日工业化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41.何世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科技进步的原因》,《宁德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42.侯德旺、王思贤:《山西保晋矿务总公司和大同地区煤矿企业》,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 《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1卷),山西文史资料出版社,1998。

43.侯力、秦熠群:《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及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第4期。

44.胡悌云:《当代河南经济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45.黄德林:《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若干政策之比较》,《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46.黄华:《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原因》,《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47.黄逸峰、姜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上的比较》,《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

48.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49.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50.简贯三:《工业化与社会建设》,中华书局,1945。

51.江秀平:《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52.蒋媛媛:《我国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及其机理》,《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53.《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李国庆、刘畅译,商务印书馆,2004。

54.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文海出版社,1966。

55.李华芳:《从“制度”看东西方落差》,《新京报》2008年10月4日。

56.李嘉友:《日本工业化历史考略——兼论日本企业的发展背景》,《世界经济》1984年第6期。

57.李少军:《近代中日比较研究综述》,《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58.李玉:《晚清公司制度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59.李悦铮:《日本京滨工业区的形成、特点及内部差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第2期。

60.林斐:《对安徽省百名“打工”农民回乡创办企业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3期。

61.林斐:《对90年代回流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2期。

62.刘光明、宋洪远:《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特征、动因及其影响——对安徽、四川两省四县71位回乡创业者的案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3期。

63.刘红梅、李国军、王克强:《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农业虚拟水国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5期。

64.刘红梅、李国军、王克强:《中国农业虚拟水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65.刘怀德、艾斌:《企业迁移的动因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4期。

66.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67.刘铁民:《中日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企业制度的比较研究》,《日本问题研究》1994年第4期。

68.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69.刘新荣:《中日工业化过程中国家主导作用的比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70.芦瑞:《能源大省有河南》,《河南日报》2008年12月18日。

71.鲁凌凌:《日本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2.鲁仕宝、黄强、马凯、张永永:《虚拟水理论及其在粮食安全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 2010年第5期。

73.罗仲伟:《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74.吕铁:《新中国工业体制变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

75.马超、许长新、田贵良:《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分析》,《资源科学》2011年第4期。

76.马俊亚:《中国近代企业集团形成的经济因素》,《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

77.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

78.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9.农民流动与乡村发展课题组:《农民工回流与乡村发展——对山东省桓台县10村737名回乡农民工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0期。

80.〔加拿大〕诺曼:《日本维新史》,商务印书馆,1962。

81.彭辉、韦荟:《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的耦合》,《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第1期。

8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中华书局,1984。

83.祁仍奚:《保证》,商务印书馆,1929。

84.钱钟汉:《无锡五个主要产业资本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85.秦孝仪:《革命文献》第75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民国67年(1978)。

86.芮坤改:《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筹措》,《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87.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

88.尚秉和:《辛壬春秋》(1912),辛壬历史编辑社,民国13年(1924)刻本。

89.沈雷春、陈禾章编《战时经济法规》,(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

90.孙才志、刘玉玉、陈丽新、张蕾:《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格局与成因分析》,《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7期。

91.孙大志:《对建国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选择》,辽宁师范大硕士毕业论文,2007。

92.孙健:《中国经济史》,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93.孙秀丽、徐志毅:《河南卷烟工业——激荡三十年》,《管理学家》2009年第1期。

94.孙毓棠、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

95.孙自俭:《晚清的民营铁路运动》,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96.滕新凤:《日本财阀治理》,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4。

97.田野:《日本信用补完制度的历史和现状》,《上海金融》2001年第10期。

98.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99.汪圣云:《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及其历史作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00.王承仁主编《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01.王慧:《日本农村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济》2001年第7期。

102.王慧:《日本政府在农村工业化过程的作用——兼与中国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103.王文英:《论日本财阀系企业集团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04.王西玉、崔传义、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105.王玺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0。

106.王彦威纂辑《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07.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108.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9.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光绪三十四年,南京刻本。

110.吴太昌:《抗战时期国民党国家资本在工矿业的垄断地位及其与民营资本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11.伍华桂、苏东水:《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12.武力:《重新审视‘官僚资本’的几点想法——评〈从投资公司到‘官办商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113.武力:《中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分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114.武力:《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949~2006)》,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15.谢菊曾:《一九三五年上海金融风潮概述》,《历史研究》1965年第2期。

116.谢咏梅:《日本近代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制度安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17.熊高仲、聂彩林:《二战后日本工业化与职业教育及其启示》,《天府新论》2009年第4期。

118.徐鼎新:《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119.徐新吾:《中国和日本棉纺织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120.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

122.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23.(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124.严立贤:《中日两国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4期。

125.苑书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能相提并论》,《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126.阎广钰:《试论近代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127.阎书钦:《外资外贸与中国工业化——抗战后期国统区知识界关于战后建设问题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128.杨栋梁:《日本近代产业革命的特点》,《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29.杨云龙:《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工业化——兼论经济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0.姚景芳:《教育改革——日本迅速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奠基石》,《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31.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

132.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传记文学出版社,1976。

133.于甲川:《中日两国林业近代化比较研究》,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4. 〔日〕柚木学:《试论战前的日本工业化》,《现代日本经济》1990年第1期。

135.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批牍,卷6,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136.曾鲲化:《中国铁路史》,新化曾宅,民国13年(1924)发行。

137.张芳杰主编《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138.张国辉:《辛亥革命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139.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40.张后铨:《招商局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41.张季风:《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特点》,《日本学刊》2002年第3期。

142.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上海书店,1991。

143.张荣佳:《产业集群的梯度效应与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5期。

144.张荣忠:《日本京滨地区港口全方位合作》,《中国港口》2009年第4期。

145.张善余、杨晓勇:《“民工潮”将带来“回乡创业潮”——以安徽省阜阳地区为例》,《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1期。

146.张树德、侯志英主编《当代中国的河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47.张秀坤:《略论日本农业现代化(1955~1973)》,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8.张尧智:《战后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49.张远鹏:《东北沦陷对关内民族经济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第2期。

150.张之洞:《劝学篇·正权》,中华书局,1991。

151.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民国26年(1937)重印。

152.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53.赵航:《产业集聚效应与城市功能空间演化》,《城市问题》2011年第3期。

154.赵兴胜:《传统经验与现代理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工业研究》,齐鲁书社,2004。

155.赵自勇:《1931~1945年日本的对外战争与工业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156.郑观应:《致招商局总办唐景星观察书》,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7.郑华:《浅议日本近代教育变革》,《教育科学》1998年第1期。

158.中国史学会主编 《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9.周建波:《西方股份公司制度在中国最初的实践和评价——官督商办企业的再评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60.周姣、史安娜:《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研究综述与展望》,《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6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162.朱有瓛:《日本之农村工业化与工作教育》,《职业与教育》1935年第2期。

163.邹君、胡娟、杨玉蓉、毛德华:《中国区域粮食生产与消费中的虚拟水平衡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8期。

164.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65.Allan,J. A.,“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in Priorities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London,United Kingdom,ODA,1993.

166.Chenery,Hollis B. and Tsunehiko Watanab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Econometrica,Vol.26,No.4,October,1958.

167.Helleiner,G. K.,“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in Hollis Chenery and T. N. Srinivasan(eds.),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II,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9.Hoover,E.,“Spatial Price Discrimin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1937.

168.Hoover,E.,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Alfred A. Knopf,1971.

169.Jorgenson,Dale W.,“Structural Change in Advanced Nations:A New Set of Stylised Fact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3,No.1,2011.

170.Kapler,Janis K.,“The Theory of the Firm,the Theory of Competition and th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Competition & Change,Vol.11,No.4,December,2007.

171.Mason,Mark,American Multinationals and Japa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Japanese Capital Controls,1899-1980,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72.Ma,Zhongdong,“Urban Labour-force Experience as a Determinant of Rural Occupation Change:Evidence from Recent Urban-rural Return Migration in China”,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33,2001.

173.Ma,Zhongdong,“Social-capital Mobilization and Income Returns to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Return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34,2002.

174.OECD,Enquiry into the Regulations and Conditions Governing Certain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vements in Japan,Paris:OECD,1967,外資研究会訳『資本自由化と日本——OECD調査報告書』,東洋経済新報社,1968年。

175.Reeve,Trevor A.,“Factor Endowment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4,No.1,2006.

176.Reis,Hugo and António Rua,“An Input-Output Analysis:Linkages versus Leakag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Vol.23,No.4,December,2009.

177.Stark,Oded,The Migration of Labor,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178.Syrquin,Moshe and Hollis B. Chenery,“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Vol.3(2),1989.

179.安同信『中国と日本における対内直接投資と経済発展の比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0.〔日〕青木英一「京浜工業地域における工業構造の変化」Keiai University staff papers,52,1997。

181.〔日〕荒巻健二「資本取引自由化のsequencing——日本の経験と中国への示唆」『開発金融研究所報』第21号,2004年11月。

182.〔日〕土井教之編著『技術標準と競争——企業戦略と公共政策』,日本経済評論社,2001年。

183.〔日〕深尾京司·天野倫文『対日直接投資と日本経済』,日本経済新聞社,2004年。

184.〔日〕外資導入年鑑編集委員会編『外資導入年鑑1967』,(財)商工会館,1967年。

185.〔日〕橋本寿朗·長谷川信·宮島英昭『現代日本経済』(新版),有斐閣,2006年。

186.〔日〕平井東幸「アジアの工業化と繊維産業の果した役割」『宮古短期大学研究紀要』2(2)1992年3月。

187.〔日〕洞口治夫「対日直接投資」,植草益編『日本の産業組織——理論と実証のフロンティア』,有斐閣,1995年,所収。

188.〔日〕池田寅二郎『担保付社債信託法論』,清水書店,1910年。

189.〔日〕今井健一·丁可編『中国産業高度化の潮流』,アジア経済研究所,2008年。

190.〔日〕石塚裕道「京浜工業地帯形成史序説——1910年代を中心に」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51),1996年。

191.〔日〕伊藤健一「世界の食糧事情と日本の食糧安全保障」2008年(http://www.jaja.cside.ne.jp/kenkyukai/deta/080523.pdf#search=‘世界の食糧事情 伊藤健一’)。

192.〔日〕伊藤元重·清野一治「貿易と直接投資」,小宮隆太郎、奥野正寛、鈴村興太郎編『日本の産業政策』,東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所収。

193.〔日〕何萍「日本の外資導入に関する考察——1960年~1973年」『横浜国際社会科学研究』(横浜国立大学院国際社会科学研究科),第13巻,第6号,2009年2月。

194.〔日〕角山栄「日本の工業化とアジア——川勝平太氏のテーゼをめぐって」,『經濟學論究』44(2),1990年10月。

195.〔日〕関東経済産業局『京浜地域の現状——課題と今後の見通し』2007年(http://www.kanto.meti.go.jp/)。

196.〔日〕加用信文監修『日本農業基礎統計』 農林水産業生産性向上会議,1958年。

197.〔日〕岸宣仁『経済白書物語』,文藝春秋,1999年。

198.〔日〕児玉俊洋「多摩地域とTAMA(技術先進首都圏地域)」『多摩のあゆみ』109号,2003年2月。

199.〔日〕国土交通庁『首都圏白書(平成23年版)』,勝美印刷株式会社,2010年。

200.〔日〕国民経済研究協会「外資導入と日本経済」1948年,国民経済研究協会編『戦後復興期経済調査資料』(第5巻 経済動向資料),日本経済評論社,1998年,所収。

201.〔日〕小宮隆太郎『現代日本経済研究』,東京大学出版会,1975年。

202.〔日〕熊倉正修「顕示比較優位指数と比較優位の逆転」『経済学雑誌』(大阪市立大学),110(2)2009年。

203.〔日〕丸川知雄「中国自動車産業のサプライヤー·システム——歴史的分析」『アジア経済』44(5/6)2003年。

204.〔日〕松村勝治郎『農村工業』,日本評論社,1936年。

205.〔日〕三島康雄『三菱財閥史(大正昭和編)』,教育社,1980年。

206.〔日〕三宅基文·沖大幹·虫明功臣「日本を中心とした仮想水の輸出入」2002年(http://hydro.iis.utokyo.ac.jp/Info/Press200207/Doc/MiyakeMizuFinal.doc)。

207.〔日〕宮本又郎『日本経営史——日本型企業経営の発展 江戸から平成へ』,有斐閣,1995年。

208.〔日〕宮崎義一『日本経済の構造と行動——戦後40年の軌跡』(上·下),東京:筑摩書房,1985年,孙汉超译:《日本经济的结构和演变——战后40年日本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209.〔日〕宮崎正康「芦田内閣期の外資導入問題(1)」『信州大学教育学部紀要』No.60,1987年8月。

210.〔日〕宮崎正康「芦田内閣期の外資導入問題(2)」『信州大学教育学部紀要』No.61,1987年12月。

211.〔日〕宮崎正康「外資導入論争の開始」,『日本歴史』通号504,1990年5月。

212.〔日〕文部省调査局编『日本の成長と教育』1962年,吉林师大外研室日本教育研究室译 《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

213.〔日〕中北徹「資本自由化論争と市場開放問題」,『経済セミナー』通巻456号,1993年1月。

214.〔日〕中村隆英『現代経済史』,岩波書店,1995年。

215.〔日〕中村享『経済発展の計量分析』,晃洋書房,2008年。

216.〔日〕中村吉明·深尾京司·渋谷稔「対日直接投資はなぜ少ないか——系列、規制が原因か」(研究シリーズ31),通商産業研究所,1997年。

217.〔日〕日本関税協会『外国貿易概況』各年版。

218.〔日〕野呂影勇「人間工学が日本の工業化に果たした役割」『産業医科大学雑誌』3(3),1981年9月。

219.〔日〕 王在喆「中国国内地域間交易による地域格差拡大への影響に関する理論分析」『立正大学経済学季報』第58巻1号,2008年9月。

220.〔日〕沖大幹「地球水循環とバーチャルウォーター」,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2009年(http://www.sanshiro.ne.jp/activity/09/k01/02-090415-1.pdf#search=‘沖大幹 地球水循環とバーチャルウォーター’)。

221.〔日〕大蔵省金融制度調査会編『金融機関発達史——大蔵省金融制度調査会報告(第3編)』,板垣書店,1949年。

222.〔日〕大蔵省理財局『銀行及担保付社債信託事業報告第30~35次(明治38~43年)』,1907~1912年。

223.〔日〕大蔵省財政史室編著『昭和財政史——昭和27~48年度(第12巻)国際金融対外関係事項(2)』,東洋経済新報社,1992年。

224.〔日〕大塚啓二郎·劉徳強·村上直樹『中国のミクロ経済改革』,日本経済新聞社,1995年。

225.〔日〕李東碩·岳野寿賀子「19世紀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日朝商業経済体制の世界重層構造」,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3,2008.

226.〔日〕下野寿子『中国外資導入の政治過程——対外開放のキーストーン』,法律文化社,2008年。

227.〔日〕篠原三代平『産業構造論』(第二版),筑摩書房,1976年。

228.〔日〕新修大阪市史編纂委員会『新修·大阪市史』,2005年。

229.〔日〕総務省編『産業連関表総合解説編』2005年。

230.〔日〕総務省統計局編『労働力調査年報』,日本統計協会,各年版。

231.〔日〕総務省統計局監修『新版 日本長期統計総覧』第1巻~第5巻,日本統計協会,2006年。

232.〔日〕園部哲史·藤田昌久『立地と経済発展——貧困削減の地理的アプローチ』,東洋経済新報社,2010年。

233.〔日〕園部哲史·大塚啓二郎『産業発展のルーツと戦略——日中台の経験に学ぶ』,知泉書館,2004年。

234.〔日〕須田美矢子「国際貿易」,橘木俊詔編『戦後日本経済を検証する』,東京大学出版会,2003年,所収。

235.〔日〕杉本寿「近世問屋制における山林収奪過程の分析」Journal of the Japanese Forestry Society,39(6),1957年6月。

236.〔日〕鈴木茂三郎『日本財閥論』,改造社,1934年。

237.〔日〕高木久「近代工業都市の成長とその問題——京浜工業地帯の事例」,『駒澤地理』2,1960年6月。

238.〔日〕竹中一雄「資本取引の自由化と日本産業——外資導入をどう考えるか」『エコノミスト』(毎日新聞社),1963年4月30日。

239.〔日〕東京大学産学連携本部『東京大学産学連携本部事業報告書(2006年度)』2007年。

240.〔日〕富永健一『日本の近代化と社会変動』,講談社,1990年,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

241.〔俄〕トラハテンベルグ『現代の信用及び信用組織』,川崎巳三郎訳,叢文閣,1936年増補版。

242.〔日〕鶴田俊正·伊藤元重『日本産業構造論』,NTT出版株式会社,2001年。

243.〔日〕通商産業省企業局編『外資系企業——その実態と影響』,大蔵省印刷局,1968年。

244.〔日〕通商産業省企業局編『外資系企業の動向(第5回)』,大蔵省印刷局,1972年。

245.〔日〕通商産業省産業政策局編『外資系企業の動向(第8回)』,大蔵省印刷局,1975年。

246.〔日〕通商産業省産業政策局編『外資系企業の動向(第9回)』,大蔵省印刷局,1976年。

247.〔日〕通商産業省産業政策局編『外資系企業の動向(第10回)』,通商産業調査会,1977年。

248.〔日〕通商産業省産業政策局編『外資系企業の動向(第11回)』,通商産業調査会,1978年。

249.〔日〕通商産業省産業政策局国際企業課編『外資系企業の動向(第15回)』,東洋法規出版,1983年。

250.〔日〕通商産業省産業政策局国際企業課編『外資系企業の動向(第19回)』,ケイブン出版,1987年。

251.〔日〕通商産業省·通商産業政策史編纂委員会編『通商産業政策史』(第8巻——第Ⅲ期 高度成長期(1)),通商産業調査会,1991年。

252.〔日〕通商産業省·通商産業政策史編纂委員会編『通商産業政策史』(第17巻——資料索引編),通商産業調査会,1994年。

253.〔日〕内田繁隆『日本社会経済史』,章華社,1934年,陈敦常译,《日本社会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36。

254.〔日〕内野達郎『戦後日本経済史』,講談社,1978年,赵毅等译,《战后日本经济史》,新华出版社,1982。

255.〔日〕吉田富士雄『資本自由化と外資法』,財政経済弘報社,1967年。

256.〔日〕吉川洋「マクロ経済」,橘木俊詔編『戦後日本経済を検証する』,東京大学出版会,2003年,所収。

257.〔日〕吉川洋·松本和幸「産業構造の変化と経済成長」『フィナンシャルレビュー』(財務省財務総合政策研究所),2001年7月。

258.〔日〕吉川洋·宮川修子「産業構造の変化と戦後日本の経済成長」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J-024,2009年。

简 介:本书梳理研究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化进程及各种相关问题,并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做了对比,发现两国既存在“半城市化”“都市化”等共性的问题,也存在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及用途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本书借鉴日本经验,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书还讨论了诸如“市域”与“人口密集地区”两种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简 介:本书梳理研究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化进程及各种相关问题,并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做了对比,发现两国既存在“半城市化”“都市化”等共性的问题,也存在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及用途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本书借鉴日本经验,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书还讨论了诸如“市域”与“人口密集地区”两种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