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文化研究(第33辑)(2018年·夏)图书

Cultural Studies Vol.33

SSAPID:101-2553-1011-91
ISBN:978-7-5201-3574-0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辑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以及空间、社会、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关注影像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性与主体性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分析了影像技术、影像语言、影像逻辑的更新对接受主体的复杂影响;涉及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对象、方法、范畴,以及数字人文的学理性与知识演化,向读者展示了数字化方法对人文学科的革新;讨论了如何维系艺术共同体,视觉感知的主观普遍性,以及音乐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等艺术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刘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文化研究》编委会

 专题一 空间生产的社会逻辑

  主持人语

  驱赶与迁移

   一 萨森的驱赶逻辑

   二 驱赶的种种形式

   三 空间问题

  空间生产与全球化的资本逻辑

   一 空间生产:列斐伏尔与哈维

   二 空间修复:哈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

   三 “全球化”: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

  城市马克思主义批判*与中国实践

   一 城市马克思主义批判论纲:一种戏仿与反思

   二 为何是城市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问题的经典论述

   四 城市马克思主义的三组合

   五 城市马克思主义的三位大师

   六 城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另一种戏仿与可能

   七 回归城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研究

  被逐者史略:一种基于文学史的解读

   一 驱逐的四种要素与被逐者的秘密

   二 古典世界的被逐者:屈原与但丁

   三 现代世界的被逐者:流民与作家

  《我们家在康乐里》的影像行动

   一 “家园”的空间经验与地方感

    (一)外部视角的空间再现:被歧视与排斥的康乐里

    (二)内部视角的再现空间:作为我们家园的康乐里

   二 都市抗争实践:见证、介入与反话语的生产

   三 康乐里案例的反思与都市更新的批判

    (一)被神化的象征性话语

     1.“绿化”话语

     2.“违建”/“违建户”话语

    (二)被忽视和遮蔽的社会议题

     1.被拆迁者的社会保障

     2.权力与资本生产逻辑下公共空间的“公共性”

   结语 影像行动主义、城市权利与空间正义

 专题二 视觉影像与城市空间

  主持人语

  全球化语境下的香港“异托邦”空间再现

   引言

   一 陈果的《香港有个好莱坞》

    (一)大磡村:寮屋区作为异托邦

    (二)夸张美学:看见不可见的异托邦

   二 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一)天水围:公屋区作为异托邦

    (二)节制美学:形式与内容的复调

   三 结语

  全球化语境下新都市电影的“城市想象”

   一 从“灰暗之城”到“粉色镜城”*

   二 全球化、跨地域的“城市展演”

   三 中产阶级新贵的“摩登都会”

   四 流动性与无地域空间的生产

   五 结语

  电视剧《琅琊榜》的叙事空间与道家隐喻

   一 片头:人蝶幻化的影像透视凝缩的历史空间

   二 琅琊阁、芷萝宫:道家胜境的两种空间表达

   三 梅长苏:“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空间错位

   四 “游方之外”的道家群像

 专题三 视觉凝视与主体性

  主持人语

  凝视的逆袭

   一

   二

   三

   四

  目光与主体:朗·弗里克纪录片中的凝视

   一

   二

   三

   四

   五

  守护人类中心主义

   一 什么是后人类?

   二 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景观

   三 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伦理危机

   四 人类文明的礼赞:好莱坞的后人类政治学

 专题四 数字人文研究

  主持人语

  数字人文知识生产转型过程中的困境与突围

   数字人文:不可逆的数字知识生产路径

   “算法”困境

   媒介认识论突围

   小结

  数字人文文学研究与近代文学的兴起

   一 印刷文化与数字媒体时代的遭遇:阅读与知识生产转型

   二 数字人文及其组织机构的简单起源:人文计算与校勘学

   三 数字人文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四 技艺、知识流传与新的研究范式

   五 结语

  朝向“数字人文”的文学批评实践:进路与反思

   一

   二

   三

 专题五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问题

  主持人语

  艺术与共同体

   一 博物馆废墟

   二 艺术共同体

   三 临界状态

   四 结语

  范式之间:康拉德·费德勒对现代艺术研究的奠基

   一 转渡:本质与审美的争执

   二 界分:艺术与美学的对抗

   三 奠基:形式与视觉的综合

   四 结语

  从乐音序列到音乐事件

   一 作为声音媒介的乐音序列

   二 制造无声音乐的可能性事件

   三 呈现生命样态的时空观念

   四 结语

 学者访谈

  文化研究的可能性

 其他来稿

  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一 杂交的身份与飘移的认同

   二 对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质疑

    (一)特权精英

    (二)买办知识分子

   三 霍尔的启示

  近代画报中野蛮人图像文明主体与图像功能的演变

   一 华夷之辨与野蛮人概念的演进

   二 石印画报中的非人化表征与野蛮人图像的消费功能

    (一)新的、相对的文明主体

    (二)野蛮人图像的教化功能

   三 结语

  身体交往观视域下的老子思想新探

   一 “身体交往观”的提出

   二 涤除玄览:老子身体交往观下的内向传播

   三 含德赤子:老子身体交往观下的人际交流

    (一)柔弱、处下、不争:身体交往观下的人际交流法则

    (二)虚己无我:身体交往观下的人际出发点

   四 爱民治国:老子身体交往观下的组织沟通

   五 祭祀不辍:老子身体交往观下的大众仪式传播

   六 持大象,天下往:身体交往观下的跨文化交流

   七 知子守母:老子身体交往观下的天人传播

   八 结论

  瓦蒂莫的“虚弱的思想”:辩证法和差异

   一 消解的辩证法

   二 存在论差异

   三 虚弱的存在论和真理

 主编的话

文化研究是当今知识生产中最富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领域之一。与其说它是眷个学科,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一种观察社会文化的角度,一种解答问题的独特思路。本辑重点推出了五个专题。“空间生产的社会逻辑”专题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以及空间、社会、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视觉影像与城市空间”专题更多地关注影像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视觉凝视与主体性”专题探讨了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性与主体性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分析了影像技术、影像语言、影像逻辑的更新对接受主体的复杂影响。“数字人文研究”专题涉及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对象、方法、范畴,以及数字人文的学理性与知识演化,向读者展示了数字化方法对人文学科的革新。“后艺术时代的艺术问题”专题讨论了如何维系艺术共同体,视觉感知的主观普遍性,以及音乐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等艺术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另外,本辑的“学者访谈”栏目是对“文化研究的可能性”,包括概念、方法与文化研究在中国发展的具体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