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26 !

参考文献

195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图书

A RESEARCH OF FORECASING AND EVALUATION OF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PROVINCIAL ECONOMY

SSAPID:101-2536-6090-55
ISBN:978-7-80230-89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者的成果,紧密跟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前沿动态,根据科学的指标体系及评价与预测模型,对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预测,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了理论指导及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徐逢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后记

 第一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背景与基本内容

  一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一)竞争力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1.经济竞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2.竞争力研究在国际兴起和发展

    3.竞争力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4.小结

  二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命题的提出

    1.综合性是经济竞争力概念的本质属性

    2.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成为经济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亮点

    3.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是中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必然延伸

   (二)国外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1.西方经济学界很少涉及一国内部行政区划经济竞争力的研究

    2.国外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3.国外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国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现状

    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基础理论研究

    2.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

    3.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证评价

    4.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全面系统研究

    5.小结

  三 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1.深入研究和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2.深入研究和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3.深入研究和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步入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

    4.深入研究和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发展”的客观必然

    5.深入研究和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能够拓展区域经济学视野,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

    2.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充实了竞争力的内涵,开拓了竞争力研究的新领域

    3.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能够为各省市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4.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能够为经济学和相关学科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营养

   (三)小结

  四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省域经济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特殊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2.省域经济是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本理论指导的区域经济

    3.省域经济是政府与市场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区域经济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力

    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2.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共同形成的“合力”

   (三)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属性,决定了中国要加快发展必须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要加快发展必须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决定了中国要加快发展必须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三)小结

  五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建立原则

    1.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是评价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

    2.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和特点

    3.建立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的重要原则

    4.全面、正确地把握各项主要原则之间的关系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1.设计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评价与预测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2.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选定

    3.三级指标的选定

    4.四级指标的选定

    5.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概述和说明

   (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的选择

    1.选择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本要求

    2.阈值法模型

    3.加权求和公式

    4.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动态模型的选定

    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动态事物

    2.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发展类型及界定

    3.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动态模型

 第二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意义

  一 经济预测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

   (二)经济预测的概念和内涵

    1.什么是预测

    2.经济预测的概念和内涵

   (二)经济预测的分类

    1.按预测范围分类

    2.按预测时间分类

    3.按预测方法性质分类

    4.按预测时态分类

   (三)经济预测的特点

    1.科学性

    2.近似性

    3.动态性

    4.局限性

   (四)经济预测的历史和发展

   (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需要预测并能够进行预测

    1.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需要加强预测研究

    2.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能够被预测

   (六)小结

  二 经济预测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预测的指导理论

   (二)一般均衡论提供了从资源最优配置状态研究经济预测的理论基础

   (三)经济非均衡论为经济预测提供了比较接近经济现实的理论支撑

   (四)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为现代经济预测提供了直接、有效的理论研究工具

   (五)灰色系统(GM)理论、神经网络系统理论、混沌经济学理论为现代经济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六)小结

  三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现状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在国内外均属空白

   (二)国外经济学界有关经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经济预测特别是一些省市对本省域宏观经济的预测研究,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做了不可缺少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小结

  四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理论意义

    1.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能够为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开辟新视野、提供新思维

    2.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能够促进经济预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能够丰富和充实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4.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研究,能够深化和完善应用经济学的科学体系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现实意义

    1.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的必然要求

    2.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是区域经济战略决策者和宏观经济部门科学决策的迫切需要

    3.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是加强对微观经济引导和调控的客观选择

    4.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是科学制定省域发展战略规划不可缺少的决策依据

    5.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是促进省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有益探索

    6.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是国内外企业选择投资区域的参考指南

   (三)小结

 第三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理论、方法依据和指标体系设定

  一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依据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理论依据

    1.经济预测理论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核心理论

    2.区域经济理论是开展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理论基点

    3.区域经济相关学科理论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方法依据

    1.分析方法

    2.指标评价体系

    3.预测模型

   (三)小结

  二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指标体系的设定

   (一)充实和调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由和设想

    1.充实和调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由

    2.充实和调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运用预测指标体系和模型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

   (四)小结

 第四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选择

  一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原则与步骤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有序性原则

    4.概率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特殊性原则

    7.同一性原则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步骤

    1.明确预测目的,制定预测方案

    2.搜集和整理数据资料

    3.选择预测方法和建立预测模型

    4.模型参数估计

    5.模型检验

    6.计算预测值与分析结果,分析预测误差,评价预测结果

    7.根据反馈信息修正预测结果

  二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主要预测模型及应用分析

   (一)线性回归模型

   (二)移动平均法

   (三)指数平滑法

   (四)趋势外推法

    1.多项式曲线

    2.指数曲线模型

    3.对数曲线模型:

    4.龚珀兹曲线模型与逻辑曲线模型

    5.趋势外推模型的选择

   (五)ARMA预测模型

    1.平稳时间序列

    2.ARMA模型

    3.ARMA模型

    4.ARMA模型的建模和预测

   (六)灰色预测模型

    1.灰色微分方程

    2.GM(1,1)模型

    3.GM(1,1)预测

   (七)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八)投入产出预测模型

   (九)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三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组合预测模型的选择

   (一)组合预测模型

   (二)B-G模型的特性

   (三)组合预测模型的实例分析

  四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准确度评价及应用

   1.预测误差

   2.预测相对误差

   3.平均误差

   4.均方误差

   5.变异系数

   6.拟和优度

   7.外推预测检验

 第五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评价和预测研究的技术路线和评述

  一 总体研究思路

  二 指标相关性分析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相关性分析依据

   (二)相关性分析原理

   (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四级指标相关性及其案例分析

   (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1.宏观经济竞争力下属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2.产业经济竞争力下属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3.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下属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4.财政金融竞争力下属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5.知识经济竞争力下属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6.发展环境竞争力下属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7.政府作用竞争力下属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8.发展水平竞争力下属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9.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下属三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二级指标相关性分析

  三 预测指标的选定

  四 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范围

  五 预测模型的选择和分析

   (一)选择预测模型的原则

    1.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相结合

    2.系统模型和简单模型相结合

    3.预测精确度评价分析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选择

    1.预测模型的确定

    2.主导模型和辅助模型

    3.各指标主导模型和辅助模型的选用

   (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应用的进一步说明

  六 综合评价的评估和分析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的评估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波动分析

   (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变化程度分析

 第六章 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 福建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经济实力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经济结构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经济外向度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二 福建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农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二)工业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企业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五)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三 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资源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四 福建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财政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五 福建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科技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教育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文化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六 福建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基础设施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软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七 福建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政府发展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政府规调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政府保障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八 福建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城市化进程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市场化进程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九 福建省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发展方式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协调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十 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总体评述

   (一)福建省2001~2010年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变化趋势概要分析

   (二)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排位变化动因分析

   (四)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巩固扩大强势指标

    2.培育扶持优势指标

    3.着力减少劣势指标

    4.努力稳定下降指标

    5.努力优化指标结构

 第七章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 河南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经济实力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经济结构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经济外向度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二 河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农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二)工业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企业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五)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三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资源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四 河南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财政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五 河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科技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教育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文化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六 河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基础设施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软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七 河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政府发展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政府规调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政府保障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八 河南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城市化进程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市场化进程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九 河南省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发展方式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协调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十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总体评述

   (一)河南省2001~2010年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变化趋势概要分析

   (二)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排位变化动因分析

   (四)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培育增加强势指标

    2.扶持扩大优势指标

    3.切实减少劣势指标

    4.有效遏止下降指标

    5.努力优化指标结构

 第八章 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 陕西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陕西省经济实力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经济结构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经济外向度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二 陕西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农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二)工业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企业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五)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三 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资源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四 陕西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财政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五 陕西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科技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教育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文化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六 陕西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基础设施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8.6.2软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七 陕西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政府发展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政府规调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政府保障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八 陕西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城市化进程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市场化进程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四)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九 陕西省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一)发展方式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二)协调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分析

   (三)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综合分析

  十 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总体评述

   (一)陕西省2001~2010年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变化趋势概要分析

   (二)陕西省“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三)陕西省“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各级指标排位变化动因分析

   (四)陕西省“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巩固扩大强势指标

    2.培育扶持优势指标

    3.着力减少劣势指标

    4.努力稳定下降指标

    5.重点优化指标结构

 第九章 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预测

  一 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序和预测分析

   (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均衡性分析

  二 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序和预测分析

   (三)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五)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动因分析

  三 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和预测排序分析

   (三)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五)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动因分析

  四 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序和预测分析

   (三)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五)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动因分析

  五 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排序分析

   (三)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五)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动因分析

  六 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排序和预测分析

   (三)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五)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动因分析

  七 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序和预测分析

   (三)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五)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动因分析

  八 省域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省域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政府作用竞争力排序和预测分析

   (三)省域政府作用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政府作用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五)省域政府作用竞争力动因分析

  九 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排序和预测分析

   (三)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五)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动因分析

  十 省域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一)省域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结果

   (二)省域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排序和预测分析

   (三)省域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四)省域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五)省域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动因分析

  十一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变化与预测趋势的基本规律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

   (二)强势指标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支撑

   (三)宏观经济竞争力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

   (四)产业经济竞争力是推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的主要力量

   (五)知识经济和政府作用竞争力是推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六)科学的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保持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竞争优势的根本推动力

  十二 提升“十一五”规划时期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

   1.固强增强

   2.培优扩优

   3.补短减劣

   4.缓降止降

   5.把握关键

   6.突破“瓶颈”

本书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者的成果,紧密跟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前沿动态,根据科学的指标体系及评价与预测型,对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预测,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提升省域经济结合竞争力提出了理论指导及对策建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6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1~2006年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2006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2006年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

6.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7.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06年暨“十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8.天津市统计局:《2006年天津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9.天津市统计局:《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10.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11.河北省人民政府:《2006河北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2.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13.山西省统计局:《2006山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4.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06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5.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16.辽宁省统计局:《2006辽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7.辽宁省统计局:《2006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18.吉林省统计局:《2006吉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20.黑龙江省统计局:《2006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1.黑龙江省统计局:《2006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22.上海市统计局:《2006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3.上海市统计局:《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24.江苏省统计局:《2006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5.江苏省统计局:《200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26.浙江省统计局:《2006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7.浙江省统计局:《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28.安徽省统计局:《2006安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9.安徽省统计局:《2006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30.福建省统计局:《2006福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1.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32.江西省统计局:《2006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3.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34.山东省统计局:《2006山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5.山东省统计局:《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36.河南省统计局:《2006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7.河南省统计局:《200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38.湖北省统计局:《2006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9.湖北省统计局:《2006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40.湖南省统计局:《2006湖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1.湖南省统计局:《2006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42.广东省统计局:《2006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3.广东省统计局:《2006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44.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6广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5.广西壮族自治区:《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46.海南省统计局:《2006海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7.海南省统计局:《2006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48.重庆市统计局:《2006重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9.重庆市统计局:《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50.四川省统计局:《2006四川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1.四川省统计局:《2006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52.贵州省统计局:《2006贵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3.贵州省统计局:《2006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54.云南省统计局:《2006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5.云南省统计局:《2006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56.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6西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7.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6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58.陕西省统计局:《2006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9.陕西省统计局:《2006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60.甘肃省统计局:《2006甘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61.甘肃省统计局:《200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62.青海省统计局:《2006青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63.青海省统计局:《2006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64.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2006宁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65.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6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06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6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6年暨“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

68.《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69.《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0.《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1.《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2.《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3.《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4.《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5.《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6.《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7.《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8.《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9.《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0.《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1.《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2.《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3.《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4.《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见》,2006年7月18日。

85.《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6.《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7.《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8.《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9.《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0.《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1.《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2.《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3.《陕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4.《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5.《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6.《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8.《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9.《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0.〔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

10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10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

10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04.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5.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6.狄照昂、吴明录等:《国际竞争力》[M],改革出版社,1992。

107.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08.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9.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10.曹远征:《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发展报告(1999)——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9。

11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M],远东出版社,1992。

112.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83。

113.弗雷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商务印书馆,1986。

114.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115.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三联书店,1991。

116.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蒂:《政府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三联书店,1992。

117.《简明社会科学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18.汪涛:《竞争的演进——从对抗的竞争到合作的竞争》[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9.《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四卷,商务印书馆,1976。

120.〔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21.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兼论新中国综合国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23.王诵芬、陈沙、石小玉:《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M],湖南出版社,1996。

124.保罗·克鲁格曼:《流行的国家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5.菲利普·科特勒著:《国家营销》[M],俞利军译,华夏出版社,2003。

126.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27.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2003》[M],商务印书馆,2003。

128.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1998。

129.王秉安、陈振华、叶穗山:《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130.王秉安、李闽榕:《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31.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32.王秉安、李闽榕:《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33.王薇:《公司风暴——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可能会引发起一场风暴》[M],珠海出版社,2006。

134.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35.焦李成:《神经网络系统理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136.〔美〕詹姆斯·D.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M],刘名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37.罗积玉、邢瑛:《经济统计分析及预测—附实用计算机程序》[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138.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139.唐小我等:《现代组合预测和组合投资决策方法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3。

140.苗润生:《中国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方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中国网,2003-3-19。

142.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国内若干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43.于宏义、王佑棣:《综合国力测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9年第10期。

144.沙汉英:《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战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45.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1999年第5期。

146.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研究——理论探讨》[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47.樊纲:《论竞争力——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思考》[J],《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148.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149.芦岩、陈柳钦:《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综述——历程、问题与进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150.张为付、吴进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51.魏敏、李国平、王巨贤:《我国区域竞争力区位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52.潘丽柳:《我国区域竞争力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2期。

153.左继宏,胡树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第16期。

154.徐宏、李明:《试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特区经济》2005年第5期。

155.高志刚:《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竞争力分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期。

156.李闽榕:《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157.商春荣、黄燕:《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6期。

158.柳思维:《关于提高省域经济市场竞争力的探讨》[J],《湖湘论坛》1998年第4期。

159.黄宏亮:《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60.方丽:《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61.肖淼:《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62.施祖辉:《国外综合国力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22期。

163.孙建波、吴斌:《我国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江苏统计》2003年第8期。

164.李闽榕、姜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理论主要原理简要介绍与评述(上、下)》[J],《福建通讯》2004年第8、12期。

165.张庭伟:《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城市规划的作用》[J],《城市规划》2000年第11期。

166.刘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年第5期。

167.秦正云:《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综述》,经济学家网,2003-8-21。

168.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与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

169.姚士谋:《城市化问题的深度认识——关于提升南京城市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

170.张为付、张二震:《对提高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若干问题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

171.郝寿义:《有关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几个问题》[J],《开放导报》2001年第4期。

172.汪明锋:《城市竞争、职能与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第2期。

173.连玉明:《构建学习型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第6期。

174.苏晓红:《抓住西部开发机遇提升河南区域竞争力》[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75.王国贞等:《河北省地区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经济师》2001年第12期。

176.丘远尧、王贵荣、刘轲等:《湖北经济竞争力状况分析》[J],《计划与市场》1999年第1期。

177.刘亚莎:《山西经济竞争力态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1年第5期。

178.袁灵:《湖南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估》[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1期。

179.杨广青、王浣尘:《区域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3期。

180.黄吉志、王燕:《云南在西部地区中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9期。

181.王振升等:《宁夏区域竞争力研究》[J],《市场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182.陆亨俊:《政府的职能究竟是什么》[N],《经济参考报》,2003-12-13。

183.韩德强:《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J],《香港传真》1999年第5期。

184.李闽榕:《关于地方政府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85.弗农·史密斯:《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是个糟糕的政策》[N],《人民日报》,2005-6-9。

186.郭其友:《当代西方经济学均衡论与非均衡论之争的实质》[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187.陈燕武:《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88.曾五一:《关于经济统计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统计研究》1999年第11期。

189.刘洪:《混沌理论的预测原理》[J],《科技导报》2004年第2期。

190.王岩、杨蕾、陈佳娜:《区域经济预测模型的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6期。

191.肖健华、林健、刘晋:《基于SVR的区域经济短期预测模型》[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第12期。

192.李春雨、刘志彪:《区域经济发展与趋势预测研究》[J],《统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193.许叔明、乔家君:《区域经济发展预测的理论研究》[J],《聊城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94.薛耀文、张朋柱:《省级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的集成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6期。

195.石柱鲜、石圣东、黄红梅:《区域型宏观经济模型的开发与预测研究——兼论吉林省“十五”期间经济发展前景》[J],《预测》2003年第1期。后记

简 介:本书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热点问题,内容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企业、收入分配、区域、科技、国际竞争力等各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又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书中还以福建这一典型区域为例,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热点问题,对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 黄茂兴 李军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简 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公共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也成为各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国际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涵盖政策、技术、资本和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益的竞争,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本书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以及碳减排的国际责任,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国内...

作者: 李军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简 介:本书对2018~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开辟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这个话题,深入追踪研究了省域经济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关系。本书通过对不同省级区域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中国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5月

简 介:本书首次选取了中国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与G20国家进行环境主要指标的国际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力图反映我国区域环境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为推动我国环境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书中对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区域的环境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各省域环境竞争力的特点及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简 介:本书对21世纪前10年世界上100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通过对不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世界创新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着力为世界各国提升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简 介:本书对2014~2015年G20中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就当前G20各成员聚焦关注的科技创新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深入分析。通过对不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G20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变化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展现G20各成员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G20国家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简 介:本书选取世界上有代表性的100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2011~2015年世界各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内在动因及发展趋势,并就如何推动世界各国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出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全面创新与全球创新浪潮、创新驱动与全球结构性改革、全球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等创新前沿问题,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简 介:本书对2016~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并开辟了“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突围之路”这个话题,分别对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问题、中国对外开放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深入追踪研究了省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4月

简 介:本书对2011~2012年G20集团中的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就G20中各国科技创新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专题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简 介:本书对2014年全球133个国家的环境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书中通过对全球各国环境竞争力的深入分析,揭示全球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环境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国的环境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着力为全球各国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简 介:本书构建了比较科学完善、符合G20集团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G20集团中的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国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简 介:本书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和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中国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全国、省域、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2月

简 介:本书对2013~2014年G20中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就G20各国科技创新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专题分析。通过对不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简 介:本书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热点问题,内容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企业、收入分配、区域、科技、国际竞争力等各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又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书中还以福建这一典型区域为例,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热点问题,对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 黄茂兴 李军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简 介:本书对“十二五”中期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环境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深入研究了“十二五”中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省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美丽乡村等方面的建设进展情况。通过对不同省市区的比较分析,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级区域环境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简 介:本书充分运用数理分析、空间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对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环境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通过对不同省域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级区域环境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

简 介:本书充分运用数理分析、空间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分析方法,构建了比较科学完善、符合G20集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G20集团的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从而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简 介:本书对2014~2015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开辟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新动能培育”专题,分别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塑、中国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中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简 介:本书对2015~2016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并开辟“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战略方向”这个话题,分别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与新动能、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战略方向、中国绿色发展的重点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简 介:本书构建了比较科学完善、符合G20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2015~2016年G20中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根据2018年阿根廷G20峰会的三大主题,策划了“G20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及其对未来就业的影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20经济合作的新领域”“G20加强绿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简 介:本书对2010~2011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各省、市、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度剖析,深入研究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联,为提升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简 介:本书对2012~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对“新常态”下中国省域经济在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五个方面的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深入研究了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系,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2月

简 介:本书对2013~2014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开辟了“‘十三五’时期趋势分析与政策展望”这个话题,分别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深度剖析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发展趋势和战略举措,深入追踪研究了省域经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简 介:本书构建了比较科学、完善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环境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通过对全球各国环境竞争力的具体分析,深刻揭示全球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环境竞争力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国的环境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着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简 介:本书以G20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2017~2018年G20各成员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内在动因及战略趋势,力图为推动G20各成员国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书中首先从总体上评价分析2017~2018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状况;接着对2017~2018年G20中19个成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简 介:本书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一体,充分运用数理分析、空间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对202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