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序言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统一论的前提
第二章 统一论的对象
一 人与自然界相统一
二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相统一
三 价值论与货币论相统一
第三章 统一论的方法
第二篇 价值论
第四章 自然界二重性
第五章 劳动力二重性
第六章 生产劳动价值论
一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二 生产过程也形成价值
三 产品价值的二重性及价值的实质
四 价值转化定律
第七章 深化剩余价值理论
一 绝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新解
二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新解
三 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
四 评“经济剩余论”
(一)“经济剩余”的概念分析
(二)“经济剩余”的源泉分析
(三)“经济剩余论”的方法分析
1.对立统一规律不是“特例”
2.“劳动二重性”是客观存在,是科学合理的抽象
3.对“商品二重性”认识的误区
第三篇 货币论
第八章 货币论研究的现状
一 劳动价值论研究货币的现状
二 效用价值论研究货币的现状
三 凯恩斯研究货币的现状
第九章 商品交换价值二重性
1.社会总产品量=社会总需求量
2.社会总产品量>社会总需求量
3.社会总产品量<社会总需求量
第十章 货币交换价值二重性
第四篇 价值货币统一论
第十一章 价值论与货币论统一论
一 当总生产量(总供给)=总需求量时
1.当货币发行总量=货币流通总量时
2.当货币发行总量<货币流通总量时
3.当货币发行总量>货币流通总量时
二 当总生产量(总供给)>总需求量时
4.当货币发行总量=货币流通总量时
5.当货币发行总量<货币流通总量时
6.当货币发行总量>货币流通总量时
三 当总生产量(总供给)<总需求量时
7.当货币发行总量=货币流通总量时
8.当货币发行总量<货币流通总量时
9.当货币发行总量>货币流通总量时
第十二章 分析金融危机
一 价值论与货币论相分离,导致分析经济运行中价值与货币相脱节,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形成在价值交换上的原因
二 认为“市场创造财富”,片面追求高消费,导致经济内部结构失衡,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形成在价值来源上的原因
三 未破解经济管理二重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对价值与货币未实行“双轨”管理,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形成在价值与货币管理上的原因
第十三章 反思政治经济学
一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二重性
三 生产关系的二重性
四 生产劳动价值论与价值货币统一论
(一)生产劳动价值论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
(三)价值货币统一论
五 在过程中研究价值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第十四章 辨析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一 什么是生产劳动
1.什么是劳动
2.什么是生产
3.什么是生产劳动
二 什么是非生产劳动
三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在实践中的划分
第十五章 “中国模式”的客观必然性
一 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中央集权制的客观必然性
(一)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客观性
(二)中国历史上皇权专制制度的经济客观性
(三)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与经济客观性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三 中印、中美经济管理制度比较
(一)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管理制度比较
(二)中国和美国两国经济管理制度比较
后记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5]〔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6]〔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64。
[7]〔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63。
[8]〔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朱景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9]〔奥〕卡尔·门格尔:《国际经济学原理》,刘洁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
[11]〔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2]〔美〕丹尼尔·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赵自元:《新劳动价值理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4]何炼成:《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5]何炼成、邹东涛:《经济学“三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6]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晏智杰:《灯火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晏智杰:《经济剩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程恩富、樊建新、周肇光:《劳动·价值·分配》,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0]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2]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4]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5]苏星:《再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经济纵横》1995年第7期。
[26]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7]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8]邹东涛、岳福斌:《〈资本论〉与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9]刘伟:《经济学为什么研究价值理论》,《经济与理论》2003年第5期。
[30]卫兴华:《卫兴华经济学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1]蔡继明:《广义价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2]杨万铭:《对劳动价值论的世纪沉思》,《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3]傅军胜:《全国劳动价值论研究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34]肖永年、王慎之、华光彦:《〈资本论〉学习问答》,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35]万英、万小鹏:《生产劳动价值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36]万英、万小鹏:《破解剩余价值之谜》,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