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7

当代广州学评论(2018年第1期 总第4期)图书

The Essays of Cantonology (2018, Vol.1, Issue 4)

SSAPID:101-2521-0897-68
ISBN:978-7-5201-2907-7
DOI:
ISSN:

[内容简介] 广州学以学科形态统摄现有广州研究的各个方面,既有横向上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的研究,也有纵向上对广州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文献典籍等领域的研究。本刊将重点研究广州学的学科属性、基础理论、现实关怀及学科分支等不同领域,体现出综合性、务实性、开放性特征。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涂成林
编 辑:连凌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当代广州学评论》稿约

 发刊词

 文前辅文

 编辑委员会

 学科前沿

  新兴学科视野下的广州学构建路径

   一 新兴学科构建的内在逻辑

   二 广州学学科建设的现实基础

   三 新兴学科视野下广州学的学科构建路径

    (一)加快推进广州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内在建制

    (二)继续强化开放性学术平台建设

    (三)积极推进广州学进入大学课程与人才培养体系

    (四)加快构建完善广州学区域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机制

  地方性、开放性与文化性

   一 地域特点:广州学的魅力之基

    (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二)得天独厚的城市景观

    (三)独具特色的广州方言

   二 文化积淀:广州学的魅力之魂

    (一)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二)丝路文化的发祥地

    (三)革命文化的策源地

    (四)改革文化的前沿地

   三 现实风采:广州学的魅力之源

    (一)国家重要中心城市

    (二)国际商贸中心

    (三)交通枢纽城市

    (四)历史文化名城

   四 未来趋势:广州学的魅力之要

    (一)国际交流的“全球化”

    (二)城市治理的“智慧化”

    (三)经济发展的“创新化”

  地方性的追寻:一个地方学基础议题及其研究路径

   一 全球化、流动性危机与地方性的追寻:问题的提出

   二 空间、日常生活实践与地方性建构:地方性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研究视角

    1.日常生活实践、空间与地方性:地方性生产的有关概念

    2.地方性生产与再生产的理论视角

   三 地方性的追寻:一个地方学基础议题的研究与研究方法

    1.日常生活、空间实践与地方性生产:一个分析起点

    2.日常生活、空间实践与地方性生产与再生产:定性研究方法的意义

   四 不是结语:迈向深入的地方性研究

  肯·威尔伯整合视界下的广州学多维研究策略

 广府文化研究

  浅议广府文化中的七夕乞巧文化

   一 一个传说,一份宝贵的遗产

   二 一个故事,一个节日

   三 一个盛大节日,一场民间风俗的盛宴

    (一)“七姐诞”女孩“耀武扬威”

    (二)拜七姐,乞巧乞姻缘

    (三)摆七娘,乞智巧

   四 广府乞巧文化已经成为岭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乞巧乞来人才济济

    (二)乞巧,让一个乡村华丽转身

    (三)乞巧,从娱神娱己到民俗品牌

  香港新武侠艺术的广府文化渊源

   一 侠及侠文化溯源

   二 近代旧武侠艺术的兴起

   三 香港新武侠文艺的兴起

   四 新武侠的历史意义

  岭南典籍中的“疍民”

 海上丝路研究

  “一带一路”视野下广州水上居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水上居民文化遗产

    (一)历史价值

     1.迁居岸上的历史见证了珠江航道的改革整顿历程

     2.参与见证了广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文化价值

    (三)科学技术价值

   二 广州珠江航道如何继承、保护和传承水上居民文化

    (一)文化先行是周边合作国家进行丝路合作的前期条件

    (二)传承保护水上居民文化的几点建议

     1.充分挖掘广州珠江航道的文化符号

     2.整合、重组、产业化珠江航道文化

     3.发展带有丝路文化特色的珠江旅游策划

   总结

  释、道视角下的“海上丝绸之路”羊城觅迹

   一 广州建城以来一路呈现的“菩提美境”

   二 觅迹“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景观新发现

   结语

  广州通事(1730~1830)研究的文化含义

   一 通事与通词

    (一)语言、种族和文化

    (二)通事与通词

   二 “通事”与“通词”的比较分析

    (一)广州贸易时期“通事”史料与分析

    (二)江户时代长崎的通词史料与分析

   三 解读广州通事研究的“中国元素”

    (一)西方影响研究与“中国元素”

    (二)“中国元素”:广州通事研究的种族中心主义视角

     1.海上贸易

     2.华夷意识

     3.“华夷意识”与“种族中心主义”

   结论 通事研究的文化含义

    (一)从通词与通事的概念理解上看

    (二)从通事、通词制度的建立与管理来看

    (三)亚美尼亚译员的参考意义

    (四)从华夷意识来看

  乾隆末年荷兰使团表文争议始末

   一 学术史及表文各版本说明

   二 副表与副启内容的比较

   三 表文的交涉过程

   四 表文的文本分析

  清代广州海幢寺外事活动探析

 城市形象研究

  广州城市形象定位的历程与目标

   一 广州城市形象定位的回顾与评述

    (一)广州城市形象定位的回顾

    (二)广州城市形象定位的评述

     1.形象定位模糊

     2.对教育和生活品质因素重视程度不足

     3.对广州城市形象定位的研究仍不够

   二 广州未来城市形象定位——幸福宜居的生活之城

   三 战略措施

  广州学在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中的意义刍议

   一 城市文化形象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城市文化形象是对城市文化的集中浓缩

    (三)城市文化形象是测量城市文化强弱的重要指标

   二 广州学在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一)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存在的问题

    (二)城市文化形象应成为广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通过对广州学研究,可为广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提供理论支撑

    (四)广州学为广州城市文化形象提供实践参照

   三 广州学在聚焦城市文化形象研究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差异化原则

    (二)准确性原则

    (三)“以人为本”原则

  广州的“城”与“人”

   一 传教士笔下的广州城中官员与民众形象勾勒

   二 华西民众的冲突与文化沟通背后的问题

   三 来华西人的伟大形象与基督福音的传播策略

  泰国和越南留学生对广州城市形象的感知对比

   一 广州城市形象研究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

    (一)现代化的商务大都市形象突出

    (二)相似的自然环境弱化了跨文化适应的难度

    (三)公共服务感知呈两极分化

    (四)历史文化感知较弱

   讨论

    (一)留学生关于广州城市形象的支持性记忆较少

    (二)留学生对广州城市形象的精神感知较弱

 城市综合研究

  城市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以广州为例

   一 广州公众参与的城市化实践

   二 广州城市公众参与的基础与条件

    (一)自然地理因素

    (二)区位经济因素

    (三)发展政策因素

    (四)区域文化因素

    (五)执政理念因素

    (六)本地媒体因素

   三 公众参与在广州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一)案例一:东濠涌治理

    (二)案例二:广州大桥东扩

    (三)案例三:2017年城市绿化工程

   结语

  贸易政策对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

   引言

   一 文献回顾

   二 广州贸易政策的梳理

    (一)明清时期的“一口通商”政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

    (三)自贸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三 广州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

    (一)贸易总量

    (二)贸易方式

    (三)主要贸易伙伴

   四 贸易政策和对外贸易的匹配度研究

    (一)“一口通商”时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

    (三)自贸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地传承“广州模式”探析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地传承“广州模式”内涵

   二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地传承“广州模式”的意义

    (一)非遗异地传承可助力广州文化建设,并惠及广州市民

    (二)非遗异地传承的“广州模式”将成为广州非遗传承标志性传承模式,并将产生全国性影响

    (三)非遗异地传承有利于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属感,并树立外来人口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非遗异地传承有利于发展广州非遗文化产业,并扩大外来人口谋生渠道

    (五)以广州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为平台,扩大濒危非遗项目的影响力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州进行异地传承的路径探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地传承遇到的挑战

     1.异地传承使非遗离开了文化生境

     2.组织困难

     3.传承人匮乏

     4.缺少资金

    (二)关于培育非遗异地传承“广州模式”的路径分析

  20世纪以来广州行政区划演变研究

   一 县管城市、城乡合治的地域型政区阶段(1900~1921年)

    (一)行政建制与区划变迁的基本过程

    (二)广州城市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

   二 切块设市、城乡分治的城市型政区形成阶段

    (一)市制建立、辖区扩展阶段

    (二)抗战期间的停滞阶段:1938~1945年

    (三)等级变动、市区调整阶段:1946~1948年

   三 范围扩大、城乡分治的城市型政区调整时期

    (一)等级升格、市区调整阶段:1949~1954年

    (二)复归省辖、市区扩大阶段:1954~1959年

   四 “市管县”后的广域型城市政区时期

    (一)市域扩大、市区调整阶段:1960~1987年

    (二)市域减小、郊县转型阶段:1988~1999年

   五 “撤市设区”后的大都市政区形成时期

    (一)市区调整扩展阶段:2000~2005年

    (二)市区重组阶段:2005~2013年

    (三)市域全区化阶段:2014年至今

   六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讨论

  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正当其时

   一 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恰逢其时

   二 当前广州国际消费中心的国内比较及地位研判

    (一)消费规模:消费市场规模远超国际标准

    (二)旅游市场:旅游业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三)商业租金:城市著名商业街租金表现突出

    (四)国际品牌:国际知名品牌渗透率较低

    (五)零售业态:零售主流业态发展处于先导地位

    (六)商贸创新:贸易新业态发展国内领先

    (七)时尚引领:时尚引领力明显落后

    (八)创新创业:大众网店创业经营活跃

   结论

 史海钩沉

  陈炳权先生与私立广州大学史实考述

   一 陈炳权先生早期事迹述略

   二 私立广州大学的创建过程

   三 陈炳权教育思想与办学成就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教育思想影响

    (二)美国通才教育思想影响

    (三)中国优秀儒家文化传统影响

   四 广州大学爱国精神与传统

   五 私立广州大学校址变迁考察

   附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主要内容)

  从新见信函谈国立中山大学初创时期的两件事

   一 从戴季陶的两封信函谈他与蔡哲夫的关系

   二 从邹鲁的请聘电文函谈黄节南下广州任教一事

   余论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广州市工商青年积极分子研究

   一 工商青年积极分子的形成

   二 中共对工商青年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培养

    (一)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工商青年积极分子学习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二)组织参观活动是培训和教育工商青年积极分子的又一种重要形式

    (三)通过有关会议对工商青年积极分子进行培训

   三 中共对工商青年积极分子的利益照顾

   四 工商青年积极分子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宣传者”

     1.会议宣传

     2.日常宣传

    (二)公私合营的“推动者”

    (三)带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

   结语

 学术委员会

广州学以学科形态统摄现有广州研究的各个方面,既有横向上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的研究,也有纵向上对广州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文献典籍等领域的研究。本刊将重点研究广州学的学科属性、基础理论、现实关怀及学科分支等不同领域,体现出综合性、务实性、开放性特征。

Wilbur Schramm,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ARestrospective View,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ummer1983:16.

邱昶、黄昕:《广州学引论》,广州出版社,2014。

涂成林主编《当代广州学评论》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涂成林主编《当代广州学评论》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钱学森:《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城市规划》1985年第4期。

陈燮君:《对于当代新学科发展的理论思考》,《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学科、教材建设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熊月之:《上海学平议》,《史林》2004年第5期。

严昌洪、汤蕾:《国内外城市地方学研究综述》,《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曾军:《上海作为方法——探索一种反思性上海学的可能性》,《学术界》2011年第12期。

杜育群:《学科理论视野下治安学学科建设反思》,《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周伟洲:《关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几点思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

张宝秀:《在“地方学应用与创新”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见《“地方学的应用与创新”座谈会论文集》,2015。

程金福:《怎样创建一门新学科?——以“商务传播学”创建为例》,《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2期。

何一民:《城市地方学研究的三大视野和三个层面——以成都学研究为例》,《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刘小玲:《乞巧》,《漓江》1991年第14期。

欧阳山:《三家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曾应枫:《纤云弄巧摆七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宋金龙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清)仇巨川:《羊城古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李权时、顾涧清等:《广府文化论》,广州出版社,2013。

胡巧利:《光孝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林剑伦、李仲伟:《海幢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吴智文、曾俊良、黄银安:《广府平安习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高文平:《本土意识与文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高文平:《语言之界》,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顾彬:《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美〕威廉·C.亨特:《广州“番鬼”录》,冯树铁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美〕威廉·C.亨特:《旧中国杂记》,沈正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季压西、陈伟民:《中国近代通事》,学苑出版社,2007。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2007。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商务印书馆,2007。

王宾、〔法〕阿让·热·比松主编《狮在华夏》,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王晓秋:《东亚历史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广州与长崎的比较研究:1730~1830》(Canton and Nagasaki Compared:1730-1830),国际会议发言与论文。

Huang Eva,JudyWakabayashi,Asian Translation Traditions,St.Jerome Publishing,2005.

Van Dyke,Paul A.,The Canton Trade. Hong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Wang W Y.Remaking guangzhou:Geo-identity and place-making on SinaWeibo[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 Policy,2015,156(1):29-38.

Wu F.The G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s of Place-making:Remaking Shanghai as a World City[J].Urban Studies,2000,37(8):1359-1377.

高静娟:《“一带一路”战略下提升广州城市品牌的思考》,《探求》2017年第2期,第63~67页。

郭爱军、王贻志、王汉栋:《2030年的城市发展:全球趋势与战略规划》,格致出版社,2012。

黄镇国、张伟强:《国际都会·文化名城——论广州城市形象》,《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第5期,第1~5页。

吕拉昌:《广东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姚宜:《简析广州城市形象及定位》,《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37~139页。

叶嘉安:《21世纪城市形象的规划和管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2002。

周一星:《城市规划寻路》,商务印书馆,2013。

诸大建、邱寿丰:《城市营销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突破方向》,《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第66~70页。

朱名宏、杜家元、姚宜:《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柴非:《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2]陈伯坚:《略论古代广州外贸的对外开放》,《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

[3]黄静波等:《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黄静波、孙晓艳:《短期国内外经济冲击对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2期。

[5]李铁立、王贤彬、符淼:《我国关税调整对广东经济贸易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战略》2012年第9期。

[6]龙晓柏、洪俊杰:《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出口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省际效应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7]施炳展、逯建、王有鑫:《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模式的影响:数量还是价格?》,《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4期。

[8]杨帆:《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对出口规模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9]易正荣:《出口退税对广东省外贸行业的影响》,《时代经贸》2008年2月。

[10]Balassa,B.“Trade pol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71,(61).pp.178-187.

[11]Bhagwati,J.,“Development Strategy:Import Substitution versus Export Promotion”,in Gene Grossman(ed.):Essay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MIT Press,1985,(2).pp.651-660.

[12]Chenery,H.,andStrout,A.,“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Vol.56,No.4,679-733.

[13]Krueger,A.,“Trade Policy and Econoinic Development:How We Lear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

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2期,第3~13页。

杨宇振:《权力,资本与空间: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写在〈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颁布百年》,《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1期,第62~73页。

蒋荣:《日本都市市辖区区划模式探述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6期,第80~84页。

Jon C.Teaford.Post-Suburbia: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Edge Cities[M].Baltimore:TheJone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刘建芳:《美国大都市区政治“巴尔干化”现象的成因及改革途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34~40页。

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88~92页。

李金龙、邓春生:《新中国行政区划六十年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2009年第12期,第1952~1956页。

李绍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行政区划沿革与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09年第5期,第26~30页。

施镇平:《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05~107页。

罗震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变更特征及趋势》,《城市问题》2008年第6期,第77~82页。

朱建华、陈田、王开泳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地理研究》2015年第2期,第247~258。

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卷二,广州出版社,1998。

广东历史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广东历史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

马鹏、李文秀:《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础条件与策略选择》,《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米锦欣:《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演变路径与特质分析》,《商业时代》2011年第17期。

邱伟年、隋广军:《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国际大都市发展转型的经验与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第5期。

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the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y Research Group,GaWC):《世界级城市名册(2016)》,http://www.lboro.ac.uk/gawc/in_resea.html.

隋广军:《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实践与探索》,广州出版社,2013。

沈玉良、高耀松:《上海现代贸易中心的建设:内涵、利益和思路》,《国际贸易》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