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9

农民收入质量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图书

Influences of Farmers' Income Quality on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SSAPID:101-2519-9876-38
ISBN:978-7-5201-1479-0
DOI:
ISSN:

[内容简介]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破解之道。不同于传统收入数量的研究,本书建立了宏观领域下的农民收入质量体系,为农民增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亦将农民收入质量体系作为重要的衡量农民收入的宏观指标。数据分析表明,农民收入质量是农民进行消费和投资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三农”问题前沿丛书
作 者: 任劼 孔荣
编 辑:任晓霞;姜宇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文前辅文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二)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三)收入质量是衡量收入水平的合理体系

   (四)收入质量与农民贷款行为紧密相关

   (五)本研究的选题基础和方向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 文献综述及评价

   (一)农民收入研究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收入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三)农民收入与农民消费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四)农民收入与农民投资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五)农民收入与农民贷款行为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六)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综述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七)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四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1.历史文献法

    2.比较分析法

    3.验证性因子分析

    4.熵值法

    5.正态云模型

    6.面板门槛模型

    7.VAR模型

  五 创新之处

   1.提出了农民收入质量的概念

   2.测算与评价了农民收入质量指数

   3.农民收入质量显著促进农民消费

   4.农民收入质量显著促进农民投资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

   (二)农民收入

   (三)农民收入质量

   (四)农民消费

   (五)农民投资

   (六)经济增长

  二 相关理论回顾

   (一)收入分配理论

    1.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2.新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3.现代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

   (三)投资理论

   (四)消费理论

    1.绝对收入假说理论

    2.相对收入假说理论

    3.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4.永久收入假说理论

    5.其他消费假说理论

   (五)人力资本理论

  三 理论框架构建

   (一)农民收入质量体系构建和指数测算的理论分析

   (二)农民对农村经济贡献途径的理论分析

   (三)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四)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五)农民收入质量与经济增长关联的理论分析

    1.收入充足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

    2.收入结构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

    3.收入成长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

    4.收入成本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

    5.收入知识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

   (六)农民收入质量、信贷与农民投资的理论分析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民收入质量的微观研究基础

  一 农民工收入质量评估

   (一)农民工收入质量宏观现状

    1.农民工收入充足性

    2.农民工收入稳定性

    3.农民工收入结构性

    4.农民工收入成本性

    5.农民工收入知识性

   (二)农民工收入质量微观现状

    1.农民工收入充足性

    2.农民工收入稳定性

    3.农民工收入结构性

    4.农民工收入成本性

    5.农民工收入知识性

   (三)农民工收入质量自我评估研究

  二 农户收入对信贷的影响分析

   (一)农户收入影响信贷配给类型的理论分析

    1.信贷配给类型识别

    2.农户收入影响信贷配给类型的理论分析

    3.基于收入结构修正的农户收入

   (二)农户收入对信贷配给类型影响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和样本基本情况

    2.模型建立

    3.变量说明

    4.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三)总结与发展

  三 农户收入质量体系的微观验证研究

   (一)农户收入质量研究成果总结与不足

   (二)农户收入质量体系构建及理论假设

   (三)数据来源、方法与变量选择

    1.数据来源和样本基本情况

    2.方法选择

    3.变量及指标选取

   (四)拟合评价和参数估计

   (五)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农民收入质量体系构建与验证

  一 收入质量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变迁

   (一)研究对象的变迁

   (二)研究意义的变迁

   (三)研究理论的变迁

   (四)研究内容的变迁

   (五)研究方法的变迁

  二 农民收入质量体系构建

   (一)农民收入质量体系内涵和构成要素

   (二)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三)评价指标选取

    1.农民收入充足性

    2.农民收入结构性

    3.农民收入成长性

    4.农民收入成本性

    5.农民收入知识性

  三 农民收入质量体系验证

   (一)农民收入质量体系验证方法

   (二)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三)拟合评价和参数估计

  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民收入质量测算与评价

  一 农民收入质量测算

   (一)农民收入质量测算基本思想

   (二)农民收入质量测算中权重的确定

   (三)农民收入质量测算结果分析

  二 农民收入质量评价

   (一)农民收入质量评价方法

   (二)农民收入质量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一 农民收入质量影响农民消费的理论分析

   (一)农村居民消费趋势及特点

   (二)农民收入质量影响消费的理论模型

  二 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和检验

    1.数据的选取、统计性和趋势描述

    2.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二)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消费影响的模型选择

   (三)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消费影响的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四)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消费影响的面板VAR结果分析

    1.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2.格兰杰因果检验

    3.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方差分解分析

   (五)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消费影响的面板门槛模型结果分析

  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投资的影响分析

  一 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农民投资趋势及特点

   (二)农民收入质量影响农民投资的机理分析

  二 农民收入质量对农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农民收入质量影响农民投资的模型构建

   (二)变量和指标选择

   (三)指标的数据来源与平稳性检验

   (四)面板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五)面板门槛模型结果分析

  三 农民收入质量通过信贷对农民投资的影响分析

   (一)农民收入质量通过信贷影响农民投资的理论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选择

   (三)中介变量检验与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民收入质量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

  一 农民收入质量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理论分析

   (一)收入充足性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

   (二)收入结构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三)收入成长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四)收入成本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五)收入知识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二 我国农民收入质量与经济增长序列的选取和描述

  三 农民收入质量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实证研究

   (一)平稳性检验

   (二)面板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构建和参数估计

    1.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2.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3.协整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4.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5.方差分解分析

  四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促进消费与投资的农民收入质量提升政策分析

  一 农民增收政策措施简述

   (一)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

   (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三)农业防灾减灾技术补助政策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其他政策

   (五)相关政策分析与评价

  二 基于促进消费与投资的农民收入质量提升政策建议

   (一)重视并全面提高农民收入质量

    1.将农民收入质量纳入我国宏观监测指标体系之中

    2.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充足性和结构性

    3.推动现代农业组织方式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充足性

    4.完善财政与金融的扶持措施,提升农民收入的结构性和成长性

    5.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中介组织,降低农民收入成本

    6.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训,提升农民收入的知识性

   (二)提高农民收入质量,促进农民消费,拉动农村经济

   (三)提高农民收入质量,增加农民投资,拉动农村经济

   (四)改变现有农民收入质量分布格局,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1.我国农民收入质量及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2.我国农民收入质量与收入数量存在脱节现象

   3.我国农民收入质量是农民对经济贡献的显著影响因素

  二 研究展望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破解之道。不同于传统收入数量的研究,本书建立了宏观领域下的农民收入质量体系,为农民增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亦将农民收入质量体系作为重要的衡量农民收入的宏观指标。数据分析表明,农民收入质量是农民进行消费和投资的关键影响因素。

白暴力,2008,《总消费要求不足的核心机制与解决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白菊红、袁飞,2003,《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

曹昆,2012,《中国农民收入微观计量分析及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曹裕、陈晓红、马跃如,2010,《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第3期。

陈昌兵,2008,《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当代经济科学》第6期。

陈传波,2007,《农户多样化选择行为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

陈凯,2000,《农户生产力整合: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方略》,《经济问题》第3期。

陈锡文,2001,《试析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宏观经济研究》第11期。

陈锡文,2003,《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改革与理论》第3期。

陈勇兵、蒋灵多、曹亮,2012,《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11期。

成定平、郭芳,2000,《中国农产品产量与收购价格互动机制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第3期。

程开明,2007,《统计数据预处理的理论与方法述评》,《统计信息论坛》第6期。

迟福林,2004,《五个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关键》,《党政干部文摘》第4期。

禇保金、张龙耀、郝彬,2008,《农村信用社扶贫小额贷款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第5期。

崔维军、李博然,2009,《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第14期。

戴洁,2003,《限价委托单簿特征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第3期。

党国英,2002,《以市场化为目标改造农村社会经济制度——当前农村政策的一个评论》,《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

邓锴,2014,《收入质量对中西部农户贷款行为影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邓锴、霍婷洁、孔荣,2014,《农民工收入稳定性对中西部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基于陕西、山西的调研分析》,《财经论丛》第5期。

杜旭宇,2003,《农民权益的缺失及其保护》,《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

杜玉红、黄小舟,2006,《财政资金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统计研究》第9期。

段玉,2009,《区域旅游业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Granger检验》,《统计与决策》第14期。

樊纲,2003,《“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产业化》,《农村经济与科技》第2期。

范念龙、徐红,2011,《新疆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商业经济》第5期。

范小建,1999,《关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方鸿、曹明华,2006,《西部地区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方金兵、张兵、曹阳,2009,《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江西农业学报》第1期。

方松海、王为农、黄汉权,2011,《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农村消费研究》,《管理世界》第5期。

高更和、李小建,2006,《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经济地理》第2期。

高建军,2007,《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理论探索》第2期。

高梦滔、姚洋,2005,《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

葛继红,2012,《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牵扯:江苏364个样本》,《改革》第3期。

葛亮、徐邓耀,2007,《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第4期。

宫建强、张兵,2008,《农户借贷对其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农户调查的经验数据》,《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

古扎拉蒂,2000,《计量经济学》,林少宫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浩杰,2011,《中国农民收入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1期。

关浩杰,2013,《收入结构视角下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2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经济研究》第7期。

郭芳,2000,《农产品产量波动:灾害所致还是收购价格所致》,《安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郭芳,2002,《中国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业灾害与农产品产量波动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

郭敏、屈艳芳,2002,《农户投资行为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4期。

郭正模,2001,《农民增收问题:理论分析与政策导向》,《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

韩长赋,1999,《谈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

韩海燕,2010,《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不稳定性与消费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韩宁,2010,《低收入农户借贷需求因素分析》,《浙江农业科学》第1期。

何广文,2005,《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何其春,2012,《税收、收入不平等和内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2期。

何先平、陈硕,2009,《中国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第1期。

赫尔希曼,1991,《经济发展战略》,曹征海、潘照东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侯风云,2004,《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经济研究》第12期。

胡鞍钢,2002,《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若干建议》,清华大学出版社。

胡鞍钢,2002,《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民》,《群言》第6期。

胡兵、涂先进、胡宝娣,2014,《转移性收入对农村消费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财贸研究》第1期。

胡愈、王雄,2006,《湖南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趋势预测》,《消费经济》第6期。

黄季焜、马恒运,2000,《价格差异——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国际比较》,《国际贸易》第10期。

黄季焜、马恒运,2000,《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主要国际竞争者的比较》,《中国农村经济》第5期。

黄少安,2005,《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黄秀海,2007,《农产品产量波动对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价格月刊》第9期。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2003,《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管理世界》第3期。

霍学喜、屈小博,2005,《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供给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8期。

江宗德,2011,《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金沙,2009,《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求索》第3期。

金振宇,2011,《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及其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孔荣、王欣,2013,《关于农民工收入质量内涵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孔祥利、张欣丽,2014,《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二元性收入及差距对其消费的影响》,《财政研究》第12期。

黎翠梅,2008,《我国区域农村金融非均衡发展状况分析》,《统计与决策》第20期。

李道军、胡颖,2004,《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新疆农垦经济》第1期。

李嘉图,2008,《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三联书店。

李锐、李宁辉,2004,《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经济研究》第12期。

李宪印,2011,《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技术经济》第8期。

李晓楠、李锐、罗邦用,2015,《农业技术培训和非农职业培训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数理统计与管理》第5期。

李秀红,2007,《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颖、陈瑞燕、郭翔宇,2008,《农户借贷行为调查研究》,《乡镇经济》第9期。

李跃,2009,《我国农民市场消费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

李子奈、叶阿忠,2000,《高等计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少宫等,2003,《微观计量经济学要义——问题与方法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林毅夫,1994,《9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问题与展望》,《管理世界》第3期。

林毅夫,2003a,《“三农”问题与我国的农村的未来发展》,《农村经济问题》第1期。

林毅夫,2003b,《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刘爱民、阎丽珍,2002,《中美玉米生产成本及收益比较分析》,《中国农业信息快讯》第9期。

刘继兵,2005,《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湖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变动的实证分析》,《湖北社会科学》第10期。

刘江会、唐东波,2010,《财产性收入差距、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城乡间的比较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4期。

刘金全、张艾莲,2003,《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离散选择模型及其检验》,《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刘进宝、刘洪,2004,《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刘俊杰、张龙耀、王梦珺、许玉韫,2015,《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自山东枣庄的初步证据》,《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刘淑清,2014,《关于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的一些思考——以山西省为例》,《经济研究参考》第39期。

刘巍,2003,《“人均受教育年限”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北京统计》第6期。

刘艳,1999,《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龙翠红,2011,《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陆万军,2012,《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机制》,《经济学家》第5期。

陆学艺,1991,《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

陆学艺,2000,《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读书》第5期。

吕春芹,2007,《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户借贷需求意愿比较研究——以贵州铜仁地区和北京郊区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吕炜、储德银,197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2期。

罗楚亮,2008,《就业稳定性与工资收入差距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罗剑朝、赵雯,2012,《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估计》,《西部金融》第2期。

罗永恒,2012,《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2014,《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马小勇,2008,《中国农户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的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晓旭,2015,《文化消费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第17期。

茂路,2014,《收入分配差距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孟令杰,2000,《中国农业产出技术效率动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5期。

潘维,2003,《农民与市场:中国基础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

彭海艳,2014,《江西省城乡居民初次分配及转移性收入效应比较》,《华东经济管理》第8期。

乔榛、焦方义、李楠,2006,《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7期。

秦建国、吕忠伟、秦建群,2011,《我国西部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财经论丛》第5期。

屈小博、霍学喜,2007,《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3期。

饶晓辉、廖进球,2009,《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STR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第3期。

任国强,2004,《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就业与非农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天津的考察》,《南开经济研究》第3期。

任劼、孔荣,2015,《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任劼、孔荣、Calum Turvey,2015,《农户信贷风险配给识别及其影响因素——来自陕西73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尚进、王征兵,2012,《基于选择模型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武功县为例》,《中国农学通报》第14期。

沈丽,2007,《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生产力研究》第8期。

盛洪,2004,《取消农产品价格干预比减税更重要》,《中国经济周刊》第13期。

盛来运,2005,《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趋势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5期。

史清华,1999,《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史清华,2000,《农户家庭经济资源利用效率及其配置方向比较——以山西和浙江两省10村连续跟踪》,《中国农村经济》第8期。

史清华、陈凯,2002,《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山西745户农民家庭的借贷行为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

舒尔茨,1991,《经济增长与农业》,郭熙保译,经济学院出版社。

舒尔茨,2009,《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

斯密,200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

宋莉莉,2011,《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及差异研究——基于苏、豫、川三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

宋元梁、肖卫东,2005,《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9期。

速水佑次郎、拉坦,2000,《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郭熙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孙凤,2002,《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

索洛,1994,《经济增长理论》,宋承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礼智,2009,《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

田新建,2005,《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田杨群,2004,《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互动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万广华,1998,《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王春超,2004,《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以湖北省为例的研究》,《经济科学》第1期。

王国华、李克强,200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财政研究》第1期。

王红林、张林秀,2002,《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公共投资作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中国软科学》第10期。

王纪全、张晓燕、刘全胜,2007,《中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研究》第6期。

王建洪、冉光和、孟坤,2009,《农户收入结构对农户投资的影响问题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

王健宇、徐会奇,2010,《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当代经济科学》第2期。

王丽丽、刘书琪、万思博,2014,《基于VAR模型的农民收入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齐齐哈尔市为例》,《中国农学通报》第14期。

王敏,2011,《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敏杰、应丽艳,2007,《对农业投资不足成因的分析: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

王敏娟,2008,《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浅析——以四川省农民收入为例》,《技术与市场》第2期。

王荣、张宏升,1999,《我国农民收入提高途径的重新审视》,《农村经济》第2期。

王少平、欧阳志刚,2007,《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经济研究》第10期。

王小华、温涛,2015,《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及结构演化的差异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

王欣,2013,《农民工收入质量评估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欣、孔荣,2013,《影响农民工收入质量的因素研究——基于10省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第4期。

王秀杰,2002,《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2期。

王雅鹏、郭犹焕,2001,《有关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浅析》,《南方经济》第5期。

王亚娜、查奇芬、宋丽萍,2007,《影响农民收入因素的实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第1期。

韦鸿,2003,《资源数量、制度环境与农民增收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第3期。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第9期。

文贯中,1998,《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病及其对策》,《科学导报》第4期。

吴敬琏,200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宏观经济研究》第6期。

吴琦磊、邓金堂,2010,《基于Eviews的我国农产品产量与相关投入的模型分析与预测检验》,《情报探索》第5期。

西斯蒙第,1964,《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

夏龙,2006,《农产品产量与收购价格的相关性检验》,《商业研究》第3期。

夏龙、成定平,2005,《农产品产量与收购价格的因果关系检验》,《财贸研究》第2期。

肖小虹,2010,《基于农民增收视角的财政农业投入结构效率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第15期。

肖艳芬、陈风波,2005,《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因素:对江汉平原5县市的考察》,《人口与经济》第4期。

谢恒,2000,《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山东社会科学》第6期。

谢太峰、王子博,2009,《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对北京、上海两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比较》,《金融论坛》第3期。

辛翔飞、秦富,2005,《影响农户投资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

徐祥临,2002,《解决“三农问题”亟待理论创新》,《群言》第6期。

徐贻军、周莹,2009,《农民收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徐振斌,2007,《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管理》第4期。

许崇正、高希武,2005,《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第9期。

杨春玲、周肖肖,2010,《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财经论丛》第2期。

杨雪、于令,2009,《投资视角下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

杨云善,2011,《农民工资性收入变动趋势分析》,《河南社会科学》第1期。

易福金、顾熀乾,2015,《歧视性新农合报销比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易毅、彭春华、曹前程,2009,《区域经济倒U形态在广东的实证研究》,《企业导报》第5期。

尹文静、王礼力,2010,《我国农村公共投资变动趋势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统计与决策》第20期。

于淼,2015,《基于收入质量的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影响因素研究——来自资金需求与供给层面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潇、Peter Ho,2014,《村委会行为、村干部特征与农民收入——基于CFP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7期。

余明江,2007,《农业结构与农民农业收入关联性的计量分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岳军,200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山东社会科学》第1期。

曾学文、张帅,2009,《我国农户借贷需求影响因素及差异性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第11期。

张车伟、王德文,2004,《农民收入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分地区对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

张德然,2003,《统计数据中异常值的检验方法》,《统计研究》第5期。

张凤龙、臧良,2007,《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经济纵横》第14期。

张林秀、徐晓明,1996,《农户生产在不同政策环境下行为研究:农户系统模型的应用》,《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

张目、贺颖、李伟,2014,《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用评价》,《统计与决策》第12期。

张乃文,2010,《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及原因探析》,《农业经济》第4期。

张平,1998,《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经济研究》第8期。

张树基,2006,《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研究》,《浙江金融》第9期。

张晓山,1999,《我国现阶段农民消费行为研究(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第9期。

张晓山、崔红志,2001,《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农民增收问题之我见》,《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张晓山等,2007,《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

张英红,2004,《给农民以宪法关怀》,《乡镇论坛》第2期。

张占贞、王兆君,2010,《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2期。

周其仁,2004,《产权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文兴,2002,《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经济科学》第1期。

周小斌、耿洁、李秉全,2004,《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8期。

周雪松,201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朱喜安、魏国栋,2015,《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讨论》,《统计与决策》第2期。

Block M. 1988,冯利等,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Clark J. 2010,《财富的分配》,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Johnson D. 2002,Have the Urban-Rural Disparities Increased since 1978 in China?《经济学(季刊)》,(2):553-562[J]。

Keynes J. 2005,《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Samuelson P.,Nordhaus W. 2008,《经济学》(第18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Adulavidhaya K,etc. 1984,The Comparative Statics of the Behavior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 in Thailand[J].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Ahn C.,Singh I.,Squire L. A Model of a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in a Multi-crop Economy:The Case of Korea[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81,63(4):520-525.

Akram etc. 2008,Agricultural Credit Constraints and Borrowing Behavior of Farmers in Rural Punjab,Earopean Joum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ldor N. 1981,Essays on Value and Distribution [M]. Holmes & Meier Publisher Inc.

Alesina,Alberto,Rodrik,Dani. 1991,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92:465-490.

Ameli N.,Brandt N. 2015,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s' Investment in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newables:Evidence from the OECD Surrey on Househol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J].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10(4).

Balint B.,Wobst P. 2006,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Market Participation by Individual Farmers: The Case of Romania[J].Post Communist Economies,81:101-121.

Barnum N.,Squire L.1979. A Model of an Agricultural Housold Theory and Evidence[M].Published for the World Bank.

Barro R. 1981,Money,Expectations,And Business Cycles [M]. Academic Press.

Bell C.,Srintvasan T.,Vdry C.1997. Rationing,Spillover and Interlinking in Credit Markets: The Case of Rural Punjab[J]. Oxford Economic Papers,49(4):557-585.

Binswanger H.,Siller D. 1983,Risk Avers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 in Farmers' Decision-making: A Re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Bourguignon F. 1993,Growth,Distribu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R]. Delta Working Papers.

Bourguignon F.,Morrisson C. 1995,Inequality and Development[M]. Delta Paris .

Brauw. 2002,Three Essays on Migration,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J]. Research Gate.

Briggeman B.C.,Wilson C.A. 2007,A New US Farm Household Typology: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Policy[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94:765-782.

Campbell J.,Mankiw N. 1987,Are Output Fluctuations Transtory?[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02(4):857-880.

Carroll C.,Samwick A.A. 1998,How Important Is Precautionary Saving[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803: 410-419.

Chenery H.,Srinivasan T.N. 1989,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M]. North Holland.

Chenery H.B.,Strout A.M. 1966,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4:679-733.

Dawe D. 2008,Have Recent Increases in International Cereal Prices Been Transmitted to Domestic Economies? The Experience in Seven Large Asian Countries[R]. Working Papers:115-129.

Deaton A.1991.Saving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J].Econometrica,59(5):1221-1248.

Delman I.,Morris C.T. 1973,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u Y.,Park A.,Wang S. 2005,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34:688-709.

Eltis W. 1984,The Class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M]. Macmillan Press.

Erik M.,Nivelin N. 2014,Subsistence Farming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426:72-78.

Esmaeili A.,Abdollahzadeh N. 2009,Oil Exploi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Energy Policy,1:371-374.

Eswaran M.,Kotwal A.1990. Implications of Gredit Constraints for Risk Behavior in Less Developed Economics[J].Oxford Economic papers 42(2):473-482.

Frey G.,Manera M. 2007,Econometric Models of Asymmetric Price Transmission[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12:349-415.

Ghocte P.1992.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cial Sectors:The Asiam Experience[J].World Development,20(6):859-872.

Gilbert C.L. 2010,How to Understand High Food Pric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74: 398-425.

Giles J.,Park A.,Cai F. 2003,How H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ffected China's Urban Worker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76:926-942.

Hanson K.,Robinson S.,Schluter G. 1993,Sectoral Effects of a World Oil Price Shock: Economywide Linkages to the Agricultural Sector[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Resources Economics,18:78-90.

Headey D.,Fan S. 2008,Anatomy Of a Crisi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urging Food Prices[J]. Discussion Papers,39:375-391.

Heckman J. 2001,Econometrics and empirical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00: 3-5.

Henry C.W. 1998,Income Inequality,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 Economic Journal,108: 44-59.

Iqbal F.1983,The demands for funds by agricultural households:Evidence from rural Indi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Ivanic M.,Martin W. 2008,Implications of Higher Global Food Prices for Poverty in Low-Income Countrie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39:405-416.

Kakwanin,Pernia 2000,What is Pro-poor Growth[J].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161:1-22.

Kan I.,Kimhi A.,Lerman Z. 2006,Farm Output,Non-Farm Income,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Rural Georgia[J]. Discussion Papers,3:276-286.

Kazakhstan Energy Monthly Group 2010,Fuel for Agriculture[J]. Kazakhstan Energy Monthly,3:111-125.

Kebede D.,etc. 2016,Determinants of Adoption of Whe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Package by Smallholder Farmers:Evidences from Easterm Ethiopia[J]. Research Gate.

Khan A.R.,Riskin C. 2005,China's Household Income and It's Distribution 1995 and 2002[J]. China Quarterly,6:14-25.

Kochar,Anjni,1995,Explaining Household Vulnerability to Idiosyncratic Income Shocks[J]. The Amenican Economist.

Kuznets S. 1955,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51:1-28.

Kuznets S. 1963,Quantitative Aspect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VIII,Distribution of Income by Size[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Part 2),112: 1-80.

Latowrette,KS.1958,China and the Cross:A Survey of Missonary History by Columba Cary-Elwes[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7(2):272.

Lerman Z. 2004,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for Commercialization of Subsistence Farm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53:461-479.

Lewis,Arthur W. 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 Social Studies,222:139-191.

Li H.,Zahniser S. 2002,The Determinants of Temporary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hina[J].Urban Studies,3912:2219-2235.

Lin Y. 1990,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6: 1228-1252.

Lin Y. 1992,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21:34-51.

Long M.1968. Why Peasants Farmers borrow?[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Mathijs E.,Noev N.,2004,Subsistence Farming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lbania,Bulgaria,Hungary,and Romania[J].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42(6):72-89.

Mellor,1990,Poverty and Development:Prospects and Priorities for the 1990s[M]. Palgrave Macmillan UK.

Meyer J.,Cramon-Taubadel S.V. 2004,La Robustesse des Tests de Transmission Asymétrique des Prix en Présence de Changements Structurels[J]. économie rurale,2831:10-26.

Myrdal G. 1957,Rich Lands and Poor:The Road to World Prosperity [M]. Harper & Brothers.

Prebisch R. 1950,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le Problems [R]. 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ica.

Ram R. 1988,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U-Curve Hypothesis[J]. World Development,1611:1371-1376.

Ranis G.,Fei J.CH. 1961,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14:533-565.

Rozell S.1999,Leaving China's Farms:Survey Results of New Paths and Remaining Hurdles to Rural Migration[J]. China Quarterly,158:367-393.

Sial M.,Carter M.1996,Financial Market Efficiency in an Agrarian Economy: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Pakistani Punjab[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32(5):771-798.

Singh,Hoshiar.1985,Rural development in India [M]. Sage Publisher.

Solow R.M. 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701:65-94.

Stiglitz J.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r Information[J]. The Americon Economist.

Tang CF.,Tar BW.2015,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Vietnam. Energy,79:447-454.

Todaro M.P. 1985,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 [M]. Longman Press.

Tokgoz S. 2008,Bottlenecks,Drought,and Oil Price Spikes: Impact on US Ethanol and Agricultural Sectors[J]. 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4:673-695.

Tokgoz S. 2009,The Impact of Energy Markets on the EU Agricultural Sector [R].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owa State University.

Trostle R. 2008,Global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ecent Increase in Food Commodity Prices [R]. USDA.

Turey C.2010,Risk,Savings and Farm Household Credit Demand Elasticities in Rural China[M].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Turvey C.,He,Ma.2012,Farm Credit and Oredit Demand Elasticities in Shaanxi and Gansu[J]. China Economis Review,23(4):1020-1035.

Udry C.1994.Risk and Insurance in a Rural Credit Marke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Northern Nigeria[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1(3):495-526.

Urff W. 2007,Biofuels-A new Chance for Agriculture or a Threat to Food Securi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2:99-104.

Uri 1998,Impact of the Price of Energy on the Use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Agriculture in the USA[J]. Applied Energy,4:225-240.

Uri,Roy Boyd 1996,The Impact of Crude Oil Price Fluctuations on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11:1003-1014.

Veeck G.,Pannell C.W. 2015,Rura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Farm Household Income in Jiangsu,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79(2):275-292.

Vitanov N.K.,Sakai K.,Jordanov I.P. et al. 2007,Analysis of a Japa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n the Domestic Agriculture Market[J]. Statistical & Theoretical Physics,1:330-335.

Walder A.G. 2002,Market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Political Advantage in an Expanding Economy[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72:231-253.

Wenner,N.2003,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Latin America:Where are we?[C]. The International Caference Paving the Way Fonvard for Rural Finance.

Yang J.,Qiu H.,Huang J. et al. 2008,Fighting Global Food Price Ris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Response of China and Its Effect on Domestic and World Market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1:45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