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10 !

参考文献

211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图书

Th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alents:No. 5

SSAPID:101-2398-3792-37
ISBN:978-7-5097-0257-4
DOI:
ISSN:
关键词:

人才研究 人才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社会工作篇、应用篇、留学篇、研究生篇、热点篇、综述篇。内容包括: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研究、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现状与对策建议、国家公派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才蓝皮书
作 者: 潘晨光 王力
编 辑:张景增;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Abstract

 法律声明

 主要编撰者简介

 人才蓝皮书编委会

 社会工作篇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研究

   一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的含义

   二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的历史沿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

    (二)1990年至2003年底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

    (三)2003年底至今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

   三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高等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体制滞后于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制度缺乏理论深度及有效的考核方式

   四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建设目标与途径

    (一)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目标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的目标

     1.初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的目标

     2.中级社会工作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3.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三)实现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目标的途径

   五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

    (二)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的对策

  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

   一 引言

   二 财税扶持政策与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互动影响

    (一)社会工作人才作用的主要体现

     1.政治经济层面

     2.环境保护层面

     3.社会公益层面

     4.突发事件层面

    (二)财税扶持政策对NGO支持的路径

     1.政府补助

     2.委托服务凭单发放

     3.政府购买服务

    (三)财税扶持政策与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关系的阐释与解析

     1.政府自身的完善,需要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提供财税支持

     2.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可以增加财税收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3.财税扶持政策可以引导资源流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 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财税扶持政策的国际比较:基于NGO视角的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典型经验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研究

    (三)东亚国家的经验反思

   四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相关财税政策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财税政策的主要问题

     1.经济实力薄弱、财税投入总量不足,制约了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

     2.财税优惠措施不完善,阻碍了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

     3.财税监督评价体系相对滞后,制约了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方面

     2.管理体制方面

   五 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财税扶持政策的探索与前瞻

    (一)全面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完善税收调控杠杆

    (二)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出政策

    (三)改革预算管理模式,调控财政资源配置

    (四)健全绩效评估体系,落实问责考核机制

  社区社会工作者研究报告

   一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分析和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现实界定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分析

     1.社区社会工作的起源

     2.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分析

    (二)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现实界定:谁是社区社会工作者?

   二 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社会工作情况分析

    (一)社区居委会的总体概况(人数、年龄、教育程度、受薪情况、社会阶层归属等)

    (二)社区居委会(成员)的主要社会功能

    (三)社区居委会(成员)实际社会功能调查

     1.从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实际工作性质来发现其社会功能

     2.从居民的认同和参与率来发现居委会(成员)社会工作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三 其他社区组织和机构(成员)的社会工作情况

    (一)社区志愿者组织(成员)的社会工作情况

    (二)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情况

     1.分设模式下的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性质

     2.下属模式下的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性质

     3.条属模式下的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性质

     4.专干模式下的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性质

    (三)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情况

    (四)社区社工组织或协会(成员)的社会工作情况

    (五)社区矫正组织(成员)的社会工作情况

   四 当前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化式群体面临的问题

     1.制度和体制性的障碍

     2.人员素质的障碍

    (二)转变式群体面临的问题

    (三)志愿精神(组织)缺乏的问题

    (四)“完全政府雇佣”问题

    (五)相关政策法规建设的滞后问题

   五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发展趋势:统一化中的多样化模式

    (一)改造居委会等“官办”或“半官办”社区组织,把它们改造成社区层面真正富有国情特色的社会工作者组织

    (二)改造社区义工、志愿者组织,使社区义工或志愿者真正成为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有效组成部分

    (三)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网络,战略上藏社区社会工作者于“第三域”

    (四)发展多元雇佣代替“完全国家雇佣”

    (五)在社区普遍设立社会工作者机构

    (六)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调研报告*

   一 引言

   二 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探索起步阶段(1993~2002年)

    (二)发展推进阶段(2003~2005年)

    (三)全面深化阶段(2006年以来)

   三 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经验做法与问题

    (一)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组织架构的创新

    (三)人才培育平台的创新

    (四)人才使用机制的创新

     1.社会对社工认同度不高

     2.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

     3.社会工作管理机构不健全

     4.社会工作制度资源短缺

     5.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尚待完善

   四 推进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五 推进上海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规模

    (二)完善社会工作管理机构

    (三)健全社会工作制度,发挥社工主导作用

    (四)加强宣传,提高社工的社会认同度

    (五)建立有力的财政支持体系

   六 简要小结

   专栏一 上海市社会工作相关机构简介

    一 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

    二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

    三 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

   专栏二 上海市社会工作人才本科教育简介

    一 华东理工大学

    二 复旦大学

    三 华东师范大学

    四 华东政法大学

   专栏三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

  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报告

   一 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及培养状况

    (一)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的基本情况

    (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等院校的基本专业特性

    (三)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建立的时间

    (四)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独立性问题

    (五)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的学生层次的情况

    (六)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生入学志愿

   二 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状况

    (一)关于接受调查的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师规模

    (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

    (三)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师的学术背景

   三 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课程及教材状况

    (一)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问题

    (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主干课程设置情况

    (三)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特色

    (四)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专业化与规范化的评价

    (五)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教材使用情况

    (六)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教材建设期望

   四 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实习情况

    (一)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实验室的类型

    (三)关于社会工作实验室的使用情况

    (四)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习情况

   五 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基本情况

    (一)关于所选取的样本基本情况

     1.所在院系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建立时间

     2.学校性质

     3.学生生源地

     4.学生录取为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志愿

    (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绝大部分学生都认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学习

     3.社会工作实验室建立较完备,但使用频率不高

     4.专业实习时间短,渠道较单一

     5.院系对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督促与激励不足

    (三)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

     1.学生大多认同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2.专业实习与督导、从事义工活动对实践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影响

   六 基本结论与思考

   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状况调查问卷

 应用篇

  中国“挂职锻炼”制度的创新

   一 “挂职锻炼”的界定和类型

    (一)干部“挂职”的内涵与界定

    (二)中国挂职锻炼的类型

     1.按挂职方式分类

     2.按挂职功用分类

     3.按挂职所担任职务分类

     4.按挂职人员的特征分类

   二 中国挂职锻炼的演进与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中国挂职锻炼的萌芽

    (二)第二阶段:探索阶段

    (三)第三阶段:加快实施和规范管理阶段

    (四)第四阶段:全面规划和整体推进阶段

   三 中国挂职锻炼制度的实践与经验

    (一)中国挂职锻炼的实践

     1.上挂锻炼

     2.下挂锻炼

     3.互挂锻炼

     4.重点挂锻炼

    (二)中国挂职锻炼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1.少数民族地区挂职锻炼实践经验

     2.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基本经验

     3.边疆地区挂职锻炼基本经验

     4.海外挂职锻炼基本经验

   四 中国挂职锻炼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挂职选派与人才配置中的供求失衡

    (二)挂职干部的“特别任务”与挂职使用的走形

    (三)挂职干部的身份尴尬与挂职干部管理的真空

    (四)挂职锻炼激励约束的不足与挂职工作中的守旧趋同

    (五)挂职干部去留匆匆与挂职绩效的“昙花一现”

   五 中国挂职锻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选拔使用不到位

    (三)管理体制不到位

    (四)相关保障不到位

   六 创新挂职锻炼制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政策建议

    (一)重新制定规范的选派标准,加大标准的执行力度

    (二)进行挂职锻炼的制度创新,转变两级政府的职能

    (三)改进和完善挂职工作方法,在创新中谋求不断发展

    (四)加强对挂职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五)优化挂职锻炼环境,为挂职锻炼发展构筑一个好平台

    (六)加快挂职锻炼工作法规建设,严厉打击工作中出现的不正之风

  新农村建设中应用型人才现状及政策研究

   引言

   一 本文相关概念

    (一)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

    (三)农村应用型人才

   二 我国农村应用型人才的总量分析

    (一)农业户口人才

     1.农业人口中具备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应用型人才数量

     2.技术培训

     3.农业人口中不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未经系统的技术培训,但依靠自学、互相学习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能人”

    (二)农村非农业户口人才

    (三)农村应用型人才资源总量

   三 我国农村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分析

    (一)产业及行业分布

    (二)区域分布

    (三)年龄分布

    (四)性别分布

   四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应用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劳动参与率高

    (二)农村劳动力受教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

    (三)农村就业压力增大,城乡间劳动力转移加剧

   五 我国农村应用型人才现状成因分析

    (一)国家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

    (二)二元经济的影响

    (三)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与低人力资本的恶性循环

    (四)较低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六 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

    (一)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国家投入

    (三)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四)非正规农村教育促进社区发展

   七 农村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农村人才观

    (二)依靠法制保障农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就业

    (三)用政策倾斜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

    (四)以双线制弥补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人才二元结构

     1.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扩大农村人才总量

     2.发展县级市大学,解决农村优质学生升学与就业问题

     3.探索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渠道,实现人才培养上的公平

    (五)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学习型农村建设

  技能型人才供求状况分析

   一 导言

   二 我国技能型人才供求状况

    (一)技能型人才总体上供不应求

    (二)技能型人才短缺状况不断加剧

    (三)技能型人才中高技能人才比例严重偏低

    (四)技能型人才老化趋势明显

    (五)技能型人才在产业和企业之间分布不均

    (六)技能型人才区域分布失衡

   三 我国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成因

    (一)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强劲

    (二)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

     1.社会氛围不当,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

     2.企业制度不公,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

     3.教育体制不善,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

     4.资金投入不足,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

     5.高职教育不适,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

   四 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不利影响

    (一)技能型人才紧缺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

    (二)技能型人才紧缺制约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技能型人才紧缺制约我国的企业竞争力

   五 加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人才标准

    (二)优化营造技能型人才培养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科教兴国战略

    (四)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建立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

    (五)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现状与对策建议*

   一 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调研概述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问题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执行情况

   二 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现状

    (一)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基本情况

     1.性别构成

     2.年龄构成

     3.学历状况

     4.所学专业

     5.毕业院校类型

     6.职称情况

     7.收入水平

     8.成长途径

    (二)对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认知度

    (三)获得职业经理人资格的情况

    (四)传媒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五)对传媒变革和单位改革的理解

   三 中国目前存在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形态及成因

    (一)上级主管单位任免的传媒职业经理人

    (二)改制后非业务内容的部门职业经理人

    (三)由“资方代表”充当传媒职业经理人

    (四)商业网站、手机传媒、电影、独立广告商、独立发行商等管理者

   四 加强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在制度层面

     1.落实国家现行政策

     2.健全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

    (二)在产业层面

    (三)在教育层面

     1.加快传媒院校布局结构调整

     2.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支持力度

     3.调动行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4.加强“双师型”队伍和基地建设

 留学篇

  国家公派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公派留学发展历程

    1.留学恢复与全新发展、探索时期

    2.出国留学工作迅速发展、成熟时期

    3.迅速发展时期

   二 关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一)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重要意义

    (二)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必要性

     1.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3.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需要

    (三)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1.指导思想

     2.选派计划

     3.选派范围与专业领域

     4.选拔办法

     5.派出渠道

     6.管理与回国:坚持“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管理办法

     7. 2007年试行情况

    (四)“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特点

     1.规模大,层次高,周期长

     2.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3.改革选派管理办法,突出“三个一流”

     4.以科研合作带动人才培养合作,实现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双赢

   结束语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 出国留学工作

    (一)从数字看出国留学工作快速发展的趋势

    (二)新世纪出国留学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党中央对出国留学工作高度重视

     2.加快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3.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4.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对出国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借鉴与发展方略

    (一)各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二)各国建立国家创新制度,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

    (三)以全新的视角研究教育的进一步扩大开放

     1.扩大和完善高层磋商机制及合作平台

     2.推动强强合作,促进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

   三 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如何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二)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探讨

    (三)关于人才的标准

    (四)关于引“人”与引“智”的关系

    (五)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简要结语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十年发展概述

   一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历程

    (一)启动建设阶段(1997~2000年)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4年)

    (三)规范提高阶段(2004~2007年)

   二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现状

    (一)留学人员创业园

    (二)创业留学人员

    (三)留学人员企业

   三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基本特点

    (一)政府主导建设

     1.政府主导创业园建立

     2.政府推动创业园发展

    (二)以孵化器类型为主

    (三)创办主体多元

    (四)运营机制多样

    (五)区域分布合理

    (六)行业结构适宜

   四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主要作用

    (一)凝聚作用

    (二)孵化作用

    (三)示范作用

    (四)辐射作用

   五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快速发展因素分析

    (一)大批留学人员选择回国首选北京创业是客观因素

    (二)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创业的政策举措是决定因素

     1.制定、完善创业政策体系

     2.建立、强化创业资金体系

     3.发展、健全创业服务体系

    (三)北京创业孵化体系快速发展是重要外部因素

 研究生篇

  高校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供需分析

   一 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

     1.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2.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式、结构分类与特点

     3.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二)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地区、专业上存在差距

     2.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创新应用能力:学科交叉性培养不足以实现创新

     3.研究生生源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应用型人才招生制度滞后

    (三)总体情况评价

   二 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市场供需缺口评价

    (一)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就业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1.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就业市场供需总体情况

     2.研究生应用型人才供需结构与分布总体情况

     3.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市场供需“缺口”总体评价

    (二)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缺口”情况分析

     1.全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供需专业性结构缺口总体情况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布局状况:流向(量)差异分析

     3.专业结构缺口与人才流量差异在区域发展布局中的显性指标分析

    (三)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供需中存在的结构性缺口评价

     1.专业结构失衡及缺口评价

     2.流量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效果评价

     3.结构性调整与平衡缺口的可能性及客观效果评价

     4.总体评价

    (四)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

     1.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2.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

   四 我国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政策性建议

    (一)在制度上对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予以确立和保障

    (二)推广“双导师”内外培养的教学机制

    (三)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培养机制

    (四)引入教学质量控制和监督体制

  中国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 中国硕士研究生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02~1948年)

     1.酝酿阶段(1902~1911年)

     2.初创阶段(1912~1934年)

     3.初步正规化(1935~1948年)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49年至今)

     1.发展壮大——“文化大革命”前(1949~1965年)

     2.恢复与探索——“文化大革命”后(1977~1998年)

     3.阔步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二 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规模及基本结构

    (二)学科结构

    (三)地区分布

    (四)人才供需不平衡

   三 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演变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问题

     1.招生

     2.学制设置

     3.课程设置

     4.科学研究与应用

     5.导师指导

     6.培养考核

   四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与创新

    (一)学术研究型培养模式重构与创新

     1.培养目标

     2.培养过程

     3.培养考核

    (二)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重构与创新

     1.培养目标

     2.培养方式

     3.培养过程

  中国MPA教育调查报告

   一 研究背景

    (一)MPA的历史发展背景

     1. MPA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2. MPA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二)研究MPA教育的重要性

     1.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需要

     2.非政府公共机构快速发展的需要

     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MPA教育的概念及其功能定位

     1. MPA教育的概念

     2. MPA教育功能及其定位

    (四)国家对MPA教育的重视

     1.中组部、人事部、地方政府

     2.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

   二 中国MPA现状调查

    (一)MPA发展概况

     1. MPA办学院校增长情况

     2. MPA办学院校所属类别

     3. MPA办学院校地区分布

     4. MPA中心所属学院类别统计

    (二)招收学生情况

     1.报名和录取情况

     2.学费情况

    (三)师资情况

    (四)专业建设

     1.方向设置

     2.课程设置

     3.教材建设

     4.案例建设

     5.办学特色

   三 MPA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取得的成绩

     1.扩大了MPA教育的规模和影响

     2.促进了公共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发展

     3.加强MPA教育管理者和师资的建设

     4.沟通了高校和政府之间的联系

    (二)存在的问题

     1. MPA试点院校扩张速度较快,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堪忧

     2.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外界环境不够理想

     3.师资短缺,“外行教内行”

     4.案例教学难以推进

     5.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6.轻视实践的重要性

    (三)对策及建议

     1. MPA发展应该适度,严把学校入口关和学员入口关

     2.争取国家外部政策的支持

     3.丰富课程设计和专业方向设置

     4.改进培养机制和提高教学水平

  中国MBA: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和展望

   一 引言

   二 MBA的界定与分类

    (一)MBA的概念

    (二)MBA的分类

    (三)MBA的特点

     1. MBA教育的“高层次”性

     2. MBA教育的职业性

     3. MBA教育的实践性

   三 MBA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MBA的发展历程

     1.工商业的兴起与高等工商管理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2.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推动MBA教育加速发展

     3.市场需求的变化与MBA教育的两次巨大变革

    (二)中国MBA的历史与现状

     1.中国MBA的历史与发展

     2.中国MBA的现状

   四 中国MBA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MBA教育体制及其问题

     1. MBA教育体制

     2. MBA教育结构

     3. MBA教育资源

     4. MBA教学模式

     5. MBA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6. MBA招生和就业服务

    (二)中国MBA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体制对竞争的影响

     2.培养体制的虚设

     3.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监管作用

     4.评估体系

   五 未来中国MBA的展望

    (一)办学理念

     1.应该让更多的中国大学开办MBA教育

     2.商学院更需要自主与创新

     3.形成一个真正的竞争环境

     4.委托培养应由企业来选择,而不是办学单位的强制要求

    (二)招生方式与生源

     1. MBA联考已发挥了历史作用

     2.考试方式的改革

     3.大力吸收有经验的学生

     4.录取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特例

     5.招收国际MBA学生

     6.广泛开展交换学生项目

    (三)相关设施及资源

     1.我国MBA师资队伍建设

     2.教材与案例的开发与撰写更趋合理性

     3.品牌互利互惠

    (四)我国MBA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六 小结

 热点篇

  从“h”型到“H”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高等教育分类的历史演进与“人才的二分法”

    (一)高等教育分类的历史演进概述

     1.当代西方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分类

     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与我国高等教育分类

    (二)“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并立*

     1.人才有不同的分类

     2.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与类型

   三 从小“h”型人才培养体系到大“H”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中国小“h”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其面临的问题

     1.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

     2.小“h”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脱节

     3.“应用型”人才难以有同等的待遇和合理的评估制度

     4.小“h”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本身缺乏自主调整的机制

     5.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大“H”型的“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及其实现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大“H”型“双线制”培养体系,是解决我国教育结构问题之关键

     2.有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3.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机会的均等化

     4.“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四 “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全覆盖式的“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创建“学术并重”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

    (二)引入产业运作机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三)调整和提高“应用型”教育层次,健全完善“双线制”

    (四)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相互交叉沟通,和谐发展

    (五)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应侧重于不同层次、类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应用型学校要明确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材和实训基地建设

    (七)制定和实施对“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平等对待的人事政策

  户口迁移制度改革与人才自由流动

   一 户口迁移制度及其改革

    (一)小城镇户口已完全放开

    (二)大中城市有所松动

    (三)特大城市的选择性限制

   二 特大城市以户口限制人口自由迁移的原因分析

    (一)地区发展不均衡造成人口向发达地区聚集,成为这些地区要求控制人口规模的动因

    (二)制度惯性是这些地区采取户口迁移制度限制人口迁入的理由

    (三)户口“含金量”是户口迁移制度成功限制人口迁移的保障

   三 特大城市的户口迁移限制对人才自由流动的制约

    (一)对于无法取得特大城市户口的人才

    (二)对于那些已经取得特大城市户口的人才

   四 户口迁移制度改革的可能性

    (一)与教育有关的内容

     1.义务教育

     2.高考

    (二)就业

    (三)保障型待遇

    (四)财政补贴项目

   五 现有户口迁移制度框架下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的对策

    (一)完善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推进户口迁移制度改革

    (二)建立各类人才能出能进的机制

  创业人才与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 引言

   二 创业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主流传统的价值回归

   三 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与市场体系冲突的必然结果

    (一)办学定位脱离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

    (二)专业布点格局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极不适应

    (三)专业课程制度僵化无法适应市场激烈竞争

   四 创业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应对激烈就业竞争的客观需要

   五 创业环境优化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

   六 结束语

  中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 “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就业模式的一大创新

    (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创业教育是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二 创业教育的沿革及其内涵

    (一)创业教育的历史回溯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

   三 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影响创业教育的因素

     1.教育体系落后,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3.应试教育负面影响

   四 他山之石:国外的创业教育

    (一)创业课程覆盖面广

    (二)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渗透性创业教育体系

    (三)创业课程的教学有不同发展模式

    (四)通过立法,动员全国力量加强就业、创业培训

    (五)高校创业计划竞赛已发展为成熟的创业教育手段

     1.英国

     2.法国

     3.韩国

     4.印度

   五 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1.创业环境

     2.扶持政策

     3.创业投资

  湖北省人才国际化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一 人才国际化的内涵

    (一)人才素质国际化

    (二)人才流动国际化

    (三)人才教育国际化

    (四)人才环境国际化

   二 湖北省人才国际化发展的国内比较

    (一)人才素质国际化

    (二)人才流动国际化

    (三)人才教育国际化

    (四)人才环境国际化

   三 湖北省人才国际化发展的国际比较

   四 提高湖北省人才国际化水平的对策

  我国当前“体制外新闻人才”研究

   一 我国“新闻民工”的现状

    (一)我国“新闻民工”存在的地带

     1.从地区而言

     2.从媒体类型而言

    (二)“新闻民工”权益受损情况

     1.报酬不能合理获得

     2.“新闻民工”劳动强度大,亚健康状况严重

     3.新闻单位用人管理不规范

     4.“新闻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差

    (三)“新闻民工”工作满意度分析

    (四)“新闻民工”现象的负面效应

   二 “新闻民工”现象成因分析

    (一)“新闻民工”现象的制度成因

    (二)用人制度配套建设不健全

     1.劳动保障制度不完善

     2.监督机制不健全

     3.新闻考核制度的负面影响

     4.“新闻民工”对社会保障的主动放弃

   三 解决“新闻民工”现象的政策建议

    (一)宏观政策层面

     1.解决编制矛盾,改革人事制度

     2.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3.做好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相关配套制度的体系建设

     4.完善劳动监察机制,加强执法力度

    (二)媒体管理层面

     1.建立“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相结合的媒体管理模式

     2.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和监督体系

     3.加强员工培训,把个人发展和媒体发展结合起来

    (三)个人层面

     1.加强自我教育

     2.加强自我管理

 综述篇

  国内外功勋奖励制度研究路径简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概况

    (一)国内概况

     1.理论研究

     2.现行制度

    (二)国外研究概况

     1.理论研究

     2.现行制度

   三 研究意义

    (一)建立国家功勋奖励制度是完善我国行政奖励制度体系的需要

    (二)建立国家功勋奖励制度是实现与国际奖励制度接轨的需要

  我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综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事业单位

    (二)岗位管理

   二 文献研究综述

   三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沿革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9~1987年)

    (二)全面推进阶段(1988~1995年)

    (三)深化阶段(1995~1998年)

    (四)攻坚阶段(1998~2003年)

    (五)突破创新阶段(2003年后)

   四 我国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意义

    (一)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

    (三)建立事业单位用人新机制的重要基础

   五 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原则

     1.最低数量原则

     2.最多限额原则

     3.有效配合原则

     4.最优结构原则

     5.最适系列原则

     6.因需设岗原则

     7.稳定与发展原则

    (二)岗位设置的主要模式

   六 全国各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践

    (一)北京

    (二)上海

    (三)深圳

    (四)广州

    (五)重庆

    (六)南京

    (七)四川

    (八)河南

    (九)山东

    (十)湖北

    (十一)宁夏

    (十二)新疆

    (十三)河北

    (十四)浙江

    (十五)安徽

    (十六)国家林业局

   七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缺乏配套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岗位设置与现行编制管理不配套

    (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不完善

    (五)管理办法陈旧

    (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八 我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机构管理与市场接轨

    (二)三类岗位因需设置

    (三)完善考评机制

    (四)健全社保制度

  2007年中国人才建设工作综述

   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国人才建设工作的新要求

    (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容写入党章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二)把“四个尊重”写入党章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三)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五)强调着力造就高素质党政人才,提出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新型农民

    (六)提出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 全国人才建设工作硕果累累

    (一)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深化改革

     1.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2.大学教育从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

     3.研究生教育从专业深度教育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

     4.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

    (三)人力能力建设效果显著

     1.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水平不断提高

     2.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得到加强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跨出国门

     4.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得到发展

    (四)人事服务公共体系不断完善

     1.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服务内容日益丰富

     3.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4.服务标准初步确立

     5.服务合作迅速发展

    (五)人才市场不断规范,人才市场成为就业主渠道

    (六)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三 区域及地方人才建设工作实践

    (一)地方结合自身特点推出特色人才工程

     1.天津

     2.北京

     3.江西

     4.内蒙古

     5.贵州

     6.四川

     7.江苏

     8.浙江

     9.宁夏

     10.上海

     11.辽宁

    (二)引导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

     1.黑龙江

     2.北京

     3.山西

     4.陕西

    (三)各地方人才需求、管理工作逐步信息化、系统化

     1.浙江

     2.黑龙江

     3.陕西

    (四)各地方推动特色人事服务公共体系建设

     1.江苏

     2.北京

     3.上海

     4.黑龙江

     5.山东

   四 人才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根除事业单位中“官本位”任重道远

    (二)办学模式追求“大而全”和“升格热”

    (三)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的脱节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首先表现在教育观念的不适应

     2.单一人才培养理念导致学生眼高手低

     3.大学教育主体与就业脱节

     4.高等教育超速扩张下的教育深化

     5.人才的评估与有效激励

   五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趋势展望

    (一)事业单位特别是大学与行政的彻底脱钩

    (二)构建“双线制”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三)强调“能力主义”,突出实践检验

    (四)“大学前移”以弥补城乡人才二元结构

 中文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不仅有助于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且对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升社会的综合协调能力,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鉴于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属于一个提出不久的新课题,成果相对较少,我们的调查研究也是刚刚开始,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并不成熟。为了促进中国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先将这些阶段性成果推出,仅作为资料供大家深入研究时借鉴参考。我国既有人才短缺问题,也有人才过剩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方面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面临的人才课题。我们在应用篇、留学篇、研究生篇等,都不同程度地呼吁社会各界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等,用“双线制”思想制定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平等对待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加快制度创新。人事制度相对落后的现实更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改革。本书在热点篇讨论了我国户口迁移制度问题。户籍制度改革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应看到,在一些特大城市阻碍着人才自由流动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该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大学如何培养创业人才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本书也推出一篇文章进行了初步分析。在综述中,我们对国内外功勋奖励(荣誉)制度、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等一些有待制度创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解决。因此,我们希望对社会科学研究能有一个更宽松的环境。我们尊重创造,欢迎不同学派的观点互相争鸣;我们包容多样,希望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本书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一切人才充分发挥潜力和创造力。

[1]刘德恩:《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职教通讯》2000年第11期。

[2]周胜、周爱萍:《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来自厦门市社会救助领域的调研报告》,《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9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2006年7月20日,http://www.mop.gov.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民政部:《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06年7月20日,http://www.mop.gov.cn。

[1]Lena.Dominelli,Feminist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Palgrave,2003.

[2]P.sharkey,Community work and Community care:links in practice and in Education. Social work Education,19(1),2000.

[3]R.Drnevich,Partnership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Jounal of Housing & Community Development,52(2),1995.

[4]R.Estes,Social Work.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Welfare Centers in Internation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40(1),1997.

[5]Shirly. R. & Phil. R,Evidence based practice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9(3),2003.

[6]陈南华:《中美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比较》,《涉外税务》2005年第3期。

[7]戴毅:《规范NGO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

[8]董文琪:《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的双重效应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9]高崇慧、吕涛、姜敏:《NGO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以云南为例》,《学术探索》2006年第5期。

[10]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1]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课题组:《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研究》,《税务研究》2004年第12期。

[12]胡敬艳:《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思路》,《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1期。

[13]靳东升:《非营利组织所得税政策的国际比较》,《财政与税务》2005年第4期。

[14]李平:《美国服务业财税政策及借鉴》,《涉外税务》2007年第10期。

[1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学举:《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http://www.mca.gov.cn.

[17]马蔡琛:《中国公共预算管理改革的制度演化与路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18]邱素琴:《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开发》2007年第6期。

[19]涂媛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分析及对策》,《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0]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温来成:《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改革趋势分析》,《税务研究》2004年第12期。

[22]徐孟洲、侯作前:《论非营利组织的税法地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3]张洪武:《NPO经费来源: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的现实选择》,《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24]甄炳亮:《中国社会工作者制度建设研究》,《中国社会工作》2006年第3期。

[1]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刘继同:《英美社区事务模式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民政统计年鉴2006》。

[4]Younghusband,E.L.,“Report of the Working Party on Social Workers in the Local Authority Health and Welfare Services”. London,HMSO,1959.

[5]Paul Henderson and Andrew Glen,“From recognition to support:Community development workers in the United Kingdom”,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Vol. 41 No.3 July 2006.

[6]Pete Alcock and Lars Christensen,“in and against the state: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in Britain and Denmark in the 1990s”;Gary Craig and Marjorie mayo,“rediscover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some prerequisites for working ‘in and against the state’”,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VOL.30 NO.2 April 1995.

[7]Bennett,Jon,ed. “NGOS and governments:a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for Southern and Eastern NGOs”,Oxford:INTRAC,1997.

[8]John Friedmann,“Empowerment,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 Development”,Blackwell,1998.

[9]Angela Donelson. “The role of NGOs and NGO networks in meeting the needs of US colonias”.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Vol. 39 No.4 2004.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2]何明宝、朱希峰:《社会工作200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何海兵、顾建键:《上海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透视》,《党建研究》2007年第10期。

[4]文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新资本》2007年第1期。

[5]左思蓓、胡晓琼:《和谐社会的推动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资本》2007年第1期。

[6]陆素菊:《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

[7]鲁春霞:《论我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8]王思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9]殷晓清、薛和:《当代社会工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0]徐麟:《探索发展社会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http://www.mca.gov.cn/sw/society_show9.asp.

[11]王建军、黄志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趋向及对策思考》,http://www.mca.gov.cn/sw/theory_show1.asp.

[12]《创新社会工作方式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http://www.mca.gov.cn/sw/society_show2.asp.

[13]2005年、2006年、2007年上海民政工作要点,http://www.shmzj.gov.cn.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354665.html。

[2]贺国强:《把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04年2月6日新华网。

[3]金太军:《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4]郭晓军:《北京拟选派领导干部到国外政府部门挂职》,2004年6月23日《新京报》。

[5]梁远略、吕燕梅:《锻炼干部服务企业——玉林市机关企业“双向交流”挂职互动双赢》,《当代广西》2005年第12期。

[6]刘伯饶:《广东千名青年干部下基层锻炼任》,2006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7]吴海鸿:《宁夏百名年轻干部赴贫困村挂职 每人配两万元资金》,2004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

[8]黄豁:《重庆大规模选派女干部下区县挂职锻炼》,2005年11月13日新华网。

[9]梁钧权、黄东文:《改进干部挂职锻炼工作》,《领导科学》2002年第5期。

[10]吴珊:《西部省份争抢部委“挂职博士”》,2006年10月23日《新京报》。

[11]张晓磊、杨术:《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2]何忠洲:《中国特色的“挂职”》,《探索》2005年第1期。

[13]王正源:《挂职锻炼 岗位交流 基层实践》,《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0期。

[14]吴焕军:《山东即墨发展经验及给我们的启示——在即墨挂职期间的调查与思考》,《理论观察》2005年第3期。

[15]李楠华:《挂职干部怎样才能有所作为》,《领导科学》2006年第5期。

[16]李英爱:《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工作13年》,特约通讯。

[17]曾庆红:《为什么到三峡工程挂职锻炼》《党建文汇》(下半月版)2002年第9期。

[18]谢泓:《关于加强异地挂职干部培养与使用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10期。

[19]米小红:《陕西省干部挂职管理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赵锋:《浅议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挂职锻炼》,《组织人事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1]宋宝香、王耀:《对干部挂职锻炼的系统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2期。

[22]王代林:《赴美“挂职”培训的四川干部》,《领导文萃》2006年第10期。

[1]刘益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问题实证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卢国伟:《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李建章:《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湖南农业大学硕士,2005。

[5]赵永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4。

[6]柳艳鸿:《美国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2期。

[7]钱雪亚:《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收益特征》,《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3期。

[8]侯风云、邹融冰:《中国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非对称性特征及其后果》,《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9]陈晓宇、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10]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1]李湘萍、郝克明:《中国劳动力市场户籍分割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经济经纬》2006年第1期。

[12]Maurer-Fazio,Margaret,“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Determining Labor Market Outcomes in Urban China’s Transitional Labor Markets”(April 10,2002).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umber 459.

[13]Psacharopoulos,George,1975. “Estimating some key parameters in the brain drain taxation mode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lsevier,vol.2(3),pages 309-318,September.

[1]王晓敏等:《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思考——基于广州番禺的实证调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7期。

[2]马振华、刘春生:《我国“十一五”时期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积累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5期。

[3]徐元、程现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

[4]马成荣:《江苏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8期。

[5]罗小秋:《改进能力鉴定方法,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7期。

[6]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的高技能型人才紧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7]“我国技术工作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课题组:《技工总量短缺现象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瓶颈”》,《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第5期。

[8]张凤林:《中国企业的技工短缺:原因分析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27期。

[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程忠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欣、段亚敏、郑浩:《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思路》,《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3期。

[4]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中国大学教育》2006年第6期。

[5]王传金:《应用型人才浅析》,《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

[6]赵婷婷、代寒玲:《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探析》,《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3期。

[7]杜红梅、王葵、邵小佩:《高校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现状满意度的调查》,《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9]陈江:《扩招后我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展望》,《科技广场》2006年第10期。

[10]徐英俊:《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及发展路径》,《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3期。

[11]唐景莉:《大学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2004年8月11日《中国教育报》。

[12]夏国平、魏法杰、王立文:《加强IE应用研究,培养高层次IE应用型人才》,《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3]胡之德:《浅议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第1期。

[14]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5]别里曼:《我国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之思考》,《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5期。

[16]滕金生、刘明川:《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决策管理》2007年第5期。

[17]唐燕儿:《企业所需人才类型及能力素质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18]陈仕平、徐慧、李丽琴:《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的摇篮》,《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5期。

[19]房欲飞:《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20]李文杰:《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研究》,《开发研究》2006年第4期。

[21]胡树红:《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http://www.mop.gov.cn/。

[2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25]中国研究生人才网:http://www.91student.com/。

[26]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

[1]陈云萍、杨晓明:《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第5期。

[2]董俊虹、程智勇、王润孝:《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对我国西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吕文元:《英国研究生教学及其启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杨春艳、席巧娟:《课程与教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

[6]王生毅、薛文鹏:《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农业教育》2005年第2期。

[7]李姚矿、程维玮:《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模式探索》,《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8]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23期。

[9]赵敏:《改进规模扩张中的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3期。

[10]展涛:《开放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

[11]操太圣、雷万鹏:《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教育展与研究》2005年第10期。

[12]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9期。

[1]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MPA》,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6期。

[3]尹蔚民:《努力推进中国MPA教育新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2期。

[4]朱立言:《中国MPA的十大贡献》,《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1期。

[5]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MPA通讯》。

[6]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简报》。

[1]卫桂玲:《论中国的MBA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10期。

[2]王昭慧:《关于我国MBA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2期。

[3]刘鸿渊、候亚辉:《我国MBA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3期。

[4]赵冰:《浅谈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4期。

[5]戴继平:《我国MBA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第8期。

[6]岳庆峰、郑永彪:《对中国MBA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期。

[1]蔡昉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05。

[2]蔡昉等:《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潘晨光等:《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姚宇:《论中国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护政策》,首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2005。

[1]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1999). “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France:UNESCO”.

[2]Jeffry A. Timmons & Spinelli,“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NY:McGraw-Hill,2003.

[3]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ree Years After the Boyer Report. http://www.sunysb.edu/press/021006boyer.

[4]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4期。

[5]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陆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美〕杜维明:《人文学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2004年11月14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上的演讲。

[8]David W. Orr,Ecological Literacy: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Postmodern Wold(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esp.pp.135-136.

[9]李时椿等:《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10]Kirzner,I.M(1997),“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gress:An Austrian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5(1):60-85.

[11]Schumpeter,J.(1934),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张玉利、李政:《创新时代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

[13]常建坤:《创业机会理论研究》,《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1期。

[1]〔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许是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邵文革、张志坚、唐建勋、吴飞良:《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1期。

[4]丁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10期。

[5]郑如霞:《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常建坤、李时椿:《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7]杨艳萍:《创业教育课程化的框架设计》,《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8]Tim,W.(1995),“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An Overview from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Education & Training,37(9):4-5.

[1]徐国祥等:《人才国际化指标体系及其国际比较》,《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我国人才国际化地域比较”课题组:《我国人才国际化地域比较》,《中国人才》2006年第3期。

[1]周毅:《传媒人才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

[2]刘旺、楚刃:《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才环境大点评》,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钱振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政策·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美〕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

[6]李建新:《媒体战略策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出版管理司:《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案例卷》,商务印书馆,2005。

[8]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出版管理司:《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回望与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

[9]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出版管理司:《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区域报告卷》,商务印书馆,2005。

[10]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出版管理司:《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报业集团卷》,商务印书馆,2005。

[11]李晓枫:《中国电视传媒体制改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12]周伟:《媒体前沿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13]朗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

[14]昝爱宗:《第四种权力——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治》,民族出版社,1999。

[15]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华夏出版社,2005。

[16]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7]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1999。

[18]肖峰:《从“新闻寻租”看媒体运行的体制之痛》,《新闻知识》2005年第10期。

[19]蔡文武、刘国基:《“牛”们的苦涩——媒体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第7期。

[1]傅红伟:《行政奖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左高山:《论国家功勋奖励制度的内涵与结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7期。

[1]徐颂陶等:《神圣的天职——中国现代人事管理》,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2]赵立波著《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孔祥振:《事业单位体制创新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4]Herbert G. Heneman III & Timothy A. Judge. Staffing Organizatons. 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5,56~61

[5]赵拥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岗位管理》,《经济论坛》2003年第16期。

[6]刘霞:《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理论与操作》,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7]朱志敏:《岗位设置管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国人才》2006年第11期。

[8]朱燕:《岗位管理中岗位评价研究》,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4月。

[9]孙静:《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10]赵立波:《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三大基本原则》,《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1]唐婷、赵正洲:《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岗位设置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12]徐小军等:《研究型高校老师职务岗位设置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1]李婷:《我国高等学校“升格热”之冷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6年第1期。

[2]陈厚丰:《我国高校追求“大而全”和“升格热”的外部原因及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3]温艳、彭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高校办学行为的影响》,《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

[4]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尹希果、王燕飞、谭志雄:《教学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及对策》2006年第3期。

[6]靳卫东、高波:《“知识失业”条件下的教育投资分析》,《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2期。

[7]卢家瑞、陈晓永:《国民教育投资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

[8]吴克明:《我国灵活就业情况统计分析》,《中国劳动》2005年第3期。

[9]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7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简 介: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农人才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关注了中国三农人才政策制定过程本身。本书选取了近年来运行较为成熟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这一典型政策案例,运用托马斯?戴伊提出的过程模型理论,对中国三农人才政策制定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全景式的分析。通过分析,本书认为当前中国三农人...

作者: 孙大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简 介:本书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主题,对当前中国人才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做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特别是对财政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博士和海外归国人才的发展、高校学术腐败和官本位问题,进行了研究。该书在“让一切人才充分发挥潜力和创造力”的宗旨指导下,对中国人才建设工作具有较大的推动了作用。

作者: 潘晨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简 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系统分析了2009~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势。推出的系列年度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从多视角诠释了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就,也剖析了各种错位、缺位现象,既有对过去的评估,又有对未来的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简 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系统分析了2009~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势。推出的系列年度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从多视角诠释了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就,也剖析了各种错位、缺位现象,既有对过去的评估,又有对未来的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简 介:本书以“城市新移民的崛起”为主题,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对城市新移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对我国青年研究和移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书中采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蚁族”、“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白领”等青年群体进行了深入严谨的研究分析,并从生产、消费、教育、话语权、精神文化、政治参与六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简 介:本书紧扣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时代大背景,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科技人才、体育人才、电影人才、古籍整理人才及工资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人才工作的理论前沿、实践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简 介:本书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主题,对当前中国人才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做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特别是对财政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博士和海外归国人才的发展、高校学术腐败和官本位问题,进行了研究。该书在“让一切人才充分发挥潜力和创造力”的宗旨指导下,对中国人才建设工作具有较大的推动了作用。

作者: 潘晨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简 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系统分析了2009~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势。推出的系列年度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从多视角诠释了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就,也剖析了各种错位、缺位现象,既有对过去的评估,又有对未来的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简 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系统分析了2009~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势。推出的系列年度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从多视角诠释了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就,也剖析了各种错位、缺位现象,既有对过去的评估,又有对未来的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简 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1)》系统分析了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状况、问题及未来走势。报告系统考察了中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中实施中的成就与问题,指出了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报告尝试构建了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针对当前人才体制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剖析,并对人才领域的热...

作者: 潘晨光 马蔡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